心理学家霍曼斯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商品交换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其实,人总有贪念,岂止希望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会更好。这一概念同样也能用于朋友、同事之间的人脉投资,其实不要一下子就掏心掏肺,凡事太尽,缘必早尽。
朋友之间交往频繁,物质上的交往更是不可避免。很多人害怕朋友送礼时的笑脸,因为在对方眼中那代表着深厚的友情,在他们眼中却变成了沉淀淀的人情债,他们甚至为此苦恼,而感到自卑。过度投资,无形当中给朋友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礼物带给朋友的是压抑、无法回报的沉重,那么我们的友谊就会渐渐变质,朋友也会渐渐疏远。
何菲是一个大一的学生,家中很富裕,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丝毫不考虑买的东西对自己有没有用。在她的宿舍中,东西摆的到处都是,甚至摆到了别人的床上、书架上。同宿舍的人都很羡慕何菲,觉得有钱人家的生活真是太享受了。
何菲平时对人热情,尤其是跟同学交往,花钱这方面非常大方,她经常请同学到高档饭店吃饭,每次吃饭花销都在500以上。她还喜欢将自己刚买回来,但是又不喜欢的新衣服送给身边的朋友。并热情地对朋友说:“这件衣服是新的,我前两天刚买回来的,我都没穿过。买的时候我觉得挺好看的,可是买回来之后我就不喜欢了,这衣服买的时候可贵了,花了我300多块钱呢。”如果朋友推脱不要,她就会生气,认为朋友瞧不起她;要了吧,三四百元的东西,对于一个在校生来说是无法承受的,这个人情要的起,还不起。为此,同学们都害怕与何菲交往。
刚开始相处的时候,同学们都认为何菲热情、豪爽,愿意和她交往,但是没过多久,朋友就一个个离她远去了。对此,何菲很纳闷,她不清楚自己哪做的不好,还是一如既往得对朋友好,何菲越是这样,同学们与她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同学的异常举动,更加让何菲感到迷茫。
为此,何菲走进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向心理老师说出了自己的烦恼。老师认真听了何菲的烦恼,告诉她她犯了交往中的一个大忌:“过度投资”。听了老师的话,再想想以前同学对她的态度,她认为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并请求老师为她指点迷津。走出心理咨询室,何菲感到很轻松。在老师的指点下,何菲改正了自己的“陋习”,渐渐赢得了同学的好感。现在,何菲身边的朋友又多了起来。
何菲的例子,让我们认识到,与人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认为只要全心全意付出,就一定会得到纯真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其实不然,有时候这样做反而会遭到朋友、同事、上司的排挤,甚至会让你失去更多朋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也是维持关系平衡的一种好方法。如果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我们就会感到心理不平衡。当对方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对方远离。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避免过度投资。
——留有余地
无论做事,还是与人交往,给自己,给对方留出一定空间,无疑是一个明智的行为。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话说得太满,事做得太一步到位,让人觉得我们“盛气凌人”,不愿与我们交往。因此,我们对别人的好要有所收敛,给别人留有余地,让别人喜欢与我们交往。在交往时,让他们既感到我们的友好,又没有人情债的压力,从而达到轻松交往的目的。
——不要将好事一次做尽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要一次将好事做尽,我们应该灵活把握“做好事”的度。好事做少了,朋友感受不到我们的诚意,不会与我们深交;好事做多了,朋友就会认为我们有意巴结,不会和我们好好相处。我们只有在朋友需要帮忙时,义不容辞地帮助他们,才能赢得好人缘,加深友谊。
——给对方回报自己的机会
与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双方的事情,我们不能一味地为对方付出,而不求任何回报。如果我们想帮助别人,想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要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对自己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给对方喘息的机会,让朋友有机会“还债”,才不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还能与朋友维持良好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多创造机会,让朋友为我们做事,处处体现朋友的价值。这样,朋友会为此感到高兴,并愿意和我们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