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乡土情结,对老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情,当来自同一地方的两个人在异国他乡见面后,共同的乡土文化立刻会把彼此的距离拉近,让人倍感亲切。俗话说得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种难忘的乡情总能勾起人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不知不觉间让人泪流满面。殊不知,“乡情”也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有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缘关系。
搞好老乡关系至关重要,不仅意味着多结交几个朋友,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东西,也许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果涉及到什么利益的话,你的老乡便会首先想到你,给予你一些“照顾”。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乡情,让乡情成为与老乡之间沟通的桥梁。
著名企业家韩先生,祖籍湖南,解放战争时,由于时局动荡,很不稳定,他跟随父母来到广东,并在那里定居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方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很多企业家也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韩先生响应祖国号召,忙于当地的建设,一晃就是几年。韩先生投资创建起一家工厂。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成为同行业中的领军人物,个人资产过亿。现在他年纪大了,总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做出贡献。但是由于工作太忙,总是抽不出时间回去。
这个时候,韩先生的湖南老家为了当地建设,想要开设一个当地特色加工厂,急需一笔资金。当地有关部门想尽办法筹集资金,才筹集了三分之一。为了解决其余的资金问题,政府派小王去找韩先生谈谈,希望能得到韩先生的帮助。
小王是政府对外联络的负责人,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成为一名出色的行政人员。他认真阅读了韩先生的资料,并由此判断韩先生有为家乡投资建设的打算。于是,在没有任何人陪伴,没有准备任何礼品的情况下,他一个人来到广东,来到韩先生的住所。
韩先生听说老家来人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高兴之余,他又有些疑惑,因为很久没有家乡的消息,现在突然来人了,不会是骗子吧。出于礼节,韩先生接见了小王。小王见韩先生的眼睛中对自己充满了怀疑,知道韩先生并不完全相信自己。于是,小王谈起了家乡,他不讲家乡现在的状况,只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情景。在他绘声绘色的谈话中,韩先生慢慢回忆起当时的家乡,他想起了家乡的爷爷奶奶,街坊邻里,藏在心中的那份几十年的情感全部流露出来。
两个人一谈就是两个小时。小王没提借钱的事,只是向韩先生介绍了最近几年家乡的变迁。谈话快要结束时,小王见时机成熟,便主动提出投资家乡建设,答应小王与家乡合资办厂。
这次以后,小王与韩先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每当家乡在建设上有什么需要的话,就会去广东找韩先生。
小王正是抓住韩先生有意为家乡投资的这一心理,不但顺利完成政府交给的任务,还因此认识了一位贵人。每个人都有老乡,如果掌握一定的技巧,每个人都能像小王那样能从老乡那里获得帮助,获得发展。
——摸清老乡喜好
任何一家企业、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存在自己的老乡,即使是马路上偶遇的陌生人,都很有可能是我们的老乡。这时,不妨与之攀谈几句,或许就会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贵人。当然,要想与之结交,首先要摸清对方的喜好,从而作为交往的突破口,与其成为朋友。
——保持良性沟通
我们与人交往时,“老乡”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但是在与老乡交流的过程中,要想时刻保持与老乡的良性沟通,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谈话中多提及对方熟悉的地方,以勾起对方对家乡的回忆。这就需要我们熟知家乡的民风民俗、地理位置。第二,突破地域范围,如果我们与对方是邻省,或亲戚中有人与对方是同乡,我们可以称呼对方为老乡。
——定期聚会
大学时代,我们经常举办老乡会,并由此认识了很多朋友。走出校门后,我们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老乡会,积极拓展自己的关系网。如果时间、精力充沛,我们可以在老乡会中担任义工,加深老乡对我们的好感。如果没有合适的机构,或条件不允许,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老乡会,并积极参与。在第一次与老乡接触之后,我们要善于利用电话或E-mail、短信等与老乡保持联系,以便获得老乡的最新资讯。
——用心经营
与老乡的交往,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认为对方是老乡,就一定会帮助我们。我们与老乡交往,不是为了某一特别的目的与他们交往,而是要与他们建立长久的互惠合作关系。也许老乡暂时不能帮上忙,但是,只要互帮互助,用心经营,就有合作的机会。
储蓄人际关系
创立韩国大宇集团并取得过辉煌成就的金宇中曾这样说过:“人际关系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就因为人际关系太可贵了,因此它最难搞好。在人际关系中。若是醉心于自己的利益,那么,你与他人的关系必然难以维持下去。如果说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搞得如何,将左右着他一生的成败,没有丝毫的过分。若想取得成功,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还要多结交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为好。同时,你还要经常努力助人为乐。”
美国“人脉大师”,卖信封起家的百万富翁史蒂芬·科维认为,关系的特性在于“双赢”。他进一步谈了“双赢”的含义:“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通过牺牲或排除他人的成功而取得的。”
的确,要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络并使之稳固,没有一个为共同利益而工作的愿望,是很难达到的,不能让其中任何一方受益,这种人脉关系注定要失败。一个具备基本公关能力的人,总以“双蠃”或“多赢”为基础,建立自己的“人脉”资源。
可以这么说,我们认识的人越多,机会就会越多,这是实实在在的真理。若想创造更多的机会,并且在机会来临时能够更好地利用它,那么就需要建立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成功学上有“友谊网”之说,这种理论认为,一个喜欢别人,又能让别人喜欢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成功的人,大多数都喜欢交际,并形成自己的一张“关系网”。正是凭借着这张“关系网”,成功的人土才能不断地发掘机会、创造机会、利用机会,最终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其实并不得志。他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为一个小小的居巢长,也就是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那时正好赶上饥荒,又加之战乱,粮食的问题变得十分严重。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的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对他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里向来富裕,一定囤积了不少粮食。周瑜立刻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拜访,是想借点粮食。”
一看周瑜的不凡气宇,鲁肃便知他是个才子,日后必能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的居巢长,哈哈大笑道:“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肃家存有两仓粮食,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
周瑜及其手下见鲁肃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地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鲁肃推荐给孙权,鲁肃也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周瑜通过旁人认识了鲁肃,鲁肃又通过周瑜认识了孙权,于是鲁肃便走上一条成功之路。同样的道理,孙权认识曹操和刘备以及许许多多的大人物,那么鲁肃要想认识他们也就非常容易了。
“雪中送炭”结交的朋友自然是牢不可破的,如果我们从交朋友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可以说鲁肃的做法是十分值得称道的。但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如果当时鲁肃吝啬或是不愿意交周瑜这个朋友,那么,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情况下,他的两仓粮食也未必保得住。要真是那样的话,鲁肃岂不是白赔了粮食,而且身家性命都成了问题。鲁肃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决定结交周瑜这个朋友,不但免除了眼前的灾祸,还为日后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其实,对于鲁肃的这种做法,我们可以用“储蓄人际关系”来形容。在发达的时候时刻注意“储蓄”自己的人际关系,到了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提取”出来,为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提供强大的助力。
从无数成功者的经验和失败者的教训中,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独自成功。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协助与合作,任何人都无法取得持久性的成就。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任何方面把自己联合起来,建立和谐与谅解的关系之后,也就是相互储蓄了人际关系之后,这一联盟的每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能力都将因此而倍增。
——不忘给他人利益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大的利益往往会使别人产生贪婪之念,还会以为你别有用心,进而采取自卫的心理,更有可能忘恩负义,使你得不偿失。因此,应时常给予一些小的利益为好,当然,要给得自然、有诚意。
——不忘关怀他人
“关怀”没有一定之规,实物、金钱、情感都可以,只要给的自然贴切就可以了。如果在对方身处困境时给予就更具力量。
消极的做法是:
——不可经常得罪人
除非万不得已或是涉及到原则问题,轻易不要得罪人,因为得罪人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伤害,即使不能主动积极地去创造关系,至少也不能去破坏它。
——在乎被人占便宜
被占便宜看似一种损失,其实是一种另类的投资,虽然有时候不太情愿。一般来说,占了便宜的一方总会觉得对你有所亏欠,在适当的时候也会有所回报。即使没有回报,也没有得罪人。
总之,储蓄人际关系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大家不妨在平时慢慢摸索。其实,储蓄人际关系和银行存款差不多,平时一点一滴地少存一些,到了关键时候就可以解决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