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尊重自己,即自尊;一是尊重他人。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不会因为不如别人而自卑,也不会因为地位卑微而沮丧。自尊心人人都有,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尊敬。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很强,“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诠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我们很容易说出让人尴尬的话。在周围人的嘻嘻哈哈中,可能事情很快就会过去;但是在“受害者”那里就不一样了,他们往往很在意,对这件事久久不能释怀。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在别人面前丢了面子。
一位哲人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将军与门卫谁摆架子?答案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都以为是将军摆架子,但事实却是门卫摆架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将军拥有雄厚的资本,他不需要用架子来维护自己的自尊;而门卫就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由于自卑而表现出很强的自尊心,而他们没有将军那么多资本,因此,他们只有通过架子才能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大商人、大老板总是和蔼可亲,不拘小节;而一些刚入职的员工总是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在工作中,也许他们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需要别人的指点,但是只要维护他们的自尊,给他们足够的面子,他们就会努力,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不辜负别人对他们的期望。
有一天爱默生和他的儿子想将一头小牛赶进牛棚,但他们犯了一个普遍性的错误,他们只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尊重牛的意愿。爱默生在后面推小牛,他儿子则在前面使劲拉小牛。但这头小牛蹬紧四腿,顽固地不肯离开原来的地方。一位爱尔兰女仆看到这个僵持的场面。走了过来,他比爱默生了解牛的性格,知道小牛想要什么。只见她把拇指伸进小牛的口中,一边让小牛吮吸她的手指,一边将它轻轻地引进牛棚。
俗话说:“牛不喝水强按头”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顺其意投其好,对其给予充分尊重,才能使它高兴地喝水。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周礼”。但我国传统的尊重主要强调对上级、长辈的尊重,即对身份、地位的尊重,“尊重他人”的内涵比较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接受了西方的平等尊重的观点,即对人的普遍尊重,包括对人的个性、地位、历史、外貌、性别、年龄、选择等的尊重。这是一种尊重互换,情感互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
曾经有一个人很穷,冬天来了,他没有钱买木柴,就去向一个富人借钱。富人爽快地答应借给他三块大洋,并且大方地说:“拿去花吧,不用还了。”
穷人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手,匆匆忙忙回到家里。富人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次:“不用还了!”
第二天清晨,富人打开院门,发现门口的积雪已被人扫过了。打听之后,知道是借钱的穷人干的。富人想了想,终于明白了:昨天穷人得到的只是一份施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于是,他让穷人写了一份借契,约定以扫雪来偿还借款。
穷人用扫雪的行动提醒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尊是为人之“方”,而尊人是处世之“圆”。自尊与尊重他人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二者密不可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处处尊敬别人,才能处处得到他人的尊敬,从而营造更加广泛的人脉网络。
——保持积极心态
尊重自己,就要时刻肯定自己,不因地位、职位的高低而自卑;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解决所有的问题。没有人会抛弃自己的自尊,更没有人会将自己的自尊踩在脚下,每个人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自尊,彰显出它无穷的魅力。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就算别人将我们的自尊无情地踩在脚下,我们也应坚信:自尊是不会因为别人的践踏而消失的,只有自己尊重自己,别人才有可能尊重我们。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礼仪的重要原则,它需要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论对方的地位高低、相貌美丑,都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并向对方表现出自己的热情与真诚,让对方觉得我们愿意与他们交往,使双方交往轻松、愉快。
——改变外在形象
专家研究指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自信心,而且其相互关系成正比。也就是说,拥有良好的外在形象,无疑是打造自信心的捷径之一。正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一些相貌平平者,只要配以得体的服装,他们的气质与风度也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外在形象的提升,还会使我们自己信心百倍,再加上适当的礼仪,热情的微笑,我们定然能够赢得他人的好感,从而赢得广泛的人脉资源。
——恭维别人的优点
虽然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但每个人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恭维对方,使对方的自尊心受到极大满足,使双方的交往开心、快乐。这样他就会放松戒备,全身心的接受我们,使交往轻松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