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必须见心
相传袁世凯有个特殊的本领,无论何人,只要他见过一次面,当第二次相见时即能说出对方的姓名。某学者与袁世凯曾有一面之缘,某次因事到“总统府”拜访他,袁世凯出来便直奔某学者,握手称某先生。当时座中候见的客人很多,但是袁世凯特别器重这位学者,破例亲自来请他入室相见。对于袁世凯能认得二次见面的客人,大家都感到很惊奇,当然这是袁世凯的记忆力辨认行为异于常人,究竟有何特别方法,就不得而知了。
若能够记牢对方的姓名,最容易让对方产生良好印象,这种本领,在交际场中,大有用处。大家对你十分熟悉,你偏叫不出他的姓名,虽然可以用含糊的方法敷衍过去,但心里终究觉得不安,有时因为地位的关系,你应该先招呼他,而他却不便先招呼你,你如记不起他的姓名,不去招呼他,他会误认你是自大傲慢、目中无人,这就不妙了。所以你要在交际场中占到优势,熟记对方的姓名,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功夫。有的老师所以能够在初见面就叫出对方的姓名,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方法。他是预先做一种别人不肯做的功夫,就是把学生的照片反复辨认,把许多相片,作为一本有趣味的新书读,连续几天,把所有的照片都全部读熟,每个人的面貌,都印入他的脑子里,与普通熟人,一般无二,所以一见如故,不待问明姓名便可很自然地叫出对方姓名,使他不由得大吃一惊。但是普通人通常不肯下这种烦琐而乏味的功夫。你要熟记陌生人的姓名,从照片上认识相貌,同时与姓名一齐熟记,是容易办到的事,比方有一张团体照片,你有意熟记照片上的人,相信每天只要花十分钟功夫,不到三五天就可以完全认识。国家的大小首领,世界有名的人物,凡是看见过几次他的照片的,谁都能指出这是某人,那是某人,这样一看,熟记陌生人的姓名,不是很平常的事吗?
如果你所遇见的人,没有照片,那么预读照片的办法便无法应用了。这时你不妨用见面的机会,细细辨认一下,他的身体有什么特征,比方身材特别高,是个彪形大汉,这是特征;身体细长,像个电线杆,也是特征;双目明亮,或细如鼠目,也是特征;口特别大,鼻子特别高,也是特征;头上秃顶,也是特征;走起路来,一拐一拐,还是特征;双耳招风的,同样是特征。人都有特征,有的人其特征还不止一种,你把他的特征,作为新奇事物看,同时与他的姓名连在一起,在短促时间内一再反复辨认,就自然会记得很熟了。
不过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在做辨认功夫时,态度必须自然,不要显出正在辨认的神情,使对方察觉。这当然也要有相当的小聪明,双目盯牢,端详不已,有失礼统。尤其是对于女性,这种动作就足以使对方面泛红晕,局促不安了。
细细看透对方的内心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总是无时无刻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威胁。这些绝大多数是隐性的,都是你很难体察到的,而且多数来自于你的同僚。许多同僚对你的态度很和顺,有说有笑,你甚至把他们当做了自己最亲近的人,把自己的所有情况,包括欢乐和悲伤,喜好和憎恶,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们。但是,这些人往往并不会对你抱以真心。反而透彻明晰地了解你,而后洞悉你的弱点并作为打垮你的利器,从而把作为他们的潜在威胁的你清除掉,这才是他们的目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圈套。直到你被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地位全无,一直沉浸在畅想之中的你才会如梦初醒。
围绕在你周围的有很多人,都表现得对你非常友善,肝胆相照,并且信誓旦旦地要和你一起合作,共同创造一片新天地。而对这种情况,你也许会无所适从,因为你无法确定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但是,如果你真正地观察体验,真假还是很容易鉴别出来的:一、对方在倾听你诉说的时候是报以真诚的同情和感慨呢,还是目光闪烁,有时出现若有所思的样子呢?如果是后者,那么对方很可能是一个居心叵测的人。当然,这需要你去仔细观察他的言行并注视他的眼睛。
二、仔细地回想一下,当你有意无意地想结束自己倾诉的时候,他是不是很巧妙地利用一些隐蔽性极强的问题重新打开你的话匣子呢?而且,你随后所说的内容又恰恰是容易被别人利用的东西。
三、如果你偶然得知有人总是在不经意之中向你所亲近的人打听一些有关于你的消息,那么你最好疏远他们。四、有些笑容并不是很自然,而像是从脸皮上挤出来的。有时你觉得并没有丝毫可笑的地方,而对方却能够笑起来,这种人也要适当地多加小心注意。
五、如果有些东西你觉得实在忍不住,不吐不快,那么你要尽量找一个自己亲近的人诉说一番,比如你的父母、妻子甚至孩子。这会缓解你心中的郁结,减少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在现代生活的交际,你随时都要面对着各种人,如何与这些人相处,怎样了解他们是何种性格的人,是摆在你面前的首要问题。
交换名片,是彼此传达身份的一种手段。
但是有的人即使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喜欢递出名片,在公共汽车上、小吃店偶然邂逅朋友、熟人,也要拿出一张名片,甚至到酒吧喝酒时,都不忘给服务员名片。
这些人为什么动不动就拿出自己的名片是因为他们在评价对方时,很易受对方的工作、职位或学历等所左右,由于这种心理的投射作用,也喜欢在名片上印自己喜欢的、认为别人会对他另眼相看的各式头衔。当他们拿出名片交给对方时,便判断对方一定也会把自己捧得高高在上。但事实上人们并不都是用头衔来判断一个人。相反的,他们这种举动反而更容易让别人发现他潜藏于心的自卑感。
常见有人喜欢向同事问东问西,而其询问的内容不外乎是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或人。这是因为这些人无法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如果要适应的话,他们就必须使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环境协调,才能使自己安心。当然他们也有志成为其中的一员,但只是有这种想法,却无法付诸实行。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形下,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产生差距,这种差距就造成了自卑感。只要一触及自身这类较敏感的问题,他就会感到强烈的不安。
有的人常喜欢毛遂自荐,即使明知自己无法胜任,他们也硬要推销自己。但有的人却恰好相反,明明有个让他们一展才华的机会,却退缩迟疑。后者这种看似谦虚的美德,实际上是源于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因此非常矛盾。
其实他们也有他们的理由,因为并非他们喜欢畏缩,只是这种人对自己太没自信了,只要能够确认自己有能力,相信一定会恨不得一手包办,不须他人要求。
但并不是说这种人的理想过高,而是指这些人尚未建立与公司的同一性,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公司里的专家。更简单地说,这种人还没有彻底适应其工作场所。
由于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经不起考验就会认定有许多困难存在。有这种意识,就造成了畏缩的行为。
行事认真的人,也许办事的速度不快,但由于他们不会敷衍了事、半途而废,所以完成的工作,定能博得他人的信赖。有的人办事不仅认真,甚至还吹毛求疵,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办事过于认真的人,从办公室的桌子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桌子总是摆放得整齐规矩。
若有人在他不在时,顺手借用他桌上的东西,即使过后再放回桌上,他一眼就能看出东西有人动过,会很不高兴地表现出来。这种行为,除了会令周围的人神经紧张外,他自己也为此而苦恼。
这些人很清楚自己过于认真的行为并不合乎常理。若从单纯角度来看,一定会认为既然他自己也知道不合理,只要改正不就好了?可是问题是他们根本无法改变自己,如果他们中止了这些行为,便会失去平衡。
这种行为,是心理学上典型的“强迫观念”。有这种行为的人,常给别人一种神经质的印象。
有拒绝上学倾向的孩子,一旦远离了父母的保护,成长为有自我判断力的社会人后,通常会以较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别人。但此时另一种被人忽略,类似学生的拒绝上学症的心理出现了拒绝上班症。
为什么有人会产生这种心理呢?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想从自己必须完成任务的现实环境与组织中逃脱出来的心理。而此逃避的倾向,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所属的组织(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工作单位)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负担,这种负担构成了精神压迫,使得他们拒绝上班。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与工作场所中的气氛不能谐调。换句话说,就是其内心与工作场所有差距。
基于此,这些人自觉无法忍耐这种差距,只好采取一种特殊行为填补这种差距,结果愈加精神紧张。当自我忍受不了时,他们就会想逃离工作场所。由此可知,这种人一定是尚未确立自我,且尚未完成与工作场所的同一性。
在任何团体中,总有一两个八面玲珑的人,虽然他们的表现方式各有不同。
这类人的典型行为是,他们能轻易地和陌生人打成一片,在同事聚会等活动中,往往是别人最常邀请的对象,对这点他们相当自豪。但他们很少想到,其实大多数的人,只有在无利害冲突的情形下才会邀请他们。
造成此种行为的原因,是这些人始终没有确立自己。由于他们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不明确,亦即他们尚未确立自我信念,因此容易接受他人的想法、价值观,但也因此给人左右逢源的印象。
站在这个角度观察,这些人明朗快活的背后,隐藏着一份悲哀感,他们内心是很孤独寂寞的。
通过握手判断性格
握手,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交往一种较为普遍的礼节。虽然只是简单的一握,但这其中却也有很大的学问。有专家研究表明,握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很多信息。通过握手的方式也可以观察出一个的性格特征。
握手时的力量很大,甚至让对方有疼痛的感觉,这种人多是逞强而又自负的。但这种握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又说明了握手者的内心比较真诚和煸情。同时,他们的性格也是坦率而又坚强的。
握手时显得不甚积极主动,手臂呈弯曲状态,并往自身贴近,这种人多是小心谨慎,封闭保守的。
握手时只是轻轻的一接触,握得不紧也没有力量,这种人多属于内向型人,他们时常悲观,情绪低落。
握手时显得迟疑,多是在对方伸出手以后,自己犹豫一会儿,才慢慢地把手递过去。排除掉一些特殊的情况以外,在握手时有这种表现的人,性格多内向,且缺少判断力,不够果断。
不把握手当成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而把它看成是例行的公事,这表明此种人做事草率,缺乏足够的诚意,并不值得深交。
一个人握着另外一个人的手,握了很长的时间还没有收回,这是一种测验支配力的方法。如果其中一个人先把手抽出、收回,说明他没有另外一个人有耐力。相反,另外一个人若先抽出、收回手,则说明他的耐心不够。总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胜算的把握就大一些。
虽然在与人接触时,把对方的手握得很紧,但只握一下就马上拿开了。这样的人在与人交往中多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关系,与每个人都好像很友善,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但这可能只是一种外表的假象,其实在内心里他们是非常多疑的,他们不会轻易地相信任何一个人,即使别人是非常真诚和友好的,他们也会加倍地提防、小心。
在握手时,非常紧张,掌心有些潮湿的人,在外表上,他们的表现冷淡、漠然,非常平静,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非常的不平静。只是他们懂得用各种方法,比如说语言、姿势等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避免暴露一些缺点和弱点。他们看起来是一副非常坚强的样子,所以在他人眼里,他们就是一个强人。在比较危难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把他们当成是一颗救星,但实际上,他们也非常慌乱,甚至比他人还要严重。
握手时显得没有一点力气,好像只是为了应付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而被迫去做的。他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十分坚强,甚至是很软弱的。他们做事缺乏果断、利落的干劲和魄力,而显得犹豫不决。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可实际上,其他人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将他们忘记。把别人的手推回去的人,他们大多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御心理。他们常常感到缺少安全感,所以时刻都在做着准备,在别人还没有出击但有这方面倾向之前,自己先给予有力的回击,占据主动。他们不会轻易地让谁真正地了解自己,如果是这样,他们的不安全感更加强烈。他们之所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他们不会去接近别人,也不会允许别人轻易接近自己。
像虎头钳一样紧握着对方的手的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显得冷淡、漠然,有时甚至是残酷。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征服别人、领导别人,但他们会巧妙地隐藏自己的这种想法,而是运用一些策略和技巧,在自然而然中达到自己的目的。用双手和别人握手的人,大多是相当热情的,有时甚至热情过了火,让人觉得无法接受。他们大多不习惯于受到某种约束和限制,而喜欢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他们有反传统的叛逆性格,不太注重礼仪、社交等各方面的规矩。他们在很多时候是不太拘于小节的,只要能说得过去就可以了。
识人的十大法则
一、切莫“先入为主”
我们与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对方首先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一般总是外貌。外貌(包括长相如何、风度怎样等等)似乎决定着第一印象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