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六回《匿玉玺孙坚背约》写道:诸侯联军逼近洛阳,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行时焚烧宫室民宅,发掘陵墓坟冢。联军先锋孙坚率先冲入洛阳,扑灭宫中大火,设军帐于建章殿上。其军士在殿南一井中捞起一具女尸,项挂一锦囊,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启匣一看,里面是一颗玉玺(皇帝的印章),四寸见方,上镌五龙交纽,有篆文八字,刻了一句吉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四大名著中《红楼梦》里也有几句著名的吉谶,那就是贾宝玉通灵宝玉上刻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薛宝钗那块璎珞佩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几个字。不过那是小说家言,世上本无的物事。而这传国玉玺却是历史上真有的东西,而且“受命于天”几个字也非比寻常,据说此乃传国玉玺,得之者必有“登九五之分”——做皇帝的运。
不过,孙坚本人是没有做皇帝的命的。盟军总司令袁绍很快得知了消息。袁绍肯定也很想得到这颗玉玺,他拿出一副领导的样子教导孙坚“捡到东西要交公”。孙坚当然不肯承认。于是袁绍就唆使另一个军阀刘表来做“夺宝奇兵”。宝虽然没被刘表夺去,但梁子却结下了,后来,孙坚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孙坚的儿子孙策为了借兵替父复仇,将玉玺抵押给了袁术。
这段历史公案倒不是罗贯中无中生有地“演义”出来的,《山阳公载记》和元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都有类似记载,说是袁术乘孙坚老婆扶柩归里之际,把她劫为人质,攫取了传国玉玺。至于历史上孙坚是否私匿了这颗传国玉玺以及袁术究竟有没有乘孙坚亡故从他寡妻处抢得这颗玉玺,史学界多有争论,也是莫衷一是。我们这里不想计较军阀们的是非得失,单来说说这传国玉玺的下落。
根据有关典籍记载,这颗传国玉玺系秦始皇所刻,是封建时代最高权力的象征。它是用卞和所献的荆山美玉刻成的。这卞和所献的荆山美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几乎可以贯穿一部春秋战国史。
相传卞和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在荆山上砍柴偶然发现了一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都被认为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还被诬以欺诈罪先后截去了双脚。及楚文王即位,失去了双脚的卞和抱玉璞哭于荆山之下。楚王被他的哭声惊动,使人剖璞加工,果然得到一块美玉,为了纪念表彰卞和,称为“和氏璧”。
据说这和氏璧放在黑暗的地方会自然发光,跟后来的夜光杯似的。放在房间里,冬暖夏凉,赛过现代的空调,而且还有却尘埃、辟邪魅的功能,所以楚国将它视为国宝。战国的时候,楚相昭阳在一次宴会上拿出来向客人炫耀,却不料被不知哪个妙手空空的高手盗走。昭阳怀疑是张仪,把张仪打个半死,张仪就是因为这个逃亡到了秦国,而且发誓报仇要助秦灭楚。其实昭阳确实也是冤枉了张仪。因为这块和氏璧后来不知怎么又流落到了赵国,于是又上演了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的故事。
读过民法的人当然知道,“占有”须有两种要素,一是心的要素,有心占有;二是物的要素,即占有的实力。这实力还是最重要的。和氏璧让大家用实力讲话,最后秦国胜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氏璧也就自然归了秦始皇。
秦始皇令人用和氏璧刻了这么一颗传国玉玺,并让丞相李斯手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希望作为江山代代相传的一个凭证和表记。其实这里面已经显示出这位始皇帝的不自信了,如果你真的是“受命于天”,还用得着凭证吗?所谓“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就像达摩祖师传袈裟给二祖慧可时说的,在印度时本来是用不着袈裟做凭证的,到了你们这里不得不如此。搞得后来五祖弘忍传袈裟给六祖惠能时像地下传递情报那么神秘紧张,而六祖为了保护这件袈裟还险些遭人暗算。传国玉玺也是同样,有了这颗玉玺,后人反而不得安生。
不仅是后人,连秦始皇也不得安生了。据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巡视天下,船至洞庭湖,忽然风浪大作,险些翻船。有人献策说只有丢宝镇浪,结果只好将这颗传国玉玺“传”给了洞庭水怪。说来也怪,洞庭湖竟立即风平浪静。
八年后,有人从湖底捞起了这颗玉玺,当时秦始皇正巡狩到华阴,那人持玺挡道,奉还秦始皇说:“持此还祖龙。”皇帝称真龙天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所以是龙的祖宗,称“祖龙”。
秦始皇虽然自认为“受命于天”,然而他的江山却并未“既寿永昌”。始皇尸骨未寒,刘邦就挥师进了咸阳,秦朝的末代皇帝子婴只好拱手将玉玺献出。刘邦毕竟是流氓出身,没多少文化,一点创意也没有,拿了人家的传国玺就当自己的传家宝了。汉朝开国后,此玉玺便代代相传,成为皇位交接的表证。
到了王莽篡汉,命大臣王舜向汉孝元太皇太后也就是王莽的女儿索取传国玺。王莽的女儿身为汉朝的太皇太后倒心向着汉室,不肯与父亲同流合污。被逼不过,她一怒之下想摔碎这颗玉玺,这块玉的硬度太好了,结果是只摔坏一只角,王莽只得令人用金子镶角。东汉光武帝刘秀打败了王莽,此玺又被刘家夺回,总的来说,还是力大为王。所谓的所有权问题,其实也就是个实力问题。中国人讲“枪杆子里出政权”,而所有权的概念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剑戟乃是所有权的象征”。古今中外,道理是一样的。
到了光武帝的末代子孙汉献帝时,就发生了上述传国玉玺弄丢了的事。根据《山阳公载记》和元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载,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镠又从他的老婆那里夺取了玉玺献给了曹操,也算一报还一报。
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自立,从汉献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还自作聪明地在玉玺的一侧刻了一行小字:“魏受汉传国之玺”。只不过过了四十五年,这颗玉玺又传到了司马炎的手中,司马炎的文物保护意识比曹丕要强,没有再在上面刻什么“晋受魏传国之玺”的字样。这颗玉玺本身不大,要都像曹丕这么刻下去,后来抢得皇位的皇帝们恐怕就没地方去刻字了。不过,后来的皇帝们不管这颗玉玺上有没有地方供他们刻字纪念抢了人家的江山,都得再去另刻一颗玺了,因为这颗用和氏璧刻的传国玉玺传传传丢了!这颗玉玺由魏、西晋相传,经前赵、后赵,又落入前秦苻坚之手。后来,苻坚的部将姚苌造反,俘获了苻坚,他当然要问苻坚讨传国玺。但苻坚说已送给东晋了。作为一个敌对国,苻坚没有理由去向力量比前秦弱得多的东晋献还玉玺。这颗玉玺的下落只有苻坚知道了,他是最后的经手人。
再说那个姚苌自己要当皇帝,觉得不能没有传国玺,于是在他建立后秦国时,就伪造了一颗传国玉玺。他这一招启发了所有想当皇帝的朋友,与此同时,后燕的慕容垂也伪造了一颗;而东晋的司马家族素以正统自居,见此情形,也不甘落后,连忙伪造了一颗,却把文字刻错了,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他们还顺便编造了一则故事,说这颗假玉玺是冉闵的部将蒋干(不是赤壁大战的蒋干)送来的。但这多少也印证了苻坚当时是说了谎的。
后秦的那颗“传国玉玺”在刘裕灭后秦后被带回了建康(今南京),东晋王朝知道它是假的,就像我们今天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把它销毁了;东晋的那颗后来流入北齐,因为后燕的那颗在亡国后己辗转落入北周,北周灭北齐后,又将东晋假造的那颗“皇帝寿昌”玺销毁了。于是三颗假玺只剩当初后燕慕容垂制的那颗了,假到此时也就算是真的了。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被迫自焚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北宋赵匡胤登基后,就未见有传国玺的记载。以后的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颗,但却没有了传国的玉玺。虽然后来的王朝也多有声称发现传国玺的,但那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受命于天”而编造出来骗人骗己的。
一颗传国玉玺弄丢了,却冒出三颗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物造假案,不过当时也没人管。玉玺都变成三颗了,所以这所有权问题有时真是很难说得清的。
其实江山不是靠玉玺来决定是否“既寿永昌”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制造玉玺的人江山隔世而亡,那些得到玉玺的也从没有一个“既寿永昌”的。而且,既然已经推翻了人家的政权,却又去接受人家的传国玺,以表示“受命于天”,多少有些荒谬的味道。但中国人历来纠缠于正统、非正统之争,因此,迷信这些传国玉玺的神话。其实“正统”是最难把握的,传国玉玺到后来都变成了三颗,你说哪一颗是正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