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4200000029

第29章 心中只有戏和观众

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是为观众的欣赏而存在的。换言之,戏剧只有在面对观众时才有意义。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曾说:京剧在中国拥有最多的观众。有一个数字可以说明:1930、1940年代前后,全国的京剧观众曾高达三亿之多。

按照戏剧的观赏传统,看戏就是看“角儿”,观众(尤其是戏迷)看戏之前,总要先问问“这戏是谁演的?”可一出戏怎样才算好看呢?不是演戏的说了算,而是看戏的说了算。一言以蔽之——观众说了算。

有一年,俞鉴到郑州演出,剧团演出的那家剧院经理很善于替演员作宣传。他看到已过天命之年的俞鉴还能将哪吒扮演得如此机灵、神气,而这一点,台下的观众是不知道的。这位经理便想到应该把这件事告诉观众,使观众情绪更高,看戏时更有兴趣。于是开场前,他在扩音器里对观众说:今晚扮演哪吒的是位女演员,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如此这般地介绍了一番,然后下来和观众一起看戏。这场戏,观众的反应果然比平时更强烈。

实际上这一点俞鉴自己也想过,自己五十多岁了还能演小男孩,观众一旦知道这个信息,一定会看得更有兴致。这位经理正好满足了她的这一心愿。同时,她也把这件事看作自己与观众之间有益的互动。

京剧的形式感很强,没有经过长期熏陶的观众,往往感受不到其中的美;而“一旦经过熏陶,懂其‘密码’,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好者后,每临剧场观戏,都是一种有准备的欣赏”。这种层次的观众对京剧有着成熟、稳定的个人见解,他们特别看重演员的个人才华,甚至能够准确地指出每位演员在唱、念、做、打中的任何微瑕,容不得丝毫平庸之作。有时,他们对演员的挑剔几近刻薄。

1984年,宁夏京剧团在汉口巡演期间,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观众,看完演出,他写来了下面这封信:

宁夏京剧团各位同志:

有机会欣赏了你团的三场打炮戏。个人对于第一天的四出折子戏(观感如下):

1)《试马》是武生及开口跳的硬功夫戏,二位演员做到了相得益彰的好效果。内容包括有《伐子都》《挑滑车》的武功以及趟马等各样配合,俱见功底扎实,始终卖力,效果好极了。

2)《起解》一出,旦角功夫稳当,口齿清楚,丑角嗓子清亮,道白很有功夫,两人配合也不错。只是旦角嗓音缺乏水音,文场也未能完美烘托,以致反二黄未能得彩;行路西皮从流水起即见效果,气口很好,腔调亦美,可算配搭紧凑,表演细腻。这是你团的演出作风的优点,有些动作(如过水趟的几步,互相扶助)颇有人情味,值得学习。

3)《除三害》,老生嗓音宽厚,韵味不错,与净角配合默契,动作一致,很为可取,不过净角道白方面还欠功夫,以致吐字不够清楚,此戏净角全靠道白的功夫,才能造起高潮。其实净角的功架表演也很好,只是道白功夫不如老生而已。此戏本属对子戏,不易讨好,以前李鸣盛和郭元汾二位曾以此戏出名,本来这样的冷戏能演得获彩也就不易了(请不要见怪)。

4)《乾元山》:此剧是俞鉴同志的拿手戏,曾上过电视,我们都有深刻印象。此番以五十六岁高龄还能神定气足表演短打武生的枪、圈、锤的三个动作同时手脚并用,就已现出功夫之深,锻炼之艰苦,亮相也很稳美,出手是样样都能圆满表演,好。可惜人发胖了,腰也粗了(这是天然的条件,不可厚非),但是能有这样的效果确实很尽职了。我们是应当叫好的。至于武行的配合,武旦的枪套子,以及十条枪的出手,手脚干净俱见功夫,亮相也很美,颇有老一辈如九阵风、戚彩芬的风味(这不是过誉,只是希望她能更加苦练)。总之,打炮戏是令人满意的。

……另外《人鬼鉴》一剧,陆判的功夫表演不同于《嫁妹》的模式,碎步(高底靴功夫)蹉步均很有功夫,此剧效果很好,技巧配合,天幕上的幻灯景象恰如其分地配合得好。此戏不是传统老戏,但有情有节,善恶分明,颇有教育意义。希望你们在演出中更加提高精炼为妙。

《陆文龙》一戏,看来与老套子有差距,俞鉴年已五十六岁演翎子武生戏是不易的。此戏乃前辈武生武小生的定了型的功夫戏,战四将的枪锤套子和武生的亮相有高有矮,有金鸡独立,架枪耍翎子,此次演出均未表演,只是几个矮亮相(前弓后绷),当然年龄及靴子功都有关系,但还是值得一看。《断臂说书》演来紧凑,不过断臂时不来了枪背或吊毛,而从桌子上翻滚下来(当时即有观众发出笑声)似与全剧有损失,说出时王佐两边走动,三个人配合得很好,口齿也清楚,声情并茂,不失为一折好戏(李业德的嗓子有味,又会演戏,前途很有希望,盼再努力提高,达到完美境地)。

总之你团的演出可说是“一棵菜”的效果。好花还须绿叶扶持,这是你们大伙的努力。另外王燕同志的花旦、青衣两个不同风格在《人鬼鉴》中已见功夫,此女年轻有为,会演戏,可喜可贺。

以上不成熟的外行管见,只供参考而已。请原谅。此致、敬礼!

76老人吕奕中手此

1984年5月20日

信眉批注:“人鬼鉴”末场四仙女(有点敦煌壁画的仕女形象,很好)

这位当年已届七十六岁的老人,便是上文所说的“经过熏陶”“懂其‘密码’”“对京剧有着相当成熟稳定的个人见解和偏好”的那类观众。信中的“打炮戏”“开口跳”“水音”“得彩”“气口”“对子戏”“功架”等等,都是相当专业的行话、术语;对演员的表演亦是好中求好、精益求精。

对于演员来说,眼神如此“狠毒”的观众,既是“可怕”的,又是可贵的。这位观众在信中对演员的评述,字里行间充满善意和爱护之情,于尖锐中透出委婉,苛刻中包含宽容。正如一位家长对孩子的厚望,爱之愈切,“恨”之愈深。

随着年事的增长和体型的改变,武戏中的一些高难动作,已过天命之年的俞鉴,做来渐感力不从心,不似往日那样得心应手了;自己的扮相和造型,也远不如年轻时那样轻盈、秀美。她何尝不明白,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在挑剔的观众面前,俞鉴却没有丝毫怨怼。她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员所追求的境界,至少应该达到“对得起观众”的标准。她对“美”的要求很高——假如自己不能在舞台上继续展现完美的艺术形象,观众觉得你演的戏“不好看”了(哪怕存在一丝影响美感的缺陷),你就该考虑隐退了。这次演出后的第二年,出访突尼斯归来,俞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休。

转眼间到了1990年,时逢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这一年,俞鉴已经六十二岁了。在中国,除了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女高官,这个年纪的妇女,差不多都已在家颐养天年,得享天伦之乐了。可就在这时,宁夏文化厅邀请俞鉴再度出山,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汇演,请她再次主演《乾元山》里的哪吒一角。

然而,这出自己一生中演绎了无数次的拿手剧目,这一次却令俞鉴多少有些犯难。她已离休五年,离开舞台也已整整四年。疾病缠身不说,眼睛也早已老花,不久前又做了一次大手术,武戏中的那些高难动作,自己还做得出吗?“出手”的东西还接得住吗?短短个把月的准备时间,又怎能来得及呢?

俞鉴心里明白,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纪念演出,目的是为了繁荣京剧艺术,演出必须是高质量的,自己绝不能以唱代做“偷油”(行话,偷工减料),更不能以降低水准的表演给宁夏丢脸。思来想去,她横下一条心,“照原样演出,无非是拼一次老命!”

于是,初冬凛冽的寒风中,人们在银川中山公园的树林间和甬道上,再次看到了年逾花甲的俞鉴刻苦晨练的身影。每天天不亮她就来到这里,踢腿、跑步、喊嗓子,早饭后再到团里的排练厅舞枪、耍锤、弄圈……家中客房里也摆满了刀、枪、剑、戟,得空就练。

不久,俞鉴以一出《乾元山》,在京城再次引起轰动。

12月21日晚,北京前门饭店梨园剧场的舞台上,俞鉴边舞边唱,还是那副又脆又亮的童音嗓子,“串翻身”依然疾如旋风;一个劈叉接三个“乌龙绞柱”,仍是那样干净利落;“锤花”“出手”仍像当年一样精准无比;锤顶锤、把顶把,依旧稳若泰山……人们惊喜地发现,当年的“小哪吒”仍是那般身手矫健、武艺高强。尽管这时六十二岁的俞鉴体态已经有些“发福”,但一招一式和精神气质仍不减当年。

幕落之时,掌声骤然响起,全场观众由衷地为这位壮心不已的老艺术家喝彩,同时也为她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北京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戏剧电影报》纷纷载文,为她叫好。

当听说俞鉴要进京为“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纪念活动演《乾元山》的消息后,宁夏京剧团的不少人都很吃惊,原因很简单,这位六十二岁的老太太再演这出翻扑跌打的重头武戏能吃得消吗?

待老太太重返排练场时,人们惊喜了:那疾如旋风的翻身,那充满力度的武打,那个性鲜明的表演,还是当年那位誉满南北的活哪吒!

岁数虽增,可玩意儿一样也没减,表演起来仍然得心应手、准确惊险,让人不能不佩服这位艺坛女杰的深厚功底。

年逾六旬的女武生俞鉴,以哪吒戏《乾元山》赢人,武功之矫健、腰腿之灵巧,与年轻时无二,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人们只顾为这个可爱的小哪吒鼓掌叫好,却早已把这个神话中小英雄的扮演者原是老妪的形象抛到了九霄云外。

……俞鉴没有胆,她浑身是胆!

俞鉴说,她最喜欢其中一篇报道的题目——《无胆英雄一身胆》。一位戏迷以《金色晚霞》为题,写诗向俞鉴表示祝贺:“塞北江南活哪吒,应邀赴京又出山;神锤金圈银枪舞,红莲千姿笑梨园;京城各报赞哪吒,无‘胆’英雄一身胆;花甲六三步亚运,宝刀不老养天年。”

这次演出后,俞鉴正式“收山”。

俞鉴的收山之作是圆满的,她以自己卓绝的表现,又一次赢得了观众。

1995年,俞鉴六十七岁了。这一年,一位当年的宁波观众在《戏剧电影报》发表文章,寻找当年的“筱(通‘小’,后同)王其昌”。

俞鉴十分感动,她以《筱王其昌答知音》一文回报观众。

读了第二十期胡学康先生《王其昌师徒和宁波“大世界”》一文,我很开心。胡先生说,自他去上海读大学后,就再没有听到筱王其昌的消息。借此,我高兴地告知胡先生,当年活跃在宁波“大世界”舞台上的筱王其昌如今仍健在。谁能料到,时隔四五十年前的往事,胡先生对我当年在宁波“大世界”的表演艺术回忆得如此清楚,叫我这六十多岁的老演员好受感动啊!

1944到1946年间,我随恩师王其昌曾前后两次从上海到宁波“大世界”“大光明”“天然舞台”等三个剧场轮换演出。剧目除胡先生文中提到的《白水滩》《林冲夜奔》《驱车战将》,当时我还上演了《乾坤圈》《安天会》《铁公鸡》《锤震四平山》《金钱豹》《雅观楼》等戏。宁波观众确实热情,倍加欢迎。宁波观众对京剧的厚爱给我的感觉,胜过其他城镇。

1984年7月,我到上海延安剧场演出,一天我刚演完《陆文龙》,正在卸妆,剧团副团长赵孟祥来后台告诉我:“老俞,剧场门口有一群宁波观众要求看看你。”我面妆未卸,带头满头大汗应邀见面,人群中掌声突起,一位五十岁上下的观众劈头就问我:“你是不是当年在宁波‘大世界’演出的那个筱王其昌?”我说:“是。”那位提问的观众指着另一位年龄相仿的观众说:“你输了。”此情此景促使我反问了一句:“什么输了?”那位同志说:“我和他打了一个赌,他说你不是当年在宁波‘大世界’演出的那个筱王其昌,我说你是。今天我们特来看你的戏,印证一下我们的眼力、判断力和记忆力,看看对不对。”我当时很激动地说:“你对啦!谢谢各位,时隔四十多年了,各位还记得我筱王其昌。当年我在宁波演出时只有十六七岁,现在我已五十多岁了,各位对我还是依旧的热情,我谢谢你们对我的厚爱,谢谢你们对京剧艺术的深切支持。”

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宁夏文艺界组织了一台戏曲晚会,俞鉴以六十九岁高龄再次登台,演出了《岳云》片断。这是她一生中最后一次登台演出。事后,团里有位老同志对她老伴说:“玉飞,俞鉴不能再上台了,年龄不饶人啊!干咱们这一行的,不上台则已,一上台就玩命!”

是啊,老喽!一直为梅兰芳编戏、改戏,伴梅左右、助梅赴美演出的我国著名戏剧大师齐如山生前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没有自己服老的,都是别人说你老,或暗示你老,你才口服而心仍不服。”而另一位睿智的长者却说:“人什么都可以不服,就是不能不服老。”都是至理之言。

直到2007年,还有观众记得俞鉴,记得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时她在北京的那次告别演出;还有观众陆续给她写来热情洋溢的书信,字里行间,充满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对她这位老艺术家的由衷钦佩和景仰。

俞老:

您好!

我是北京的一位京剧观众,从小就喜欢京剧艺术,现在四十多岁了,对京剧的喜欢更是充满热情,周末带妻儿一家三口到长安大戏院看戏是最主要的休闲方式。让孩子也从小培养对国粹艺术的热爱,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最主要就要让孩子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俞老,您随宁夏京剧团于1990年参加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演出的剧目我去现场看了,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看戏时的说明书,您以六十多岁(高龄)来演出武戏真是让我赞叹不已,敬佩不已啊!作为戏迷,我谢谢您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作的贡献!在这里向您敬礼了!您这样的艺术家让人敬佩!

今随信寄来一明信片,请俞老帮助在上面写一句“艺术感言”,如方便希望得到一张您的舞台剧照。先谢谢您了!然后将明信片、剧照一同装入回程信封中寄回,再次致谢!

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敬礼!

北京观众 王春泉

2007年5月13日

情真意切的观众来信,每每令俞鉴热泪盈眶,感念不已。

俞鉴这辈子,心中只有戏和观众。在她心目中,不仅“戏比天大”,观众比戏还要“大”。

同类推荐
  • 纵横捭阖:苏秦

    纵横捭阖:苏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 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管宝超编著的《纵横捭阖(苏秦)》为丛书之一,介绍了苏秦传奇的一 生。 《纵横捭阖(苏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 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 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 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 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生命之催化乐章:石油化学家闵恩泽

    生命之催化乐章:石油化学家闵恩泽

    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 王大珩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王大珩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一百多年前,西方的一位战略家就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如果输掉了科学,也就输掉了未来。王大珩从来就有他独特而深刻的思维,面对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继续深造,选择了光学玻璃制造与研究。回国后,一句“馆长就馆长,只要能做事就成”,他挑起了仪器馆的大梁,工作很快就有了起色。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常把这句话常挂在嘴边:没东西就找王大珩要去!1958年,长春光机所以研制高精光学仪器和光学玻璃的“八大件一个汤”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原子弹、导弹中的光学设备一定要让长春光机所来做!”钱学森的这句话一锤定音。晚年的王大珩以一位战略科学家的眼光与智慧,成为倡导中国的“863”计划第一人。
  • 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本书按历史顺序精选了中国古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讲述了他们从小立志立德、文武兼修的成才过程和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事迹。虽然他们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和时代背景不同,但他们的智勇韬略、精忠报国、出奇制胜的品质与精神,给读者以新的启示与鼓舞。
  • 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热门推荐
  • 青春不哭

    青春不哭

    那年18岁,我以为自己遇到了疼爱我的人,可是没想到的是,他只是一个胆小鬼,彻头彻尾的混蛋。
  •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涉及多学科,兼具历史性、社会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国旅游文化在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文化支撑的作用,与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中国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饭店管理概论等旅游专业课程,共同构成了旅游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
  • 落难的天使

    落难的天使

    心如水晶的杨雪梅遭歹人林才炳强暴,并违心下嫁给林才炳,从此过上了毒蛇缠身的日子。在杨雪梅苦挣不脱,绝望地要自杀时,匪夷所思的事发生了……最终杨雪梅脱离苦海,重获新生。
  • 刺甲

    刺甲

    弱肉强食、胜者为王是恒古不变的法则。当生命遭遇屠戮,权利受到剥夺。你是甘愿卑微的死去,还是选择用手中的利刃斩破无尽的黑暗。我们只是一群小人物,但我们的怒火一样可以照亮苍穹!我们的热血,一样可以倾覆欲望的方舟!
  • 江湖之神话

    江湖之神话

    小萝卜是乾隆与天地会花刺客的私生子?是天脉神通一族的后人?是个白发怪胎?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神来山长大,他师父是天下第一神僧无心,他义父钱老怪是西域血滴门门主的旧情人。日后,钱老怪遭仇家追杀,小萝卜为救义父,稀里糊涂地参与到帮助土尔扈特部落东归故土的壮举当中。这期间,他与小伙伴们一起助东归、降魔刀、屠雪狼、战哥萨、走烟龄、烧骑营、历江湖......
  • 凤箫鸳梦

    凤箫鸳梦

    人生就是一盘棋,不是棋将,就是棋子。生命的轮回,徒留一声哀叹,叹人世,经历风霜,万事全非。后宫的争斗,只是一场开场。首辅的退出,只是一根导火线。最后,发现,原来布局的,另有其人。慢热的文,请慢慢看
  • 亚兰一复醒

    亚兰一复醒

    每人的灵魂重量都是一样的,无论国王还是鞋匠。弱者渴望强大,强者渴望更加强大。欲望乃纷争之源,为了名,两国交伐,为了利,兄弟阋墙。无所谓之善,无所谓之恶,众人手中各有义旗,或党同伐异,或独善其身,或为家国兴亡,或为一己私利。魔法也好枪炮也罢,无非是其所有者手上的筹码。被重新迎回牌桌前的幸运败犬的故事。
  • 黑科技承包商

    黑科技承包商

    意外获得一台什么都能打印出来的3D打印机。苏旻宇表示,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国科技都是辣鸡!华夏科技不发达?来来来,黑科技只要998!地球能源太缺乏?别打架,反物质只要998!清仓吐血大甩卖!不浮夸,全部都只要998!什么?美帝又耍流氓啦?走走走,看我怎么欺负他!我要让全世界知道,这个鱼塘,呸,这片星空,全都被我承包啦!
  • 狼督军

    狼督军

    皇帝退位天下为公?不料却土匪横行!为保家业他走出书房,除内贼,杀土匪,剿灭黑风寨!家业已保,却山河破碎,亡国在即,于是他招兵买马征战各大军阀,凭着铁血手段与机智权谋成为一代督军,奋战在这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之中……
  • 那年的爱情输给了谁

    那年的爱情输给了谁

    走出大学校门的韩奕,怀着对爱情的执着,寻找她的初恋情人苏小然。而小然却在韩奕到来之后,郁郁冷淡。韩奕一度陷入了情感的迷茫漩涡中。然而曾经的刻骨铭心与不甘,使他想要走进小然的内心。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小然却从他的视线里消失了。孤独的韩奕遇到了貌似小然的女子小允,直觉告诉韩奕,这个女子,可能与小然有关。而当小然真正出现的时候,一切已无法挽回,握着她的手,韩奕心如刀绞……这是几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有爱情,友情,还有梦想。执着的韩奕,孤独的小然,刚烈的小九,腼腆的余可,纯真的小指……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历经快乐,疼痛,迷茫,忧伤,蜕变。然而,当青春落幕,曲终人散,才发现曾经的所有也不过是一片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