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4200000017

第17章 巡演大江南北,绝技誉满华夏

作为一位幼功深厚、成名较早、深受观众喜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数十年间,俞鉴多次随团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演出,演艺活动遍及大江南北,全国许多城市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次都载誉归来。

从艺五十多载,俞鉴以自己塑造的一系列有血有肉、豪气横溢的艺术形象,赢得了“活哪吒”“神文龙”“女猴王”的美称;又以精湛的演技和高尚的艺德,赢得了各地观众的热情追捧,享誉艺坛,历久不衰。观众评价说:“俞鉴演的哪吒,天真中显出飒爽;演的陆文龙,骁勇中带着英武;演的孙悟空更是形神毕肖,猴性十足!”

1959年,由原宁夏党委副书记马信同志带队,宁夏京剧院赶赴兰州,为西北五省经济建设协作区会议演出。当年,宁夏京剧院改编排演了传统箭衣戏《陆文龙》,由俞鉴担纲主演陆文龙一角。

在演出实践中,她从人物性格出发,追求武戏文唱的意境,在剧中的“车轮大战”中,以激烈的武打揭示了陆文龙这位暂受蒙蔽的少年英雄的好胜心理——双枪舞出炫目的银花,步法枪法无空招废式,每个亮相都具有雕塑之美。不仅较有层次地表现了陆文龙的少年盛气,而且将这出传统名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之成为宁夏京剧团历年保留剧目之一。

1960年,宁夏京剧团排演《十八罗汉斗悟空》,俞鉴主演的孙悟空,吸收了南、北两派著名武生演猴戏的特点,她充分发挥自己武功扎实的长处,将妇孺皆知的“美猴王”演绎得出神入化,每次演出都赢得满堂彩。此后,无论在哪个城市,无论在工厂、农村,还是部队,这出戏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1961年,俞鉴随团代表宁夏赴广西、广东两省访问演出。这时她正怀着第二个孩子,仍担纲主演《乾元山》《陆文龙》等武打戏。归途中经武汉进行公演,她带着四个月的身孕坚持演出《乾元山》,照样拧旋子、翻跟头,没有减少或省略一个动作。

1962年,宁夏京剧团排演《劈山救母》,俞鉴饰演剧中沉香一角。当年,她又随团赴太原演出,以《十八罗汉斗悟空》一剧引起轰动。此行虽有李鸣盛、李丽芳等主要演员同行,但太原观众最欣赏的还是俞鉴这位“女猴王”。《十八罗汉斗悟空》在太原连续演出了一个多月,场场爆满,观众叫好不绝。

1963年春,俞鉴又随团前往沈阳、本溪、鞍山、营口、大连、天津等城市,巡回公演《十八罗汉斗悟空》《乾元山》《陆文龙》《劈山救母》等剧目。

初到沈阳,由于对方对宁夏十分陌生,缺乏了解,对来自宁夏的京剧团态度冷淡。待剧团连演三场后,轰动了沈阳,自此连续爆满一个多月。在其他城市,观众的反映同样强烈。这时俞鉴正怀着第三个孩子——俞鉴每次怀孕都偏巧赶上繁重的演出任务,出演重头的大武戏,她不但照样挑大梁担任主演,而且表现丝毫不比平时差。

1980年10月,与石嘴山京剧团合并后的宁夏京剧团以较强的阵容,分为两个演出队到外省演出。一队由团长张元奎率领(俞鉴当时已担任宁夏京剧团副团长),赴贵州、云南、四川进行访问和巡回演出,主要演员有俞鉴、李蓉芳、李业德、张元奎、梁嘉禾等,所带剧目既有《十八罗汉斗悟空》《霸王别姬》《乾元山》等优秀传统戏,也有富于宁夏特色的历史故事剧《康熙访宁夏》。宁夏京剧团在云、贵、川的演出,得到了观众和文艺界的一致好评,各地报章纷纷载文盛赞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

在昆明的折子戏晚会上,最为轰动的是俞鉴主演的《乾元山》。当时已过天命之年的俞鉴以骁勇的风姿扮演的哪吒,成为戏迷们谈论的中心。同时,她还在《十八罗汉斗悟空》中扮演后半场孙悟空,以一身硬功绝技,赢得了观众和报章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或许只能用当时的文字,重现俞鉴当年的风采。

……这个团(宁夏京剧团)人才辈出,拥有当今屈指可数的女武生俞鉴,她武功扎实,身手稳健,把子打得干净利落,出手打得既花又稳。她在《乾元山》中饰演哪吒,以五十二岁的高龄,把哪吒那少年英雄的不凡本领和天真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

《云南日报》

俞鉴是剧坛罕有的女武生。《乾元山》是她的开蒙戏。戏的主人公是顽皮、倔强的哪吒。这个戏是京剧艺术大师盖叫天苦心经营的武戏,俞鉴继承了原剧中哪吒耍圈、枪的程式,又把《四平山》中李元霸的大锤借来,创造了同时舞枪、圈、锤的绝技,使“三头六臂”的哪吒大显神通,“从虚到实”,形象化了。

《四川日报》

你看《乾元山》中,当哪吒腾云寻箭而去时,那脚底滚动的乾坤圈,竟像用绳子绑住一样牢靠,怎不令人叫绝!

《春城晚报》

……

1984年4月,宁夏京剧团再次分两队赴外地演出,俞鉴所在的一队由赵孟祥团长带领,赴西安、郑州、武汉、九江、南昌、上海等地演出。此次赴外演出,以俞鉴主演的《乾元山》和张元志主演的《吕布试马》最为轰动。广大观众(尤其是江浙、上海一带熟悉“小王其昌”的观众)看到年逾半百的俞鉴尚能活跃在红氍毹上,都表示十分钦佩和赞叹。

……俞鉴是当今京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女武生……她演靠把戏,功架谨严,气度恢宏,短打戏招式洗练,稳准脆帅。

《长江日报》

这已经是俞鉴第二度光临江城献艺了!1961年,她的演技曾打动过三镇的不少戏迷;难得的是如今她虽已年过半百,却雄风犹在。你瞧,在《十八罗汉斗悟空》里她饰演的那个“女猴王”(这是戏迷们送给她的美称),棒挑四单刀、八角锤,是那样的轻捷,那样的机智,真个是险中见功。在《乾元山》里,她风貌大变,以娃娃武生应工,以干净利落的翻摔扑跌技巧,来表现哪吒的高强本领,演来多么得心应手!鏖战之后,她气不喘,色不改,同时舞动乾坤圈、白银锤,另加一杆哪吒枪。如此绝技,在今日京剧舞台上,能有几人?!难怪满座观众,惊叹之余,难以相信这个稚气顽童的扮演者,已是五十六岁高龄的老人。

《长江日报》

……五十六岁高龄,在台上翻扑滚打,“活儿”走得仍是那样洒脱利落。

《湖北日报》

谁能相信,这位慈爱可亲的“太婆”竟会是台上生龙活虎的“美猴王”“小哪吒”“陆文龙”!1961年她来汉时风华正茂,而今已两鬓染霜,可她仍不服老……她今虽已年过半百,可功夫不减当年,这次演出的《乾元山》她扮哪吒,左手耍枪,右手舞锤,右脚摇圈这难度极高的特技,加上一连串迅疾的“鹞子翻身”及“乌龙绞柱”等绝技表演,不时博得满场掌声。在《十八罗汉斗悟空》中饰美猴王,她一招一式干净利落,深受好评,精湛的技艺绝非一日之功。

《汉口文化报》

上海人民更是张开热情的双臂,拥抱了这位当年的“上海女儿”——“小王其昌”。

俞鉴今年已五十六岁了,可说是目前京剧舞台上仅存或是罕见的一位女武生,可是从昨晚的演出来看,她的身手还是那么矫健,几下子“出手”打得也很漂亮,这都说明了她十七岁前离开上海时所打下的基础是很扎实的。

《新民晚报》

面前的这位双鬓如霜、和蔼朴素的五十六岁的女同志,在舞台上竟扮演起天真活泼、武艺超群的小哪吒,扮演起骁勇矫健的陆文龙,扮演起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台上那使人眼花缭乱的枪花、棍花和双锤,优美动人的出手,旋风般的“鹞子翻身”,干净利落的“乌龙绞柱”,使人忍不住为她鼓掌喝彩。她扮演的哪吒,左手耍枪,右手舞锤,右脚转乾坤圈都是高难度的表演。每场演出,同行和观众一致称赞她真不容易啊!

《解放日报》

在上海演出期间,俞鉴还收到不少观众写给她的热情洋溢的来信:

久闻大名,希望能看到全国唯一的女武生的风采和艺术风貌,终于在1984年6月30日,实现了我——一个京剧爱好者的愿望。观看了您的精彩表演后,可以说是一次本人觉得很满意的艺术享受,果然名不虚传。

上海观众胡双林

虽然我们未直接见过面,但是我小的时候就是你的老观众。解放前后,你在宁波大世界演出,当时艺名你是小王其昌而闻名宁波城……由于时间的变化,我也从宁波来上海求学与工作,而你在解放初期也离开宁波,到今天才从报上报道你的情况,却在祖国西北,为繁荣祖国文艺而贡献你的一切。

上海第三印染厂朱永昌

……步履的矫健,动作的灵活,表情的丰富,仍如青少年时代的小王其昌。剧中哪吒左手舞枪,右手舞锤,右脚摆乾坤圈及顶锤等精彩表演更胜当年,使观众为之叹服……我三十几年没有看到您的演出了,这次一定多观几趟,以饱眼福。高兴的是27日夜场戏散场后还见到了您,是那么热情、豪放,虽是名演员,然无半点架子,给上海观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上海观众王志勇

一位早年在宁波看过俞鉴演戏的上海观众,更是在信中表达了对俞鉴的喜爱和崇拜,亦不乏对京剧艺术的独到见地,写来深情而厚重。

其一:

俞鉴老师:您好!

从今天《新民晚报》的报道中,知道了俞鉴老师您就是“小王其昌”。说真的近四十年了,“小王其昌”的名字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她使我踏进喜爱京剧的门槛。回忆三十八年前,我才八岁,去宁波度暑假。我外公是宁波著名伤科医生陆银华,暑假中我几乎天天下午去宁波“大世界”看京剧,从而熟识了您。在我的心目中,您太有能耐了。一个姑娘能做武生,而且戏多,每天日夜两场戏,日场您是主角,夜场您是开锣戏,遇到周日你会演《周瑜归天》,而王其昌老先生则演关羽,晚上还演过《明末遗恨》……你做的戏,我是印象太深了,你演过好多戏,薛仁贵,石秀,孙大圣……长靠、短打,太多了。为了看戏,那年我妈妈来宁波接我,我临开船前逃走,结果我在宁波读了半年四年级。当年事历历如画在眼前。这些事想来可笑,但确实你把我这小孩子迷住了。当时我觉得你太美了,一副英武气概,我到后台来看你化妆,你还梳着小辫子,把它盘在头上,你也不会注意一个小孩子如此崇拜你,而今日我已四十六岁了,才得以向您谈谈当年对您的崇拜。您也不曾想到会出现如此滑稽之事吧!解放后,我也看过一些京剧武戏,可就是不见您的大名……我原想你是否已改行了。前两年从《解放日报》一则报道“女猴王”知道您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团;前几天看夜报见宁夏京剧团有一女武生叫俞鉴。我吃不准,推算一下您已年近六十岁了,所以我一直注意报上有否介绍。今日一见晚报,果然“小王其昌”来了……我一定要再来看看您的戏。明天我一定要来等退票,看看您,以解我三十八年之思念……

三十八年,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至今成为一个制药工程师,但对京剧之爱好,使我常常哼哼京剧,这一切均由您的艺术使我对它有了热爱。但可惜的是,随着工作之繁忙和家务,使我难以经常去看京剧,反过来,现在演的京剧除一些较好的演员外,实不耐看,有了“电视”在电视中解解思念算了……38年前宁波大世界京剧场旁有卖冰激凌的,当时是用冰放些盐用手捶出来的。那时宁波大世界仅三个剧场,以京剧场最大,越剧、甬剧次之,它在河边上,上面是菜场,今天它恐怕早已成为“故迹”了。

说真的,我真想会会您……你是我38年前心目中的“小王其昌”,当年我在后台偷偷看你化妆,确实没想到要隔这么长时间才能再见……这一切作为一个长期思念您的观众向您倾吐钦佩之心吧!

祝演出一切顺利、成功。

你当年的小观众陆守方

1984年6月26日

其二:

俞老师、苏老师:你们好!

……去年6月底你们来沪短期演出,俞老师寄来的两张票根,我至今仍保留着,那是7月2日的《双枪陆文龙》。现在逢到中央电视台播放宁夏之银川气象预报时,我总会联想起你们,好像你们是我亲属一般。人的感情有时是很怪的,我也说不出为什么会这样。去年7月2日看演出时,座后有二位“老宁波”,他们(的)票子也是你们寄去的。可见俞老师你们确实很“四海”,并没有著名演员之架子。我妻子见了你们的来信也说你俩肯定是正派人,不似某些演员……我也经常为你担心。随着年龄之增长,体力必然下降,而舞台上武生的出手不像一般演员,极有可能失手,越著名则上台的思想负担也愈大,这真不容易啊!愿你青春常在。

最近厉慧良受贵州京剧团邀请来沪演出,票价高达一元八角,这是近年来上海舞台上的京剧高票价,天天满座,门口黑市票卖到两元五角至三元。我还是五十年代在中国大戏院看过他多次演出,今年他已六十岁,确实不容易,但毕竟他是男的,和俞老师是位女同志相比,差不多的年龄,更显得你的精神也!

目前京剧(之)路确实越来越窄,年轻人欣赏京剧已同外国人看京剧那样,要使京剧复兴必须从武开始,大力挖掘剧目,提高年轻演员技术和演出机会,关键在于年轻演员有无老一辈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目前则差距甚大。苏老师对此不知同感否?上次看了你们的二次演出,一些配角演员演来就不太精神,甚至有些次主要演员也是如此,说得尖锐些,现在花二角钱能看两小时电影,而花一元钱如果看两小时多些无劲的戏,那观众当然会越来越少,而有些演员见不卖座,则演来更无劲,那岂不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则只能消亡……当然现在年轻观众不太理解京剧,但毕竟京剧演员该如何对待自己,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见到俞老师的剧照,犹如见人,希望能有张大一些,更能看清俞老师的精神。你看我又自说自话了!出国访问归国后,望能来信。以后有什么需我效劳的,请来信告知好了,包括购些生活用品。余不多告了。祝全家安好。

守方敬上

1985年5月7日

当时俞鉴已身患胆结石症,陆守方——这位细心的医药工程师十分关心她的病情,很快寄来了当时刚刚研制成功的新药“金胆片”,并在信中详尽地介绍了用法、用量。他一次就寄足了三个月的用量——得知俞鉴不久将出国演出,连她出国期间的用药也考虑到了。

观众的厚爱,永远是俞鉴演好戏、做好人的不竭动力。

同类推荐
  • 汉高祖刘邦(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汉高祖刘邦(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定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 汉武帝传

    汉武帝传

    汉武帝刘彻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是一部兼具史料性与趣味性的历史小说,用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刘彻的一生。
  • 达·芬奇(名人传记丛书)

    达·芬奇(名人传记丛书)

    一个怀着无穷好奇与创意的天才画家,除创作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惊世杰作之外,还涉猎数学、地质、解剖学、机械制造学等多种学科,并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进步,永远不知疲倦。本书客观生动地叙述了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为青少年读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 中国历史名人之六

    中国历史名人之六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北宋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手工业生产有了显著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显著的。火药兵器的出现,罗盘针在航海上的使用,毕昇活字印刷的新创造,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它们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帝国的另类

    帝国的另类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24位“另类”皇帝,展示帝王家族的另类怪胎,从中探索了产生这些“另类”皇帝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热门推荐
  • 身处异世乐逍遥

    身处异世乐逍遥

    嘿嘿,又到手个宝物这的确是个宝物,竟让老子穿越了!异世界还挺爽,有妹子,有宝物,有丹药,有秘笈啧啧啧!这小日子过得舒坦,妹子往我身上扑,没办法,哥有钱,有貌,妹子不爱我,难道爱你?
  • 上仙,您的外卖来了

    上仙,您的外卖来了

    悲催的少年——叶惊尘,这个原本送外卖的小伙子,在被老板炒鱿鱼后,又倒霉地被人打劫。走投无路之际,一个怪老头搭讪他,并给了他一份工作。于是,外卖小子——叶惊尘走进了那个不为世人所知却暗流涌动、精彩纷呈的修真世界,开始了自己荡气回肠的外卖生涯!用猪脚的话说,这外卖生涯,荡气回肠得连我自己都怕!!(本文非系统,非穿越,作者自不量力,想打造都市、玄幻、言情于一体的小说,且看这逗逼如何被打脸!)
  • 都市小人物

    都市小人物

    望着父辈一代代的守着土地,如稻草人一般。每天束缚于田地之间,没有自由。没有追求,唯一的娱乐就是玩鸟。这不是我的人生,我不想成为稻草人。我要跳出这个囚笼,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我的生活,不应局限于此。
  • 茹实斋吟草(高平作家丛书)

    茹实斋吟草(高平作家丛书)

    中华诗词再度兴起,点燃了我写作的热情。对于古典诗词,在我心中可以说是一方圣地,喜欢文学是从唐诗宋词的语境和意象中浸洇萌生的。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即使在万马齐喑的年代,常羡慕先辈们虽戎马一生,却“腹有诗书气自华”;时至离岗,常恨人生苦短、岁月无多,却无缘亲近圣境,为诗国朝香。本以为今世难于一偿夙愿,不意晚年逢盛世,竟操觚一试,旧梦重温,拿起秃笔,发乎于情而形于诗,尤其是现代化的通讯和网络提供了便捷而广阔的写作空间。暇时,或写物会意,或缘事抒情。几位好友以时闻、事物、节俗、民生为题酬唱赠答,以表达对生活的体识和经验。
  • 饿魔食物链

    饿魔食物链

    何为食物,又以何不亦为食物?何谓吃与被吃,是什么形成了的食物链。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乃宇宙中最不可改变的秩序——神除魔、魔摄魂、人吃百兽与万果、上等动物吃中等动物、中等动物吃下等动物、下等动物吃浮游生物与野草野果……这本是秩序的尊严铁则,就连神也必须遵守。但是,却有一生物,偏要打破它……吃尽一切,包括宇宙。==========新书上传,趁着暑假写的,帮忙顶一顶!《饿魔食物链》(PS:严格来说,这不算是异界大陆……)
  • 薰衣草恋之他乡恋人

    薰衣草恋之他乡恋人

    “好久不见,甚是想念”如果再有一次,我绝不让你离开我。“你没在的这些年,我几乎不近女色。”佟泽尧宠溺的摸着她的头。“几乎?”他嘴角上扬,坏坏的笑着说“我妈的醋你也吃。”我伴了你整个青春,余生还要我在吗?
  • 日落无名志

    日落无名志

    崇祯十五年,锦州城破之际,守城大将祖大寿仅九月大的五子被带离锦州。机缘巧合之下,与跋涉在林海雪原的一神秘老人和一美丽少女相遇。由此展开了一段温情而又波澜壮阔江湖传奇。仗剑横行,斩尽天下不平,明末乱世,唯有屠夫扬名。林泽渲,一剑飞花,斩出来侠义,屠出了恶名。醒握杀人剑,醉枕美人膝,这就是日落之世,这才是乱世江湖。
  • 大明新传

    大明新传

    一个少年意外离开现有的世界,重生在明朝末年。这是一个混乱的年代,而主角就成为了悲剧的末代皇帝,此时的明朝正值内忧外患。看主人公如何破开重重困难,发展现代经济,宣扬新式教育,重振大明帝国的辉煌。魏忠贤乱政?闯王占领皇宫?清军强横入关?哈哈。。。一切都是浮云,看主人公如何化一切险阻为无形。这注定是一个不一样的大明朝,这注定会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后无来者的帝国。
  • 青春淡草香

    青春淡草香

    和室友玩真心话大冒险,莫名其妙的拐了个男神。这是一个文笔纯洁而稚嫩的青春故事,高甜不虐,男女主身心健康,1v1。剧情纯属虚构,内容纯属虚构,作者纯属虚构,啊呸,作者是真的,宝宝这么可耐,当然是真的,比珍珠还真。“我的女朋友,自始而终,只她一人。”“不知道电影好不好,我只知道有你很好。”“凌梓寒,我发现我喜欢上你了怎么办?”“那就做我女朋友吧。”“我不会给你什么感天动地的承诺,也不会说什么生死相依的豪言,但,你若不离,我定不弃。”“多想就这样,岁月静好,有你在身旁。有你,就好。”
  • 本是花锦年

    本是花锦年

    上天最喜欢开玩笑了命运真的早就注定了麽?我的一生,在这里,突然就觉得结束了前半辈子,那么痛苦,悲伤后半辈子,真的要这么成婚?突然就觉得,一切都结束了。上天给了我磨难,让我坚强到变态上天给了我挚爱,却又狠狠的夺去上天,又在一次,和我玩起了游戏我的自传,让我浅薄的人生,留下一丝痕迹吧若有一天我死了,那么会有人记得,我曾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