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3100000006

第6章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预警

心身疾病的发生有四个环节:应激源、认知评价、情绪调节和病理生理反应。认知评价是第一道心理防线,受人格特征、应付策略、社会支持、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情绪调节是第二道心理防线,生理屏障是第三道防线,它们使正常人具有抵抗应激源作用的影响。心身疾病的预防及康复即根据以上环节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应激源是指能够诱发心身疾病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躯体因素。应激源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接受适当强度的应激源刺激,如同抗体接受小量抗原作用一样,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警觉水平,提供人的心理屏障和生理屏障的抗病能力,而且能提高人的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促进心身健康。过于强烈、突然和持久的应激源,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构成对心身疾病的易患状态。在社会生活中,挫折是引发心理冲突的重要诱因,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如战争、重大事故、灾难和突发事件等。美国心理学家Holmes1973年通过对5000多份病例调查,收集了大量与应激有关的一般生活事件条目,并制定了“社会再适应等级量表”和“生活变动单位”。研究发现,年生活变动单位不超过150单位时,预示来年可能健康;累积在150~300个单位,预示来年有50%的可能患心身疾病;累积超过300个单位,预示来年有70%的可能患病。心理性应激源是人们头脑中不切实际的预期、凶事预感,对工作压力的主观体验,个体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冲突,以及在满足基本需要和愿望过程中所遭受到的挫折等。心理性应激源的特点是,缺乏外界应激刺激或足够信息,凭个人想象构造出“危机”或心理冲突;其强度与人格特征、生活价值观、家庭稳定性、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物理和微生物刺激除引起躯体生理和生化变化外,同时也会产生心理反应。

第一节 觉察心理异常

1-1 如何及早察觉心理异常

如何及早察觉心理异常?有这样五个判断指标可以参考:学习或工作效率无原因地急剧下降,如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学习兴趣消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干方百计躲避上学和考试。工作一向认真的人骤然不能完成工作任务,对工作无故的拖拉或产生抵触情绪,很不情愿去工作;生活压抑、生活规律突然改变。多数显出睡眠不好,常常深夜伴孤灯而坐,或借故做一些完全可以在白天做的事情,或者半夜醒来辗转难眠。也有恰恰相反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床上度过,整天无精打采。饮食上饭量锐减,不是吃饭的时候自己弄东西吃,有时数餐不吃,间或又暴饮暴食,不加选择地乱吃。在人际交往上和过去的习惯完全不同,前后判若两人。其他方面如业余时间的安排以及个人喜好等方面也显出突然的变化;个性发生明显的改变。原来性格上的某些缺点如孤僻、多疑、胆小害羞、性情暴躁,或者多愁善感等更加严重突出。另有一些本来是优点的性格也变成不良的表现。如原来活泼开朗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原来彬彬有礼的人变得粗野;原来言词坦然的人变得疑虑重重,出现短时片断地说错话或做出别人都认为是不应该做的事情。由于这类事情短时出现,而且一出现就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和纠正,往往容易忽略。一个人如果多次出现类似的错误言行,就应该提高警惕,及时主动地去找心理医生了。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心理检测的方式,及早察觉心理异常,一个有效的心理测验,不管它是什么类型的测验,都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求:标准化(tandardization)指心理测验应有固定的测验内容、测验方法以及统一的答案和分数处理方法。心理测验的目的是评估人的心理行为的差异,了解人的心理变化,因此,它必须建立标准化的程序和方法,且符合客观、准确、经济、实用的原则;常模(norm)是指测验的参照分数,是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一个从被测验者那里所获得的测验分数,说明什么意义,必须有常模比较才能了解,心理测验的常模是通过标准化的程序建立起来的,常模有年龄常模、百分等级常模、标准分常模等,用于测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合的常模;信度(relia-bility)是指测验的可靠性或可信性程度。它是心理测验稳定性水平的表征。没有信度的测验量表,就好比一把橡皮筋尺,测验的结果会随着测验者掌握的松紧不同而变化,人们无法了解其正确与否。因此,一个可靠的测验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检验测验量表的信度,一般常用“相关系数”,以相关系数的大小表示测验信度的高低。如用重测相关来检验一个测验的信度,就是用一测验对同一组被测验者前后测验两次,求出两次得分的相关系数,就是这一测验的信度系数。除此之外,也可用分半相关或等值相关的方法求取信度系数;效度(validity)是指测验的准确性或真实性程度。它是心理测验能否确实测到其所要测的心理特征或功能的表征。如果一个测验测得的不是所要测验的东西,就无法解释测验结果的真实意义,就不能说这个测验是有效的测验。检验心理测验的效度,一般多采用相关系数或因素分析的方法。

1-1-1 抓准时机把教育做在“火候上”才能使问题得到恰当的解决

一个领导者进行某项重要决策之前,都得注意“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格言,其原因是“时机”对于完成工作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目前有些父母不注意选择家庭教育时机,主要原因是不懂得家庭教育时机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总是要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并为解决问题而进行不同的教或育。在什么时候进行家庭教育,这是决定问题是否得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的中枢神经活动有两个过程,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这两个过程是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交错进行的。合理选择时机,把工作做在孩子的兴奋过程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顾实际,胡乱确定个时间进行家庭教育,不仅把问题解决不好,还会把事情弄坏,使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甚至还会削弱父母的威信。比如对孩子进行人生观教育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什么时候进行教育最有利?这里有许多学问。一般认为在生活、学习中未曾碰到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的疑问之前,如果采用有针对性教育,使孩子懂得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益社会、守纪律的人,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如果在碰到问题和麻烦之后,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孩子大骂一场,不讲究方式方法,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一种“不相信父母”的错觉心理,孩子还会由此产生对立情绪。可见,注意选择家庭教育时机,把工作做在火候上,才能使孩子出现问题时得到恰当的解决。

1-1-2 抓准时机把工作做在孩子的“振奋点”上才能增强教育的接受率

家庭教育所讲的道理,如果孩子不懂得接受或者接受的很少,接受的程度很低,这只能说家庭教育成了形式主义走过场而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是以其对知识的兴趣强弱为前提的。家庭教育的实践也是如此。孩子对父母教育产生的兴趣越浓,对知识的需求越迫切,孩子在教育中所接受的道理就越好,懂得的社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就越多,各项素质就提高较快。而孩子的“兴趣”之时和“需求”之时,就是他们求知欲望的“振奋点”,此时作为教育时机,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常听到有些父母埋怨孩子不接受他们的教育,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多种,但与时机选择不当关系很大。如果把一些心理教育、必胜心的教育安排在孩子准备考试前,可以肯定,孩子求知热情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了。同样,家长也可以选择在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受到大家的称赞和羡慕,他们信心最足,心情最好,抓住这一时机,父母在鼓励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会收到满意的效果。例如:当小孩读四年级期未数学考试全班第一(唯有他考了100分),还有的作文被选入学校的优秀作文选以及在学校国庆“50周年”征文作文获奖时,家长都不失这些时机,教育他:取得成绩,一是离不开老师平时的教育、指导,二是离不开自己的努力,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才能取得更大成绩。在考试不理想的时候,他的思想压力很大,家长也不加训斥,而是引导、帮助他找到差距,使他提高自信心。事实证明,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会受到孩子的欢迎。

1-1-3 抓准时机把工作做在前头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启发和提高孩子的思想觉悟、学习进取心、上进心,使孩子树立起正确的行动方向。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很多事情都想尝试尝试,为了减少他们行动的摇摆和失误,家庭教育必须把工作做在前面,把矛盾处理在萌芽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十分艰巨,稍有不慎就会给家庭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因素,给小孩心灵留下创伤,使一棵禾苗得不到阳光雨露的沐浴。所以家庭教育更应根据孩子的特点、思想活动规律,正确分析孩子的长处与短处,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要根据孩子各个时期的变化,把教育做在前头,把握时机,及时地、经常地给孩子敲打警钟,指明方向,让孩子能明确自己责任和可能出现的失误,及时克服在学习、生活中的薄弱环节和困难,杜绝各种不必要的损失,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21世纪国家的栋梁。

1-2 心理状态与心理诊断

调节心理状态,正确面对人生。人的精神,心态,总是在喜怒哀乐等种种复杂的情绪之中起伏挣扎。忽爱忽憎,得失喜忧,时而高兴得过头,时而怒气冲天,自我折磨。轻则致病,重则送命。至死尚不明白“心能送命,心能造命”的道理。

1-2-1 左亦偏右亦偏心理状态正道只能在中间

古时,范进80多岁,中了举人,喜极而疯,因大喜过望,到处高叫:“我中了,我中了。”偏离了中道,精神出现偏差,他的岳父大人一巴掌煽过去:“你中个屁!是哄你的。”打醒了他躁动的神经,纠正了他的偏差。

又另有一种心态,遇上不开心,苦恼的事情,就一味悲伤,难以自拔。只想寻短见离开人世间,这也是属于不善于调整自己产生偏差的心态。人们总是顺着自己的喜怒而喜怒,事情过后才渐渐发现这样带来的负面作用。却总是不主动的去调整它,不去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不懂得这就叫修身养性。

一个人,如果因为某件事情想不开,跑去投河,这是他自己在中止自己宝贵的生命,自己当了自己生命的“阎王”,叫“一念下‘地狱’”。他不是在主动调整自己,而是头脑一热,不顾后果。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能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想通了,叫做开悟,不去寻短见了,那么谓之“一念上天堂。”又回到了美好的人间,重新开始好好生活。这就是他自己的心又救了他自己的命。别人是外因,成功在自心。如果他以后又想不通了,即使不去投河,亦会去上吊。所以说,要明白修心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自我修正,调整,不左边,不右边,除去过甚过急的态度,除去消极的态度,行于大道,方是解脱之法。修正在于自己,不修正也在于自己。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健康,无有忧虑,好好的生活吧,善于修正自己吧,修身养性,才能无限光明人长久。

菩提本无树,自身即佛陀,觉悟自己,觉悟大道。走偏的人,误入羊肠小道,若行于大道,即是般若智慧。一扫心中漫天乌云,积极把握自我命运。

1-2-2 老年人不良心理状态的调节

老年人如果出现了不良心理状态,如情绪低落、压抑、痛苦时,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加强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自我意识对紧张、焦虑、痛苦的情绪进行控制与调节,这样能排除消极的自我心理,产生积极的行为反应。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节:

自我暗示:暗示的心理作用很大。暗示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可起到消极的作用。人们往往通过自我暗示,消除紧张及慌乱的情绪,保持正常的,以至最佳的心理状态。如果老年人自己希望从痛苦中摆脱出来,让自己的情绪和心境变好,应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告诫自己:“我能行”,“我能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摆脱出来”。这样往往能够锻炼自己积极的心态,使自己从情绪的低谷中挣脱出来。

自我放松:人在不良状态下,不仅可以产生紧张情绪和焦虑不安,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会产生一系列躯体症状,如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心慌、头痛、气短、手掌出冷汗、腹泻、失眠或嗜睡。这些生理反应反过来还会加重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放松训练是通过对身体各部分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使老年人全身肌肉放松,抑制这些伴随紧张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主要方法是:首先可尝试收缩肌肉群,体验肌肉紧张的感觉,然后再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肌肉放松的感觉;主要是逐步放松以下肌肉群:手、前臂、二头肌;头、脸、喉、肩;胸、腹、背、腰;臀、大腿、小腿、脚。老年人应每天练习1~2次,每次20分钟,每次肌肉收缩5~8秒,然后放松20~30秒。

系统脱敏:当老年人具有紧张、焦虑、痛苦等不良情绪时,可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进行排除;系统脱敏方法的特点是通过想象现实生活中挫折的情景,以及将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生活事件预演,学会在各种想象的不良情绪中放松,使自己即使是面对真实的挫折和紧张的场合也能从容应付。系统脱敏应采用以下步骤进行:①学会放松:这是在进行系统脱敏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老年人可先练习和掌握放松方法,练习的结果能使自己在1~2分钟内立即放松,并排除各种不良情绪。②排列等级表:将导致自己不良情绪状态的事件,按引起自己不安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进行排列,尽可能列举出10个以上对心理健康危害很大的事件。正确的做法是经常地回忆一些愉快的经历,使自己产生乐观情绪。(3)知足常乐,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对于一些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奢望。应当面对现实,自己的要求没有满足或暂时不能满足时,要分析原因,对他人不苛求,要体贴、理解。知足者贫贱也乐,不知足者富贵也忧。人生中的许多烦恼多是由不知足而来的。有的老年人超越自己本人的客观条件而想得到不能得到的东西,这样往往达不到目的反而陷入苦恼之中,导致情绪激动而患病。如果老年人能清心寡欲,恬淡虚无,有苦也不觉苦,反而自得其乐,这样的老年人往往可以获得较多快乐。

具有较大的心理空间:能伸能屈,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从容不迫,泰然处之。经常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具有幽默的人,可以不断地在生活中发现快乐,从容地应付种种烦恼和不快,甚至可以将一些痛苦和悲哀的事情化解,使不良的情绪得到调节。遇事应超脱与让步,尤其是在不愉快时,可考虑事物与自己无关,退一步,再退一步,直到各种不愉快的情绪消除。

1-2-3 消除心理压力

每个老年人虽然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生活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如工作及生活中的困难、个人的伤病、家庭的纠纷、亲友的去世、繁忙的家务、居住状况不良等,均可以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人有了这种压力后,便可在自己的生理上产生种种不良反应,影响身心健康。

心理状态改善与调节心理状态最省力、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用情景想象法了。想象是人所独有的、积极的心理过程。在有目的的行动之前预先在人脑中产生有关的新形象,这就是想象。孩子们用竹竿当“马”骑,玩“过家家”都有想象参与。想象使活动变得充实,富有吸引力和推动力。新形象可以是简单的加工改造,也可以是独特的新事物,孙悟空、人面狮身以及一切创造发明都是创造想象的结果。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知识经验,养成了学习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技能与习惯,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各种情绪态度。而它们反过来又不时地影响着我们的认识和活动。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或体验,态度积极、自信、情绪良好时,我们的思路就开阔,敏捷,注意力也集中,学习工作的效率就高;反之,如果态度消极、被动、缺乏自信、情绪郁闷就会阻滞思路,分散注意,学习工作成效大打折扣,缺乏创造性和活力。

怎样改变后一种状况呢?人们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的不利于成长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偏偏又记得很牢)!心理学家曾统计:17岁的少年思维系统中有77%的成分是否定或消极的。这数字多么令人吃惊啊!请用情景想象法减轻心理负担。

1-3 心理诊断的涵义

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对于病人的心理问题,医务人员一方面要考虑到病人的病因与症状的心理因素,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心理特点。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对病史和症状的叙述都会有一定影响。一般说来,在升学、招工、参军的身体检查中,被检查者对身体状况的主述往往比实际健康水平说得高些;病人为了病假而就诊时,往往把病情说得偏重。医务人员在诊断过程中,从病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行检查,称为心理诊断。

1-3-1 心理诊断的主要手段

心理诊断的重要手段是心理测验。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是可以测量的,心理现象也是可以测量的。例如,物的重量或长度可以称或用尺来测量,人的血压可以用血压计来测量,人的记忆可用记忆量表来测量。当然,人的心理现象的测量与物理现象、生理现象测量比较,有它自己的特点。心理测验的种类很多,据美国心理学家1961年的调查,心理测验的量表已近三千种。但就其分类来讲,只是几种类型。

从测验的目的来分,可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等。

从测验的内容来分,可分为文字测验与非文字测验。

从测验的形式来分,可分为个体测验与团体测验。

从测验的方法来分,可分为问卷式测验、作业式测验、投射性测验。

古代的心理诊断。人希望了解他自己。他们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或没有什么原因地在此时此地与别人共同生活着。他们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许多社会都因为人与人的差别而把他们的居民分为复杂的等级并确认之。运用人和人在行为和认知方面的差别来选拔政府官员,已有悠久的历史。

1-3-2 心理诊断在临床中应用

心理诊断在临床中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心理诊断在精神科运用最广泛,它既用于鉴别器质性精神病与功能性精神病,也可用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心理诊断对于确诊心理变态也有一定价值。在神经科,心理诊断对确定大脑不同部位的病变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准确性甚至不低于脑血管造影等物理诊断手段。据报道,某些神经心理学测验的诊断符合率可达到80%左右。在心身疾病方面,心理诊断对于确定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有相当的诊断价值,并且为心理治疗提供较重要的依据。总之,心理诊断是临床诊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教授曾经指出:行为或心理的测验在发现大脑机能障碍方面,比物理或生物的测验更为灵敏。最近,有的学者研究使用心理测验测定老年人的某些心理能力模式的变化,能够预报死亡。这种测验中的三项测验的分数都突然降低时,在5年内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1-3-3 情感疾病的诊断标准

在精神医学中,情感性疾患包括好几种疾病,介绍这几种疾病如何作诊断及鉴别诊断,可能稍微艰涩一点,但可以让你更了解一下“情绪”为主的疾病所产生的相关症状。

忧郁性疾患,即:重郁病、低落性情感疾患。重郁病的特征是有一次或多次重郁病发作,即至少两周时间的忧郁心情或失去兴趣及喜乐,并伴随出现忧郁附属症状中至少有四项:(1)心情常被个案描述为忧郁的、悲伤的、无望的、令人沮丧的或掉到谷底。(2)个案或多或少总有着失去兴趣或喜乐。(3)食欲通常减少,亦可能增加食欲及渴求特殊食物。(4)失眠或睡眠过多(嗜睡症)。(5)精神运动性变化包含激动,如:无法安静坐着、踏步、绞扭双手;或拉或磨擦皮肤、衣物或其他物件,或迟滞,如:语言、思考及身体动作变缓慢;回答问题前的迟疑时间增加;语言的音量、抑扬起伏、话量、内容多变性等皆减少,甚至缄默不语。(6)失去活力及劳累疲倦。(7)无价值感或罪恶感,包含对自己价值的不实际负向评价或对于过去小小的失败有罪恶感的专注意念或一再回想。(8)思考能力、专注能力或决断力减退。(9)常有死亡想法、自杀意念或自杀尝试。

低落性情感疾患的特征是至少两年的忧郁心情,期间内心情忧郁的日子比非忧郁心情的日子为多,并伴随出现忧郁附属症状多项(但不符合重郁发作之诊断)。燥狂发作定义为在清楚的一段时期内,异常且持续地具有高昂的(elevated)、开阔的(expansive)、或易怒的心情。这段异常心情的时期须持续至少一星期(若有必要住院治疗则可较短)。心情障碍需伴随发生如后列出附属症状中至少4项,这些症状包含:(1)膨胀的自尊心或自大狂;(2)睡眠需求减少;(3)不能克制地多说话;(4)意念飞跃;(5)注意力分散;(6)增加目的取向之活动或精神运动性激动、及过分参与极可能带来痛苦后果的娱人活动。

若心情为易怒心情(而非高昂或开阔的心情)则上列症状需要至少4项。症状不符合混合发作的准则,混合发作的特征是至少一星期内几乎每天都同时发生燥狂发作与重郁发作的症状。心情障碍需相当严重而造成社会或职业功能的显著损害或必须住院。或其特征为有着精神病性特质。此发作必须并非某种药物滥用、临床用药、其他身体性抗郁治疗(如电气痉挛治疗或光治疗)、或暴露于毒素等的直接生理效应所造成。此发作也必须不是一般性医学状况(如多发性硬化症、脑肿瘤)的直接生理效应所造成。

混合发作的特征是一段时间内(持续至少一星期)几乎每一天皆符合燥狂发作与重郁发作的准则。患者自觉心情迅速的转换(忧伤、易怒、溢乐)并同时有燥狂发作与重郁发作两者的症状。常见的症状有:激动、失眠、胃口失调、精神病性特质及自杀想法。此障碍必须严重到造成显著社会或职业功能的损害或必须住院;或有精神病性特质为其特征。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使用(如:物质滥用、临床用药或其他治疗)或一般性医学状况(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直接生理效应所造成。抗忧郁药物、电气痉挛治疗、光治疗、或为治疗其他一般性医学状况所使用药物(如类固醇)等,其直接效应也可能造成某些类似混合发作的症状。这种症状不算混合发作。

第二节 心理疾病的防御机制

2-1 心理防卫机制的涵义

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人们应付心理应激造成的压力,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策略。大多在不知不觉地运用。可以使人们减轻由于心理压力或挫折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这是一种在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方式,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防卫机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最早提出防御机制的概念。他认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反应,用以防止为社会规范所限制的不能接受或不能直接表达的本能冲动,并使“自我”与“超我”和外界现实协调起来。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神经症的发病机制或主要症状是某种防御机制的结果,通过这些机制把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从意识中排除出去,或转变为精神症状。

2-1-1 心理防卫机制种类及作用

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1)转移机制。当不良刺激难以摆脱时,可借助其他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如打针时利用交谈来分散注意力减少疼痛;一个人走夜路,心惊胆怯,唱个歌,哼支曲可壮壮胆等。(2)补偿机制。一个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不足或缺陷,有时可能是无法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盲人耳灵”就是这个道理。生理上的缺陷,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才能,取得别人的尊重,达到心理平衡,心理上的创伤也可以通过一定途径进行补偿。(3)升华机制。把有害的心理刺激转换成有意义的活动,“化悲痛为力量”就是升华的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升华的体现,“吃一长一智”,“孔子厄而写《春秋》,太史公腐而《史记》出”都是升华的范例,这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最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的防卫机制。(4)理性机制。当受到精神刺激后,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意志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青年人易感情用事,在激情下容易产生冲动,事后后悔已晚,有的可铸成大错。(5)缓冲机制。也称幽默机制,当你处于难以改变的困境时,可以用说个俏皮话,开句玩笑这些幽默的办法得到解决,使紧张的情绪在笑声中消散,使即将发生的冲动在幽默中缓解。幽默不但可以化解困境和尴尬的场面,使被动的处境得到改变,而且可以赋予生活以情趣和活力。幽默是一种以含蓄恢谐为特点的良性刺激,特别调解人的不良情绪,而且回味深长,每当回忆起都有愉快感。如邓小平回答外国友人问及为何在饱经政治风云而健康长寿时讲,“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哩”,既有语言艺术又体现了政治家的风度,同时也介绍了心理健康也长寿的经验,意境无穷。所以说幽默是一种高尚的防卫机制,它可以打破窘境,改变困难局面。(6)支持机制。有些精神刺激,个人难以排除,若能向亲朋好友倾诉,获得他们的劝慰和支持,则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7)激励机制。发现目标难以达到,鼓足勇气,增强干劲,经过努力而达到目的,获得心理满足和平衡,不但可以增强自信,而且可以获得成功的经验。“跳起来摘苹果吃”,可以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增进身心健康。(8)利他机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克服非分欲求,净化自身言行,以求心理平衡。利他行为可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社会存在价值而获得自我满足,助人为乐就是具体体现。(9)隔离机制。把容易引起自己痛苦的事情从意识中加以隔离,不使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如老人死了讲“长眠”、“过世”等。“光头怕讲点灯炮”就是如此,所以我们讲话切记“矮子面前不说短话”,以免给人造成心理压力。

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有:①投射作用,即把自己不能承认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投射给别人或归因于外界事物的作用。②升华作用,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③文饰作用,指一个人为掩饰易被他人取笑的行为去寻找理由为自己辩护;或巧妙地证明事实上他不能忍受的感情和行为是他所能忍受的。④倒退作用,指一个人采取倒退到童年或低于现实水平的行为来取得别人的同情和关怀,从而逃避紧张或不满的情境。⑤移位作用,指在一种情境下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⑥补偿作用,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

2-1-2 心理防御机制的几道心理防线

第一道心理防线是认知评价。认知和评价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心理活动,认知是接受信息,评价是对信息的性质作判断。与躯体性疾病过程不同,心理社会因素能否致病,认知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心身疾病发病中有“扳机”样效应;而积极的评价则可使生活事件成为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有许多因素影响认知评价过程。

人格特征:许多研究证实,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Friedman等在A型性格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多数冠心病患者发病之前均表现出特殊的性格特征:雄心勃勃、做事认真、竞争性强、时间紧迫感、固执已见、急于求成、有敌意感,称A型性格;与此相反的是B型性格。癌症患者则常将不愉快的体验指向自身,表现出忧郁、失望、易悲哀、情感表达贫乏和情绪压抑等性格特征。一般认为,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发病产生影响,是因为病人常依其人格特征来体验疾病,并建立了对特殊应激的反应模式。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其病情表现、病程长短转归都可能不同。

应付策略:陷入危机情境的人,有人能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方式,有的人则采取自罪或自责、自伤、甚至自杀等行为方式。个体采取的应付策略,与其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具有内向和情绪不稳定特征的人,其应付策略的有效性明显低于外向伴情绪稳定特征的人。在一项关于军校大学生应激应付策略有效性的研究中发现,应付策略无效将导致身心健康水平下降;应付策略有效与否有着重要的人格结构基础;应付策略的失败,将主要导致强迫、焦虑和恐怖的负性情绪发生。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获得他人或团体支持,即个体与他人或团体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不但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也改善了个体应激适应和应付能力。有人研究了4653例成人社会支持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发现社会支持能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客观的、实际可见的支持和主观的、心理或情感上的体验,如个体在社会中感受到被尊重、支持、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其特点是,不同群体对社会支持主体的需求不同,如对战士来说,来自排长或连长的支持和鼓励,比来自一般战友显得更为重要;不同的社会支持主体提供的支持形式在不同情景下作用不同,如同学提供的支持对处理家庭问题不如对非家庭问题有效;个体对不同支持主体给予支持的理解不同。

生活经历:同一类的生活事件发生次数越多,心理应激的强度越低,这是个体积累了多种适应和应付能力的结果。

第二道心理防线是情绪调节。一般来说,积极的认知评价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样消极的认知评价将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既使不良的社会刺激引起了消极的情绪体验,也不一定会影响身体健康,因为愤怒、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本身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正常心理反应。若没有这类情绪反应,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特别是当这些情绪波动是短暂的、轻度的,人体完全可以通过情绪调节系统使情绪活动恢复正常。但在负性认知评价作用下,情绪调节屏障遭到破坏时,会出现焦虑、抑郁、否认、猜疑等负性情绪反应,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导致躯体病理活动的变化。有两种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可以致病的。

一是突然性的超强度紧张刺激。比如亲人突然死亡、战斗中战友牺牲的场面、训练中的意外伤亡、威胁生命安全突发事件等。这种应激刺激达到极高程度,可以突然性地突破情绪心理防线,使机体丧失适应能力,进而导致躯体生理学方面变化。

二是持久性的劣性刺激。劣性刺激接踵而来,或某种劣性刺激导致长期的不良心境,压抑的情绪反应得不到必要的疏泄等,以持续累积的方式逐渐攻克情绪防线,使机体损失自我调节功能,失去心理平衡,导致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紊乱和身体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性改变。同样应激刺激条件下,人与人在情绪反应的程度上有很大差异。影响情绪反应程度的因素有性格特征、社会支持、社会经验、价值观以及躯体健康状况等。

第三道防线是生理屏障。社会文化因素通过激发负性情绪体验而引发一系列躯体生理生化变化,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导致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等等。这些生理反应是人体动员全身潜能以应付面临的遭遇生理屏障。在心身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过程的研究中,生理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生理始基和生理中介机制。

生理始基:生理始基是指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机体的生理学特点,或者说是生理屏障的特点。例如在溃疡病的发病中,胃蛋白酶原增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调查发现,溃疡病患者发病前胃蛋白酶原水平很高,由此推测,胃蛋白酶原增高可能是发生溃疡的生理始基。假若只有心理社会刺激,心理屏障遭到破坏,但没有溃疡病的生理始基,也不会发生溃疡病。

生理中介机制:心理社会因素以各种信息形式作用于大脑皮层,而大脑皮层又是通过生理中介机制,使各器官产生病变。目前认为比较重要的中介机制有: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

2-1-3 眼不见为净在心理防卫机制上的作用

心理防卫机制是人体一种自我心理保护机制。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到它。了解它,你会有种惊讶的感觉,原来心理学离我们如此之近。

否定作用。所谓“否定作用”,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它将已发生而令人不快或痛苦的事情完全否定,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这种防卫术能使个体从难以忍受的思想中逃避,也同样可借此逃避个体难以忍受的愿望、行动、事故,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焦虑。我们曾注意到,年幼的儿童不慎将花瓶或杯子摔破后,会知道闯了大祸而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不敢再看已被打破的东西。其情形如同沙漠里的鸵鸟,当被敌人追赶而难以逃脱时,就把头埋进沙里。因为危险在眼前,情感上难以承受,把眼睛蒙起来,抹杀已发生的事实,以免除心理上的负罪或痛苦。这种“眼不见为净”,即为“否定作用”的表现。

事实上,否定作用并不能使我们完全否定问题存在的事实,只是使我们否定对这些问题存在的注意力而已。不过,有时否定的心理防卫机制可以说是一种在心理压力中保卫自己的感受,或给人多一点时间作考虑与作决定。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为表现上,足以妨碍人们对问题的适应,因为其机理是躲避问题以代替面对问题。

2-2 心身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心身疾病的预防与康复应该采取整体的、多维度的和综合性的预防与康复措施。心身疾病的预防与康复,从内容上应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从形式上应包括个体预防和社会预防,从方法上应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以及对症治疗等。

2-2-1 个体预防

没有个体预防,心身疾病的预防就无从谈起。因为心身疾病是通过每一个体而发生的。个体预防包括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辨别能力,学会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培养健全的性格。性格是人在现实环境中,对外界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健全性格的养成除遗传外,有赖于社会文化背景、家庭和学校教育、个体有目的的陶冶等;改善社会适应能力。有目的地丰富个人生活经历,学会缓解心理应激的技巧,如自我解脱和安慰等。提高个人的社会忍耐力,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协调友善的人际关系,有增加社会支持的效果,帮助改善个体认知能力,缓解情绪体验的强度,疏通负性情绪外泄的渠道;保持良好的情绪。有目的的培养个人良好的情绪防御机制,提高个体抵御挫折的能力,在强应激作用条件下,学会采用合理化、升华、内外射、抵消、回避、否认和幽默排泄等手段,消除内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和痛苦,从而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2-2-2 社会防御

是通过改善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达到预防心身疾病发生的目的。置于社会中的个体,无论分工、工作性质和条件、社会地位如何,都难免遇到各种心理应激,从而影响心身健康。社会预防的目的就是通过社会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改善应有个体的待遇,形成优良的社会氛围,特别是避免人为的精神创伤。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性疾病,原则上需要并用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的治疗,或者两者结合进行综合治疗。但许多心身疾病都已经有了十分有效的躯体治疗措施。例如溃疡病采用制酸剂治疗、高血压用降压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等。由于这些病都有组织结构方面的病理改变,躯体治疗一般能够缓解症状,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但疗效可能不理想,或停止药疗后症状复发,因此非常需要适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2-2-3 心理咨询及其对象

所谓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主要是指心理学工作者或心理咨询专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回答问题、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等方式,为求询者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心理咨询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暗示和教育的过程。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上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障碍,促使咨询对象的自我调整,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为了达到交互的及时性,真实性,常常要求求询者和咨询工作者的相互交谈。咨询工作者是求询者的朋友和心理话的倾听者,而求询者是一个访问者。可能的话,咨询工作者要帮助进行情景构造。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1)为心理健康者提供人格发展的条件,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2)帮助心理正常但又存在某种心理负担的人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疾病和康复等方面的心理不适应。减轻他们内心世界出现的矛盾,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变化,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去更好适应环境,完善自我。应特别指出,人的心理品质的形式与发展是渐进的,因而,不良心理品质或心理变态是不可能只经过一次心理咨询就一蹴而就,马上恢复正常。实践告诉我们,心理咨询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标志,它不仅能消除隐匿罪恶,还能防止许多意外(如自杀)的发生。总之,心理咨询在探索人类心理奥秘,提高人们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质量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心理咨询还必须讲究形式,程序是很重要的,包括用语在内的景境创造也非常重要,在其中还必须运用很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技术。可以说,忽略结构的心理咨询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忽略形式的心理医生不可能成为最优秀的心理医生。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把研究重点放在疾病患者、适应性差的人和精神病人方面,这种研究方法有相当的片面性,因为忽视了健康的人。在中国,去看心理医生往往被理解成为有精神上的疾病和缺陷,人往往没有从克服自身(障碍或弱点)出发,努力发挥特长和潜力,实现人的健康成长。

人只有在感到自己确实是为人所接受和需要时,才会显示出自己真实的一面。因此,心理学家在试图去了解人时,总是尽力设法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为人所接受和需要的。他们不是被劝告或教训的一族,而是能够向外界释放些能量,以不断强化信心:即他们值得人们信赖和需要。

2-3 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也称精神治疗,它指的是在医务人员与病人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医务人员通过语言、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病人,以改变病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或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以及由此引起的躯体症状。

心理治疗利用医患的特殊人际关系,应用心理学的原理,通过疏导、支持、解释、启发、教育、训练、药物使用等过程,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减轻、消除内感不适,减轻、消除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等精神症状,改善认知水平,改善、消除不良行为,提高应付危机的技巧和水平,改善人际关系,回归社会,提高社会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成熟,纠正与正常人之间过度的心理偏差。因此,心理治疗的过程,是帮助人们恢复心理健康的过程。

2-3-1 疾病的治疗两类

对疾病的治疗可分为两类,即躯体治疗与心理治疗。前者是通过药物治疗、理疗等方法实施,例如应用各种药物、超声波、激光、针灸、按摩等治疗疾病。后者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对生理的影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指出:“不仅药物能治病,而且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身体或精神的疾病也常常能起到治疗或有助于康复的作用。”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在一切疾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都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心理因素作用愈大,心理治疗的意义也就愈大。

心理治疗不仅应用于精神病科,而且也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心理治疗是心身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心理治疗古已有之,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但是长期以来,医学界忽视人体的整体观,忽视生理与心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心理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还有一些医务人员对心理治疗的意义认识不足,甚至把它看成是唯心的。一般说来,我国医学临床工作在病因上重视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忽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在治疗上重视药物治疗,忽视心理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临床疗效的提高。

2-3-2 心理治疗需要环境和患者的配合

对于患者来说,配合有主动配合和被动配合两种。主动配合是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在心理医生的安排下,进行心理锻炼和治疗。主动配合适用于处于“亚健康”状态、轻微心理障碍和危机、或意欲心理潜力调节的人。被动配合是在患者对病情或治疗方法不知情的情况下(也可能是暗示、善意欺骗或有意误导)进行的,目的是①防止出现对抗或畏难情绪;②防止患者恐慌、绝望等;③便于营造治疗环境;④引起患者治疗的兴趣;⑤注意转移,卸包袱,使心理压力减轻;⑥不治而治。高明的心理医生是两种方法都灵活运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一切从权。这也是普通人难以做好的,体现出心理治疗的艺术。这种艺术和编程、领导、管理或文艺创作等艺术一样,是知识+经验+天赋+热情+境界而生的,具有专业知识仅仅是有了一个方向。在和各种较出名的玄学人士交往时发现,他们也许对心理学一窍不通,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心理天才。

虽然对于一个坚强的人,环境配合的作用不是太明显,但人和世界、特别是和社会的联系都是交互的,绝不能否认环境的作用。同时,现在我国一般自己来寻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患者都是在与心理障碍的对抗中逐渐失去信心的,构造一个适合他们进行心理治疗的环境必不可少。心理医生的工作重点大多也是恢复甚至加强他们以及亲友的信心。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得到改善,仅仅通过去一两次心理诊所,效果是很弱,甚至几乎都看不到效果的。对外部环境的营造能够体现得出心理医生的水平,这往往通过一次问诊就可以了解到。

有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患者的心理疾病对环境的传染。这当然不是指病毒、微生物之类的传染,而是因为患者不正常的情绪和表现干扰了正常的环境,比如说造成周围人们情绪的动荡,这种动荡在和患者关系密切人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很容易看到,往往是周围人群首先动摇、怀疑、失去信心、厌恶、不知道治疗或放弃治疗。某些亲友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和障碍等不良反应。这时对外部环境的营造不如说是对周遭人群的治疗。

2-3-3 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的方法(Therapy),就是一定领域内能减缓或消除心疾病/障碍的通用做法。由于人一方面是社会的特定成员,社会角色和社会认知和压力,生理都具有共性,心理学家们归纳、总结的疗法总会有适用性;但也要看到,人也是独立的存在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如果不根据情况作调整,一人一套治疗方案,意义和效果也不会太大,人们只要照着书学就可以了,机械运用,人们也不会信任该心理医生。事实上有很多心理疗法都是在实践中总结、提纯出来的,比如我的期望疗法、非我疗法、依赖疗法和崇拜疗法等。这些疗法也在临床中就适用范围、运作方式和有效性不断校验和发展。

各种类型的疗法的目的在于增强以个人的充实感和胜任感(自我概念),这样他便感到有足够的力量面对现实(自信),而无需运用已经嵌入行为(常常是无意识的)的各种防御系统(自我的、神经症的或精神病的),或惰性和消极的习惯。随境而化,这是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心理测验和心理免疫

3-1 心理测验的基本常识

一个有效的心理测验,不管它是什么类型的测验,都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求:标准化(tandardization)指心理测验应有固定的测验内容、测验方法以及统一的答案和分数处理方法。心理测验的目的是评估人的心理行为的差异,了解人的心理变化,因此,它必须建立标准化的程序和方法,且符合客观、准确、经济、实用的原则;常模(norm)是指测验的参照分数,是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一个从被测验者那里所获得的测验分数,说明什么意义,必须有常模比较才能了解,心理测验的常模是通过标准化的程序建立起来的,常模有年龄常模、百分等级常模、标准分常模等,用于测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合的常模;信度(reliability)是指测验的可靠性或可信性程度。它是心理测验稳定性水平的表征。没有信度的测验量表,就好比一把橡皮筋尺,测验的结果会随着测验者掌握的松紧不同西变化,人们无法了解其正确与否。因此,一个可靠的测验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检验测验量表的信度,一般常用“相关系数”,以相关系数的大小表示测验信度的高低。如用重测相关来检验一个测验的信度,就是用一测验对同一组被测验者前后测验两次,求出两次得分的相关系数,就是这一测验的信度系数。除此之外,也可用分半相关或等值相关的方法求取信度系数;效度(validity)是指测验的准确性或真实性程度。它是心理测验能否确实测到其所要测的心理特征或功能的表征。如果一个测验测得的不是所要测的东西,就无法解释测验结果的真实意义,就不能说这个测验是有效的测验。检验心理测验的效度,一般多采用相关系数或因素分析的方法。

3-1-1 什么是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

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着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有害的物质因素能够引起人的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与此相关,物质因素(例如药物等)能够治疗人的身心疾病,而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

医学心理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更大的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径与机制,更全面地阐明人类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本质,协助医学揭示人类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规律,寻找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的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3-1-2 心身健康自测

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心理健康呢?

提到心理疾病,人们往往会认为是精神病。其实,精神病只是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除此之外,心理疾病还包括神经症和心身疾病两大类,这两类疾病患者经常会出现下面症状。如心悸、头痛、坐立不安、多思多虑等,容易受紧张、沮丧、恐惧等情绪的影响,并往往从手足动作、言语、情感、饮食等行为和生活习惯上反映出来。因此,通过人格和性格测验等心理检查,可以测出是否患病。

下面是有关心身健康的100道题,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每一问题。如果问题与你的情况相符合,即得1分,不符合则为0分。最后将所得分的总和与表对照,就可以诊断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自测表

请根据自己实际的情况,在每题备选项目中选择一项。

1.害羞

A.常常有;

B.有时有;

C.很少有;

2.为丢脸而烦恼很久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3.登高怕从高处跌下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4.易伤感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5.做事常半途而废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6.无故悲欢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7.白天常想入非非

A.常常有;

B.有时有;

C.很少有;

8.在街上走路时故意避免和某人会面

A.常常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9.易对娱乐厌倦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10.易气馁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11.总觉得事事不如意

A.常常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12.常喜欢独处

A.有时有;

B.很少有;

13.讨厌人家看你的事,虽然做得好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14.对批评毫不介意

A.常常有;

B.有时有;

C.很少有;

15.易改变兴趣

A.常常有;

B.有时有;

C.很少有;

D.从未有;

16.觉得自己有诸多不足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17.常觉得不高兴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18.常感到寂寞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19.觉得心理难过(痛苦)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20.在长辈面前很不自然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21.缺乏自信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22.工作有预定的计划

A.常常有;

C.从未有;

23.做什么事心中无主张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24.觉得被强迫做事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25.自认运气好

A.常常有;

B.有时有;

C.很少有;

26.常有重复思想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27.不喜欢进地道或地下室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28.想自杀

A.常常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29.觉得人家故意找你的差错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30.容易烦恼(发火)

A.常常有;

B.有时有;

C.很少有;

31.易对工作产生厌倦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32.迟疑不决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33.寻求人家的同情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34.不易交结朋友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35.心理懊丧,不能正常工作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36.可怜自己

A.很少有;

B.从未有;

37.梦见性的活动

A.常常有;

B.有时有;

C.很少有;

38.在许多境遇中感觉害怕

A.常常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39.觉得智力不如他人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40.为性问题而烦恼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41.遭遇失败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42.心神不定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43.为琐事而烦恼

A.有时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44.怕死

A.常常有;

B.很少有;

C.从未有;

45.自觉有罪

A.很少有;

B.从未有;

46.想谋害人

A.常常有;

B.有时有;

C.很少有;

你是?

A.男;

B.女

3-1-3 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与生活节奏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增加,由此使得高血压、溃疡病、糖尿病等心身疾病逐年增加。针对心身疾病的防治,单纯依赖于药物治疗是片面的,难以完全奏效,必须结合积极有效的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方能提高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抗病能力,防止不良心理的刺激,改善病情,增进效果。

心理护理的对象是病人,主体则是医护人员和亲属,是通过他人对病人进行的心理支持和帮助,解决病人心身症结,提高病人的信心和勇气,克服心理障碍,更好战胜疾病。基于这一认识,在针对心身疾病开展心理护理时,首先要求医护人员及其亲属能够尊重和关心病人,建立起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及家庭关系,形成良好氛围;其次要求医护人员及其亲属有一定的心身医学知识和技巧,并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在这样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心理护理:

沟通:一是言语性沟通。通过语言交流如谈心、说话来了解病人想些什么、愿意说些什么、要求什么、忌讳什么,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开导病人和帮助解决问题。二是非言语性沟通,即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进行交流,这点对于医护人员更为重要,因为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对病人造成较大的影响,运用得好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理解:心身疾病大多为慢性疾病,病情波动性大,病人顾虑多,特别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亲属的理解。因此,心理护理不能仅停留于帮助解除不良心理,更重要是能够理解病人,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首先理解他所患的疾病是十分重要的,不能掉以轻心,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其次能够理解他的痛苦与烦恼、顾虑,用同情心去帮助他、支持他,使其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促进心身健康。

安抚:心身疾病的病人通常表现出心理应激水平较低,每遇心中有解不开的疙瘩时,单纯的说理方法难以奏效。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时,医护人员特别是亲属应了解其内心矛盾,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后顾之忧。

总之,心理护理不同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经常性行为方式,需要有耐心和技巧,具有针对性和知识性,争取取得良好效果。

3-2 心理免疫的概念

近年来,关于健康的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健康似乎还仅指身体的生理素质方面,“对朋友的祝福”往往是祝某人身体“健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以前从没有听说过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保健”已经成为社会的时尚,人们不再满足于高水平的物质生活,而在设法使自己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因此现在人们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相提并论,所以人们对朋友的祝福往往是身心健康。

对医生来说,常有很多病人的问题无法解决,有些疾病是任何药物所无能为力的,而且不少疾病的真正的根源是心理性的。因此,对医生们的心理训练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实际上精神分析的训练是医学模式的,在它的影响下,美国的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有精神分析方面的课程。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已经被现代的许多研究所证实,心理的因素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与生理疾病平行的是心理疾病,要做到心理健康就要消除心理疾病,消除引起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实际上,要提高人们的生活的质量,就要达到高的身心健康水平。因此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都是十分必要的。而消除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心理因素的根本方式有二:一是控制那些有害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刺激,二是提高主观上人们承受这些刺激的能力。对前者的控制有赖于很多因素,特别是社会的力量,而且有很多因素是人们所无法控制的,如“十年动乱”、“抗日战争”等。对所有的人来说特别是就一定的民族来说,其刺激方面的差异相对较小,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身心健康水平很高,有的人则总是表现出很多身心疾病,这主要与个体的心理承受力有关,与个体的心理承受力的差异有关。

提高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是现代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的方式也很多,如可以通过“接种训练”,使人们形成一种“接种效应”,即人为地使人们遭受失败或挫折,并鼓励他们用一定的方式去对待,这就相当于医学上的“接种”。也可以通过身体训练的方式增强个体的体质,以提高个体的心理承受力等。

但是,除了这种人为的干预外,实际上人们自身也存在一种提高其心理承受力的系统,而这一系统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正是这一系统在保持着人们的心理平衡,使人们得以度过很多难关,使人们消除了很多出现身心疾病的机会,这就是与生理的免疫系统平行的人类心理的免疫系统。所谓心理免疫即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或减弱这些情绪的程度,从而使个体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2-1 心理免疫系统的启动

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卫以及现代西方所研究的归因,实际上都是心理免疫系统的主要内容。那什么时候人们的心理免疫系统才发挥作用呢?概括说来,当内外刺激的作用使人们产生紧张和焦虑时,人们心理的免疫系统便开始启动,就像当人们的身体出现病毒感染或炎症时,人们的生理的免疫系统开始启动一样。焦虑是人们的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它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极为明显,如果一个人长期地处于这种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他们的体质会有明显的下降,而且易于出现一些心理病症,如焦虑症、恐怖症、神经衰弱症和抑郁症等。在焦虑的情况下,人们的生理系统的活动会处于紊乱的状态: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腺体分泌较强。长期焦虑,会引发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疾病,人们将此称之为身心疾病。同时,焦虑状态的人们一般都有失眠、食欲减退、精力不足的明显表现。因此,焦虑明显地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说,焦虑的情绪越少越好,焦虑的情绪持续的时间越短越好。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刺激,这些都会使人们产生焦虑,人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使人焦虑的事件,人们之所以能够较好地生活在这一复杂的社会之中,是人们有这种自身的降低焦虑的影响作用的功能——人的心理的免疫功能。如果人们没有这一系统的存在,人们很难健康安全地生活在现代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的刺激增加,人们生活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所遇到的焦虑事件相对越来越多,而人们对社会刺激的控制越来越弱,因为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的力量显得越来越渺小,这时人们自身的承受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人们心理的免疫功能便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在下列情况下人们的心理免疫系统启动。

——在人们出现冲突时。无论什么类型的冲突,无论冲突的程度有多大,人们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这种焦虑往往从冲突出现的那一时刻起,跨越解决过程,一直持续到冲突解决后的一段时间。

——在人们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时。在人们明知是错误的选择,而又必须这么做时,或在人们做出了选择后发现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时候,人们会产生焦虑。

——在活动的过程受阻时。一般而言,在活动的最初阶段和活动的最后阶段受阻,个体产生的焦虑程度最大。活动受阻也即我们说的挫折。

——在人们做出错误的活动时。这主要是指人们犯的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时人们会有很强的焦虑表现,负罪感的主要成分是焦虑。

——在人们失败时。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很多的失败,一个人不可能事事成功,在人们失败时会有焦虑的情绪。有时,他人的成功也会导致人们的焦虑,因为他人的成功往往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

——在有险病时。所谓险病是指危险性程度明显较大的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恶性肿瘤等。在人们发觉有此迹象或出现这种的疾病时会有强烈的焦虑。

——在人们出现较大的生活压力时。生活压力有个别差异,一种事件对有的人来说是生活压力,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则不是,如离婚对父母而言可能不是什么压力,而对子女而言则是强大的压力事件。生活的压力是多种多样的:家庭、婚姻、学业、职业、性、亲人的去世等。有时这些压力事件是突发的,如亲人去世、火灾、失窃等,这些都使人们产生焦虑。

3-2-2 心理免疫的主要方式

当代心理免疫学的研究表明,人在罹患疾病之时需要“心量抗争”。只有对战胜疾病有信心的人,才能有效地调动机体内部的免疫力量,进而可促进早日康复,即谓之“心理免疫”。

几十年来,许多专家在心理因素与疾病关系上作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情绪及个人特征与疾病的发生明显相关;患病后讲究心理免疫的人,比那些精神情绪较差的人易于战胜疾病获得康复。这是因为精神因素与机体内在的免疫功能潜力密切相关,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免疫系统启动后,人们便以不同的方式去减少焦虑,由于人们使用的方式不一样,减少的焦虑程度也不等。具体来说,主要的减少焦虑的方式有下面几种。

否定

这是人们在出现焦虑事件时的一个常见的表现。人们首先否定这个焦虑事件的存在,或用一定的方式否定这一焦虑源的存在,以此来控制由此引起的焦虑。焦虑源可以是以前的事件,如自己以前做过的蠢事,或无法使人原谅的事件,或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可告人的隐私。焦虑源可以是现在已经发生的事件或一种使人难以接受的结果,如听到亲人或好朋友去世的消息,当医生告诉他,他有某种严重的疾病时,当事实与自己期待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时等。焦虑源也可以是即将发生或以后将要发生的事件,如一个罪犯对判决的等待,一个孕妇对分娩的等待等。人们否定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具体而言否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暂时性否定。这种否定一般可以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其典型的反应有言语否定、行为否定和验证行为等。当有了焦虑源时,人们首先会说“这不可能”,然后坚决地否定这一事实,他们会认为自己听错了或他人说错了;这时他们还会让人们将这一情况说清楚,会要求人们反复说明,或反复地阅读这些文字材料以便能找到其中的错误。一个原是很健康的人,当医生告诉他,他患有癌症时,他和医生的对话是这样的:

医生:我不得不很遗憾地告诉你,你患有癌。

患者:开玩笑,我这么棒的身体。

医生:我从不和病人开这样的玩笑。

患者:你再说一遍,我是否听错了。

医生:你确实患有癌。

患者:这不可能。

医生:事实如此。

患者:你们的检查肯定出了问题,让我看看检查报告。

有时这种暂进时的否定会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或几个月。当一个人明显地发觉自己近来心脏经常疼痛时,他们根本不相信这是心脏病的信号,他们认为这是胸肌或腹部的疼痛,他们仍然象往常一样去作自己的活动,而不会去看医生。这种暂时的否定,使人们产生了对这种接受的一种准备,实际上是对强烈情绪的一种缓冲,虽然有时仅仅是短短的几分钟,但它实际上已经使人们身心系统处于一种很好的准备状态,即使人们感觉不到这种准备。通过这种缓冲,人们人为地将这种焦虑事件分成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否定的接受,此部分相当于一种“心理接种”,后一部分是实际接受,在这一阶段,人们情绪的强度已经打了折扣,人们也由于前一阶段的作用而在这一阶段产生了一种对待这种事件的特殊“抗体”。第二种否定方式是长期性否定。长期否定就是将焦虑源从自己的记忆中完全消除,以彻底解决由此引起的焦虑问题。长期否定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实际上能这样做的人很少,而且只有当这种焦虑源的作用十分突出时,才可能出现这种否定。长期性的否定往往与非器质性的遗忘相联系,如突然对特定时期的事件遗忘,或对特定事件以及在此以前的所有事件的遗忘,如一个少女遭到强暴以后突然产生了遗忘,她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等。

主、客观归因

当人们遇到焦虑源,人们通过主、客观归因来减少焦虑的程度。这种免疫的方式在人们失败时表现最为明显。主观归因是指将失败的原因归于主观的生理方面而不是心理方面。有的同学高考失败后,他会告诉老师、家长和朋友说,他近来身体一直不好,或自己经常头痛,即使他并没有此表现。一些对失败敏感性较大,而且又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在做某一个极为关键的活动之前,他们往往就有了这一方面的归因,有的在活动开始前几天,他们就开始表现出生理症状,如头痛、肚子痛或其他的表现。当然这些生理症状并非器质性的,因此他们的失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有的人则在他们看到自己无法完成某种关键性的任务时,他们会突然发病,严重者还会昏厥过去。这些均为主观上的归因。客观的归因表现更为明显,他们会夸大问题的难度,认为解决问题的时间太短,或者归于他人的阻挠甚至不良的天气,有时他们会说自己的失败是由于自己没有穿某件衣服。主客观归因的结果,使人们在失败面前的焦虑程度大大降低,减少了人们因失败而产生身、心疾病的机会。

自我辩护

这也是人们日常常用的心理免疫方式。这一方式似乎有万能的作用,可以用来对付任何焦虑源,特别是在人们找不到其他方式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首先人们通过贬低自己犯错的对象来进行自我辩护。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时,他是这样说的:犹太人象苍蝇,我们做的一切是对民族的纯化。日本帝国主义在屠杀我们中国人民时和希特勒的解释非常相似:汉族是一个劣等、野蛮的民族,应由优等的大和民族去统治。一个高年级的大同学在殴打了低年级的小同学时,他会说:这个小孩太调皮了,得管一下了。在一个人因自己的疏忽而造成了火灾时,他会说,这个房子太陈旧了,应有一个新的等。这种贬低在人们失去自己追求的目标时也有明显的表现,这也如我们平时说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父母不给孩子买雪糕,这个孩子有时会说“雪糕凉,吃了肚子痛”。一个青年在自己的女朋友抛弃自己后,他会说:“这个女孩子不值得自己去爱,这对自己来说是件好事”。第二种自我辩护的方式是泛化。他们在有错误或失败时,他们会说人人都会犯错误,人无完人嘛,说不定他人还不如自己。第三种自我辩护方式是弱化。他们弱化自己的失败,他们会说,这种失败并非象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自己犯的这一错误并没有对人们造成多大伤害。第四种自我辩护的方式是自嘲。在人们无法避免损失,或无法做出选择时,这一免疫方式表现突出。如在人们无法做出选择是,人们往往会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码头自然直。在人们失败时,人们往往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等。在人们遇到挫折时,人们往往告诉别人,没有挫折的人是不幸的,挫折会使人变得成熟,挫折是很好的老师。

3-2-3 心理免疫的作用

心理免疫是健康的基础。祖国医学一直强调情感致病因素,现代医学已逐渐认识到很多致病因素是心理活动破坏了体内各系统平衡所致。研究表明,免疫反应是人体生理反应的重要环节,受控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变化包括了情绪等心理活动。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受紧张、恐惧和悲哀等影响,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高于和平时期数倍;“十年动乱”期间,肿瘤也猖狂高发。很多事实都表明了社会“环境”、“情绪”疾病,是很多患者发病的模式。

古代有“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故事,说的就是条件反射和生理上的反应。20世纪初,国外报道用一束纸做的玫瑰花,使花粉过敏者出现典型的过敏反应;用一幅秋天景色的草原图画,使一些枯草热患者发作哮喘病。而这些病人并非与花粉、尘螨及兽毛等过敏原接触,这就是一种条件反射与免疫有关的病理现象。平时人们在紧张、恐惧、疼痛、环境变化等应激刺激情况下,也能使免疫功能紊乱。美国专家研究发现,经过统考的学生免疫功能明显降低,包括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增殖及天然杀伤细胞等多项指标发生变化。这些学生易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情绪。日本学者观察26名丧偶妇女,多项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且伴有肿瘤高发倾向。其他如交通拥挤、长途旅行、乘坐飞机、手术、突然受挫折和精神打击,都能使免疫功能紊乱,影响身体健康。

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有下列心理行为,如自我怜悯、不愿坦露真实感情、缺乏自信心、经常有孤独感或自卑感的人,容易发生癌症。国外报道,对159名晚期癌症患者采取“想象疗法”每天静坐,排除杂念,一心只想如何与患部肿瘤作争斗厮杀,发现多数人至少多活20个月,有1/4的病人部分或完全恢复、免疫功能也明显改善。

当然,外来的各种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环境也不断改变,但只要采取正确态度,适应事物和环境变化并调节稳定情绪,泰然处之就能维护正常的免疫功能,从而有益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当前心理免疫学正在兴起,我们期望它在生命科学中有一个新的发展。

总之,心理免疫对于疾病防治至关重要。病人要树立抗病精神,依靠科学和信念,调动机体抗病的能力,战胜疾病。家人、亲友和医护人员,要有一颗善良的爱心,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耐心开导、劝慰,帮助患者筑起战胜疾病的“心理防线”,遵医嘱,妥善施治,必将出现“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喜人局面。

“心理免疫”胜过服药。人们患病时,乐观者注意情绪调节,悲观者往往消极沮丧。显然,前者容易康复,而后者对消除病情不利。当代心里免疫学的研究表明:人在罹患疾病时,需要有战胜疫病的信心,这样可有效地调动身体内潜在的免疫力量,促进早日康复。这种心里上坚信自己能战胜疾病的信念,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免疫”。

心理疫的积极作用是突出的。能很好地使用心理免疫方式的人,或有较健全、健康的心理免疫能力的人,往往有较好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这样的人心理素质较好,他们能够对待生活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人的心理免疫能力和生理的免疫能力一样存在个别差异,有的人有较高的免疫水平,有的人则心理免疫的水平较低。心理免疫水平不佳的人,往往有较高水平的焦虑程度,而且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因此他们有较大的可能性患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以及神经衰弱症等。具体来说,心理免疫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两方面。

心理免疫能力影响人们的社会感受性。所谓社会感受性即人们对社会刺激的感受能力,人们的社会感受性越强,对社会的敏感性越大,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越差。当然,社会感受性太差的人其社会适应性也是不佳的。心理免疫水平和社会感受性成反比例关系,心理免疫水平越高,其社会感受性越弱,这样的人能够接受强大的社会变化刺激的影响,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相反,心理免疫水平越低,其社会感受性越好,他们对生活中小的挫折、小的失败都有较大的反应,人际关系的敏感性较大,他们对社会的小的变化有较强的反应,因此他们很难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这样的人生活谨小慎微,喜欢一成不变,难以承受巨大的刺激的影响,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和神经衰弱症患者多与他们低的心理免疫水平有关,这样的人一般心理素质较差。

心理免疫能力影响人们的情绪的兴奋性。情绪的兴奋性即人们情绪的强度以及持续时间。现在的很多研究都表明,强烈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对人们的生理系统有不良的影响,因为在强烈的情绪状态下,人们的生理系统往往处于超限度的活动水平,长期处于这一状态,会导致人们生理系统的紊乱。保持情绪的稳定是人们重要的养生之道,这一点我们古人实际上是已有定论的。心理的免疫水平越高,情绪的兴奋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消极情绪的兴奋程度。这样的人往往能够临危不惊,对重大的事件能够泰然处之,总能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他们往往身心健康。相反,心理的免疫水平低的人,其情绪的兴奋性较强,而且能持续较长的时间,他们往往在很多关键的时刻有惊慌失措的表现,情绪经常大起大落,他们往往有较大的可能性形成情绪性心理疾病和身心疾病,而且会使他们的体质下降,增加了身体疾病发病的可能性。

心理免疫的消极作用。生理的免疫系统虽然是人体所必需的,它可以抵抗疾病的发生,这种免疫功能的减弱会导致人们体质的下降。但生理免疫有负作用,如在我们有病毒感染或有炎症时,我们的免疫系统启动,其表现是发热,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抵抗疾病,但热到一定程度会造成大脑的损伤,这便是生理免疫系统的负作用的典型表现。与生理的免疫系统有负作用一样,人们心理的免疫系统也有其典型的负作用,其具体表现如下。

不适当的心理免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一点在许多险病患者的身上表现非常明显,有相当一部分心脏病患者往往死于这种心理免疫。他们的表现是这样的,在他们最初出现心脏病的表现时,他们用否定的方式对此予以否定。当以后这一症状表现非常突出时,他们仍采用否定的方式,拒绝去看医生,有的患者是在这一阶段发病并导致死亡的。还有的患者会做出剧烈的活动,以向自己或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其中有的人便死于这种剧烈的活动。有的人在关键的时刻自己无法做出决定时,他们会用自我辩护的方式进行防卫,他们往往会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结果失去了机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有的人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突然休克,以后形成在困难面前的习惯性休克,这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过多地使用心理免疫会使人们形成消极防御的习惯。心理免疫均是防守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如果人们事事用心理免疫方式,会使人们避免主动出击的倾向,使人们满足现状,不求上进,事事为自己辩护,对任何失败变得麻木,而且会经常推卸自己的责任。

同类推荐
  • 中医养生一点通

    中医养生一点通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渴望获得有关养生方面的知识。本书介绍了中医养生,补气养血,经络养生,四季养生,起居、运动和精神养生,食补养生,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养生,远离疾病以及中药在养生中的妙用等九个方面,共365个养生细节,内容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一本汇集了古今中医养生精华的实用手册。本书内容通俗易懂,生活中易学易用,养生方法便捷有效,适合大众阅读参考。
  • 素菜菜谱

    素菜菜谱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要是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又享受着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的待遇,那简直是人生的超值恩赐了。本书主要从以下几类中讲述素材菜谱:菜叶类、瓜果类、根茎类、花子类、菌菇类、豆腐类。
  • 糖尿病营养康复食谱

    糖尿病营养康复食谱

    本书首先总体介绍国人的饮食营养知识,然后介绍糖尿病疾病基础和营养康复知识,以数十道配餐,提供科学实用的营养康复指导。其中关键配餐均列出原材料、制作方法及食用方式,并精选出12道配餐附有实物彩色照片。
  • 郭谦亨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郭谦亨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本书分“家传史略”、“学术研究”、“临床经验”、“医案医话”四个部分对中医名家姚树锦等五位当代世家的学术及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
  • 排毒治百病

    排毒治百病

    大家都知道要排毒,可是究竟什么是毒呢?究竟要排什么毒?什么时候该排毒?用什么方法排毒?还有更多排毒问题,本书都将一一为您解答。本书秉承了中国传统医学回归自然、尊重个体的“自然养生法”,通过对饮食、精神、运动、拔罐、按摩、生活起居等方面的调整,重视人体的自愈机能,启动身体原有的康复系统,帮您轻松、快速打造无毒、健康、美丽的身心!要健康,就要排毒;要美丽,更要排毒!了解排毒,让您一生都健康!
热门推荐
  • 剑啸群英平天下

    剑啸群英平天下

    本卷是一部虚幻的古代战争,情殇小说,讲述了群雄争霸天下,红颜殒命天涯的故事。本卷是长篇QQ群小说《谁在远方触动我的思念》的姊妹篇,小说故事情节及人物取材于QQ群。人生如戏,戏里戏外,纯属娱乐,请勿对号。
  • 庐隐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庐隐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他住在河北迎宾旅馆里已经三年了,他是一个很和蔼的少年人,也是一个思想宏富的著作家;他很孤凄,没有父亲母亲和兄弟姊妹;独自一个住在这二层楼上,靠东边三十五号那间小屋子里;桌上堆满了纸和书;地板上也满了算草的废纸;他的床铺上没有很厚的褥和被,可是也堆满了书和纸;这少年终日里埋在书丛纸堆里,书是他唯一的朋友;他觉得除书以外,没有更宝贵的东西了!书能帮助他的思想,能告诉他许多他不知道的知识;所以他无论对于那一种事情,心里都很能了解;并且他也是一个富于感情的少年,很喜欢听人的赞美和颂扬;一双黑漆漆的眼珠,时时转动,好象表示他脑筋的活动一样
  • 盗圣之手

    盗圣之手

    冯雯,是男是女?为什么生长着盗圣之手!平凡的他,怀其壁。该选着平淡的生活?简简单单做个普通人?还是愿意和2个老怪物一起?去锻炼自己的盗圣之手呢?是盗尽天下财宝?还是盗尽天下美色?还是盗得无上荣耀?盗圣之手到底是他幸福的的根源呢?还是他打开罪恶的开端?冯雯:其实我只想做个好人!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只想做个好人!
  • 荒古剑帝

    荒古剑帝

    人有三魂,灵魂、觉魂、生魂,缺一不可!三魂缺一早该夭折的莫凡,却顽强地活了下来。以神剑为骨取代生魂,从此背负血海深仇的莫凡踏上逆天征途……既然我莫凡活了下来,就不会白白的活着。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社会上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家长的竞争。无数事实证明,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犯的错误少了,孩子就变好了。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家长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家庭教育,如何使孩子成材,已经成为每一位家长必须学习的课程。反观今天的家庭教育,很多家长走进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家庭教育误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造成孩子孤僻冷漠、心理脆弱……
  • 星蕴大陆之人族崛起

    星蕴大陆之人族崛起

    一剑可灭天,一笑可震世,一人可战帝!自创世以来,天地三界太平许久。斗转星移,日月交替,异象而生。三界于神历1234年5月5日,重创于异象之变,之后异象便化为无数流星陨落至人间。自古以来便有传言:吸收天地之气后,便可得星蕴之力,可操纵星空之力,凝聚星魂。这一能力威胁到了天界,于是天帝创定法则,阻碍人族发展,从此人族地位一再衰败。一少年横空出世,斩巨龙,破法则,灭天帝!
  • 自创时代

    自创时代

    这是一个创造新时代的史诗级计划!参与计划的人数达百万,那么究竟会如何呢?
  • 重生武帝太嚣张

    重生武帝太嚣张

    狂傲嚣张无极限,战上九霄吾为天。一代绝世强者,狂傲不羁的修罗武帝辰傲天被天界诸方势力联合绞杀,历经震动整个天界的圣宫血战后,意外重生在一名十六岁的孱弱少年身上。他发誓,一定要再度杀回天界,拿回属于他的东西。一路踩人打脸嚣张到底!“老子就是这么吊!不服你来咬我啊!”
  • 蛮荒境

    蛮荒境

    猪脚穿越到未知的世界,到处蛮荒,异兽丛生,面对陌生的环境残酷的生存,友情,亲情都不复存在,只剩下残杀,残忍和无情的阴谋。所有的人性在这里全都赤裸裸的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