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学明
一、须弥山石窟概况
须弥山石窟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与中亚五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荐申报点,地处陕甘宁交汇地带,位于宁夏固原城西北55千米处的须弥山上。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长(安)凉(州)古道北路的必经之地。
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的修葺重妆,盛极1500多年,成为古代固原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现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8个区域,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和黑石沟区。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500余躯,汉藏文题刻题记53则、碑刻3方、残碑13块、壁画20余平方米。在保存的500余躯造像和壁画、题记中,无论是佛教人物造像,还是彩绘壁画和佛教传说故事,都各自保留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是20多米高的大佛,还是只有0.2米高的供养人,都精工细雕,既有浮雕,又有近似于圆雕的高浮雕,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大佛楼”“须弥之光”“须弥松涛”等十多处绝世旷古的历史、自然景观,使人留连忘返,其雕像之美,让人称奇。第五窟唐代弥勒大佛坐像,高20.6米,仪态威严,神情端庄,帛带袈裟、面庞丰腴,造像气势宏伟,雕凿技艺娴熟,是须弥山石窟唐代造像的代表,也是国内现存有数的唐代大像之一。第五十一窟内7尊6米高的北周坐佛,姿态优美,面容安详,以其雕刻之精美,规模之宏大,被国内文物专家称为“须弥之光”。因其蕴含着佛教文化的多重因素,与国内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齐名,成为全国十大石窟之一。
须弥山石窟特有的丹霞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它具有的浪漫神奇色彩,凝聚着古代中华民族的心血和高超的艺术才华,代表着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于今人来说,将成为踏寻丝绸之路、了解石窟艺术、认识固原历史文化、游览石窟艺术的绝好去处。
二、须弥山石窟的旅游开发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大的石窟群,近年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环境资源,本着立足长远、突出特色、重点建设、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面向公众、面向世界,展示独特而又辉煌的石窟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先进历史文化。
一是努力提高景观质量、环境质量,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游客营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旅游环境,为游客展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观赏精品。近十年的发展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危险路段和台阶陡峭处增设、新设安全防护栏杆,确保游客游览安全。增加新的景点4处,有效增加了部分景点的可观赏性,提高了整体景观质量。完善了景区内的食宿、通信、水电、卫生、标示牌等游客的日常所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山上树木成荫,与亭台楼阁交相辉映,面貌一新,景观质量和环境质量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二是借势造势扩大景区影响,提高品位,拓展客源市场。随着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在治理好软硬环境的基础上,以保护为主,加大旅游促销,形成以保护带旅游、以旅游带保护的良性循环态势。
三是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塑造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形象。文物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实物遗存,是民族精神和国家荣誉的象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震撼作用,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和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良传统的记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卓越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道德观念,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成果,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展示这些文物,便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近年来,须弥山石窟接待大中小学生参观累计达10多万人次,为培养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爱国主义信念作出了贡献;接待外宾累计近1万人次,为热爱和平的国际友人提供了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平台,有力地宣传和提高了须弥山石窟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