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云霞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固原地区境内相继发现了以动物纹样为主要特征的青铜文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原州区东郊,西郊(今清河镇),河川乡石喇、阳洼,杨郎(今头营镇)马庄,三营镇,头营镇坪乐,彭堡镇于家庄;彭阳县草庙乡张街、交岔乡苋麻,刘塬乡(今草庙乡)米塬,白阳镇中庄、崾岘、姚河,红河乡野王村,新集乡沟口,古城镇的王大户;泾源县大湾乡绿塬;西吉县新营陈阳川、兴隆镇、将台乡、白崖乡、偏城乡等地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宁夏考古工作者先后系统地发掘了彭堡撒门于家庄、杨郎马庄、新营陈阳川、草庙张街、古城王大户等地战国时期墓葬百余座。墓主人头低足高、头东脚西的土洞墓,以其独特的葬俗与随葬品,大型的青铜车具,风格独特的青铜兵器,制作精细且工艺精美的金、铜牌饰和扣饰,以及铜质、骨质车马器,生产工具等。为更进一步研究固原青铜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也是固原成为除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之外,研究北方系青铜文化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发掘的春秋战国墓地,除出土有牛、马、羊头蹄骨殉葬品外,同时还出土有各种动物纹金、铜牌饰,铜、骨车马饰件,铜柄铁剑、青铜短剑、矛、戈、镞等青铜兵器,铜削、斧、锛、凿、陶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近万件。本文选介其中部分兵器。
1.198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县(今原州区)彭堡撒门于家庄墓地发掘了春秋战国墓葬28座。墓葬形制分别为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土洞墓、凸字形土洞墓、刀形偏洞室墓及凹字形土洞墓。此处墓地共出土殉葬完整的牛骨头54具、马骨头42具、羊骨头166具,此外还有大量的马、牛、羊的颌骨和蹄骨。随葬有陶器7件,铁器、金器3件,骨马镳、袋扣、节约、当卢、兽头饰、骨镞、串珠等755件,玉器、石器303枚,铜器673件。器形有剑、戈、矛、刀、鹤嘴斧、斧、凿、锥、马衔、节约、管状饰、牌饰、泡饰、扣饰、车軎等。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其中兵器有:
(1)短剑,3件,分二式。
Ⅰ式:2件。剑首似两个相连的半圆形,扁茎,格略呈“一”字形,直刃,柱状脊。NM2:右1,通长15.4厘米,刃长9厘米,格宽2.6厘米。
Ⅱ式:1件(SM5:13)。剑首为蘑菇状,扁圆茎,“一”字形格,剑身呈柳叶形棱形脊。通长23厘米,刃长14.2厘米,格宽2.6厘米。
(2)戈,1件(M17:6)。中胡三穿,长方直内,内上一穿,援平直,锋端呈圭形。通长18.8厘米,援长11.1厘米。
(3)矛,5件。NM2:3:1,矛锋圆钝,中脊较细呈柱状,骹较短,銎侧有二对穿的圆形钉孔。通长14.4厘米。銎外径1.7厘米。SM5:1矛锋尖长,中脊明显,骹较长,銎侧有对穿的圆形钉孔。通长15.1厘米,銎外径2厘米。SM4:47,矛锋尖长,中脊不明显,矛身断面呈菱形,銎侧有对穿的钉孔。通长26.2厘米,銎外径2.2厘米。
(4)刀,6件,分二式。
Ⅰ式:9件。刀背呈弧形,刀尖略向下弯,柄端有方孔。M6:2,长19.8厘米。M12:33,长18.4厘米。M7:16,长18.4厘米。
Ⅱ式:7件。刀背平直,柄端有不规则孔。SM3:8,刀尖稍上翘。通长20厘米。SM3:2,通长20.2厘米,刀宽1.5厘米。SM4:36,刀背平直,刀尖略向下弯。长19.2厘米。M17:5,长条形,刀剑略残,向下弯。长17.6厘米。
(5)镞,5件,分三式。
Ⅰ式:1件(M17:13)。尖锥体状。长2厘米。
Ⅱ式:1件(NM2:右4)。矮尖锥体状。长1.4厘米。
2.1987至1993年,先后在彭阳县境内多处发现春秋战国墓葬。其中出土的兵器有:
(1)1991年5月,彭阳县刘塬乡米塬村农民搞农田建设时发现一座春秋战国墓,彭阳县文物管理所进行了清理。共出土青铜器58件,其中兵器有铜短剑2件、铜矛1件、铜镞3件。现藏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青铜短剑,2件,分二式。Ⅰ式:1件,通长27.6厘米,柄长11.6厘米。剑首呈圆环状,长方形茎,剑格略呈展翼式。剑脊凸起呈菱形,上宽下窄,前锋略折损。Ⅱ式:1件,通长17.1厘米,柄长7.3厘米。剑首呈圆环状,素茎,剑格略凸下,前锋略折损。
铜矛,1件。全长24厘米,骹径2厘米。直筒状骹,骹端有一圆形钉孔,下粗上渐细。两叶基本对称,锋呈三角状。
铜镞,3件,形制相同。最长的6.3厘米,最短的4厘米。圆銎,三角状锋,三翼弧刃,身有钉孔。
(2)1987年6月,彭阳县草庙乡张街村发现一座春秋战国墓,墓葬为土坑墓,距地表0.7米~1米,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除出土有人、马、牛、羊骨外,共出土各类青铜器160件,其中兵器3件。
铜戈,3件,形制相同。长10.5厘米,援长65厘米,内长3厘米。中胡三穿。上刺呈三角状。长方形直内,内有一横穿,援平直。前锋呈三角状。现藏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3)1992年7月,彭阳县交岔乡苋麻村发现一座春秋战国墓。除出土有人、牛、羊骨外,出土各类青铜器72件。其中兵器5件。分别为:
铜短剑,2件,分二式。Ⅰ式:1件,通长25.6厘米,柄长10.9厘米,格宽3.8厘米。剑体完好且精美。剑首为双鸟触式。长方形茎,茎缘两侧各饰凹槽,中间式涡纹。剑格方平,剑身前窄后宽,中起脊,断面呈菱形。Ⅱ式:1件,剑首呈蘑菇状。长方形茎,中间镂空呈长方形。剑格两侧下斜呈翼状,剑身中部起脊。通长17厘米,柄长6.4厘米。
铜矛,1件。直筒状骹,骹端有一圆形钉孔,下粗上渐细。两叶基本对称,锋呈三角状。通长15.8厘米,骹径1.1厘米。
铜镞,2件,形制大小相同。长均为3.3厘米,三翼弧刃,三角状锋,三翼倒刺突出,铤为圆柱形。
(4)1993年4月,彭阳县沟口乡白草洼村出土春秋战国青铜器,共17件,其中兵器(铜矛)1件。直筒状骹,骹端有一圆形钉孔,下粗上渐细。两叶基本对称,锋呈三角状,锋尖略损。通长16.4厘米,骹径2厘米。现藏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5)1992年4月,彭阳县崾岘乡白岔村出土一批春秋战国青铜器,共14件,其中兵器(铜戈)2件。形制大小相同。通长12厘米,内长7.6厘米。中胡三穿。上刺呈三角状。圆角长方形直内,内中部有一长方形横穿。援上刃弧形。中起脊,断面呈菱形,锋呈三角状。现藏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6)此外,近年先后在彭阳县白阳镇姚河村、川口乡郑庄村、石岔乡石岔村、新集乡白林村等地零星出土有春秋战国青铜器,共71件。其中有车马饰件、装饰品、生产工具以及兵器戈、矛、镞13件。现藏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铜戈1件。白阳镇姚河村出土。通长18.4厘米,援长10.8厘米,内长7.1厘米。中胡三穿。长方形直内,内有一长方形横穿,直援起脊。锋呈三角状,下刺残。
铜矛2件。石岔乡石岔村出土。两件形制、尺寸相同。通长16.4厘米,骹径1.1厘米。菱形直筒状骹,骹端为三角刺状。中起脊,后粗前渐细。两叶基本对称,锋呈三角状。
铜镞10件。白阳镇姚河村出土。10件形制、尺寸均相同。长均为3厘米,三翼弧刃,三角状锋,三翼倒刺突出,铤为圆柱形。
3.除此之外,先后在固原地区零星出土的春秋战国兵器有:
1972年,固原县大湾乡(今属泾源县)绿塬村出土青铜短剑1件。通长24厘米,柄长8.5厘米。剑首呈椭圆状,端部有一扁孔,柄部饰条带纹。格部饰有形似弯曲羊角纹。剑身起脊,双刃缓收呈锐锋。现藏原州区文物管理所。
1981年,固原县河川乡(今属原州区)阳洼村出土菱形铜矛1件。通长17厘米,宽3.6厘米。矛体呈柳叶状,中部起脊,两叶对称,断面略呈菱形,矛锋为三角形,圆形銎。菱形铜矛是战国时期生活在固原的西戎民族所使用的兵器,从形制、风格看,不同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匈奴文化中的矛,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1982年,固原县沟口乡(今属彭阳县)出土双兽首铜短剑1件。通长22.8厘米,刃宽2.9厘米。剑柄首部铸有两个背向连接的兽头,中间有一椭圆形镂孔,素面柄部中间一凹槽,格呈翼状。剑身宽短,中间起棱,双刃缓收呈锐锋。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1983年,固原县河川乡(今属原州区)石喇村出土双兽首铜短剑1件。全长25.8厘米,刃宽2.4厘米。剑柄首部铸有两个相对连接的兽头,柄部扁平,两边饰锯齿纹,中间有一凹槽。格部为背向的两个兽头。剑身近似柳叶形,中间起棱。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1999年3月,固原县(今原州区)城内出土青铜短剑1件。全长28.7厘米,柄部长9厘米。剑首断面为椭圆形,柄部透雕有对卧的双兽图案,两兽形似张口露齿,四肢向腹部收拢,尾部倒卷成环状作剑格。剑身两侧为直刃,横剖面略呈菱形。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1983年,彭阳县红河乡野王村窨子沟出土铭文戈1件。戈全长21厘米,援长13厘米,内长8厘米。援宽约2.5厘米,内宽3.5厘米。援断面呈菱形,中部起脊,内微向上翘,上有一桃形穿及透雕兽面纹饰。长胡三穿,上穿为半圆形,下面两穿为长方形。戈的援与胡接近刃部由上至下细线阴刻条带铭文:“廿七年,晋上(尚)容大夫。”据有关专家研究考证,戈上铭文说明了戈的铸造时间及督造者为上容大夫,此戈应该是魏国安厘王二十七年铸造,是制作精细且有铭文的兵器。铜戈在古代作为一种勾杀的兵器,主要盛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虽然铁制兵器在战国时已登上历史舞台,但青铜兵器仍占据主要地位。尤其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地区为义渠戎国地,战争频繁,从战国秦惠文王后,本地区为秦西北边防重镇。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综上所述,固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先后有西戎(猃狁、义渠、乌氏)、匈奴、羌、鲜卑、敕勒、突厥、柔然、吐蕃、粟特、党项、女真、鞑靼、蒙古、回、满、汉等十多个民族在此生息繁衍,纵横驰骋,迁徙组合,辛勤劳作,为固原古代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固原境内不仅存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石岭下、马家窑、半山类型)、齐家文化、菜园文化等灿烂的原始文化;更为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关中通往西北的咽喉,有“中华襟带“之称。西周时期的遗存,在固原县中河乡(今属原州区)孙家庄曾发现有墓葬和车马坑各1座。除出土有铜鼎、铜簋(各1件),铜戈、铜戟以及铜车軎、车辖、当卢、銮铃、马衔等车马器外,以于家庄、马庄、陈阳川、张街、王大户等地出土的青铜短剑、戈、矛、车马具、饰件等器物组合为特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在固原县及与其相邻近的彭阳、西吉、隆德等县及甘肃庆阳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近年来已经公布的地点便有50余处。但是,过去这些遗存大多未经正式发掘,从而对全面了解这种文化遗存带来不少困难。上述几处墓地的发掘,较全面地揭示了这种文化遗存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考古出土的文物看,与陇山以东地区的姜戎文化、鄂尔多斯地区的匈奴文化和燕山周围地区的山戎文化,有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差异。据陇山周围相邻地区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固原地区青铜文化遗存,只存在于陇山周围地区,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应该是一支自成系统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青铜文化。同时,亦为区分北方系青铜文化的不同支系提供了依据。
学界就目前文物考古研究资料,将宁夏彭阳、隆德、西吉、原州、中卫、盐池、灵武等县区(以固原地区为主),甘肃宁县、镇原、正宁、庆阳、平凉、秦安、永登等地发现的青铜文化,统称为“西戎文化”系统,以与鄂尔多斯地区的先“匈奴文化”系统相区别。学界认为,在宁夏境内,特别是固原地区发掘的春秋战国墓地,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西戎文化遗存的内涵。固原青铜文化,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看,还是从其分布的地域看,都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西戎八国”关系密切。将宁夏地区北方系青铜文化命名为“戎狄青铜文化”,并将其分为毛庆沟类型的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和杨郎类型的黄土高原青铜文化,且认为北方系青铜文化是具有民族多元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