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瑛 马兰英
扑满,就是我们常说的存钱罐。它是我国古代民众平素储钱的一种瓦器,也叫做“缿”。它还有许多别称,如:悭囊、闷葫芦、储钱罐等等。扑满一般为泥质、陶制,个别为瓷制,圆体、平底,顶上有可以投钱的长条状孔,也有仿生如虎形、兔状,更多的像猪般浑圆、敦厚,它的妙处就在于硬币可以放入却无法取出。
扑满之称谓最早见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汉代始称储钱罐为“扑满”,《西京杂记》卷五中记曰:“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土,粗物也,钱,重货也。入而不出,积而不散,故扑之。”这种器皿,就是扑满。它只有让人塞钱币进去的孔,却没有让人可以取出钱的孔。若要拿出里面的钱,就只好将它打破。人们只有在已经装满钱币的时候,才会将它打破。陆游就曾以此作喻,指出敛财必会招祸害,诗云:“寒暑衣一称,朝晡饭数匙。钱能祸扑满,酒不负鸱夷。”后人更是把扑满说成是“只爱满我腹,怎知满害身,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了。
古代的扑满大都用砂陶制成,只有入口而无出口,所以存满钱币之后,都要将罐子打破,才能取出使用。“满则扑之”,故谓之扑满,具有了启示作用。陆游诗句:“钱能祸扑满,酒不负鸱夷”,指的正是因聚敛钱财而招至的祸害。因为扑满的这种喻意,在历史上还引出了一则佳话,那就是公孙弘丞相与扑满的故事。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博士公孙弘就职之时,乡里长者告诫他:荣耀时勿忘幼年之寒苦,要保持简朴之生活,清廉之操守。公孙弘幼时家境窘迫,无以衣食,常靠人接济,一位叫邹长倩的友人送给公孙弘一只扑满,并说:“扑满者,以土为器,以储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土,粗物也,钱,重货也。入而不出,积而不散,故扑之。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而不可不戒,故赠君扑满一枚。”邹长倩对公孙弘的赠言可谓用心良苦,他向荣耀的友人讲了两个做人的道理:一是钱财虽贵用但不可只聚不散,只进不出,否则必遭扑满之败(即遭“碎身”之祸)。其二,讲无论如何显贵,金如山,珠如海,也要日积月累,积储节俭,方可成大器,方作大用。公孙弘在以后的岁月里,一直保持勤俭的本色,盖布被,食粗粮。所余的钱,用来在相府设东阁客馆,招纳贤才,以推荐给皇帝选用。他没有因聚敛钱财招至“满则扑之”的大祸,平平安安度过了他的一生。
扑满之器行最早出现于秦,成熟于汉魏,兴盛于唐宋,一直流传至今。汉唐之际,陶制扑满较为流行;宋元之后,随着纸币的出现,扑满逐渐减少;到了明清时期,扑满的功能逐渐退化,但它仍然存在于大众化的社会生活中,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借鉴,成为节俭、清廉、严谨的象征,从而流传至今。现将我馆藏品中的几件宋代陶质扑满作一介绍。
陶扑满CL03150,宋代,通高11.2厘米、底径4.3厘米。泥质灰陶。器型呈球状,空腹,上宽下窄,上部微凸略弧顶,下腹急剧内敛,平底,有轮制痕迹,顶部有一残破的储钱口。
陶扑满CL03153,宋代,通高20厘米、底径13厘米。泥质灰陶。器型呈球状,空腹,上宽下窄,上部微凸略弧顶,下腹内敛,腹中部有小圆孔,平底,底有残洞,轮制,顶部有一残破的储钱口。
陶扑满CL03154,宋代,通高15厘米、底径10厘米。泥质灰陶。器型呈球状,空腹,上宽下窄,上部微凸略弧顶,下腹急剧内敛,平底,底有残洞,轮制,顶部近中央有一长条形储钱口。
陶扑满CL03155,宋代,通高14厘米、底径19.4厘米。泥质灰陶。器型呈球状,空腹中空,上宽下窄,上部略呈平顶,下腹急剧内敛,平底,底有残洞,轮制,顶部有一长条形的储钱口。
陶扑满CL03156,宋代,通高18厘米、底径10厘米。泥质灰陶。器型呈球状,空腹,上宽下窄,上部微凸略弧顶,下腹内敛,平底,底有残洞,轮制,顶部有一长条形的储钱口。
陶扑满CL02341,宋代,1991年6月固原原州区城关镇基建工地发掘。通高10厘米、底径6厘米。泥质灰陶。器型呈球状,中空,鼓腹,圆顶,上宽下窄,下腹内敛,上施数道弦纹,平底,底有残洞,顶部有一长条形的储钱口。
陶扑满GB07504,宋代,通高20厘米、底径10厘米。泥质灰陶。圆顶,鼓腹,平底,中空,顶中间有一长条形储钱口,上施数道弦纹,底部有残洞。
扑满器体虽小,但寓意丰富,乃成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小小一个扑满,深究起来也洋洋大观。否则《西京杂记》不会记载,《菜根谭》也不会拿“崎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来比喻做人的道理了。中国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从一个孩提时代就开始的。一个手中有余钱的人就是一个富有的人,无论多少,都是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结果,代表着精心策划、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