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靖
2008年初,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由此掀起了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风潮。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如何协调不同层次和背景的观众,使博物馆在这一重大举措的推行中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真正成为传播知识、传播教育、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照搬之前的工作方式显然并不能很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本人在此浅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宣传教育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灵魂
世界博物馆发展初始主要的职能是收藏和研究,而教育是它后来派生出来的功能。我国则不同,从1905年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开始,就把博物馆性质定为“社会教育机构,政治、学术参考的重要部门,学术教育的有力助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从创建博物馆之初,宣传教育便成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宣教,文物的文化价值就不能得以传播,研究、收藏意义的价值就得不到最终实现。它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灵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界,认为应将宣传教育列为博物馆的一项基本的和核心的使命,否则在不久之后便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此,免费开放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开放中的博物馆应当牢记使命,充分认识宣传教育在博物馆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尽快改变以往那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最终实现博物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把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二、宣教工作者心态上的调整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9年3月到7月底,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共接待观众9843.08万人次,其中试点博物馆接待6067.97万人次,约为上年同期的2倍。而且观众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未成年人、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村镇居民、老人和儿童的参观人数较免费开放前有了显著提高。这些数据和变化说明,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公益性质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体现,同时,免费开放后所面对的观众群体的质量是有所下降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社会闲杂人员,如何面对这个群体,如何继续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给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但是,博物馆以其文物的直观、生动、不可替代性区别于其他的教育机构,走进博物馆的观众虽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年龄、职业、背景、文化层次、审美趣味各异,但都有着对历史文化知识的认知需要,对此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不管参观者主观上是何种心态和动机,只要宣教工作做得好,都能使观众有意无意地受到熏陶,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也是宣教工作最重要的部分。
三、引导和开发观众群体
没有观众,宣教工作就无法开展,因而我们必须想办法吸引观众。这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1.积极地做好宣传工作,最大限度地把观众吸引来博物馆参观。这方面我馆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显著。今后这方面应该再加强对本地观众的宣传。
2.与旅游部门配合,让博物馆成为本地旅游不可缺少的一环,为旅游团体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通过观众的口碑来吸引更多的观众。
3.对展品陈列应该进行严谨的设计,也要谨防展览一成不变令观众产生乏味感,这既要求宣教人员对展品内涵进行不断学习和提炼,也要求隔一段时间对展品应有更替和变化。
四、科技手段是今后宣教工作的重要手段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宣教工作是必须的。电教室、电子屏幕、陈列内容录像投影、电子讲解系统以及多媒体电脑查询浏览系统已经在很多博物馆被使用,并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利用互联网建立“网上博物馆”,将博物馆的收藏、陈列、研究、教育、娱乐等功能在因特网表现出来,使博物馆的历史文物融入世界大文化,扩大博物馆的收藏、展览空间,让人们更好地学习、利用、开发历史文物,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也是博物馆将来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打开了博物馆信息传播的新天地,为博物馆宣教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带来新的途径。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的免费开放中将会面临诸多压力和很多挑战。博物馆的宣教工作者必须知难而上,努力创新,积极探索博物馆宣教工作发展的新途径、新路子、新方法,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实现博物馆更大的社会效益作出自己积极的努力。
(作者系宁夏固原博物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