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瑛
1982年,彭阳县新集乡北魏墓出土了一组陶牛车,由陶牛、陶车、驭手三部分组成。由于展陈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了复制,现将复制过程和方法步骤作一叙述:
一、黏土的选择和加工
复制陶牛车的黏土是选用附近红崖子的红胶泥土,这种红胶泥土的黏性及耐火度较好,周边居民常用于烧制砖瓦、修补炉膛等。选择掺杂小石头、树枝草屑等杂质较少的红胶泥土带回,让其在自然环境下干燥后击碎,再放入一大盆内浸泡,泡透后用木棍搅拌,除去水面上的杂质,经过沉淀,舀去积水取泥浆,放入塑料袋中备用。但这种方法费事且耗时间,所以可将干燥的红胶泥土直接用机器磨成粉末,加水拌匀备用即可。
二、翻制模具
文物复制时,应该在翻制模具上下工夫。因为模具的好坏,直接影响复制后的效果。北魏陶牛车,模具需要分开翻制,需要翻制陶牛身、牛尾、牛蹄;驭手的身体、头部;陶车毂等6个模具。一般文物翻制模具是在原件上垫层棉纸直接翻制,或用泥、橡皮泥等雕出文物再翻制模具。这次复制的北魏陶牛车,在十几年前为了展览需要曾复制过,当时是在原件上贴覆一层宣纸后翻制的石膏模具,经过了十几年,这些模具的部分榫卯损坏、石膏酥糠,只能重新翻制。但为了对文物原件不损伤,所以准备加固原有的模具后(经加固后的模具只能翻制一两次,经不起长时间使用),翻制一个泥胎,再用泥胎翻制新的模具。取和好的泥放于旧模具中,压实取出,用修刀修整边缘及修型,在泥胎未干时及时翻制新模具,因为泥胎在干燥后会有一定的收缩,虽不大,但用经过收缩了的泥胎翻制的模具再翻制泥胎后再次收缩,那么将会差得很多。因为这次复制的文物形状较简单,只需要分制两半模。先用泥垫着泥胎,之间可用黄土撒在面上防止粘连,在距泥胎2厘米左右的地方用石板堵好四周,调好加入乳胶的石膏糊(为了增加强度)倒入其中,待石膏硬化发热时取出,去掉垫着的泥,用修刀修整这半个模具。这里必须注意留下榫卯的位置,在模具接合的地方涂抹凡士林后贴上少量的保鲜膜,再次堵好石板,倒入石膏糊,翻取另一半模具。其中两半模具的分离曾用凡士林、软皂等脱模剂,之后的效果都很不理想,分开时时有粘连,经反复试验,在涂抹凡士林后再贴上保鲜膜的效果很好。待另一半模具的石膏发热后取出,用修刀修整不平整的地方,尽量使模具外形方正些,既有利于存放方便,也利于翻制。石膏模具必须干得透彻,否则很容易损坏,可放在太阳下暴晒,使之干得快些。
三、托泥胎
模具翻制好后,就是托泥胎了。但这之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揉泥。红胶泥粉末用水和好后,需要放置很长一段时间,就像和面后醒面一样,放置时间最好在一周左右,之后将泥拿出使劲地揉,揉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泥中空间越小,泥的组织越密,越不易裂,烧出后硬度越高。因为力气较小揉泥并不到位,所以拿起泥块在地上反复使劲摔打,也可达到很好的效果。红胶泥处理好后就是托泥胎,将泥放入模具中挤压后打开,用竹修刀剔去边缘多余的泥,再次挤压后修整边缘,反复几次,直至两半模合严实为止,取出泥胎修整边缘合缝处,泥胎就此完成。陶牛车中,牛角、车舆、车轮没有模具,需要手工制作。牛角用泥搓成一头渐细的泥条,弯曲成原件牛角的形状,用竹刀刻画出牛角的纹路。车舆很薄没法制作模具,只能用木棒将泥滚压成所需要的厚度,用硬纸板按原件车舆的大小裁剪出来,再在泥片上裁出车舆的形状,将两侧的挡板用手慢慢立起来,钻出车舆上方形和圆形的穿孔。车轮也是根据原件的大小裁出纸板,在泥片上切下来,用手按压车轮外侧,形成内厚外薄的形状。
四、泥胎的干燥
泥胎制作完毕,进入干燥阶段。泥胎干燥是入窑前的重要工作,如果泥胎干燥不好,烧出后将会变形破裂。完成的泥胎,需要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自然干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但是泥胎制作完毕正值8月天气最热的时候,就算放置在阴凉的地方,天气炎热气温高,泥胎中水分蒸发很快,泥胎因局部干得太快产生了开裂现象。所以除了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外,还需盖上塑料布放置于大理石等易吸水的地方,可以让泥胎中的水分缓慢释出,方可避免出现开裂、变形等情况。等待泥胎的水分蒸发到相当程度,可揭去塑料布让泥胎彻底干燥。
五、进窑烧制
待泥胎完全干燥后,方可进入烧制的阶段。将完全干燥的泥胎放入窑内,码放整齐,封窑,一般烧至800℃~1000℃,因文物原件为红陶,所以待两三天后即可开窑。
六、着色、做旧
复制品烧制好后,即可着色。根据原件彩绘的颜色、纹路,用颜料在烧好的复制品上着色,一般用丙烯颜料,因为它的附着力和覆盖力都很好,有时也用水粉颜料,但时间长了水粉颜料会掉色。颜色着好后,为求与原件相近,还需做旧。陶器做旧有时用白芨泡水后加入颜色、黄土做旧,或用酒精泡的漆片调稀加入黄土做旧,或用硝基清漆,喷在陶器上粘黏黄土,或是几种方法同用,采用刷、喷、拓的方法,直至与文物原件外形相似的效果。
七、装配
这组陶牛车整体看起来数量较少,但是按照复制的方法程序,各个部分需分开制作,陶牛身体1个、牛尾1个、牛蹄4个、牛角2个,陶车车舆1个、车毂2个、车轮2个,驭手身体1个、头部1个,总共15个。这些配件可以在着色做旧前装配完成,也可在之后完成。陶牛原件出土时各部位用石灰黏合,为求原件的效果,先将牛角、牛尾、牛蹄用AB胶合剂黏结在牛身各部位上,再在已经黏结的部位,用石膏填补黏合,待干后用黄土拍打,以达到老旧的效果。装配陶车时,原件出土时木质车轴、辐条已腐朽,所以复制时用三合板裁出1厘米宽度的木条充当辐条,分别粘结在车毂和车轮上,寻找一大概直径2厘米的木棍当做车轴,两条削的稍小些,分别固定在车毂上,撑起两个车轮,将车舆固定在木棍上。驭手则属于身首分制,只将头部放于身体上即可。至此陶牛车的复制工作全部完成。
经过这次文物复制的工作,我觉得制作文物复制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原件,依照文物原件的原状进行制作,以复制件代替文物原件使用,充当替身在陈列室展出,使原件免遭不良陈列环境如潮湿、高温、有害射线、空气污染等的危害。复制品制作时不能随意添加,无中生有,我国文物复制的原则是:“复制品的内容、表现形式、色彩特征等,都要忠实于原物,不能主观随意增减,更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篡改。”即使文物遭到天然的或是人为的损伤,复制时也应尽量做到接近原件的式样和风貌。复制品必须忠于文物原件的原状,应具有真实性,以保证复制品的质量。复制品制作时参照原件精心制作,要求在造型、规格、纹饰、文字、色彩、质感、风格、完残等方面,力求所有方面无限逼近原件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使复制品与原件在外观上难辨真伪。简单一句话,就是把原件与复制品放在一起,分不出真假。所以复制品应注明标志,避免真伪不分,造成混乱。但是这些都必须以确保复制文物安全无损为首要前提。因此我们在这次的复制工作中尽量做到接近文物原件,未妄加改动或增减,以符合文物复制的原则。
中国的复制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中国博物馆藏品中,保存着不少前人的文物复制品,如宋摹晋唐书画,宋仿商、周、秦、汉青铜器等。由于时代久远、工艺精湛,这些复制品已成为历史文化遗物,被博物馆收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物复制技术也日臻成熟。现在对青铜器、铁器、陶瓷、漆器、纺织物、书法、绘画、文献等各类文化遗存的复制,不仅继承了古代各种器物复制的独特工艺,而且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发展了传统的复制工艺。所以我们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试验不同方法、材料等等,使复制技术水平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