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祥 杨芳
一、概述
文澜阁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第二小学院内古城内城墙东南角上。据史载:魁星楼(后又称文澜阁)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2年),由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三边总督秦竑创建,于弘治十六年(1504年)落成。道光乙巳(1845年),杨忠武为挽近百年简陋之习,思非重建神阁不可。于是捐俸金,遣僚属庀材鸠工,衣砖甃石,金碧错杂,丹漆涂施。凡两月而工告成。是阁也,上建三层,有阶可循,有梯可升。阁之下有方台,高两丈四尺,仍其址台,四周原阔五丈六尺,今更阔八丈余,非踵事增华也,亦以示坚固,垂久远之意耳。至清光绪末年,因年久失修,濒临塌毁,时任固原知州王学伊,为“招东来紫气,起地方文脉,壮山城景色”而倡议地方乡绅并带头捐资重建。(1926年书法大师于右仁登阁游览,题写“瑞应须弥山,翠接文澜阁”)其风格为六边形三层檐亭式砖木结构建筑,飞檐翘角、卷蓬复叠,是固原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之一。1985年魁星楼被固原县(现为原州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固政发156号);2005年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政法100号)。保护内容及范围:“划定土台底部周围5米以内为重点保护区,土台四周20米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固原文澜阁具有重要的历史、情感与使用价值,它的创建及其历次维修对我们研究固原的历史沿革、文化教育、经济状况、行政建制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文澜阁的维修使我们对文澜阁重新认识,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民族精神和文化思想的情感,是固原历史的延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欣赏以及旅游需要将更为迫切,开展旅游事业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益是有目共睹的。文澜阁的维修就是为了延续固原的历史,供人们观瞻,满足人民凭吊历史人物,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归纳为两类:
第一类是人类生产生活而引起的建设性破坏:
1.文澜阁的基座原以砖包,20世纪70年代,固原的砖包城被破坏殆尽,文澜阁的基座就是在这时被破坏的。
2.人们的生活对基址的破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在文澜阁的基座上挖窑洞居住,不仅破坏了基址的原始风貌,而且使基址应力结构产生变化。
3.由于文澜阁坐落于原州区第二小学院内,学生在楼阁上玩耍时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对墙壁及砖雕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4.由于游人长期的踩踏对地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磨损。
第二类是自然应力的作用引起的病害:
1.可溶盐对文澜阁基座的影响。固原市的主体部分分别跨清水河西岸的一、二、三级阶地,一级阶地相当于东关路两侧的范围,其表面为黄土状亚黏土和轻亚黏土,下伏砂石层和泥岩,地下水位3米~5米,二级阶地相当于人民路两侧的范围,上层为黄土轻状亚黏土,具非自重至自重湿陷性,地下水位15米~20米。三级阶地相当于中山街两侧及其以西的范围,土层为风积马兰黄土,具非自重及自重湿陷性,地下水位25米~30米。
文澜阁位于人民路以东的二级阶地,地下水位较低,约为地下25米~30米,可溶盐主要是降水在地表下渗后,又通过毛细作用,将可溶盐带到墙基,水分蒸发后,这些盐留存于墙基根部,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可溶盐越聚越多,当再次降水后,这些盐重新溶解,水分蒸发后再次结晶,即墙基根部的盐始终处于溶解—结晶—再溶解—再结晶的过程,最终导致墙基酥松脱落,形成一高约1米、内凹约0.3米~0.5米的悬空带,致使上部部分地方结构失稳,部分地方倾倒坍塌。
2.风蚀对墙基、楼阁的危害。由于固原地区属于干旱性气候,长年主导风向东南东风,频率12.7%,东南风、西北风次之,频率均为8%,历年平均无风频率18%,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风沙的危害较严重,沙尘暴使遗址不断剥蚀、变小,逐渐消失。
3.植物的根劈使裂隙不断扩张、加宽,最终导致遗址坍塌。还有屋顶的苔藓、地衣和其他植物根系的分化作用。
4.冻融作用。固原气候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冬长夏短,气候温凉,年平均气温为6.1℃,最冷月在1月,平均气温-8.2℃,最热月在7月,平均气温在18.8℃。历年最大冻土深度1.14米。在冰冻期间,土的表面结冰,在冰胀压力下,引起土体表面成片开裂,冰融化后,土体表面空隙比加大,经过几个冰融周期的反复作用,土体表面便会粉化,成片剥落。
5.动物在上面打的孔洞及其动物粪便、植物的腐质物,对基址结构的破坏和产生的生物风化。
6.地震危害,固原市属于宁夏南部历史上的多震区,根据国家地震局和宁夏地震局确认,固原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八度。因此地震对文物建筑的破坏往往是致命的。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地基的下沉使墙壁东北角产生了横向和纵向裂缝。
7.檐柱与立柱自身干燥形成的裂缝,最宽处可达2厘米,长约150厘米,小裂缝布满檐柱通体。
8.楼梯、木楼板、格棂窗腐朽缺失,雀替的缺失。
9.套兽缺失、垂脊围脊残损。屋顶漏雨,苔藓滋生。
三、修复
(一)构筑物的修筑
为了长久地保存文澜阁并很好地展示利用,2006年5月16号开始对文澜阁的基址进行加固。本工程为构筑物,坐东面西,呈长方形。±0.00以二小操场面为准。基底尺寸为22.0米×26.8米。顶面尺寸为18.8米×22.8米,高11.9米,结构类型为砖混结构。
遵循文物保护原则,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周围现场及工作面的清理。封堵窑洞。基槽开挖土方,原土墩属山坡切土。基底3:7灰土回填,素土垫层。浆砌石砌体。条石砌筑。底全梁。挑梁。外包城砖及内砌普通红机砖。腰部圈梁。踏步砌筑。土方回填。顶部3:7灰土。砼垫层。城砖地面。雉堞砌体。洋面勾缝。踏步栏板安装。散水浇筑等土建工作。
1.从±0.00至阁东高差为4米,因此东面及东北角基槽开挖为宽1.6米,深0.6米,为解决高低跨问题,在±0.00这个面就是西面及西北面和西南面基操宽1.2米,深1.6米,两次开槽,下卧层均坚实可靠。无异常现象。
2.基底经人工夯打后铺填300厘米厚素土垫层,后用3:7灰土填300厘米厚,压实系数为0.95.
3.毛石砌体:在东面及东北角和东南角处,指低于±0.00的部分,总长度为50米左右。毛石墙基底宽1.4米,高3.5米上部石墙厚0.9米。石头来自三关口块石,砂浆用M7.5水泥砂浆砌筑,砂为沙窝银砂和黑城米砂拌制,水泥为六盘山水泥厂生产的425R水泥,机械拌搅,人工砌筑。
4.砌体至±0.00后(与操场面平),开始砌石条三层,每层0.2米,共0.6米高。内浇筑250#钢筋砼圈梁一道,梁高0.6米,宽0.3米,钢筋箍为双支箍Φ6、主筋为12根Φ12,箍筋间距0.25米。在高低跨部位设挑梁两道,分别在南面和北面,梁高0.6米,宽0.68米,长6.0米。砼300#,主筋14根,Φ25螺纹筋,箍筋为Φ10,间距0.1米,为双肢箍。
5.城砖砌体和红砖砌体同时作业,砖抗压强度达到100#,城砖来自西安,红砖为县机砖厂制,砂浆为75#水泥砂浆,水泥来自中宁瀛海水泥二厂425R水泥。砖、石砌体坡度均为17.65%,砌体每0.5米花转角处加设φ6拉结筋一层,每层5根,整墙上加设纵向拉结筋一层,间距0.6米,从0.6米至9.2米处,墙厚为0.57米,在9.2米以上内衬砖由0.37米变为0.24米,所以9.2米至11.9米处墙厚为0.45米,雉堞墙高0.9米,垛口高0.4米,宽0.5米,共1.3米高,墙厚0.4米。
6.圈梁:底圈梁标高±0.00,标号C25,腰部圈梁两道第一道在4.5米处,第二道在9.2米处,梁宽0.37米,梁高0.3米,主筋、箍筋共3道,其中二道和三道梁并斜拉梁每道4个,长分别为6.35米和8.5米。
7.踏步:第一跑36阶,第二跑29阶,共65阶,石条生产地店洼,石条长1.2米,宽0.3米,厚0.18米,石栏板来自陕西眉县,长35米,砌筑用石材胶及胶浆掺水泥黏合牢固、稳定。
8.土方回填:土方主要来自外运,在±0.00东南和东北角有少量土方,在±0.00以上,四大角土方量很大,在4米以上整体八面土方量均很大,每砌一步架1米,填土方达6天左右,土方采用夯填,每铺0.3米,夯击3遍,待表面平整光滑为止。整体土方量2000多方,对原土墩,先铲草皮,且挖掉上层虚土至坚实后,再填新土,新填土填至11.3米后,再回填0.6米的3:7灰土,灰土作业符合要求。
9.砼垫层:在顶层灰土面浇筑0.1米厚C20砼面层,并留收缩缝、砼均采用机械作业,表面抹平压光,上铺城砖并留缝、留坡,顶面勾缝砂灰干勾,排水采用自排。
10.墙面勾缝2000平方米左右,勾缝用1:1砂浆,勾缝采用平缝,观感良好,基座周围C20砼浇筑散水,厚0.1米,宽1.2米,基底作300厘米厚3:7灰一层,表面抹平压光,面积为120平方米。
(二)楼阁本体的维修
1.按照资料记载,重新安装了楼梯,更换了木楼板,安装了格棂窗。
2.对缺失的套兽按照原样重新制作安装,对残损的垂脊围脊按原式样、原材质进行替换。对漏雨的地方进行修补。
3.对植物和苔癣进行人工清除。
4.对文澜阁彩绘部分:先对需要补平的木材部分进行粘接,粘接不涉及到结构的问题,仅仅对小块确失的木材部位用原材质的木条填补,将原来结甲起翘的部分用砂纸打掉,将大的裂缝用木条加塞,再按油漆的工序,用白乳胶、滑石粉、土粉、骨粉等按一定比例制腻、刮腻2~3遍(与油漆不同的是不刮满腻)、打砂纸数遍,再进行彩绘,采取由上到下,由小色到大色退晕法画成后用缩丁醛、酒精等配制成的定画液,做定画处理。
此次使用的是古建筑专用颜料,有丙烯酸、聚乙烯、白乳胶、丙烯金、油漆、调和剂、缩丁醛、酒精等。彩绘形式为苏式官式彩绘。
对裂缝和铺地砖等这次未作维修。
四、小结
1.通过本次抢救性修复,用砖砌补了基座,重新安装了护栏、勾栏、栏板,防止文澜阁基座的坍塌、风化剥落等病害的发生,使文澜阁得以长久保存,再现文澜阁的原始风貌。
2.存在的问题。在本次修复中,添加了原来没有的砼圈梁,对原来的彩绘没有保留,而是按照文澜阁的性质、功用重新进行彩绘,违背了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顶面排水采用自排法,在作砼垫层时,对周围缝隙处理不好,在集中降雨时,雨水又顺缝隙下渗,而导致雉堞与顶面形成裂隙,将会影响基座的整体稳定性。为了长久保存,今后应加强管理,多观察记录,如有不利于文澜阁整体安全的因素,应立即采取措施,确保安全,使人们永续利用。
(作者杨芳系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所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