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海原县委员会正式成立于1961年11月,到1966年6月因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而中止工作15年,1981年2月拨乱反正后才恢复政协的正常工作。
自政协海原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来,文史资料委员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动员委员和各界人士回忆撰写、口述记录本县的有关史料。先后于1999年3月编印出《政协海原县文史资料专辑》(一),2002年12月编印出《海原文史》(第二辑)。
海原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坚强不屈的海原人民在特大自然灾难中,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创造了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
自清末戊戌变法后,海原境内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值得文史工作者调查访问、征集整理。如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大沟门回民起事、1914年(民国三年)的改海城县为海原县、1920年(民国九年)的海原8.5级“环球大地震”、1926~1929年的特大旱灾、1925年直至海原解放初期的兵燹匪患、1936年的红军西征与北上及在县境内进行的多次战斗、1937年后的各种抗战组织与活动、1938年11月的海固回民大暴动、1942年10月的划南部四乡一镇于新成立的西吉县、1949年8月11日的解放海原、1950年的“1·27”庙山剿匪和“5·8”叛乱、1950年10月和1955年春的“镇压反革命”、1951年的“土改”与“三反”运动、1952年的“4·2”叛乱与“五反”运动、1954年的互助组与农业合作社、1955年8月后的“肃反”、1957年的“整风”“反右”与“除四害”运动、1958年海原由甘肃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期间的大炼钢铁与人民公社化、1960年的农村“三反”及全县的“反坏人坏事”运动(即“双反”)、1961年的“整风整社”与大饥饿、1962年的精简干部与社教(即“四清”)运动、等等。
这些重大事件,有关正史与文献虽作了翔实记载,但其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情。详史书之所略,补国史之阙如。人民政协的文史工作者应当通过那些亲历亲见亲闻者,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重点“选征精采”,把海原的政协文史工作搞好。
早在1955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在招待全国政协委员的茶话会上,就倡导政协设立收集历史资料组,开展文史资料收集工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章程》第十七条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根据统一战线的特点,进行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全国政协领导人曾经指出:“要重视政协工作,重视统战工作,就必须重视做好文史工作”。这是对文史资料工作的地位、作用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
文史资料具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其翔实、具体、生动的特色,可澄清一些重要史实,弥补文献记载和党史、国史、方志的不足。是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更是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达到团结各界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目的。好的文史资料可以鉴古兴今,继往开来,通过总结成败得失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起到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能。政协文史资料也是广大政协委员及各族各界人士对各自亲身经历的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回顾总结。征集编写文史资料,可以增进人们对近代史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作用的认识,在更深层次上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海原县经济薄弱,教育落后。民国时期读书人不多,少数学有所成者往往远走他乡。解放初期,留在本籍工作的知识分子一般学历都很低。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政协工作,没有进行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研究,更谈不上编辑出版。1981年后,政协工作走上正轨,但一些经历过峥嵘岁月的知情者,有的已病故,有的已外调,有的忙于平反落实政策,未能把文史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直至1999年,在海原新一届政协委员会的领导下,文史工作者广泛联系当事人或知情人,收集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终于编印出第一本海原文史稿。万事开头难,海原政协文史工作迈出的第一步是坚实的,是成功的。于是,接着就有了2002年的第二本海原文史稿。
2005年,政协海原县第八届委员会在前两本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增补删削,启动了《天都烟云》的编辑出版工作,这将是海原政协文史资料正式印刷发行的第一本出版物。文史工作者和编辑者坚持统战特点,体现“三亲”特色,去伪存真,实事求是,精选精编,质量至上。《天都烟云》的出版,必将推进本县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和政协文史工作的向前发展,必将对“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必将是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很好教材。
编辑出版海原文史资料,我们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因编写时间仓促,难免错误疏漏,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付梓之际,聊作数语以为序言。
中共海原县委副书记政协海原县委员会主席
李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