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宁夏50周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1986年在六盘山修建“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纪念亭于当年10月19日落成,并召开了有2000多人参加的“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大会”。2005年9月18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又在原地重建红军长征纪念馆,原“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拆除,同时,1986年所立纪念碑已不复存在。为了保留这段历史,现将原修建纪念碑亭的情况和我起草纪念碑碑文的经过,回忆记录以作存史。
1934年7月,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指挥下,中央红军虽然英勇地进行了近10个月的顽强斗争,但仍然未能打败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最后不得不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宁夏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红二十五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长征,都先后经过宁夏。而首次翻越六盘山的红军,就是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重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这一支红军长征路线是从根据地西进川陕然后北上的。他们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由吴焕先、陈子华、徐海东等人的指挥,率先进入宁夏。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8月15日至9月3日,先后在今宁夏西吉县、隆德县、固原市和今甘肃省平凉市境内与国民党军进行激烈地战斗,重创了宁夏军阀马鸿宾的部队,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在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阴谋,艰难地走出了雪山、草地,胜利地进入到今宁夏南部山区。10月7日,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周恩来随同中央军委行动)等中央领导与中央直属机关一行,顺利翻越六盘山。毛泽东在六盘山巅,俯览三陇,回望南国,远眺陕北,感慨万千。他激动地对张闻天说:“这里可观三省,快到陕北了。”并且诗兴大发,于是一首《长征谣》便从他嘴里哼出来了:“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词的雏形。10月9日,中央红军从今彭阳县长城塬、孟家塬继续向东挺进。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陕西省吴旗县)与陕北红十五军团(由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组成)胜利会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在今宁夏西吉县、隆德县、固原市、彭阳县境内生活、战斗过五天四夜,给六盘山地区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宁夏回汉各族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第二年,中央红军又开展了以今宁夏地区为主战场的西征战役。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的红军西方野战军(由红一方面军、红十五军团组成),于1936年10月9日、22日和11月12日,先后在今甘肃省会宁县城、今宁夏西吉县将台堡和同心城,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的完全会师,使党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实现我党北上抗日救国的主张,从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就成为全国抗日革命人民的大本营、大后方,延安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灯塔和圣地。
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宁夏和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的光荣历史,1967年,当地基层政府曾在固原县什字乡和尚铺村修建过一座红军长征纪念碑,但没有碑文,正面为毛泽东给宁夏人民题赠的《清平乐·六盘山》。1985年,为了隆重纪念长征50周年,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六盘山顶峰修建一座“红军长征纪念亭”,并计划在亭内树立一块纪念碑。区党委把起草碑文的任务交给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王一宁部长对这件事非常重视,经部务会议研究,决定由宁夏社会科学院作为一项由区党委直接交办的指令性重大科研任务,组织精干力量,尽快完成。宣传部办公室主任邓万同志,用电话给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马骏同志下达了任务。邓主任还问马院长,完成这项任务有没有困难,马院长很有把握地回答邓主任,社科院有这方面的人才,可以按时完成任务,请部里最后把关。这时已到了中午开饭时间,马院长也顾不上吃饭,立即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将这项任务给我作了交代。他指示我,这是社科院建院以来,第一次由党委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又是一项涉及到我党重大历史内容和举世闻名的长征题材,一定要写好。他说:“所谓好,首先是史实准确、观点正确;其次要文字流畅、精炼,并表意清楚;全文应有一定文采,要控制在三四百字内为宜。他最后说:这项任务就由你一个人去写吧,人多了反而耽误时间、误事,你把初稿拿出来后,我们再讨论,我相信你一定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我当时40来岁,本来在社科院担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专门从事宁夏地方史研究。1985年初,自治区成立了宁夏地方志编审委员会(虚体),下设一个办公室(实体),挂靠在宁夏社科院,对外称区志办,对内是社科院的地方志处,因为我研究地方史,与地方志相近,就让我担任区志办主任兼地方志处处长。地方史、地方志的研究,当然也要涵盖地方革命史和地方党史的内容,所以马院长把撰写碑文的任务交给我。对我来说当然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而且又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我感觉到很光荣,并充满了信心。为了慎重,我差不多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夜以继日地重新系统翻阅了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把官修党史书的观点,高级领导人的提法和许多亲历人的回忆等资料进行反复对比,对于这段历史充分了解后,并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融会贯穿,最后仅用一个小时就将碑文草稿完成。然后,又一边大声朗读,一边进行修改,待自己觉得顺口了,满意了,先送给马院长审查。马院长一天后对我说:“大体就这样了,我动了动,不需召开会议讨论了,你按三百和四百字要求,整理两种式样稿子就可以了。”我按马院长的意见,以草稿为基础,重新草拟成为360字和246字两种式样的碑文讨论稿,并请区志办《宁夏史志研究》刊物负责人李仲三各誊清一份,最后又各复印一份,手抄稿上报区党委宣传部,复印件我自己保存至今。
后来听说,区党委宣传部把碑文讨论稿提交到区党委常委会上审批通过了,党委办公厅又作了个别文字修改,最终的定稿为297字。落款为“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元一九八六年十月”。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修建在六盘山之巅被称为青龙背的一个垭口右侧的山峰上。纪念亭顶海拔高度2836米,坐南面北,整体建筑由台阶、花坛和碑亭三部分组成。高42米,计有台阶159级;花坛呈椭圆形,东西径宽12米,南北径长15米,植松柏花卉。碑亭建于八角形台墀上,台墀边长96米,面积约700平方米。正前方为毛泽东率工农红军翻越六盘山的浮雕石壁。壁长10米,高7.5米。纪念亭心为正方形,边长15米,大理石磨制地板,汉白玉护栏,亭顶为茶色琉璃瓦铛,由12根灰白色花岗岩柱擎托,亭檐镶嵌胡耀邦总书记题“长征纪念亭”汉白玉匾额。亭中矗立洛阳大青石碑,石碑正面镌刻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手迹。背面篆刻纪念碑碑文,全文如下:
“中国工农红军为挽救民族危亡,北上抗日,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率领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千难万险,于一九三五年十月五日抵达西吉境内。七日经隆德翻越六盘山。时国民党军前堵后追,重兵环逼,形势险恶,经激战败敌于固原青石嘴等地,挥师东去。是年八月十八日,红二十五军由杨家店越过六盘山。次年十月,红二、四方面军亦先后路经六盘山地区。”
六盘山,乃红军长征所越最后一座山,其名彪炳史册。毛泽东同志曾赋《清平乐·六盘山》词记之。红军的英雄气概[慨]和优良传统,永远激励六盘山儿女,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奋勇前进。今值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五十周年,建亭立碑,永志纪念。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八六年十月
我起草的原文是:稿一为“红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彻底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稿二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彻底革命精神……。党委定稿时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标志性文字删去,改为“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优良传统,永远激励……”并将“慨”改为“概”字。
(《新消息报》2005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