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初春,一位陕西考古工作者乘车经宁夏前往内蒙古阿拉善的途中,看到距银川市不远的贺兰山下,分布着一片高低不同的黄色土丘,推测这片气势恢弘的陵墓建筑群是高大封冢的“唐墓”,但并没有引起宁夏考古界的重视。1972年6月,兰州军区某部战士在贺兰山挖掘工程地基的时候,意外地挖出了十几件古老的陶制品。部队首长认识到这里是一处重要墓葬古迹,命令战士们立即停止工程挖掘,同时将这一情况迅速报告给宁夏博物馆。宁夏博物馆迅速组织考古人员来到距离银川市40公里的工程现场,对现场的保护做了必要的安排,同时开始进行抢救性挖掘。10天之后,一座古老的墓室终于重见天日。墓室中发现了一些巧夺天工的壁画,还出土了一些精巧的古代工艺品及方砖等陶制品,经过考古人员仔细的研究和测定,认为这是一个西夏时期的陵墓,而出土的方块字正是今天被人们看作如天书一般的西夏文。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有高大墓冢的陵墓15座,并按调查顺序进行了首次编号。不久,他们终于认定这些雄伟的建筑正是西夏皇家陵墓。
此后近30年间,考古人员对矗立在荒漠中的西夏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研究,共清理出1座帝王陵、4座陪葬墓、14座碑亭、1个献殿遗址及部分建筑遗址、窑址,并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对陵区进行了4次全面系统的调查与测绘调查,并不断发现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发现的陵墓由15座增加到70多座,后又增加到二百余座。西夏王陵的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如此之大的皇家陵园在中国实属罕见。
2004年4月,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中,西夏王陵榜上有名,同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等100项考古发现同获此殊荣。
而今,西夏陵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闻名于世,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成为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