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山位于海原县城南7公里处,为六盘山余脉,因山形似莲花,亦名“莲花山”,又因山高气寒、春秋落雨成雪而称“雪山”。宋夏时期,该山与西华山合称“天都山”。南依月亮山,西北傍西华山,东南接月亮山,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35公里,宽25公里,总面积950平方公里,平均高度2600米,主峰马万山海拔2955米,为宁夏境内第二高峰。地表土质肥沃,年均降水量达600毫米,气候凉爽,牧草丰茂。山之南有县属南华山牧场,曾是国家军马场。天然次生木分布于山之西北,层峦叠翠,风光宜人。山之中部,五峰耸峙如桥形,故称“五桥山”。五桥沟内五泉环列,众水汇集出山门。原始森林为这里造就了宜人的避暑气候,西夏王李元昊的避暑行宫,为这里构筑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南华山,在西夏时期被称为“天都山”,是西夏重要的军事指挥中心,元昊派大将野利遇乞常守,号之“天都大王”;西夏建国初,元昊发动对宋之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等都是从天都山“集兵”南下的。《西夏纪》卷九中有“庆历二年,夏五月,纳妃没□氏,营天都山居之”“营建天都山避暑行宫”的历史记载,由此缘故而驰名。但她还有一个圣洁的名字,却隐藏在史书中,着实让蒙古史专家们没能寻找到,一个历史之谜至今没能揭开。
2007年国庆节前夕,几名记者相约来这座名山进行游玩考察。当他们到达海原县城时,这里下着蒙蒙小雨,南华山被雾笼罩着。夜幕来临,据说南华山常有野兽出没,晚上没有人敢到山上夜行,因此这些记者只好在山脚下的山门村找农家住宿,准备在次日早晨进山考察。
早晨起床,几位记者惊呆了——他们竟然发现院里的车、树木、道路、山都被洁白的雪覆盖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里的气候怎么跟青藏高原一个样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山是进不去了,记者们只好找一些地方史料,来了解一下海原县的南华山了。海原县志办工作人员给他们找来了两本当地的老县志,一本是《乾隆盐茶厅志备遗》,另一本是《光绪海城县志》,并给他们翻出了志书中的“南华山”条目。
成书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乾隆盐茶厅志备遗》“山川”条里有:“华山,在县城南十五里,东西长三十里,横亘四十余里。峰峦秀拔,中有沃壤,水草肥美,相传山似莲花,故得名焉。山高气寒,春秋雨皆成雪,故又称为雪山。”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海城县志》在“山川”条里亦言:“华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东西长三十里,横亘四十余里;峰峦秀拔,水泉四出,中有沃壤,草木芬芳,山形颇似莲花;地气高寒,春秋雨皆成雪,又称雪山。”
南华山的主峰马万山,海拔2955.4米,比六盘山主峰米缸山还要高出18米。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登上山顶,向西可望见靖远黄河粼粼泛光,向东北可隐隐看见远在同心县的大罗山。大雪封山,不能领略南华山的神奇风光,记者们对着几张当地摄影爱好者拍的不同季节的南华山照片,看了又看。这几张照片,据说是在五六月份拍摄的,葱绿的树上落满了雪,远处可见洁白的雪山。
雪山!难道是成吉思汗征西夏时所避过暑的雪山吗?成书于13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成吉思汗的继者斡歌歹(窝阔台)罕时]的《蒙古秘史》卷十二有:“成吉思汗移至雪山消夏”的记载;海原县境内的南华山为六盘山西北端的余脉,而明代修成的《元史》,将成吉思汗征西夏时所避过暑的地方记为“闰五月,避暑六盘山”,也就不足为奇了。《元史》与《蒙古秘史》记载的实为一个地方。西夏人的避暑胜地,成吉思汗避暑是肯定了。由此,这座山便更具有神秘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