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处黄河两岸的绿洲地带,生态环境自古以来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其境内广泛分布的大麦地岩画、香山岩画、西山岩画、贺兰山岩画、灵武岩画、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充分显示了宁夏史前文明的多元融会与璀璨辉煌。
宁夏位于大漠南北交流的古道要冲,中西交通的丝路枢纽。漠北是古代狩猎、游牧族群的活动范围;漠南很早就是中原王朝的农耕腹地、京畿所在。北面是贯通亚欧的草原之路,游牧民族的铁骑与农耕民族的武备经常在这里交流碰撞;西面是河西走廊,直通中亚、欧洲,西方人称之为亚欧经贸往来的丝绸之路,华夏人视之为中西交通的西北关防要道。
宁夏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致使其境内历代长城遍布,各种塞垣罗列,烽燧城障林立,多元文化遗迹星罗棋布。因此,长城上绘制着中原王朝与边疆割据政权风起云涌、金戈铁马、攻防不断、战和交错的历史画卷;记录着大漠南北古族在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开发建设、创造文明的信息资源和精神财富;承载着中西方政治交往、经贸互通、文化交融的相映相辉。所以,长城本身就是一部人类遗书,千古绝唱!
对宁夏境内的长城,先秦以来,史不绝书。宁夏先秦属朔方地区,西汉属朔方刺史部,唐于灵州置朔方节度使,明代为九边重镇之二。宁夏因其境内长城林立而驰名于世,故史称宁夏为“朔塞”“沙塞”“塞外”或“塞上”。宁夏境内的各道长城究竟始筑于何代何朝?史有记载;古代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和实地察验,亦多有考证论述。唐初著名学者太史令傅奕说:“《易》称王侯设险以固其国。筑长城、修障塞,《易》之设险也。今朔塞上多古长城,未知起自何代。七国分争,国有长城。赵简子起长城以备胡,燕秦亦筑长城以限中外,则长城之作其来远矣。秦兼天下,益理城壍,城全国灭,人归咎焉。自汉至隋,因其成业,或修或筑,无代无之。后魏时筑长城,议曰……”从唐朝太史令傅奕的考证中得知,唐朝初年,宁夏境内的古代长城就很多,这些古代长城究竟始筑于哪个朝代?傅奕说:“长城之作其来远矣!”宁夏长城始筑年代之古老,由此可见。据傅奕考证,《周易》中就有设置“险”(长城、障塞)塞的记载,战国秦、秦朝秦始皇在宁夏都筑有长城。从汉朝到隋朝,许多朝代都在宁夏修筑过长城。但是,从秦、汉以后各朝所修筑的长城,基本上都是在前代已建筑成功的长城墙体(因其旧业)上“或修或筑”而成,并非都是当时的修筑者始筑。明代治边,边防特重长城。官方编修实录、史志,凡长城建筑,有作必录。明代宁夏史志记载其境内的许多古代长城段落,常说是对“旧墙”修补加筑,并无本朝始筑的记载。至于明朝边防大吏自己新建的一些长城,当时就详细记载,树碑立传,报功请赏,与对“旧墙”的修补记述有别。清代治史,学人尤重考据。对宁夏西长城的始筑年代,乾隆《宁夏府志》说:“西长城,旧志不载修筑年岁。”这就是说,清朝乾隆时期编纂《宁夏府志》时,当时的修志学者所见到的“旧志”上,对宁夏西长城的始筑年代就没有记载。上述史料记载都证实了唐朝太史令傅奕的论断:宁夏“长城之作其来远矣”!所以,固原长城是否为战国秦昭王始筑?宁夏黄河两岸长城、河东长城是否皆为明代始筑?这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因此,对宁夏境内各道长城的始筑年代、修筑情况都应该重新研究,重新结论,以使宁夏及其毗邻地区的古代长城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军事史、民族交流史、文化交通史、中国长城史上恢复其应有的源头地位、历史地位,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保护,弘扬它在历史文化、历史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等科学研究方面的丰富内涵和重大价值。
本书是从宁夏来探讨长城源流,所以,研究篇章中只涉及今宁夏境内的各道长城。但宁夏长城仅是中国历代各道长城中间的一段,要想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及历史地位,又必须将其纳入中国历代各道长城的总体遗迹及历史地位中去考察,这就必然涉及到非宁夏地区的有关长城。长城所在地区,自有其在********、地区经济、民族关系、边防界址等问题中的历史地位。所以,本书在宁夏历代长城史迹“附录”中又选录了与该道长城总体遗迹有关的部分“长城史迹”。“长城史迹”以宁夏长城为主线,辅之毗邻省区的有关长城史料,其中包括该道长城的总体分布与走向,与该道长城相关的修筑及历史事迹,与该道长城历史事迹相关的毗邻地区的长城事迹,等等,以之作为宁夏长城研究篇章的旁证及总体史迹缺略的补充,亦可从中窥测长城与人类历史的关系。这样,从历代长城总体史迹中考察长城,各段长城就不是大地上一道道自然的、物理的、僵死的、割裂的、逐渐消失的人工堆砌物,而是一条条连贯的、前后相续的、始终涌动的、奔腾的、鲜活的、与历史交融的人类历史躯体。这就是历史的、现实的、有记忆的、富含文化内涵的、充满永恒魅力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长城。
为使“长城史迹”引据史料前后照应,文意连贯,在保持原文的前提下,作者增加了必要的连缀性内容或说明,以使引文完整地表述原义;笔者或原引文在史料中添加的有关辅助阅读字词或校勘,均以括号区别之;与本文有关的“注释”,系引文原注或笔者新增;便于研究探索,有些不同的注释予以保留。为了与古籍记载相勘验,一些久见文献记载,为人熟知的历史地名,早已成为历史地理坐标,故文论中仍袭用旧称,便于地脉延续与历史记忆;有些引文保留了繁体字;计程以华里为单位。“附录”中的“周按”系笔者管见。引用校勘,当以原著为准。
本书系学术著作,属于社会文化事业。杀青多年,束之高阁。研究观点媒体多有披露,社会贤达希望早日出版;我本退休老翁,考察研究均属自费,已是精疲力尽。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山先生热心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他获讯后,即与我取得联系,慷慨赞助,力促该书尽快面世。宁夏文化厅文物局予以资助,支持付印。所以,本书的出版,仰赖于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功德之举,得力于文物局领导的关照之心,特此致谢。
本书引据文献资料来源随文列出,并向原编著者致以谢意。
不妥之处,请读者鉴之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