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禄 整理
1985年4月,刘俊德同志任彭阳县工委书记。在条件差、干部少、困难多的情况下,他与班子成员一道,艰苦创业。经过繁忙而紧张的筹备工作,先后召开政协彭阳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彭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政协彭阳县第一届委员会领导班子,彭阳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同时,结合机构改革,调整充实加强了县直部门和各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1985年7月17日在彭阳县城胜利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彭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彭阳县第一届委员会。刘俊德当选为中共彭阳县委书记。
刘俊德同志担任彭阳县委书记之时,面对的是落后与潜力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的新建县,百业待举。在8年的创业建设中,刘俊德同志励精图治,经历了顺利与困难交错,成功与挫折相伴的峥嵘岁月,伴随着改革的步伐,与“三西”扶贫8年同步,为彭阳全方位的发展理顺了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俊德担任中共彭阳县委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书记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县情认识,突出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逐步探索建设和发展彭阳的基本方针。在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从彭阳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进行经济建设。在总体布局上,要主攻“三大突破口”(即大力发展畜牧业、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作为全县发展经济的突破口),抓好“三项基础建设”(即水资源的利用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农田建设、道路建设),抓住“两个战略重点”(即发展教育事业、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这两项迫在眉睫、带根本性的战略)的指导思想。通过实践和不断总结,又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突破、四项基础建设和十个区域性商品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在总结生产实践,深化县情认识的基础上,遵循量力而行、重点突破的原则,根据彭阳县国土资源的划分,于1988年提出“三个五”经济发展战略,即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电、公路、人畜饮水、林草五项基础建设,以粮食生产为重点的油料、果树、蔬菜、小家畜5个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以果品加工为重点的亚麻、淀粉、皮毛、煤炭五项抓龙头带群体的产品系列开发。这个发展路子的确定,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特别是国务院“三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贵和国务院“三西”办公室顾问王如连先后来彭阳考察扶贫工作时给予了充分肯定,自治区、地党委和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彭阳县是“三西”贫困县之一,刘俊德带领县委一班人,从本县县情出发,把解决群众温饱、脱贫致富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具体工作中,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种植业结构改革的决定》《关于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决定》《彭阳县红、茹河流域农田建设的实施方案》《彭阳县山区农田建设五年实施方案》等,结合“三西”扶贫开发工作,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兴起和每年6月组织人员对全县夏粮观摩,为实施“丰收计划”“温饱工程”打下了良好基础,促进了粮食生产稳步发展。1988年首次突破亿斤大关,彭阳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三等奖。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来彭阳视察时,对彭阳县地膜覆盖栽培玉米、蔬菜等新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进行视察,并题词“推广地膜栽种,发展农业生产”。1989年,全县粮食产量再次突破亿斤,获国家农业部“在本年度全国夏季粮油创高产活动中夏粮总产超历史最高水平”和“在1989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创高产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奖,同年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1990年,彭阳县如期完成了“七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呈现出“四个增长”(国民经济、粮食产量、地方财政收入、畜牧业经济收入),“四个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广播通信条件、县城公用服务设施),“四个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林业生产效益、科技进步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教育医疗水平),“一个突破”(计划生育工作)。该年被评为“七五期间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县(市)之一”,受到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表彰。1991年,彭阳县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林业部、人事部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全县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了亿斤。在抓粮食生产,种草、种树的同时,主要抓了城市建设,从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到每个单位楼房的开工建设,他都倾注了心血。他调离彭阳时,一个依山傍水的新型城市初具规模,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使干部队伍的素质同新时期、新建县的工作需要相适应,刘俊德重视抓了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加强了干部正规化理论学习。他认为,县委、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由干部去组织实施,只有抓好干部思想教育,做实工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他提议由县委组织部制定《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规定》等制度。每年都要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部门单位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进行一次培训。培训期间确定分管干部教育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亲临培训班,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并将授课内容分解到各有关单位,指定专人进行备课,划定讲稿内容范围。培训班开班和培训结束时他都要参加,对干部进行形势政策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同时还强调作为领导干部都要努力学习商品经济知识,增强商品经济意识,提高领导群众发展商品经济的才干,特别要学会运用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建设。期间有空闲时间还参加分组讨论,了解基层干部反映的实际情况。1991年4月责成组织部在全县选派20名村级党支部书记,前往河北省保定农业大学,参加国务院“三西”办公室举办的全国贫困地区村级干部培训班学习,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坚定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执政党在新时期方针政策的能力。
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刘俊德同志坚持新的用人观点,以邓小平“关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的指示,严格要求自己。他深知“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的重要性。他审时度势,为中青年干部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鼓励年轻干部参加各种在职函授学习,支持离职上党校学习等学历教育。在干部选拔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干部“四化”方针与彭阳实际相结合,善于就地取材,从彭阳的人才现状出发,坚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既注重学历,又不唯学历,破除求全责备的观点,把那些没有文凭却有真才实学和组织领导才能的人提拔使用,把他们充实到各乡镇领导班子中,给他们压担子,教办法,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一批干部在彭阳县的农田建设中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后来他们大部分都在乡镇党政主要岗位上任职,少数同志交流到县直部门中的主要岗位任职。
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986年在全县开展创建“五好家庭”、评“四户”、建“八无村”和“文明单位”活动。表彰大会上,一位干部在撰写表彰决定时将县委常委会议记录中研究决定的受表彰文明单位中的“农业局”误写为“林业局”,决定已宣布,刘书记发现决定出了差错,这下可将撰写材料的同志吓坏了。没想到刘书记宽以待人,和蔼地对这位同志说:“不要紧,已经写成林业局,就表彰林业局,这两个单位都在表彰之列。”好长一段时间,这位同志深感问题的严重性,怕刘书记的脑海里对他产生不良影响,可到年底,刘书记却找这位同志了解工作学习情况,并将这位同志提拔使用。后来这位同志工作干得还很出色。刘书记就是这样,对干部的使用,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注重实际,不讲空话。他曾经讲过:“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一次过错或工作失误就置人于死地,这是极端错误的,每个人都在平等的条件下工作,我们只看工作实绩,坚决反对任人唯亲,只要踏实工作,作风务实,我们必须大力提拔。”后来人们都说刘书记是一位大度的书记。
在干部作风建设上,刘俊德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要求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都要大力提倡六种风气:一是提倡坚持学习,实事求是,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风气;二是提倡想全局、比贡献,不想个人名、位、权的风气;三是提倡胸襟开阔,不计较个人恩怨,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风气;四是提倡政治标准第一,从实际看人,公道正派,五湖四海,唯贤是举的风气;五是提倡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谅解,取人之长,克己之短的风气;六是提倡以诚相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多做自我批评的风气。通过每年的加强督促检查和他平时的耳濡目染,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人和、风正、气顺的干事创业环境。
1989年底,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他作了重要讲话,在讲到干部作风问题时,他首先讲了县委与政府工作配合是“补台不拆台”,县委、政府要始终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完成共同目标,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各自功能和优势,并要求各部门单位更要协作谋事,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办理的事情,不扯皮、不推诿。县委书记刘俊德与政府县长台维民的配合,即合作又分工,在人格上相互尊重,他俩的合作备受人们赞誉,被称作“黄金搭档”,对后来的历届班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书记刘俊德在干部管理上,凭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加上他独到的工作才能和气质,借鉴历史上单父(山东省)县令宓子贱“鸣琴而治”的办法,知人善任,发挥班子成员的各自优势,肯定他们的成绩,支持他们的工作。在每年的全县工作会上,关于经济工作他不多讲,而是用肯定的口气,号召全县广大干部,一定要按台维民县长讲的办。他善于调动班子成员和广大干部自觉履行职责的积极性,把彭阳各项事业有条不紊地引向深入。
书记刘俊德把教育事业作为振兴彭阳的头等大事,注重发展基础教育,为经济建设积蓄后劲。他经常讲,全县上下一定要高度重视发展基础教育,要像抓经济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提出在考核县、乡、村工作时,要把教育工作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他适时提出要调整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商品生产、治穷致富的需要,于1985年在彭阳县城创办了彭阳职业中学,当年建成并招生。同时,也要求各乡中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增设职业班,力争毕业后未能继续升造的学生都进行一次职业教育,为发展第三产业和商品生产造就有用人才。刘俊德同志的超前思路,实践证明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针对彭阳教师队伍结构、学历层次极为不合理的现状,除要求教育主管部门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参加报考各种进修班外,于1985年对被录取参加中央广播函授学习的24名教师,积极争取自治区、地区教育部门的特批,把在职学习变为脱产学习,为电大学员提供了学习时间上的保证。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还责成教育部门专门聘请固原师专袁伯诚、丁文庆、慕岳、杨志义等老师,定期到彭阳为电大学员做辅导,保证了学员学习质量,为缓解当时中学教师短缺培养了一批合格的教师队伍。
1989年10月,新华社驻宁夏记者站记者了解到彭阳县的工作受到自治区和国务院的表彰时,前来彭阳采访书记刘俊德,一连几天都未找到。原来他在北部几个乡搞调查。当记者赶到乡镇时,他又在条件艰苦的川口乡的村组与群众交谈。记者满头大汗找到了刘书记,但一无所获。刘书记告诉记者:“工作是大家做的,我个人只是起了一个带头作用和指导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彭阳每一个党员应该做的事,不要写,不要宣传,还是把工作做实为好。”从此,一个只做不说的务实作风在彭阳悄然兴起,苦干、实干、不吹嘘,不夸夸其谈,以多干事为荣,干实事为荣,在干部群众中永葆本色。
刘俊德作为县委书记,始终认为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在关键时期,党性非常强,识时务,顾大局,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决策果断,行动迅速。在1989年5月中旬,北京发生学潮,彭阳一、二中学生要求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运动”。刘俊德当机立断,及时指派人员到一、二中说服教育,从而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社会秩序。1985年7月,夏收刚结束,他提议并号召县直部门职工停止办公参加义务劳动一周,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从此,全县干部职工每年的春秋义务劳动,作为一种制度一直坚持着,也为全县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县上改土治水,植树造林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彭阳栖凤山有规模的几片松树林,兴彭大道两旁绿树成阴的国槐,县城出口到古城20公里路两旁的参天大树,都是他和台维民县长规划实施的“杰作”,成为后来宣传彭阳的一个窗口,不仅给来彭阳的客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为彭阳创建园林县城打下了坚实基础。刘俊德同志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一个没有前车之鉴的探索中硬是踩出了一条新道。这8年,是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8年,是“彭阳精神”形成的奠基期。
通过8年的工作实践,他勉励全县广大干部: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是根除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越是落后的地方越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确立创新进取意识,破除传统观念的深层积淀,才能拓展出一条强农、兴工、活商的路子;深化县情认识,坚持实事求是,主动决策重点突破,这是我们指导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真抓实干,敢于碰硬,勤政廉洁,勇于奉献,这是几年来我们干部作风的写照,也是彭阳县各项事业发展较快,变化较大的关键所在。今后我们的干部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优良作风,团结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建县以来我们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感受最深刻的一条经验。如果没有领导之间、干部群众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特别是领导层的真诚团结,就不能形成合力,就不可能有彭阳县持续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