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0300000052

第52章 风雨无悔彭阳情

宗庆兰

宗庆兰,男,汉族,河北灵寿县人,1937年生,中共党员。1958年参军,1965年转业到彭阳。1958~1965年3月在北京警卫师1团服役。1965年3月~1968年3月在固原县彭阳供销社小湾中心店工作。1968~1984年在固原县彭阳供销社工作。1984年后在彭阳县供销社农副产品公司工作。1997年退休。

屈指算来,到彭阳已经43年了。从少壮到暮年,我踏遍了彭阳的山山水水,习惯了彭阳的一切。有时候也会梦回故乡,梦回那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但一觉醒来就会发现,乡音已改,鬓毛已衰,故乡已成为一个遥远的梦,而彭阳才是我真真切切的家乡。

我是1965年3月从首都北京卫戍部队警卫师转业来到彭阳的。当时,宁夏财贸系统到部队请求支援,要求部队给人支援宁夏建设,于是,我离开自己工作生活了8年的部队,和其他600多战友一起,集体转业来到了宁夏。其中,300多人被分配到固原地区,我被分配到固原县彭阳区供销合作社工作。

3月的固原一片萧条,站在敞棚卡车的车厢里一路行来,满目都是光秃秃的黄土山,看不到一点绿色,偶尔看到路边的行人,也都穿得破破烂烂,满脸尘土,颠簸的沙土路好像总也走不到头。我还好,毕竟受过8年的部队锻炼,虽说没想到条件这么差,但对艰苦的条件早有心理准备,妻子就不行了,还没到彭阳,从没见过山的她都要哭出来了。

当时的彭阳只有土城墙内一里长的街道,总共只有20多间土坯房。供销社在北头,靠着城墙的拐角围了一个院子,靠街是几间土坯房做店面,院内在土城墙上挖了几眼窑洞,供职工住宿和办公。报到以后,给我分了一个窑洞,然后才发现,吃水要到城墙外的河里去挑,照明用煤油灯。按组织的安排,当时还没有工作的妻子落户到姚河大队岭儿生产队,我被分到几十里外的红河公社小湾中心店工作。

小湾中心店(现红河乡)和下属的野王分销店担负着红河公社和周边几万群众生产生活物资的供销工作。每个店只有3个人,工作极其繁忙,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随叫随到,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每次进货都要租用生产队的驴拉架子车,到彭阳区社来进货,存款也要背上钱袋步行到彭阳信用社来存款。当时,由于没有公路,每次进货、存款都要跋山涉水步行,碰上天气不好的时候,有时一整天也走不了一个来回,所以每次进货都是一次非常艰巨的任务。

我到小湾中心店的时候,红河街道上连土坯房都没有几间,店里只有三眼窑洞,工作住宿都在里边。生活虽然艰苦,但一门心思都在想如何做好工作。在很快熟悉业务以后,我就开始思考怎样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当时,因为供货点少,很多地方的群众买东西很不方便,我就发动大家在农忙季节挑着货担送货上门。虽说给自己加大了工作量,但看到群众对这种做法的欢迎,就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当时由于商品都是国家定价,价格精确到厘,许多商品会出现几分几厘的情况。按惯例,每出现几厘钱,就要按一分钱收取。那时的群众生活实在太艰苦了,每分钱都来之不易,生产队里一个壮劳力里一天的工分不过几分钱。我想,我们集体怎能占群众的便宜呢?经过仔细的研究比对,我发现一包25支的针定价一角二分五厘,正好每支针五厘钱。从此,再出现应收五厘而必须收一分的时候,我就把原本整包卖的针拆开,找给群众一支针。在受到群众的好评之后,我们全店推广了这种做法。

辛勤的工作很快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不久,《宁夏日报》报道了我的事迹,我被评选为1965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这是当时政治环境下对劳模的称呼),我们店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1966年1月,我出席了西北五省和山西省在西安市联合召开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座谈会”,5月,出席了国家供销总社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供销系统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接着又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西北五省财贸系统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回到固原后,在全县各公社巡回演讲了一段时间。虽说当时的先进没有奖金也得不到实惠,但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巨大荣誉还是激发了我更大的工作热情。

1968年3月,我离开整整工作了3年的红河,回到了彭阳供销社。这时候,妻子已在彭阳公社文化站当临时工。单位特批了300元钱,在窑洞前为我们建了两间简易房,让我们在来到彭阳3年后终于又找到了家的感觉。

我的工作主要是分管基建,把我们的供销社尽可能的向大发展。在当时缺少资金的条件下,这可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当时建的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子,为了节省资金,平时我借送货下乡的机会走村串户,看到有合适的树木就买下来,然后发动职工去锯倒修整成材,再由单位负责到固原进货的马车拉回来。大家拿的都是固定工资,送货下乡和参加基建劳动都没有报酬,年底也没有奖金,但每个人都积极参加劳动,没有丝毫怨言。就这样,我走遍了彭阳、红河、城阳等几个公社,备足了基建所需的木料,又和工人一起挖地基、打胡基、建房。1966年,终于建起了库房18间、门市部38间、食堂8间、旅社14间、办公室5间、宿舍44间、分销店两个14间,油库3间,使彭阳供销社成为固原县较大的基层社之一。基建节省的余料和资金建起了一个家属院,每个双职工家庭分了两间房。至此,我们的职工基本告别了窑洞。

由于当时没有通电,一到夜晚,整个彭阳街道死气沉沉,所有的门市部都下班关门了,有时群众晚上急需购买一点商品就没有办法。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增设了早晚门市部,把群众常用的商品集中在一起,其他门市部关门后,早晚门市部就开门,点着煤油灯一直营业到晚上员园点钟。这种做法大大方便了群众,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彭阳供销社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1976年,固原到彭阳的公路改宽,需要把古城到彭阳这段路沿路的大树砍伐掉,把出售木料的任务交给了彭阳供销社。除了在当地就地出售了一部分外,运回来的木料堆了几座小山。由于工作量大,我们把人员做了调整,我一个人负责了原来由源个人经营的收购门市部、生产资料门市部和化肥库房。这样一来,我从早到晚,一会儿跑这个店,一会儿到那个店,还要参加政治学习,忙得上厕所都要小跑着去,就这样一直忙了几个月,直到出售木材的任务完成。在我的记忆里,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紧张、最忙碌的几个月了。

土地承包到户以后,仿佛一夜之间,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不再天天晚上开会学社论,个人的空闲时间有所增加,但群众物资需求的迅速增加,使我们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当时,一辆载重量2.5吨的嘎斯货车已取代了我们用了几十年的大马车,但还是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热情空前高涨,到了播种季节,排队买化肥的人流、车流会挤满整个街道。我们供销社每个人都忙得团团转,但个个非常高兴,感觉好日子距我们越来越近了。

是啊!物资越来越丰富了,买布不需要布票了,农民也有钱购买自行车了,就连我们拿了十几年没有变动的工资也开始涨了。

好消息总是接连到来。1984年,彭阳县成立了,我们供销社所在的小街道一夜之间变成了县城。很多职工都调到其他单位工作,我仍然留在了供销系统,到新成立的农副产品公司工作。

那几年,供销系统的每个人都沉醉在飞速发展的喜悦里,供销大楼建成了,供销车队成立了,到处开花的基层社营业额翻番了……

也许没有一个人想到,我们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从此也走上了下坡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供销系统由于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体制,在私营经济的冲击下,经济效益迅速下滑。我所在的农副产品公司更是由于那场席卷全国的羊毛大战中损失惨重而一蹶不振,公司只能让职工自己经营,自谋出路。我接下了样品室,用公司分给我的2万元积压货物为基础,靠着多年供销工作对农村物资需求的了解,自己进货,在公司门口露天摆摊经营,维持着自己的生活,养活了自己,还还清了公司分给我的债务。

1997年,我退休了,因为供销系统不景气,给职工的养老保险金交得低,我的退休金只有400多元,和当时曾一起工作后来调到其他单位的人相比,相差甚远。后悔、抱怨自然也有,但人总是要活下去的。我买了一间小小的营业房,继续做我的农资杂货生意,虽说年纪大了,生意做得不如年轻人活,但靠着货真价实、童叟不欺的经营方针,也竟然一直维持到了今天。

对我来说,彭阳就像邻家那个我看着长大的孩子,总觉得对他的变化了熟于心,但有一天猛然碰到,却觉得已变得有点认不出来了。彭阳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就连我这个在彭阳生活了43年的老人都不能完整地勾画出他变化的历程。

记得一开始,固原每两天才有一趟发彭阳的班车,走一趟银川就更难了,走到固原要一天的时间,从固原到银川又是两天,一个来回少说也得一个星期。1958年,我和妻子从河北老家探亲回来,到平凉后没了到固原的车,就步行两天才回到彭阳。彭阳街上最好的交通工具要算供销社的两匹马拉的大马车了,它和车夫老金往返于各处,使老金成为彭阳街上最忙碌也是最吃劲(吃香)的人。记得单位来自上海的女职工王秀兰就曾因为给在固原的父亲带点猪肉,虽然包了好几层,还是没少受回族老金的抱怨。一直到1978年,一辆2.5吨的旧嘎斯汽车才让马车退了役。

大约是1978年,我们供销社买来了彭阳县第一台14吋黑白电视机。记得试机的那一天,街道上的大人小孩都来了,挤了满满的一院子,只可惜由于距离六盘山转播台实在太远,那天我们几个人调整了半夜,还是没能让大家看上电视。直到几天后,我们用长木接了几丈高的杆子竖起天线,才让大家第一次看到了电视。

从窑洞到楼房,从一年到头看不到蔬菜到一年四季有新鲜蔬菜,从买布要布票、买饭要粮票、油票到商品物资琳琅满目,从马车、驴车到满街车流不息,我对这巨大的变化了熟于心又应接不暇。

有时候也觉得很茫然,我远离故乡到这里辛勤工作为了什么?想到巨大的变化就会释然,难道我们希望回到买布要布票、买饭要粮票、油票的时代吗?一次变革需要一批人的牺牲,我们为之奋斗一生事业的末路就标志着一个更好时代的开始,我们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有时候也觉得很惆怅,我远离故乡到这里辛勤工作做了什么?想想过去就会心安,在那个艰难困苦的时代,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曾经为彭阳人民辛勤工作过,彭阳这片热土上曾经洒落着我的汗水,回首40多年风雨人生路,我无怨无悔。

同类推荐
  • 千古第一将韩信之千古传奇

    千古第一将韩信之千古传奇

    毋庸置疑,韩信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故事广为人知,胯下之辱、鸟尽弓藏、萧何月下追韩信,2000多年来,一直为大家所熟悉。他的兵法受兵家推崇备至,甚至有观点认为,他开启了刘汉四百年历史。然则,韩信从出生到死亡,充满传奇色彩。本书依据历史基本事实,经过作者三十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将韩信身上的一个个迷通过通俗的语言,详细道来,使这些传奇显得十分合情合理
  • 天城之魂

    天城之魂

    如若他还在,天城不会有,他将是皇城权贵,一生富贵不在话下,为何选天城结束,一时天下皆丧,缘由何在!
  • 三国之王朝盛世

    三国之王朝盛世

    飞燕临池云影透,岁月摧锋断吴钩王擒牧野江败走,阴平曾表护桥头烈火旌旗一应沧波三千里,回头顾曲天下英雄复更名江流石不转,多少遗恨随风去乱世重演,乾坤任我行江山易改,何妨成英雄东汉末年,雄逐鹿,天下大乱江山在手,美人在怀,开创一个盛世王朝(本故事及人物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模仿
  • 商颂之兄弟仇雠

    商颂之兄弟仇雠

    晚商时期,商王武丁征伐四方。九世之乱后,在武丁成为商王之前,围绕王位之争发生了一系列的冷血仇杀。谁会最终成为王位的继承者呢?谁又会在这一系列的明争暗斗中成为大商的王呢?不是穿越、无关重生,没有晦涩难懂的甲骨文和生僻字,只想尽力还原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大时代。
  • 海林之森

    海林之森

    爷爷的书架上珍藏了无数的书籍,每当我静静的站在书架前,就会想起爷爷曾经为我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我记忆犹新的是他年轻时与奶奶相遇的那片蓝色森林。
热门推荐
  • 上帝的史官

    上帝的史官

    我是上帝的史官,只会随着每一任上帝的出现而苏醒。可是这次苏醒,我却遇到了有生以来我见过最废柴的上帝。不过,他也是我遇到过的最优秀的上帝。
  • 花开:墨染青春

    花开:墨染青春

    一个儿时的约定让姜青阮与墨之凡在娱乐圈相聚,看超颜值,超天分的两个人如何携手纵横整个娱乐圈。
  • 拐个老婆加儿媳

    拐个老婆加儿媳

    就算只在一起四个月,友谊依旧不变,身份悬殊无人知晓!
  • 绝命鬼师

    绝命鬼师

    手持玉罗盘脚踏七星步,三步一挥手百鬼绕道走。手绘测影观天象,一把青剑定阴阳。可驱天兵为己用,下调阴魂走前足。风水大局心中知,逆转天道救苍生。一代神鬼忌惮得绝命鬼师,绘画着一生传奇。
  • 圣之战歌

    圣之战歌

    一根传承的项链,牵动着世界的命运。三人的异界之行,会有怎样的预示?魔女的预言,是启迪,还是灾厄?是黎明的曙光,还是将至的黑暗。
  • 婚然心动:前妻再嫁我一次

    婚然心动:前妻再嫁我一次

    离婚的那天,她骗他怀着孩子离开他的世界。再遇后,却因他支配人员调动,必须回国留在他的身边!只是这次留在他身边不同的是,多加了两个宝宝。一个,是她和他的孩子。还有一个,是他和别的女人的孩子……那行!她退出离开,偷偷带着私藏五年的孩子远走他乡。那一刻,他却四面楚歌包围了整座机场,“孩子都有了,老婆,我们复婚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如城墙”,岿然不动,静观其变,一旦时机来到,就需断,“黑如煤炭”,决然出击,勇猛果决。“厚”在伺机,“黑”在决胜,一件事要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限的变身

    无限的变身

    这是一篇奇特的无限,一个有点倒霉的穿越者的故事穿越也是一个危险的活啊,就比如艾格,出事故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啊,系统的种种福利就没有了,剩下一个全新的变身系统,,,,,,可能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将开始上演。(注意可能有一点虐心,以及血腥)求个收藏,推荐斗罗的同人好像是不让写的
  • 幻世浮沉录

    幻世浮沉录

    几个来自小城的懵懂少年,凭着满腔热血,利用一只狮鹫,走上了飞翔之路。亲身经历的一切,让他们内心强烈的震撼。异世大陆,存在着各种蛮荒怪兽及强大武装,他们在残酷的竞争中逐渐脱颖而出。得到了全世界......但是命运让他们再次走上了未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