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啸
杨洪啸,男,汉族,1945年8月18日出生于青岛,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70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70年7月分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参加农宣队工作。1971年8月~1981年9月先后在红河二中、彭阳中学任教。1981年10月~1987年9月在固原三中、固原一中任教。1987年10月在福建邵武市教师进修学校工作。1993年3月在青岛十七中任教。2005年8月退休,现住在青岛。
马彩芳,女,汉族,1946年11月29日出生于上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杨洪啸爱人。1970年6月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70年7月分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参加农宣队工作。1971年8月~1981年9月在红河二中、彭阳中学任教。1981年在固原一中任教。1987年10月在福建邵武市四中任教。1993年3月在青岛十七中任教。2001年11月退休,现住在青岛。
1970年7月,我们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宁夏固原县。经过一年多“农业学大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农宣队”)的锻炼,1971年9月我们被分配到红河公社第二中学任教。1974年10月,经当时在彭阳中学工作的王绳武老师推荐,我们二人调到了彭阳中学。
我们在彭阳中学工作了8年。在这8年中,彭阳中学学生的刻苦好学,彭阳中学教师的勤奋工作,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当时,彭阳还是固原县的一个区,下辖彭阳、红河、古城等几个公社。彭阳中学的学生也来自四面八方,有的学生的家离学校四五十里路。那时,学生家的生活很艰苦,不少学生家都吃救济粮。他们一个星期回家一次,带来一个星期的干粮,大多是玉米面饼子,有的是混合面馍馍。由于年纪轻,饭量大,尤其是男生,很少有人能把自己带的口粮坚持吃够一个星期。当时学生中有这样的“顺口溜”:星期一二大吃大喝,星期三四凑合凑合,星期五六饿死饿活。星期一、星期二刚从家里回来,能多吃一点干粮,算是大吃大喝;到了星期三、星期四,所剩不多,不敢多吃,只能凑合凑合;到了星期五、星期六,弹尽粮绝,只好饿着肚子,有的学生就拼命喝水来充饥。因此,一到星期六下午,请假的学生特别多。我们都知道内情,一般都会准假,让学生早点儿回家。
虽然生活艰苦,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很高的。那时彭阳中学没有电,上晚自习时,每个学生端一个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每个教室里都笼罩着一片浓烟。一晚上下来,学生鼻孔里都是黑灰。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彭阳中学仍然年年都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
彭阳中学的师资力量在当时是比较强的。语文组的牛鳌、高峻,数学组的王鼎铭、蒋世雄,物理组的黄仲权,政治组的李林、卢元明,外语组的刘汉民等等,都是教学中的骨干,是彭阳中学的顶梁柱。还有一点就是彭阳中学老师的团结,不管谁有困难,大家都是热心帮助。而在教学工作中又非常注意勤俭节约。学校总务处精打细算,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严格规章制度,加强保管工作,对教师领取办公用品实行登记。
以前老师备课都用成瓶的墨水,每瓶一角九分钱,后来改用墨水精,化一瓶墨水用不到5分钱。以前用的教案都是现成的本子,后来老师们自己动手用白纸订,每本教案就能节约近3角钱。很多教师坚持用短粉笔上课板书,直到实在拿不住了为止。晚上,除了备课和批改作业、试卷,老师们都自觉地把煤油灯拧小一些,以节约煤油。在彭阳中学大力提倡节约,蔚然成风。当时,我写了一篇报道,题目是《彭阳中学大力节约办公用费》,发表于1980年6月4日的《宁夏日报》。
当年的语文教研组有六七个老师,牛鳌老师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家子女多,妻子又多年患病。但他总是以教学工作为重,以学生为重。有时刚下课,就要赶回家处理家务。在我担任教研组长期间,牛鳌老师没有因私人的事请过一天假,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牛鳌老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关心体贴,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就因为有许多像牛老师那样一贯勤恳工作的教师,彭阳中学的教学质量才得以不断提高。
彭阳中学学生的文体活动搞得很好,学校男女篮球队经常代表彭阳区去固原县城参加比赛,成绩斐然。学校文艺宣传队长年坚持活动,经常结合形势自编自演节目,每逢节日都会在彭阳广场演出。
当年,由李林、张菊兰等老师组织的大合唱《长征组歌》,演出很成功,在彭阳城引起不小的轰动。1975年6月,固原县举办全县中小学文艺汇演,学校委派我带队进城参赛。我们一共去了29人,这么庞大的队伍,在当时农村中学是少见的。我们参赛的节目有秦腔现代戏《沙家浜》的“智斗”、眉户剧、舞蹈、乐器独奏等,最后获得二等奖。
1977年,全国各地学校都搞勤工俭学,彭阳中学成立了摄影小组,我负责拍照、冲洗,张菊兰老师开票,王雪梅老师收费,为当地群众做了一件好事。那时只有彭阳医院自备一台小发电机。经多次交涉,终于从医院拉了一根长长的电线到学校,晚上我们在暗室里冲胶卷,洗印照片。没有上光板,我们就用玻璃代替,放在太阳下晒干,上光效果不错。当时来学校照相的群众很多,连草庙、王洼、甘肃镇原也有人赶来照相。
我们在彭阳中学工作8年,难忘的事情不胜枚举。我们在彭阳度过了“而立之年”,初为人师后,我们借助彭阳中学这个平台,施展了我们的才能,逐渐走向了成熟;我们的一儿一女都出生在彭阳,我们和彭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难忘的是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彭阳中学的师生和全国人民一样,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在李林老师的带动下,全校女老师彻夜未眠,她们一边流着泪一边扎制着花圈和白花,第二天全体师生都佩戴着她们做的白花,参加了毛主席的追悼会。也是在彭阳,我们迎来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在彭阳,我们迎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彭阳城。
1981年8月,我们调离了彭阳中学,先后在宁夏固原、福建邵武、山东青岛工作,现在都已退休。
2007年8月,在离开彭阳26年之后,我们又一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彭阳,目睹了彭阳新城的巨大变化,心潮澎湃。
特别令人高兴的是当年的学生,如今都已成才,有的当了领导干部,有的在科研部门工作,也有的像我们一样成了教师。
愿我们的第二故乡彭阳日益发展,成为宁南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