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华
蒋明华,生于1933年11月23日,祖籍甘肃榆中县乔家营。1954年毕业于兰州师范,同年8月参加工作,分配到固原县头营小学任教。1957年秋季,调到城阳小学任校长,1959年,被任命为彭阳中学校长,1972年6月调到固原二中工作。1992年12月退休。1995年1月病逝。
彭阳县第一中学前身是城阳中学(当时校址在城阳,1965年迁入现地址),是彭阳县最早诞生的一所中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彭阳中学既向高一级的学府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学员,也给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59年9月初,由于工作需要我来到城阳中学负责学校工作。这所学校建于1958年大跃进之时,也是固原农村最早的五所中学之一。因此,这所学校的历史相对来说是比较悠久的。
在当时,城阳中学和城阳小学合在一起,是一所初建的戴帽中学。说是中学,其实只有一个初中班,学生大概有30多名,大多来源于甘肃镇原和固原的城阳、红河、草庙、孟塬、古城、新集等地。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学校教学还是按常规进行。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武殿中老师代理的。我去之后,又加了一个班,当时的教导主任是高素平和牛鳌两位老师。中学共有两个班,设初一和初二,一共是70多名学生。1961年学校第一届学生毕业。在这两年多时间内,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参加固原中学的升学考试中,本校的考生考试成绩名列全县(固原县)第一。由于这次成绩突出,当年城阳中学在全自治区都出了名。由此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城阳中学的建设。1961年后,自治区教育厅给城阳中学直接分配并亲自派汽车送来了当时学校唯一的一批教学仪器,这批仪器大约价值两万多元。从1962年开始,学校在教学时就可以做一般的实验了。这样,就更加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的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
1963年,县文教科决定城阳中学开始新校址的筹建工作。1964年自治区教育厅拨给基建款6万元,并委托自治区设计院设计了校舍图纸。因为当时城阳中学校址在固原东山偏南不适中的缘故,县上决定在彭阳公社内修建学校,以平均其服务半径,这就是现在的彭阳县第一中学。
当时的彭阳一中筹建于1964年4月20日,同年10月完工建成。当时由于工作人员奇少,工地由我负责,购料由高积有负责,第一批基建施工是固原县建筑队,只盖了两栋教室。以后的教室、宿舍,大部分是平凉、草庙、孟塬、夏寨子的工人建筑的。1965年春天,学校就开始搬迁,当年全部搬迁到了彭阳一中,并开始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城阳中学自此以后就叫彭阳中学。
当年开办的城阳中学教学设备很差,校舍多半都是暂时借用城阳小学的。一直到1962年,学校才自己筹款做了50套课桌,慢慢增加了一些设备。学生全部住校,可没有宿舍,学生的住宿借用的是地主家的几孔大窑和唯一的一口菜窖,两口三尺二的大锅和一个风箱,由于交通不便,燃料来源不足,师生灶只好烧木材,就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学生的学习风气仍然很好,不仅能够管理自己,还能一直保持良好的成绩。
师资力量的发展也是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1959年以前,学校只有唯一的一名右派大学生乐华荣(华东师大化学系毕业),其他课程均由小学教师兼代。1959年10月,又分配来了银川师范毕业的几名教师(蒋天兰、牛鳌等人),同年,还分配了一名上海支宁人员(王鼎铭)和一名银川工校毕业生;1960年9月份,又分配来一名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生(贾厚礼)到城阳中学任教;1961年又分配了一名四川师大物理系毕业生黄仲权,还有黄忠厚等;1965年,又分配来了3个宁大毕业生,加强了本校的师资力量。
那时,城阳中学有8名教师,来自7个省。3个初中班,每个教师的课程却很重,最少的每人每周任课不下30节,最多的达36节。生活待遇极差,但从未有人叫过苦,他们总是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在生活方面,当时是非常艰苦的,吃的水要自己到山沟里去担;烧的柴,师生们自己亲自到各生产队拉。1960年,在全国性的自然灾害中,一方面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另一方面,也为了解决师生本身的生活问题,学校在堡子崾岘开垦了300多亩荒地,全部种了糜子(当年收获1000多公斤,全部交给了粮库),并在学校周围开了几十亩荒地,当年收获洋芋5000多公斤,这些全部用于补贴师生的生活。
1961年,城阳中学被评为全县先进集体,参加了全县教育群英会,并发了奖。
1964年以前,学校工作一切都正常,自从1964年冬天全县开展整社工作以后,政治运动对学校开始有了干扰。1966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教学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1968年后,我又任负责人。1970年11月设立了高中,同年冬天开始筹备招收学生。1971年春季,高一新生入校,彭阳中学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72年春,我调离了彭阳中学。
回想在城阳中学的14个春秋,那时全体教师都能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发愤努力,为学校建设出了力,流了汗。在此作一阐述,以纪念当年为之奋斗过的园丁们的业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