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的前进与发展,离不开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更离不开善于打造品牌、靠诚信搏击市场的领路人——穆迎信。
穆迎信生于1965年,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项目经理,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穆迎信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后,抱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理想抱负,踏上了人生奋斗的里程。他从事技术质量经营管理工作24年,从技术员、技术负责人、副队长、队长、副处长、处长、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公司总经理的位置。
由于工作突出,穆迎信1986年及1993年被宁夏煤炭厅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1987年被石嘴山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995年及2000年被宁夏煤炭厅评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002~2006年被宁夏建设厅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筑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和质量管理先进个人;2006年被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评为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2008年荣获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施工企业家称号。
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司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而在建筑施工行业20多年来的摸爬滚打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使他深谙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之道,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不断从一个高峰攀登到另一个高峰,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使公司迅速走上了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
改革促发展,创新誓为先
天下易打,江山难坐,管理一个企业绝非易事。2008年,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实现总收入17.98亿元,基建公司员工年均收入4.11万元,同比增长58.7%,是近几年收入增幅最高的一年。全年实现利润1202万元,无重伤及以上安全事故,工程质量合格率100%……这些略显枯燥的数据成为宁夏建筑行业的一面旗帜。
这一辉煌的成就无不凝聚着穆迎信的辛劳与汗水。他静坐在办公室,燃起了一根香烟,思索着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想象,这位铮铮汉子在纷繁复杂的改革任务中,在事业的崭新阶段面临多大的心理考验。他显示出的是一份从容、坚定和果敢无畏。
企业改革最关键的是观念的改变,而观念转变的主体是人。改革既然是创新的过程,就绝不能走老路。他已成竹在胸,以企业家的战略和思维,全面谋划了企业的发展之路。
首先,穆迎信给了企业一个准确的定位。几十年来,企业在建筑行业内摸爬滚打,只是被动地服从于市场,缺乏在市场中的准确定位,而一个企业在市场当中的准确定位,就如同行驶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只具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在穆迎信的影响和带动下,企业员工不约而同地形成这样的共识:要在竞争激烈的建筑施工市场内找到自身的发展道路,公司走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是唯一的选择;将公司打造成以煤炭建筑、工业建筑为主,大型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为辅、立足煤业、立足西北的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发展的道路清晰地展现在了广大员工面前。坚持立足于建筑安装行业内的多元化发展,在建筑安装行业内逐步拓宽专业领域,相对集中的专业特色,做强做大专业化公司,创造品牌业绩和品牌效应,大力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像房地产开发、商品混凝土生产、大型施工设备租赁、大型材料物流配送中心等,是公司做大做强的有力支撑和发展方向。
找准定位发展方向,行动也要有指向标。穆迎信提出的“四个核心”,勾画了企业发展蓝图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企业开展业务有的放矢,统一了前进的步伐。他强调“四个核心”,即公司的“核心业务,核心客户,核心区域,核心队伍”必须定位清楚。
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土木工程建筑安装,但煤炭行业、煤炭企业的工程是核心业务;神华集团内部、甘肃华煤集团、内蒙古伊泰集团、宝山集团等是核心客户;宁夏宁东、内蒙古东胜、甘肃华亭、新疆乌东等地区是核心区域;在区域市场上同时也在行业市场上打出品牌,做到连续施工;赢得“上帝”的信任的分公司和项目部是核心队伍。他以超前的目光确定了未来3年甚至10年内的目标来发展和培育公司的客户和核心竞争力。
不能只顾埋头拉车,要抬头看路。从市场上承揽到工程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线,拥有了市场就拥有了生命。加强跨行业、跨领域地承包施工任务,扩大公司的核心发展区域。为此,穆迎信提出了“立足煤业、巩固西北、拓展领域”的市场开拓路线。首先,积极承揽神华宁煤集团内部工程。先后中标了清水营煤矿、红柳煤矿、麦垛山煤矿、煤基烯烃项目、煤化工项目、沉陷区治理项目等工程。其次,主动出击神华宁煤集团外部煤炭建筑市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公司积极捕捉工程信息,全力竞标,承揽到了孙家壕、陈家沟、宝山、黄玉川、永智煤矿等工程。在拓展新疆市场方面也迈出了铿锵的步伐,首次承揽到神华新疆集团乌东煤矿选煤厂工程,将市场首次开拓到了新疆和青海省,还与总承包企业大地公司协商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主抓煤炭建筑市场的同时,他还努力开拓社会市场,先后承揽到惠农区水厂二期工程、西吉四中教学楼、平罗行政事务中心、石嘴山职教中心教学楼等工程。
身先士卒,敢为先。作为企业领导,穆迎信显出了大气魄。2008年他行程数万公里,走遍了公司的56个工地,看望在艰苦条件下施工的广大员工,及时到现场指导工作,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复杂的技术难题,积极协调与建设方的各种关系,参加工程竣工验收,认真、公正、诚实、廉洁地履行职责。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灵丹妙药,穆迎信倡导开展的自主创新,使企业获得了源头之水,获得了无穷的生命力。根据建筑施工企业近年来低价中标施工的实际,2008年他将公司以前以分公司为主体的核算体系,创新改变为以项目为主体的核算体系,强力推行项目法施工,在企业形成了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以降低工程成本为宗旨的管理新体系,保证了公司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条件下柳暗花明。他顶住压力,在企业进行了人事、用工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大刀阔斧地整合机关部室和基层单位,革除企业发展累赘,合并力量,疏通血脉,使企业轻装上阵,战斗力大大增强,公司上下形成了踏踏实实干事业和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氛围。公司的安全、质量、文明施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企业信誉极大提升,公司连续22年和连续4年被石嘴山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2007年公司又荣获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誉。在宁夏建设厅建筑信用平台上获总分14380分,成绩雄踞首位;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评为全国首批“AAA级信用企业”和“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优秀企业”;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总工会评为“工人先锋号”等光荣称号。
也许在一般职工眼里,这些只是简单地罗列的干巴巴的数字,并不理解它背后的深意。这些数字的深处,是牵动企业发展的千丝万缕,只有穆迎信能理清的千头万绪,这就是穆迎信的智慧和魄力。
宁东勇拼搏,甘为拓荒牛
曾几何时,一句“好男儿志在参军”点燃了无数热血青年的激情火焰!一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军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荣誉和魄力,它一直是男人豪情万丈、浴血奋战的象征。
然而,真正的战场何止杀敌的沙场,还有商场,叱咤商场的领军者也是真正的勇士。
宁东便是一个展示勇士气魄的大战场。大开发战幕拉开后,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这匹煤炭建设的“骏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疆场”。特别是加盟神华宁煤集团后,公司决策层抢抓机遇、深谋远虑,选精兵强将,组成宁东建设指挥部,实行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对各项目实施全过程、立体化的指挥和监督。
为了确保“一号工程”质量和进度,每中标一个项目,公司都选派最精干的队伍进场施工。本着“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的信念,建设者们克服自然环境差、施工战线长等诸多困难,风餐露宿,荒漠为家,参与建成了自治区“一号工程”中几乎所有煤矿和洗煤厂等多个重大项目。
“良田出壮苗,铁军多猛士”。路须人走,事须人干。宁东一战成败与否,决定因素在于人。在这一支精干队伍中,作为当时的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宁东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的穆迎信,生来就是一副黑脸庞,在忙碌奔波中、在烈日灼烧下越发黝黑。他的指挥策划游刃有余,员工们稳扎稳打合力推进。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座高耸入云的煤仓平地拔起,一条条凌空飞架的栈桥俯视大地,一根根银光闪耀的高压线架入云间。他所有的付出,融进了宁东多个项目的每一个细节中。百里矿区无不留下他的脚印,白天在工地攀上钻下,夜晚回寝室灯下伏案,日复一日,苦心钻研。常年驻守在风沙弥漫的工地上,以项目为家,带领员工打猛仗、打硬仗,为确保工期和质量汗洒“疆场”。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事业上。他对工作投入得太多了,对家照顾得太少了。加班加点是常事,一连好几天吃住在单位、工地也是家常便饭;有了小病就扛着,只要能动,就不请假;家里有事,他只让家人去打理。他说:“欠家人的,等我退了休再还吧。”
这股拼搏和执著,在他2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司空见惯。
宁东新建的煤矿工地绝大多数在无人居住的野外,无路、无水、无电,许多地点根本不具备施工条件,怎么办?每当这个时候穆迎信总是说:“条件是人创造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就是来‘拓荒的’!”一句话给了大家信心和勇气!轰轰烈烈的自治区“一号工程”建设时不我待,“等、靠、怨”不是穆迎信率领的这群硬汉的作风!他们在穆迎信的带领下,积极想办法,克服重重困难修路,铺设供电线路,自架变压器,埋设输水管道……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工地硬是自己创造了施工条件开工的,受到了多家甲方单位的高度赞誉。
人心齐、泰山移。勇攀高峰的人能在历尽艰辛的苦难之后,摘得峰顶那朵最美丽的雪莲。穆迎信坚信自己的队伍在50年的风雨历练后都已是“拼命三郎”。公司在宁东承建的工程施工,大都现场环境极为恶劣,稍有点风就是沙尘满天,给施工管理、安全管理、加工制作和吊装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施工任务异常艰巨。“强度大、难度大、图纸滞后、工期紧”是多项工程面临的共同特点,给时任公司宁东总指挥的穆迎信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被困难压倒的是弱者,强者总是将困难转变为动力!穆迎信辗转于多个工地,现场指挥,用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给大家提出了多项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在他的统一指挥下,公司的参建员工士气高昂、共同努力、连续作战,硬是将种种困难踩在了脚下,相继建起了灵新矿、羊场湾矿、枣泉矿、清水营矿、梅花井矿、灵州电厂、矸石电厂、烯烃项目、二甲醚项目等。几年来公司有5家分公司的万名工人投身到了宁东基地的建设中,累计施工产值近50亿元。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殷实的收获。在穆迎信的直接指挥下,公司在清水营矿的建设中创下了分公司单月施工产值达3690万元的公司历史新纪录;建起了3个直径达22米、高63米、总体积65492立方米的原煤仓,创造了宁夏地区最高最大、同施工量工程用时最短、速度最快和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最好的三个之最;用短短14个月的时间在清水营矿建成了一座千万吨级的现代化煤矿,创下了同级别煤矿施工建设的全国新纪录。在穆迎信的感召下,公司的每位员工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公司三代煤矿建设者的理想和信念!
公司在承建宁东羊场湾矿井及选煤厂这座宁夏第一座100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工程时,穆迎信总经理提前谋划,率领参建人员进行了“创新、创优、创特”活动,按照“鲁班奖”标准进行布局施工,敢为翘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使工程体现出四大质量特色:一是土建结构中的梁、板、柱采用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严格控制模板拼缝和垂直度,使整个混凝土结构实体外表平整光滑,截面尺寸准确,节点方正,线条顺直,达到清水混凝土质量效果;二是机械设备、工艺管道、配电电缆安装综合布局合理,排列有序,标识清晰;配电柜(箱)布线整齐,开关灵活;三是储煤场原煤仓顶盖选用半球形网架结构,屋面板采用PC采光板,具有良好抗冲击、隔热、隔音、采光、阻燃等优点,透光性高、光照柔和,强度高、抗冲击力强、防水密封性好,造型美观,简洁大方,经久耐用,节能省电;四是施工测量控制通过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和速度,整个系统轴线、标高控制准确无误。
2008年年初,宁夏煤炭工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经过认真考核和评定,认为羊场湾煤矿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超前谋划,细化管理”的原则,按照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制订质量责任制度,严格施工过程的工序管理,保证了每个分项工程的质量;工程资料完整,条目清晰,追溯性强。为此向中国煤炭建设协会推荐羊场湾煤矿项目申报国家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经过了各级专家的评审,2008年年底,此项工程获得了中国工程建设行业最高奖——“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填补了西北煤炭建筑行业在“鲁班奖”方面的历史空白,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争了光,为宁夏人民争了光,为宁夏10万建筑产业大军争了光。
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几年来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在穆迎信总经理的率领下,完成了多项施工难度大、技术方面要求极高的工程。公司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建起了世界单井产能(2000万吨/年)最大的井工矿——补连塔煤矿地面生产系统;在神华集团内蒙古万利煤炭分公司建起了(3100万吨/年)生产能力、主运输系统提升能力、煤炭洗选加工能力三个世界第一的布尔台特大型井工矿生产系统等,摘取了多项煤炭基本建设行业上的“皇冠”!
责任记心中,难忘群众情
商场如战场,短兵相接,智勇兼备者胜,社会责任才是企业竞争中最为高明的策略。往简单里说,礼仪之邦的文化传承素来信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真实地奉顾客为上宾。心怀大众,无疑会博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同意识和回馈行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穆迎信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承担着大武口建设院、文化院400多户中低收入居民的供暖、供电和供水义务,每年企业要补贴100多万元才能正常运转,很多人建议将这部分义务推掉,他却摆摆手说:“那样群众就会受苦的!”公司不仅没有推掉这部分义务,还专门成立了房产公司,专职负责对这些中低收入居民的供暖、供电、供水义务。
他爱员工如爱子女。穆迎信常说:“做领导的心里要装着职工,困难企业锅里就是有一口汤,也要让给群众喝。”公司是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很多职工一家三代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公司。穆迎信在公司工作的20多年间,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中,与职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把职工的困难看做自己的困难,无论大事小情,总要伸手帮上一把。他常说:建筑工人一年四季有三季半是在外面工地上度过的,他们家里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公司要尽全力帮助。
每当有群众到他的办公室来找他,他总是会放下手头的工作,笑脸相迎,热情接待,仔细询问事由,亲自打电话给公司相关部门安排解决。遇到职工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无论职务高低,只要他不出差,他总会亲自到场表达心意。若在外地,他也会嘱咐爱人将他的心意带到。职工们深受感动,纷纷称赞:公司的人情味真浓。
在穆迎信的号召下,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的149位中层以上干部每人结对子帮扶一家困难群众,每年仅现金帮扶金额就达4万余元;对进入公司困难职工档案的653户居民874人,2008年送去慰问金54.8万元。在汶川大地震后,公司捐款50万元给汶川地震灾区。在援建甘肃地震灾区活动板房工程中,援建人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光荣传统,克服施工地点分散、山高沟深、距离较远等困难,加班加点抢赶施工进度。公司受到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和天水市政府“第一个赶赴援建现场、第一个开工建设、第一个实现整体移交、第一个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高度赞誉!企业回报社会、扶助贫弱的善举,赢得了社会和职工感恩的心,因此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日益提升。
针对企业中极个别人不负责任、损害企业利益的现象,穆迎信则是嫉恶如仇,他那张黝黑的脸会成为一张典型的“包公脸”。在会上他会拍案而起,毫不留情、厉声痛斥,并果断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对此,有人善意地提醒过他,他却并不讳言:“我不能辜负上级领导和职工群众对我的信任。干事业就要以坚持党性原则、遵纪守法、建立和谐社会为原则,就不能怕得罪人。”
穆迎信就是靠着这种锐意改革、吃苦耐劳、以身作则、不畏艰苦、团结实干、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行动,鼓舞与鞭策着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每一个职工,以朴实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激励着职工和周围的每一个人去为企业无私奉献。干部职工们钦佩他心底无私、公道正派、严己宽人、甘于奉献,感觉他可亲可敬,值得信赖,愿与他并肩奋斗、同舟共济。在他的周围就像有一个巨大的磁场,凝聚、涌动着一个精诚团结、廉洁务实、与时俱进的团队,为神华宁煤集团建设事业明日的辉煌,不懈地努力着!
穆迎信的思维始终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他的脚步始终踏在现实的土地上,他的目光始终盯住前进的目标。穆迎信每天都在用智慧和行动着描绘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更加宏伟的蓝图!
听他表达雄心壮志,看着他坚毅的神情,一种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穆迎信,一个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新时期建设人;这就是穆迎信,一个手握航船舵把,带领建设队伍在希望的海上破冰前进的先行者。
(瞿学江)
记者:穆总您好!2008年宁煤基本建设公司的年收入接近18个亿,您觉得这样的成绩在煤炭建筑行业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穆迎信(以下简称“穆”):是公司历史最高水平了,在煤炭建筑行业中也是前几名。我们公司近10年来在产值方面,从两个多亿一直攀升到了2008年的十七八个亿。2000年的时候是两个亿,到2005年的时候是5个亿,2006年是7个亿,2007年是13个亿。
记者:2005年的时候你们的产值还只有5个亿,到2008年已经接近18个亿,这的确是跨越式的发展。那您觉得取得这样的一个业绩主要得益于什么?
穆:应该说这个业绩主要还是得益于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煤炭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属于快速发展的行业,从2003年开始,各地煤矿的投资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矿、新能源的开发进一步加速。近年来我们抓住机遇,在市场开拓方面确立了“立足西北,拓展周边”的方针;确立了宁夏、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核心区域;确立了神华集团、神华宁煤集团、内蒙古伊泰集团、满世集团、甘肃华煤集团等核心客户,大力开拓市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再就是我们自治区的“一号工程”,因为我们是宁东大开发中的主力军,是重大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几个超千万吨的大矿都是我们建设的,像枣泉、清水营、梅花井煤矿等等。
记者:2008年您的企业捧得了建筑行业的最高奖“鲁班奖”,当时您是一种什么心情?
穆:非常高兴,这是填补多年空白的一个奖项,不但填补了宁夏十几年来国家建筑业大奖的空白,也填补了西北煤炭建筑行业“鲁班奖”的一个空白。能拿到这个奖项对我们建设者来讲,对工程的所有参与者来讲都应该是一个无比荣耀的事和高兴的事。毕竟国家设置“鲁班奖”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是国家对这个工程从设计、施工、质量、安全到投产达效等各个方面的一个最高的、综合的肯定。“鲁班奖”在国内每年只评100个以下的工程和项目,国家一年投资多少项目啊,符合“鲁班奖”评选条件的已是非常难得了,能获得“鲁班奖”可以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总经理穆迎信
记者:那国内都有哪些著名建筑获得“鲁班奖”了呢?
穆:有很多。比如奥运工程,像鸟巢、水立方等都是。奥运年有好几项奥运工程同时获得“鲁班奖”。
记者:也就是说咱们获奖的羊场湾煤矿,它的建设标准已经和鸟巢、水立方一样了。
穆:是的,可以这么说。
记者:当时你们怎么想到要报送“羊场湾矿”这个项目呢?
穆:一个是规模能够达到,此前宁夏多年来建的最大的矿也就是240万吨,300万、500万吨的矿都没有。当时羊场湾矿是1000万吨,从地面生产系统到井下采掘,这个规模符合了申报“鲁班奖”的条件。再就是我们公司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实力上具备了拿奖的条件,一旦拿了奖,对企业的品牌效应是一个极大的促进。有了这个机会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因此,我们在建设之初就把目标设定为“鲁班奖”标准,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决心把这个工程干好,实现我们的目标和多年的梦想。
记者:从宁东大会战一开始,作为宁煤基建公司负责宁东施工建设项目总指挥的您来说,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穆:我们公司在宁东承担了大量建筑施工任务,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施工指挥部,管理、协调所施工的工程,就是如何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完成在宁东的施工任务。要说困难,确实有很多,应该说当时面对的恶劣环境在我们遇到的障碍中算是比较难对付的。我们完全是在露天野外施工,春天的风沙、夏天的酷热、秋天的阴雨、冬天的寒冷我们是常年全部领教。比如刮风吧,宁东的风大,在银川感觉风平浪静,在宁东就可能是五六级风,漫天黄沙。我们施工有很多时候是在几十米的高空作业,高空的风更大。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的职工是克服了一切困难、想尽了一切办法来保证安全、质量和进度的,他们真的是非常伟大,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多年来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为公司的发展做出的无私奉献。宁东这几年应该说比前些年要好多了,我1985年刚去的时候住的都是地窖,到现场我们挖一个坑,搭个帐篷就那么住了,还要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去拉水,要路没路,要水没水,要电没电。现在最起码路有了、水有了、电有了,通讯方便了,最起码的基本生活条件还是有了。
记者:您常年辗转于一个个工地之间,记忆当中跨度最大的两个工地有多远的距离?
穆:我们的工地主要分布在西北五省区,加起来有近50个工地,全部连续跑下来恐怕要一个多月时间,一般的相隔在上百公里,最远的相隔几千公里,像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到青海鱼卡地区,我们2008年在这两个地区都有工程。一般单位一辆车一年跑三四万公里就了不得了,我们单位的车一年至少要跑十几万公里。
记者:跑这么多路有没有碰到过什么危险?
穆:出门在外危险是常有的,车轮都有跑掉的情况。记得那是1997年,有一次内蒙古的工程上说有急事,我们连夜从宁东往鄂尔多斯赶,那个时候109国道都是土路、石子路、搓板路、黄泥路,翻山越岭的,跑着跑着机械发生故障,前轱辘给颠掉了。
记者:众所周知,建筑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您怎么看待这种竞争?
穆:建筑市场一直是僧多粥少、竞争激烈的一个市场,这个状况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不过是难易程度不一样罢了。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那个时候,整个建筑市场都是萧条的,投资少,所以项目也少。后来,随着各方面投资的增加,建筑行业也就好一些了。但是竞争是一样的,市场规则是一样的,竞争促进企业发展嘛。
记者:据我了解,即使竞争很激烈,但你们的企业却经常遇到客户自己找上门的工程?
穆:是的,我们在鄂尔多斯地区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我们从1992年进到那个地方到现在,建起了很多的“标杆工程”,像被誉为“神东第一高仓”的乌兰木伦矿装车仓,高达71米,至今还是最高;公司承建的布尔台特大型井工矿生产系统,年生产能力3100万吨,生产能力、主运输系统提升能力、煤炭洗选加工能力三个世界第一。十几年来在那个地方,我们的品牌是叫得响的,我们的品牌效应一直延续到现在。有些单位就主动找我们去承担他们的工程。因为那儿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而且好多都是大型的民营集团,很多都是主动来找我们,这是多年来我们在这个地区的品牌效应。所以把自己企业的品牌建立起来、打出来,把特长打出来,对一个建筑企业来说是最关键的。
记者:的确,现在宁煤基本建设公司在全国的煤炭建筑企业来说是一个品牌了,效益是连年提升。但是对于整个煤炭建筑企业来说,想要一直都保持这种有活干、有饭吃的状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吧?
穆:是的,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很多施工企业的日子是不好过的。煤炭部当时直属的十大煤炭基建公司里面,有的公司可能情况就不是那么好。我们宁夏煤炭基本建设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逐年上台阶,不管从产值、效益,还是从我们的品牌建设、质量建设等等方面,其实靠的就是诚实守信,品牌引路。
记者:应该说品牌的建立是有一个过程的。您觉得在积累过程当中都有哪些因素呢?
穆:谈到这个问题,我要说的就很多了。首先,你要有一种敢于拼搏的精神;再者,你还要把每一个客户都奉为上帝,靠安全、质量、技术、工期、诚实守信打造自己的品牌,在这个市场上慢慢地树立起形象。
我们公司是一个有50年历史的国有企业,能生存到现在,非常不容易。尤其在精神上,我们继承了前辈们留下的很多东西,比如说“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这种传承,使我们现在的每只队伍拉出去都能打硬仗,不会被困难吓倒。因此,我们干出了很多在别人眼中很难完成的工程。这几年,我们更是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像青海的鱼卡煤矿建设,那是在青藏高原上。别的不说,那里连呼吸的氧气都不够,周围连一棵树都无法生长。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硬是在约定的工期内将一座合格的煤矿交到了用户手中。
再一个就是你还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实力。像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们在山西大同燕子山洗煤厂储煤仓工程中在全国率先采用了50米高度以上的大直径混凝土筒仓的滑模技术。在接下来的云冈洗煤厂的施工中,建成了直径40米、高52米的当时亚洲最大的储煤筒仓。作为一个大型施工企业,你的技术实力也是你创出品牌的重要前提。在宁东这些年,我们更是将上面说到的这些进一步发扬光大,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完成了多项艰巨的施工任务。
记者:宁煤基本建设公司下属多少个分公司,现在公司整个情况是什么样子?
穆:现在施工类的分公司是10个,另外有房地产开发公司、混凝土制品公司等。现在广大干部员工都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记者:当时在宁东大会战中,参与建设的职工有多少?
穆:参与建设的有四五个分公司上万人吧。这里面除了正式职工之外,还有大量的农民工兄弟。
记者:宁煤基建公司这么大一个企业,应该说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当时接手这个企业觉得难度最大的是什么?
穆:应该说,前几任领导给我们这个企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像我们建筑施工企业完全靠市场生存,你的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也应该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当时面临最大的难处应该说是两方面,一方面就是如何尽快拓宽市场领域,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创新管理,提升效率。2008年我们在这两方面都有所创新、完善和补充。首先,我们对企业进行了市场定位,确立了我们面对市场的两个核心,全力开拓;再一方面主要是从降低我们的内部管理成本、运行成本、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入手,精简了机关部室、整合了一些基层单位;加强了施工、安全和经营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和流程管理,推行了项目法施工,降低了我们的各类风险;深入进行了集团推行的“五型企业”建设,打造了企业新形象,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记者:2008年你们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做得很不错,那么你们在抓安全生产方面有什么法宝吗?
穆:应该说安全生产工作一直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是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的。我们公司有着三级安全管理体系。公司这一层有安全监察部,分公司也有专门的安全质量检查部门,项目上有专职安全检查员。我们严格按照项目的规模来配置我们的安全监察人员。在工作中认真落实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加强施工现场各种安全投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是对农民工兄弟,我们在他们身上花了很大的力气,严格按照安全管理程序和制度对他们进行管理、教育、培训,这样才能从本质上保障安全。
记者:2008年您和您的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与此同时您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呢?
穆:这谈不上什么成功,只不过是我们赶上了好时机,赶上了好年代。因为作为施工企业,是个很难的行业,作为这个行业的人,应该感谢很多人。面对市场,面对客户,要感谢的人、感激的地方很多。首先要感谢各级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帮助,二要感谢我们的上级领导对我们的关怀和指导,三要感谢广大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四要感谢我们的广大职工,他们具有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战胜了很多的困难,五要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劳务队伍等,所以说我们这个行业要感谢的人非常多。
记者:每次采访的内容,可能都侧重于您工作方面,生活方面我们了解的少一点,能给我们讲一下您的成长经历吗?
穆:我生在农村,也长在农村。我是1980年到宁夏的。
记者:能描述一下您的故乡吗?
穆:老家在河北,是靠近京广线的农村,非常不错,那是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当然了,我到宁夏也有20多年了,宁夏是我的第二故乡。
记者:家里面兄妹几个?
穆:兄妹四个,我排行老大。
记者:刚来到宁夏的时候,您还在读书?
穆:对,我在上学,在宁夏煤炭基建公司一中读书,一直到考上大学。
记者:小时候吃了很多苦?
穆:是的,因为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日子过得非常苦。我小学、初中都在农村读的。读初中的时候礼拜六,礼拜天还要去挣工分呢。
记者:因为您是家里老大的缘故。
穆:是的,一是老大,再一个我父亲在宁夏这儿工作。那时在农村干一年的活,不但没有收入还要倒找,所以有一把力气的时候就知道帮家里干活了。
记者:那您在上大学的时候,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是受父亲的影响了。
穆:我父亲当时在我们公司的安装处工作,是普通的工人,钳工。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就是考学,找工作。应该说我父亲从事的工作对我有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吧,当时就报了这个和建筑施工相关的专业。
记者:大学毕业之后您为什么选择回到宁夏?
穆:当时有一种很朴实的想法,就是建设大西北。
记者:那会儿没想着到外地去?
穆:开始有那个想法。我毕业于大连水产学院,学的是工民建专业。毕业时,大连正步入到轰轰烈烈的开发阶段,受那种气氛的影响也想到了留到大连。在大连上学那几年,接触的东西多了,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了,最后选择了回到宁夏。
记者:在大学那几年的生活对您影响大吗?
穆:影响很大,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
记者:毕业分配到企业之后,您就是这么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穆:是的,毕业工作后,从见习技术员、技术员、后来做副队长、队长、副处长、处长。到了2001年担任公司领导,就这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这么走过来的。
记者:在和您接触的这段时间里感觉到您的性格还是比较内敛的,您平时也是这样吗?
穆:不完全是这样,我做人很低调。其实我是个急性子,工作起来雷厉风行,这恐怕和我自己多年在施工现场工作有关吧。
记者:您现在想想,能取得这样一个成绩跟自己的性格有关系吗?穆:应该说和性格没啥关系吧。
记者:有句话不是说性格决定命运吗?
穆:那都是只言片语来理解,应该说知识决定命运。
记者:家人对您来说,包括家庭对您来说是个什么样的分量?
穆:很重要,非常重要。
记者:单位的职工都说您是个孝子。
穆:我们兄弟几个都非常孝敬父母。
记者:生活当中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家里,包括对孩子呀。
穆: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回家以后尽可能去维护这个家庭的温馨。但是,说起孩子的教育,我还是觉得欠孩子太多。宁煤基建公司里很多职工都有这样的遗憾。原因就是大家常年不在家,有的职工是两口子在外面,照顾不了家,照顾不了孩子。
记者:看得出来您的这个工作压力很大,但您一直以来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您的动力是什么?
穆:你担负了工作,就要干一行爱一行,这是其一;其二,既然你有了这个职责你就要尽到这个职责,对上对下都要尽职尽责。
记者:我们常说企业精神,您觉得宁煤基本建设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
穆:简单点讲就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说起来可能有点大,其实从我们公司几代人走过的这个历程来讲,就是这么回事。从公司50年的历史来看,已历经了三代人,我们的职工从老到小,都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默默地奉献着,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走到了现在。
记者:好,感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人物评语”
颁奖辞
用脚步丈量宁夏6万平方公里山川,
用执著穿越塞上100万米大地;
地勘先锋,成就煤炭大省,
无名英雄,引爆经济亮点!
——给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局长刘自俭
“人物档案”
刘自俭,男,汉族,196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局长、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总经理。
曾负责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次煤田预测,查明全区煤炭资源保有量319亿吨,奠定了宁夏煤炭资源大省的地位。2003年以来,组织编制完成《宁东煤炭资源勘查规划》,提交宁东大中型地质报告100余件,完成勘探面积1842平方公里,提交资源量387亿吨,新发现、探明煤炭资源20亿吨,勘探建设横城、灵武、鸳鸯湖、马家滩、积家井、萌城、韦州等矿区7个,石沟驿独立井田1个,累计钻探进尺超过100万米。
2008年,获得利润5299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362万元,连续4年被自治区国资委考核经营业绩为A级,同时获得自治区首设的“跨越杯”奖。创造了企业连续11年未发生死亡事故的安全生产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