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考试之前,经常都会给自己定下一堆完美的计划。但在成绩公布之后才发现那些计划未能一一兑现。这时候就会后悔地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多看几眼英语单词?”“为何不能坚持那些计划?”学习非有吃苦精神不可。但凡爱学习的人皆是爱吃苦的人。世人都爱吃甜头,若换成苦头,莫说看着,就是远远地听着,也觉有黄连在喉,唯恐避之不及,哪里会有人主动请“吃”呢?但世事无绝对,偏偏就有那么一种人会视之如蜜,食之若醴。这种人胸有宏图乾坤大,志存高远天地宽。故而在他们眼中苦头虽苦,却是磨炼意志的磨刀石、试练信念的试金石。他们在学习中的吃苦精神也就少了一份勉强与无奈,多了一份信念与执著。韦编三绝者意欲天下大同;悬梁刺股者意欲闻达诸侯;闻鸡起舞者意欲收复山河;鲁迅把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是为了唤醒铁屋中的人们麻木的灵魂。他们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与胸中的理想,把学习上的苦头吃得甘愿,吃得欣然,吃得无怨无悔!我们可以相信,真正有理想,爱学习的人,是懂得吃苦之趣的人。学习上的吃苦精神不仅是一份矢志不渝的信念,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明悟。
会学习的人总是那些会吃苦的人。学习从来没有终有捷径可走。王羲之练就绝世书法是从涮黑一池清水开始;陈景润证明“哥特巴赫猜想”是从写完几麻袋草稿纸开始;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8块金牌是从2500多个日子中仅有5天没有下过水开始。成功的背后没有哪个人不是费尽了心血,吃尽了苦楚。在通往成功的万千道路中,但凡有一条可以不用吃苦的路,绝不会有人去选择其他的道路。正因如此,吃苦之路才是必经之路,也是最有保障之路。学习中选择吃苦之路的人非但不愚笨,反倒是最最明智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反观那些投机取巧者、偷奸耍滑者,貌似聪明伶俐,学习起来不用功,做起事来不努力,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真正聪明之人永远是那些默默无语、埋头苦干、懂得吃苦的人,这样的人也才是真正会学习的人。学习立足于吃苦精神,就好比树苗扎住了根。但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只扎住根是够的,还需气候适宜,风调雨顺;同样的,吃苦精神对于学习固然不可或缺,但却不是取得好成绩的唯一因素。先天的禀赋与外界的帮助对于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假如朗朗没有相当的音乐天赋,他不可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假如刘翔没有遇到孙海平,他不可能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但是后天的努力,即吃苦精神,却无疑是具有决定力量的因素。正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其实,学习中的吃苦精神,也不全是在吃苦头,当你将心灵沉浸其中之后,会发现吃苦有时就像吃臭豆腐一样,闻起来奇臭无比,吃到嘴里却是芳香溢口,美味无穷。
一些学生经常抱怨学习太苦、太烦,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甚至有些人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来描述自己的高中生活,我承认他们说得有些道理,这确实是当今中国学生的真实写照。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不只是你一个人经受这样的“折磨”,全中国的青少年都在经受这样的折磨,而且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由之路,不经历这样的磨难,你就无法走向成功。既然全国的青少年都要经历这样的磨难,你又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这就是心态的问题,当你觉得累、觉得苦的时候,想一想其他人,心里也就坦然了,进而觉得学习并没有那么苦恼。如果你把这种磨难当做人生发展中一种必然的历练的话,如果你把这种磨难当做人生追求幸福中的砥砺的话,如果你想一想“受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规律的话,你还会觉得那么苦吗?如果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一种现实的话,那么还有一种现实是“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这说明一个人要想成材,必须经历一些磨难,磨难是成功的奠基石。关于磨难,其实古人早已看得很透彻,古人告诉我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告诉我们“淘尽黄沙始得金,苦到尽头方知甜”,这些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从这些道理中,我们应该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苦到尽头方知甜”的过程。据我观察,一个班里真正幸福、快乐的学生,就是那些学习很好的学生,最痛苦的恰好是那些想学习但又学不好的学生。学习好的学生为什么快乐呢?因为他们吃尽了别人没法儿吃的苦,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他们得到了“苦到尽头方知甜”的感觉。而且这种快乐是金钱换不来的,是其他的快乐没法儿取代的,它是人生最高层次的一种享受和快乐。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如果你现在觉得学习很苦,那恰好说明你没有苦到一定程度,你真的吃到一定程度的苦,那么剩下的就全是快乐。”我高考时,原先是因为受到了同学的侮辱而误入“歧途”,但是后来进入到学习状态,我才发现学习原来是如此令人激动、如此充实、如此快乐的一件事。不学的时候,觉得学习很枯燥,一旦投入学习,反而没有百无聊赖的感觉,没有得失毁誉的计较,有的只是奋斗带来的乐趣与激情。而且只要你吃尽这一阶段的苦,你就会有快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