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事情来话多,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强,有的人在平时闲话很多,可一旦让他说点正经的,他却吐不出半个字来。有的人平时很少说话,但让他表述一个问题时,却能表述得清晰明了。衡量语言能力强弱的指标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能把话说到点子上。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都想表达一个问题,你说了一个小时别人也没能听明白你到底想说什么,而另一个人只说了两三句话,大家就都明白了。原因是什么呢?看起来你比另一个人更“能说会道”,说了这么多应该说得更明了才是,怎么就输给了一个只说了两三句话的人呢?理由很简单,就是虽然你说了一堆,却没有一句说在问题的点子上,而另一个人却一语中的说到位了,这说明另一个人的语言能力高。
孙明平时与同学们在一起聊天时总是滔滔不绝,话特别多。可是,并没有人因此夸他口才好,反而他常常因为话太多而招人厌烦,没有几个同学喜欢他。
比如,有一次班里的张华获得了作文比赛一等奖,学校奖励给张华一个笔记本。同学们都在向张华表示祝贺,孙明凑过去说:“我邻居大哥在《萌芽》杂志举办的新概念作文里获得了三等奖,他可厉害了,我真羡慕他呀……”同学们听了都很无语。
平时同学们讨论问题时,孙明也会插嘴说上一大通不着边际的话,大家总是很厌烦地说:“好了,好了,我们都知道你想说什么,能不能不说了。”
孙明非常崇拜那些能言善辩的人,那些人口若悬河,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敬,为什么自己这么能说,却总是让别人反感呢?他把自己的苦恼向陈老师倾诉了。
陈老师是学校“演讲辩论社”的辅导老师,听到孙明的苦恼后,他笑了:“讲话不仅要有话可说,还要把话说到点子上,言之无物说得再多也只是废话,会惹人反感。好口才的标准是,不仅要敢于开口说话,还要言之有物,这样才能显示出你的语言修养。”
陈老师的话让孙明茅塞顿开,从此以后,孙明在与大家聊天时认真倾听,抓住话题,尽量发表一些精到的看法。终于,他给大家的印象慢慢好转起来。
在人际交往中,内容空乏、无实质性的谈话,会使人昏昏欲睡;缺乏形象性,没有重点的谈话,会让人过耳即忘;不生动的谈话,即使穿插了事例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同学们都喜欢谈心,谈心可以使人打开心扉,通过良好的沟通促进彼此的理解,让事情朝更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谈心呢?这并不见得,你也许对一个人说上一百句话也打不开一个人的心门。
说话要切中要害,就像写作文,要抓住主旨,然后所有的谈话都要围绕着主旨来进行,而不是漫无目的地乱说一气,最后搞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一次成功的表达要做到紧扣主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话说到位,同时还要把话说到能打动人心。
说得多,不如说得好,说得到位才有效果。沟通中的语言要记得切中要领,说到重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