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直都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特别是在次子和三子之间,曹操很难选择。曹丕虽为太子,但三子曹植显得更有才华,不仅文名满天下,还深受曹操的器重。在很多时候都让曹操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
曹丕得知此消息后十分害怕,于是忙向他的智囊大臣贾诩寻求帮助。贾诩说:“只要您有德性和度量,兢兢业业并且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就可以了。”
曹丕听后深以为然。
表现的机会来了:在曹操的一次亲征中,弟弟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的文章来为父亲歌功颂德,想要讨父亲欢心,一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长跪不起,一句话不出,仅仅是趴在地上痛哭流涕。曹操很惊讶,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伤心,曹丕见机会来了,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我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如此悲伤。”一语惊人,满朝肃然,都为太子的仁孝而感动。相反,曹植的歌功颂德让人觉得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如果要成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兄弟俩最后的较量结果就是: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曹植却被冷落。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位。老子曾经说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说,自己不与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人能与自己相争,一个动脑的人远比一个动口的人更加懂得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