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
背景说明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之一。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靠叔父抚养长大。1686年、1692年和1701年分别获得都柏林三一学院学士学位、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和三一学院博士学位。此间曾任邓波尔爵士私人秘书、英国国教会教士以及乡村牧师等。1710年起为托利党内阁大臣主编《考察报》,托利党人失势后,他1713年回到爱尔兰,在都柏林任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教长。斯威夫特以大量政论和讽刺诗等抨击地主豪绅和英国殖民主义政策,受到读者热烈欢迎。他的讽刺小说影响深广,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之一”。
《格列佛游记》共分4卷。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写的,通过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周游“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智马国”的奇遇,对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进行了全面的讽刺和批判,抨击了当时的议会、司法等方面的黑暗,揭露了英国统治者的殖民政策,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特色。作品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讽刺尖刻,语言朴实,语言简洁。全书的虚构和细节的真实结合完美,具有深刻的批判作用,是英国文学史上讽刺传统的代表作品之一。
推荐版本:杨昊成,译,译林出版社,1995.
名著概要
《格列佛游记》全书共分4卷。第一卷,格列佛来到小人国,在小人国(利立普特)里,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12颐1,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第二卷是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在这一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那里的居民身高犹如铁塔。格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1颐12.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现,木箱里面的格列佛获救,终于又回到英国。
第三卷是格列佛到了飞岛国,他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主要描述格列佛在勒皮他(飞岛)和格勒大锥(巫人岛)的游历。飞岛上的人长得奇形怪状,整天担忧天体会发生突变,地球会被彗星撞击得粉碎,因而终日紧张。在科学院里,设计家们正在从事研究如何从黄瓜中提取阳光取暖,把粪便还原为食物,繁殖无毛的绵羊,软化大理石等课题。在巫人岛上,岛主精通巫术,擅长招魂,他们博览古今,发现历史真相被权贵歪曲,娼妓般的作家在哄骗世人。
第四卷,格列佛讲述了在贤马国(“慧骃国”)的所见所闻。在这个国度里,居主宰地位的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诚实的智马,供智马驱使的是一种类似人形的畜类野胡,后者生性淫荡、贪婪、好斗。这是历来最为争议的部分。在那里,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叫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野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生。
知识链接
1.杰出的讽刺艺术
《格列佛游记》除了总体上运用讽喻的形式进行讽刺外,还采用了多种具体的讽刺手法。既把讽刺对象的本质暴露无遗,又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妙趣横生。在小说中有大量针对英国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射。还多运用漫画式的夸张,以达到讽刺的目的。作者往往把讽刺的对象夸张变形到残酷甚至荒诞的地步,与现代的“黑色幽默”有相通之处,法国现代作家布勒东在编辑作品集《黑色幽默》(1950)时,就把斯威夫特的作品列为首位。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说运用了多种对比:主人翁与小人国民、大人国民的对比;人与动物的对比;角色替换,比如慧骃和野胡,指“自然状态”宗法制度的美德与资产阶级贵族文明的对照;主人翁自我性格的对比,书中不仅有人物之间的对比,还有同一个人前后、表里、言行的对比。这些对比使得作者能更好地从生活的对立统一中显示人物性格,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
名家评述
《格列佛游记》是18世纪讽刺艺术的一座高峰,作者一生对暴政存有的强烈仇视态度,对被压迫者真挚的同情使他突破了贵族阶层的沾沾自喜和自鸣得意,把讽刺当作响不公平现象进攻的有力武器,对自身所处阶级的腐败进行致命的报复。
——若尘《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这部书打动了各类读者,儿童们喜欢头两部故事,历史学家看出了当时英国朝政的侧影。思想家据以研究作者对文化和科学的态度,左派文论家摘取其中反战反殖民主义的词句,甚至先锋派理论家把它看作黑色幽默的前驱。而广大的普通读者则欣赏其情节的奇幻有趣,其讽刺的广泛深刻。这部书是游记、神话、寓言、理想国的蓝图,又是试验性的小说。
——王佐良《谈〈格列佛游记〉》
精彩推荐
以下节选的是《格列佛游记》第四卷第一章中格列佛到达智马国时所遇见的奇异事件。
……这一念头给了我不少安慰,我因此决定继续往前走,直到我找着房屋或村庄,或者遇到当地的居民。那两匹马愿意谈就随它们在那儿谈吧。可是第一匹马(那是匹深灰色斑纹马)见我要悄悄地溜走,就在我身后长嘶起来。那声音极富表情,我都觉得我听明白了它是什么意思。我于是转过身走到它跟前,看看它还有什么吩咐,一边却尽量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因为我已经开始感到有几分痛苦,不知道这场险事到底会怎样收场。读者也不难相信,我是非常不喜欢我当时的处境的。
两匹马走到我跟前,仔细地端详我的脸和手。那匹灰色马用右前蹄把我的礼帽摸了一圈,弄得不成样子,我只得摘下来整理一下重新再戴上去。它和它的伙伴(一匹栗色马)见此更加惊讶了。栗色马摸了摸我的上衣襟,发现那是松松地在我身上挂着时,它俩就露出了更加惊奇的神色。它摸摸我的右手,手的颜色和那柔滑的样子似乎使它十分羡慕。可是它又将我的手使劲地在它的蹄子与蹄骸中间猛夹,弄得我疼得大叫起来,这么一来,它们倒又尽量温存地抚弄我。它们看了我的鞋和袜感到十分困惑,不时地去摸一摸,又相互嘶叫一阵,做出种种姿势,就像是一位想要解决什么新的难题的哲学家。
总之,这两个动物的举止很有条理,很有理性,观察敏锐而判断正确,所以我到最后都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它们一定是什么魔术师,用了某种法术把自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见路上来了个陌生人,用这样的方法同他来寻开心。要么或者真的是吃惊了,见到一个人,无论服装、外形与面貌都和生活在这么遥远的一个地方的人完全不同。我觉得这么推断很有道理,就壮着胆子对他们说了以下的话:“先生们,如果你们是会变魔术的人,我想你们一定是的,你们肯定能听懂任何语言,所以我要冒昧地告诉两位阁下,我是一名可怜的英国人,由于遭遇不幸漂到你们这海岸上来了,我请求你们中哪一位允许我骑到背上,就像是骑真的马一样,把我驮到某个人家或者村庄,那样我就有救了。为了报答你们的恩惠,我愿意把这把刀和手镯当礼物送给你们(说话间我就把它们从口袋里取了出来)。”我说话时,这两个动物默默地站在那儿,似乎在极用心地听我说。我说完之后,它们相互嘶叫了好一阵子,仿佛是在进行什么严肃的谈话。我清楚地观察到它们的语言很能表达感情。不用多大劲就可以用字母拼写下来,比拼写中国话还容易得多。
我不时地可以分辨出有一个词是“野胡”,它们都把这词儿反复地说了好多遍,虽然我猜不透那是什么意思,可当这两匹马忙着在那里交谈的时候,我就试着开始学习这个词。它们的交谈一停止,我就壮了胆子高声地叫了一声“野胡”,同时还尽量地模仿那种马嘶叫的声音。它们听了之后都感到很惊讶。我就尽力跟着它们学了几遍,虽然还远谈不上尽善尽美,但发现每一次都有明显的进步。接着那栗色马又试着教我第二个词儿,可是比第一个难发音多了,按照英语的拼写法,它可以拼作“Houyhnhnm”(慧骃)。这个词我的发音不如前一个成功,可又试了两三次之后,也好多了。见我有这样的才能,它们都显得非常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