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天文学家观测木星时发现了一块卵形的大红斑。后来,他们经仔细查证,才知道法国天文学家早在1665年就把大红斑描绘出来了。
这个大红斑长达2万千米,宽约1.1万千米。据认为,它是木星大气的形态,就像地球空中的云彩。1878年以来,人们就开始对它进行观测。从记录中可以看出,大红斑的颜色有时很浓,有时较淡,甚至淡得只能隐约地看到它的轮廓。大红斑在纬度方向上还有漂移运动,这就肯定了大红斑不是固态的物质。
70年代初,美国先后发射“先驱者”10号和11号,后来又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2号。它们先后对木星进行了探测活动。木星是太阳系中自转速度最快的行星,这使大气中的云被拉成长条形状,共形成了17条云带。云带中亮的部分称作“带”,暗的部分称作“带纹”。从探测器所拍的照片中可看出,大气中的云激烈地翻腾着,在翻腾的云中有一个显著的大红斑。
“先驱者”探测的结果表明,大红斑是一个庞大的气旋风暴,类似地球上的台风,但规模要大得多,持续时间也长得多。除了大红斑之外,木星上还有许多小红斑。有人推测,大红斑呈红色是由于气流中有红磷化合物的緣故。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他们认为,上升的气流形成云后,云层中的放电现象形成了这个大红斑。对大红斑的争论主要不在于它的颜色,而在于维持大红斑的物理机制。
夜空为什么是黑的1876年,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提出一个看上去非常幼稚的问题“夜空为什么是黑的”?假定把地球作为宇宙中心,每一个恒星发出的光照在地球是有限的,但把这些光累加起来,就会得到一个奇怪的结论,即夜空不是黑的。奥伯斯认为,宇宙尘埃物质吸光,因此恒星光达不到地球;还有人认为,天体分布不均匀,因天体寿命有限或天体在演化着,这使星光照不到地球上。但人们很快就发现,这些说法都站不住脚。
哈勃定律告诉我们,星系正在远离我们而向四面八方退行。由于宇宙的膨胀,其红移使发出的光变暗,而很远的星系发出的光到达地球时就近乎为零,所以夜空的背景才漆黑一团。也正是这种解释,使人们将奥伯斯佯谬看作现代宇宙学的起源。
1987年,加拿大三位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得到结论是:星系的年龄决定夜空是黑的,而宇宙的膨胀是次要的。1991年,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几篇文章论述了奥伯斯佯谬,并分别从光波传输、分形几何和等离子体宇宙模型方面去解释。由此可见,看似平凡的奥伯斯佯谬促进了现代宇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