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中,逢迎富贵是为人所不齿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权贵门前仍是车水马龙,排场愈来愈大。从古到今皆如此。因为“富贵”是欲望的磁石,只要人企求“富贵”的欲望还在,就愿意参加“逢迎富贵”的游戏。当然,这种攀富结贵的人是投其所好,意在放长线钓大鱼。
东汉时,宦官张让在桓帝当权期间权倾朝野,不可一世,当时还是小商人的孟陀,便把脑筋动到张让的一位管家身上。
孟陀不断地以金钱攻势来巴结这位管家,管家自然心知肚明,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有一天,他便问孟陀到底有什么要求。
孟陀回答说:“我的要求很简单,不过是希望在适当的时机,你能向我叩拜一次,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样的要求,管家虽然一时无法领悟其用意何在,但还是满口答应了。没多久之后,孟陀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前去张府,想要求见张让。这一天,那位管家看见他后,便急忙率领众多奴仆前来迎拜,并亲自陪同孟陀一起进入大门。众多宾客看见这种排场,当然对孟陀刮目相看,于是纷纷上前攀交情、拉关系。
孟陀身份和地位顿时水涨船高,以后便俨然一副“重要人物”的模样,做起生意来当然更加顺手,从此累积钱财的速度就更加惊人了。
在一般人的眼里,管家不过是个小人物而已,即使是权贵身旁的管家,也只不过是多了点狐假虎威的虚荣。可是孟陀却供对了管家这尊“土地公”,烧对了香自然不用到处烧香,省去了到处去求神拜佛的麻烦。
在商场上讲究的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当然,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孟陀将之运用在“打知名度”上面,而且运用得出神入化,实在叫人啧啧称奇。
唐玄宗时,姚崇和张说同朝为相,两人经常明争暗斗,有时连皇上也觉得难以调解。
这年,姚崇患了重病,便把儿子召至床前,说:“爹爹就要撒手归天了,只是有件事我甚不放心。张丞相与我同朝为官多年,多有摩擦。我担心死后,他会罗列罪名,毁我名声,若我一旦获罪,肯定会株连你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应对吗?”
儿子们没有什么良策对付。姚崇继续说:“若能让张丞相来为我盖棺定论,就有办法了。等张丞相来祭奠时,你们可把我平生搜集到的佩饰玉玩都摆在供案上,见机送给他。等他收下,就请他为我写碑文。一旦拿到碑文,就速禀报皇上批准。这样,就万事大吉了。”
姚崇死后发丧,张说果然来吊唁。刚进灵堂,他就盯上了在灵案上的诸多宝玩玉器。姚崇的儿子们心中暗喜,将宝玩玉器尽输送给张说。张说假意推辞了几下,最后高兴地收下了。
宝玩玉器送到张说府上,张说还顾不上看个遍,姚崇的长子便前来求见,请求为父撰写碑文。张说二话没说,就一口答应了。
张说马上叫下人磨墨,挥笔写下了不少赞誉的话。
碑文刚写完,就有姚府的人等着取。姚崇的儿子们见到碑文,忙按父亲的吩咐呈奏皇上。皇上御批“可”,便速请人刻在石碑上。
过了两天,张说仔细品味,才觉得此事有点不对头,他姚崇家为何平白无故地送这么多珍贵的宝玩玉器给自己呢?又一想所写的碑文,才大呼“上当”,忙派人去姚府,说前日所写碑文有点不妥之处,请求取回去修改。听家人回话说那碑文已奏过皇上并已刻在碑上,张说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长叹一声:“又让姚崇这匹夫算计了!”
姚崇深知张说贪图宝玩玉器之性,才因其性而巧施贿赂,让自己的政敌心甘情愿地为自己说好话,也为儿孙们免除了一场大劫难。这样一对比,活张说还是敌不过死姚崇。
“点破潜规则”
做事要有长远眼光,要注意有目标的长期感情投资,要有“放长线,钓大鱼”的意识,只图眼前小利是不会有大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