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也是会说话的
面部表情是人们通过面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肢体语言的一种,它是凭借眼、眉、嘴,以及颜面肌肉的变化等体现出来的,内容极为丰富。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面部肌肉组织是由24对肌筋交错构成的,其中有6对通过舒展来表示愉快的感情,有18对则用来表示不愉快的感情。这种面部肌肉组织所产生的感情表现,不受国界、地区、人种的限制,是对于任何社会都通行的交际手段。
因此,面部表情在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中,就成为心灵的屏幕,能够辅助有声语言传递信息,沟通人们的感情。这对于提高口语表达效果是很重要的。正如蔡特金的回忆所说,列宁讲话时“不但每一个字都是从他心里发出来的,而且面部的表情更加强了那种感觉”。美国记者根宝在他写的《回忆罗斯福》一书中说:“在短短20分钟之内,他的面部表情有:稀奇、好奇、伪装的吃惊、真情的关切、担心、同情、坚定、嬉笑、庄严,都有超绝的魅力,但他并不曾说过一个字。”
雨果说过:“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心理学家苏赞也说:“眼睛能够暴露一个人心中最大的秘密。不管他在说什么,他的眼睛就会告诉你他正在想什么。如果瞳孔扩大,眼睛大睁,那就表明他听到了什么令他高兴的事,抑或你说的话使他感觉良好;如果瞳孔缩小,那就表明情况正好相反,即他听到了什么他不喜欢的事情。如果他的眼睛眯缝起来,那就表明你大概是告诉了他什么他不相信的话,于是他感到他有理由不相信你或不相信你说的话。”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说:“不但是身体的形状、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情况中的千变万化,全部要由艺术化成眼睛,人们从这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的自由的心灵。”在交谈时,无论是说,还是听,都应注视对方。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之感。《旅游时代》曾刊载了这样一个事,题为《“干杯”时的眼睛》:
欧美国家的人们,对“干杯”是很讲究的。在一次宴会上,我同外国客人们一一干杯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这时,一位中年夫人走到我的身旁,轻声对我说:“先生,您还得重新同我干杯。”看到我脸上露出不解的神色,她连忙向我解释道:“刚才同我干杯时,您的眼睛望着别处。按照我们的习惯,同别人干杯时,应该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以表示自己是出于真挚的友谊,否则,就是失礼。”听到这里,我连忙俏皮地说道:“对不起!我刚才没好意思看您,因为您的眼睛实在太美丽了!”〖HK〗本文中的“我”随机应变地“俏皮”地自我辩解,当然不失为补漏的巧言,可供我们在交际场合借鉴。但是,这种辩解的产生,不正说明眼神的重要性吗?干杯是如此,谈话也是如此。不仅仅要选择自己的言辞,还要知道,“眼睛也是会说话的”。
眼神也需要练,而且是可以练的: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年少时双目眼皮下垂,眼神不能外露,有时迎风还要流泪,眼珠转动也不灵活。这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不能不说是个致命的缺陷。怎么办?梅兰芳想了个办法——养鸽子来锻炼目力。因为鸽子飞得很高,放鸽的人在底下要用尽眼力来辨别哪些鸽子是自己的,哪些是别家的,眼睛老是随着鸽子飞行的方向瞭望,越望越远,仿佛要望到天的尽头。于是梅兰芳就养起鸽子来。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起了床,打开鸽子窝,先将领头的一队放上天去,飞了一会儿,接着再放第二队,第三队……他天天这么望着鸽子飞,数年之后,梅兰芳的眼睛便有神采了。除了眼神,最常用的表情大概就是笑了。笑的种类很多:岳飞的《满江红》中“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笑”,是豪迈的,战斗的笑。陈然《我的自白书》中“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的“笑”,是充满信心的笑,胜利的笑。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是礼貌的,亲切的笑。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她在丛中笑”的“笑”是谦逊的笑,高尚的笑。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的“笑”,是揶揄的笑,活泼的笑。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笑,是沉思的笑,充满魅力的笑。……各种各样、风格各异的笑是不胜枚举的。三联书店刊行了一部近二十万言的译著《笑的历史》,作者是法国学者让·诺安。书中汇集了历代哲人对笑的评析,从古希腊、罗马对笑的见解讲到现今的看法,从东方人含蓄的微笑讲到西方人豪放的大笑,从不同的笑声中分析各个民族的特点。你若欲提高自己“笑”的修养,不妨找来读读,它一定会帮助你在微笑中学会笑的本领。
邵逸夫的微笑就是极为著名的。60年代初在邵氏公司举行的一次盛大宴会上,工商界的名流、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以及影艺明星齐聚一堂。电影红星林黛的母亲席间向邵逸夫劝酒,也许是邵逸夫精神不集中没有注意到,受到怠慢的她一怒之下将杯里的酒泼到邵逸夫脸上,众目睽睽,一片哑然。可是,邵逸夫若无其事,还是那样微笑着:“老太太醉了!”一句话圆过场,使在场的人无不佩服他的笑功与自制力,酒会没有不欢而散,也顾全了影星林黛的面子。林黛也因此欠下邵逸夫一笔难以名状的人情账,因此对邵氏忠心耿耿。
微笑是“动听”的“形态语言”,它能生动地表达出说话者美好的内心情感,无形中拉近了与对方的距离。邵逸夫正是巧妙地运用微笑,使其讲话更具迷人的魅力与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