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言以居要 一目能传神
英国人波普说:“话犹如树叶,在树叶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诗云:“削繁去冗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当今语言大师们更认为:言不在多,达意则灵。
可见,用最少的字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是说话水平的最基本要求。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是一种“水平”,而善于概括,词约旨丰,一语中的,同样是一种“水平”,而且更为难得。
两千年前,马其顿国王率领军队远征印度,时值盛夏,将士们口干舌燥。国王无奈,派人四处找水,结果只找来一杯水。国王高举水杯,对将士们喊道:“现在已经找到一杯水,有水就有水源,为了找到水源,前进吧!”说完,便将那珍贵的水倒在地上。将士们受到鼓舞,群情激奋,顽强地向前线冲去,夺取了战斗的胜利。试想,倘若国王自己把水喝了,再发一通冗长的训示,恐怕是不会奏“群情激奋”之效的。人们在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发表见解时,为了使对方能够很快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领,往往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以达到一语中的、以少胜多的效果。不少领袖人物都具有这种能力,他们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势,抓住问题的症结,且能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其作用和影响非同一般。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在一次溯江视察途中与同船的船员们握手时,有一位工人却缩着手,面对林肯腼腆地说:“总统,我的手太脏了,不便与你握。”林肯听后笑道:“把手伸过来吧,你的手是为联邦加煤弄黑的。”短短一句话,听似极为平常,却高度概括,得其要领,充满感情。事实上,不管世事多么复杂,不管是多么深奥的思想,说到底,就是那么一点或几点可以概括和抽象了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是精华,是核心,是本质,只要抓住它,就能提纲挈领,一通百通,产生“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有时由不得你长篇大论,侃侃而谈,只能逼你三言两语,述其概要。例如在战场上、在抢险工地、在各种危急关头,甚至是一对情侣在汽笛已经拉响的月台上话别,谁都来不及去高谈阔论。在这种情况下,惟其简明的话语,才能显示其特有的锋芒。1812年英美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美国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英宣战问题。会上,一位议员的发言竟从下午持续到午夜,而这时会场上大多数议员早已进入梦乡。结果,当另一位议员又急又怒地用痰盂向发言者头上掷去而结束发言、通过决议时,英国人已经打到了美国人的家门口。不难想象,这种“马拉松”式的发言,超出听众心理承受能力,让人无法接受是一方面,贻误战机所造成的损失更难以计算。
以前为了制止冗长的发言,在历史上有的人采取了一些绝妙的措施。美国南部一些地区规定,发言人讲话必须手握一块冰,他讲多久,就得握多久。非洲有一个民族,规定演讲时只允许用一只脚站立,当这只脚站累了,另一只脚落地时,讲话就被终止。如果说写文章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那么,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说话则应提倡“有话则短,无话则免”。语言简洁是人们谈话应遵循的一个总规则,因为它是吸引、打动对方的必要条件。
“简洁”词典上解释为简要明白。
语言简洁,是指的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即简中求准。
简中求准有“言简而意丰,言简而意准,言简而意新”三个原则。既概括精当,又凝练精辟,用最少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惜字如金”,有时候的确很有必要。
“永不放弃!”
这是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整个大礼堂里坐着上万名学生,他们正在等候着伟人丘吉尔的到来。在随从的陪同下,丘吉尔先生准时到达,并慢慢地走进了会场,走向讲台。
站在讲台上,伟人脱下他的大衣交给随从,接着摘下帽子,默默地注视所有的听众。一分钟后,丘吉尔缓缓地说了一句话:“Nevergiveup!”(“永不放弃!”)
说完这句话后,丘吉尔穿上了大衣,带上了帽子离开了会场。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一分钟后,掌声雷动。
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
这是丘吉尔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演讲,也是他最精彩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