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9100000010

第10章 活动寻找传统恪守不渝

传统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是川流不息的时光之河,可以生生不息地一直流下去。在千年视野内寻找语文教学的传统,“注重识字,本于诵读,体察涵咏,重视习练”哪一样不应恪守?

我讲语文课,课型基本上是两大类:常规课与结合课。

一、常规课

读,议,讲,练,侧重培养习惯,训练思维。

(一)读

语言感觉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全都离不开一个“读”字。古人云:“眼观其字,口诵其声,心惟其意”。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学生不读书,语文课堂上学生不好好读书。对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最根本的实践是什么?不就是读书吗?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中直接接触语言材料,才能逐渐体会,进而熟练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阅读自然也是以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此外,它还是人的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落实“读”呢?我的一些基本做法是:

一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阅读。每周挤出一课时,把学生带进阅览室,坚持上好“自由阅读课”。学期开始,我提前跟图书室联系,人手一本名著,三至五周更换一次,开设“名著阅读课”。让“名著阅读”走进课堂,使“腹有诗书”的学子们“下笔如有神”。他们在大量名著阅读中所积累的丰富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并自然地外化成写作的连珠妙语。更重要的是,书香墨韵对学生心灵的浸润是一笔难以估价的财富。

二要重视朗读,重视背诵,告别“哑巴语文”,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产生共鸣。坚持朗读,感染熏陶,久而久之,良好语感自然会形成。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范式,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另外,还要加强背诵指导,让学生在课内背诵古诗文和有明确背诵要求的现代文。

三要“下水阅读”。语文教师几乎都知道叶圣陶“下水作文”的观点,却不知道他还说过:“唯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老师“下水阅读”。教师要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要用心研读课文,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对话,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唯教参是从。努力提高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能力,真正领悟课文的动人之处,进入课文之中。然后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指导学生阅读,才会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教之以情,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大人小孩,凡是对自己的思想有所触动的事情,最容易记住。“下水阅读”,是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声调、节奏等方面对作品的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的强大流动的一种手段。这种读法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我们只有抓住了第一流作品的色彩、形象、语言的生动,通过读的方式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情境优化。在讲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采用“四读”组成整堂课的骨架:一读,体会思想感情;二读,理解描绘的形象;三读,注意押韵和节奏;四读,总体理解和领会。贯穿全课的四读,是老师引导学生由体味诗的感情色彩到呈现具体形象,再到准确把握押韵节奏的过程,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从捕捉语感到获得美感的过程,也就是从作品中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再现美的过程。授课开始,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随着舒缓哀婉的语调和沉稳凝重的色彩,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请两个学生练读,读后评论。课后,再放录音,加深理解。这样两次放录音实际上为学生练读提供了范例,为学生从语调、音色、节奏中去把握、感悟创设了氛围。在比照感悟的基础上,再指导技法,注意押韵和节奏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明确各诗节押大致相同的韵,如“理、里、你、息”等字的韵母都为“i”,读起来要注意。再放一段录音,分析诗句的节拍。如第二节:“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山谷——回音: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向前——不——停息——”

教师在学生弄清每一节诗句节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整首诗情感的起伏波澜,除前面说到的激昂舒缓、反复咏叹之外,末尾一节含蓄深沉,既表达发自内心的歌颂,又倾诉如潮的哀思。

最后强调心会。古人读书强调“心会”,就是在读书时提倡认真思索。思索的过程就是分析解剖、去粗取精、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样指导学生四读,每一读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而这四读又贯穿着一个“感悟——理解——提高”的过程。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思想去读,一读一思,一思一读,最后使学生的所读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朱熹语)的目的。

下面就一篇文章的讲前、讲中、讲后阅读简略地说说。

第一是感受性的讲前读。即通过朗读磁带的范读,教师和学生中擅长朗读者的领读,营造情景和气氛。

第二是领悟性的讲中读。即以讲带读,讲在读中,指导学生反复读重点段,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

第三是品味性的讲后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结合具体的语言情景,对文章中精妙的语句咀嚼涵咏,边读边品。比如就《我的叔叔于勒》中“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可以如下去品读:

师:“乱子”是什么意思?

生1:“麻烦”的意思。

生2:“乱子”比“麻烦”要严重,是指“祸事、纠纷。”

师:是这样。“大乱子”,是大祸事、大纠纷。大家试着读一读。指名同学读这句话。

(学生反复朗读。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出大乱子”的着急、害怕的语气。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

师:在菲利普眼里,究竟出了哪些乱子?

生3:他认为于勒这个贼早晚会回来拖累他们的。

生4:那个公务员可能会和二姐分手。

生5:他对于勒的幻想破灭了,原来买别墅的打算也泡汤了。

(师生讨论:作为花花公子的于勒,逼得父亲动了老本,还大大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在菲利普眼里,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要读出恨的语气;幻想破灭,还要读出来绝望的情绪;读时声音要压低,为的是不让女婿听到。)

这样边读边品,品读互生,容易唤醒读者的生活经验,从而增强对文本语气的洞察力。层层体验理解,层层朗读把握,这样,读能够加深理解,理解又能提升读的质量,这就是品读的含义与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语言环境中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如春雨之润花,似清渠之溉稻”。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朗读,既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起到了培养语感的作用,提高了语言感受能力,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情趣。

最后谈谈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一点做法。

中学生在诵读现代文时,除个别学生外,一般尚能读得正确、流利,有的还能读出感情,但在诵读文言文时,就往往出现音读不准,句子读得不连贯,甚至读破句,至于抑扬顿挫的情味,更是读不出来。为此,我结合自学文言文的体会,从教学需要出发,着重指导他们如何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并经常进行一些口头和文字的练习。

第一,读准字音。把字音读正确,认得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读音,一般应读现代普通话的标准音,不是有特殊要求的不要再读古音。因此,对高中学生来说,文言文中大多数的字是能够正确地读出来的,存在的障碍主要是某些异读字和一些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字。对此,我既给他们一些必要的知识,又将课文中一些常见的异读字整理出来,让他们进行必要的训练。

关于异读字的认读。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在习惯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法。我给学生讲清楚,文言文中的异读通常有三类: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词)的通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在通常情况下,常读音和破读音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主要是音调上的变化,例如“王”“衣”作名词用时,读“wán倮”、“yī”,古今都一样。但古文里还可活用为动词,这时,意义和读音都发生了变化:“王”读为“wán倮”(从阳平破读为去声),意为称王、成王业,如“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衣”读为“yì”(从阳平破读为去声),意为穿,如:“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据此,我告诉学生给破读字定音可以从三方面考虑:①依据常读去定破读(常读音古今相同,破读音古有今无);②从文断字,据意定音(因为一个字不管它有几个读音,几种意义,一旦进入具体的句子,就只能读某一个音,表示某一种意义);③弄清词性,据用定音(有的词词性和用法不同,读音也就不同)。

通假异读。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除了向学生简要讲述通假的知识以外,在读音方面,我着重提醒学生,当甲字与乙字通假后,即读乙字的音。虽然通假的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因此有些通假字,甲字与乙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如“惠”通“慧”,“倍”通“背”等,但是有些通假字是声母相同(双声通假)或韵母相同(叠韵通假),读音就有了变化,特别是由于古今音变,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会有很大的出入,如“罢夫嬴老”(《论积贮疏》)中的“罢”通“疲”,就应读pí,而不读bà,需特别注意。

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就有固定性,从而保留了古音。我告诉学生,对于这类字,凡是已经明令废读古音,统一读今音的,就读今音。如“叶公好龙”的“叶”是姓,旧读“shè”,现统一读yè。凡是未做规定的,应该按照传统或习惯的音去读,如“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论》)中的“射”,应读为yì不要误都成shè;“可汗”、“单于”、“吐蕃”,都应按特定的音去读,否则就会闹笑话。

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有了理论认识,再经过必要的练习,例如提供一批有异读音的句子,叫学生找出其中的异读字,标出读音,提供几组同一字形,但有几个不同读音的一些句子,叫学生据义定音、据用定音,区别通假字音等等,就基本上能够正确掌握了。

第二,读清句读。特别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千万不要读破句。古代文章是不用标点的,因此古人对培养学生的句读能力十分重视,总结出不少经验。如“举其纲为句”,“文意断为句”,“者、也相应为读”,“文意未断为读”等。现在选入课本中的文章和一般选本,都已加上标点,读时只要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长短、语调的抑扬即可。但是学生在诵读时常常会发生如下一些情况,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

1.要正确区别双音词和单音词。有些词在文言文中原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恰巧是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双音词,两者的词义完全不同。遇到这种情况,诵读时一定要分开来读,不要错把它当成一个词合起来读。如《赤壁之战》“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两个句子里的“形成”、“地方”,在现代汉语里都是一个词(前为动词,后为名词);但在上述句中“形”是名词做主语,“成”是动词作谓语,“地”是名词做主语,“方”和后面的“数千里”合起来作谓语,因此,“形”和“地”之后,诵读都要稍作停顿,即“鼎足之形/成矣”,“地/方数千里”,才能明确表达出句意,如果“形成”、“地方”连读,就完全错了。

2.要处理好长句的句中停顿。一些较长的句子,诵读时要在句中稍作停顿,必须辨清语意和语言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否则,就是读破句。例如《赤壁之战》中“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一句,“此所谓”后面可以停顿一下,以显示下面是引文;引文有16个字,是完整的句子,中间再稍作停顿的话,就只能停在主语的中心词“末”之后,如果不辨句意,误停在“势”之后,就是读破句了。又如《隆中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向秦川”这个句子,如果句中要停顿的话,只能停在加“/”处,如果误读成“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向秦川”,就不成话了。可是,在“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句中,句中停顿只能放在“将兵”之后,“将将”必须连读,因为两个句子虽然形式上都是两个“将”字连写,但词意和结构都不相同。前一个句子的前“将”是名词“将军”的意思,作句中的兼语,后“将”是动词“统率”的意思,作句中第二个谓语;而后一个句子则正好相反,前“将”是动词“驾驭”、“指挥”之意,后“将”是名词“将领”的意思,两个词构成动宾短语作“善”的宾语。这些地方适当指导学生辨析比较,就可让他们真正领会词意、结构同读音停顿之间的密切关系。

3.要重视句首虚词的统领作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常常放在句子的开头,起着统领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惟(维)”、“其”、“若夫”、“至若”等,诵时必须单独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否则,就会影响对文意的理解。例如《赤壁之战》中“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人数虽多,甚未足畏”句,是以一个“夫”字领起后面三个句子(其中第一个句子还有一个介宾短语作状语,中间又得稍作停顿),用来发表看法的;如果不知其理,读成“夫以”,就与原文大相径庭。又如《答司马谏议书》中“盖儒者之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句,“盖”字的作用与“夫”字相同,只是语气稍为委婉些,带有推测意味。如果读成“盖儒者”,就体现不出统领作用了。“惟(维)”多放在表时间词语的开头,“其”多放在表推测、感叹、反诘语气的句子的开头,都要稍作停顿。《岳阳楼记》中的“若夫”领起“悲”的一大段文字,“至若”领起“喜”的一大段文字,更是非单独停顿不可。学生明白这些道理,诵读时就不仅能准确地表达出文意,而且能初步读出语气。

第三,读出语气。这在诵读上属于高层次的要求,即在读准句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揣摩文章的语气,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强烈节奏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韵味,而且会愈读愈有劲。古人读书,有所谓读到传神之笔时,会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的说法,就是真正读出了语气。这方面,我觉得除了讲些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选些典型的篇章或片段作示范性诵读,因为语言是有声的艺术,范读得好,学生自然会从中受到感染,并懂得如何去诵读,这往往比干巴巴地讲知识要有效得多。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表达各种语气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必须足够的重视。例如同样用来表达陈述语气,可是有的句子末了用“也”,有的用“矣”,有的用“焉”,有的用“已”,单从理论上去说明为什么,学生往往不易领会明白,可是如果引导学生作相互比较的诵读,就能体会到其间的细微差别。而且,读得多了,文言语感增强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这里只能用这个语气词,而不能用别的语气词。当然,体会文章的语气,不能单纯局限于虚词。在文言文里,词的感情色彩,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无不和语气的表达息息相关。所以文章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从虚词、实词、句式、修辞等方面来体会语气,才能心领神会,尝到读书之乐。

(二)议

每篇文章总议题:“作者为什么写?”“写了些什么?”“怎样写的?”

具体议题因文而定,如:①课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②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③作者是怎样博采、精简、严选、活用材料的?④本文在布局谋篇、组织结构方面有何独到之处?⑤本课在字词句段标点使用等方面有何特点,有何传神之笔?⑥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⑦编者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⑧课文的重点是什么?通过哪些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语来体现的?⑨课后练习和课文有什么联系?⑩还应该读哪些课外书籍或篇目等等。

为了读议方便,我通常把所教班按座位分成四大组、前后两桌四人一小组。按议题正常进行。有时我不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只提醒他们,各四人小组可以边看边议,也可以在看的过程中把问题记下来,到了四人都看完了再一起议。我则轮流旁听,遇到一些难点,整个小组都不理解时,则为之“解惑”。发现某一小组议论的问题有价值、有意义时,则把它介绍给其他小组。一节课下来,课文也读了,问题也讨论解决了。对于有争议的或重点问题,大组对大组,选出代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舌战不休”,气氛热烈,问题愈辨愈明(当然少不了老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它的好处是:问题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学提出的,议论起来比较有兴趣,思维也比较活跃;小组四人发言机会多,平时胆小的人敢畅所欲言,互学的效果也出来了;有些问题还能形成对立面,双方能展开深入的辩论交流,展示了各自的优势。它既是互学的继续,又是质疑、解疑的过程;既锻炼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这种方式用于作文课效果更为显明。

议的目的在于铺垫,突出合作交流。学生以学习互助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便于交流互动。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展开评学,方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议”解决了某些知识的疑问,抓住了问题的症结,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讲

从教师的角度说,真正有益于学生能力形成的多讲,形式的东西少讲;学生需要帮助解决的精讲,学生自学会了的不讲;怎样写的,为什么写的重讲,写了些什么略讲。另外,名著名家着力讲,使学生崇拜作家,羡慕其文采,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文中重点段、传神之笔仔细讲,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人文相映动情讲,激发其写作兴趣,培养其写作习惯,掌握其写作技能。每讲必力求风趣幽默,抑扬顿挫,铺陈渲染,深入浅出,举一反三,达到动情晓理导行之目的。在我讲的同时,鼓励、辅导、培养学生讲。这是我从教以来一贯的做法。

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在读和议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中关键的词、句、段落的准确理解,体会出课文的主要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把悟出的感受讲出来,在这一系列的读、议、悟、思、讲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包括分析概括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能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陶冶情操,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家都知道,每个孩子学有所得,一般都不愿意装入囊中,而是予以外传,他们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特别是老师的认可。有时我们在课堂上一讲到底,就是不给学生这种表达的机会。开始的时候,他们也许还有一种期待;时间长了,这种期待就会变得麻木;再到后来,这种思想就凝固不动了。当学生不想交流、得不到交流机会的时候,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低落下来。而且,在这种封闭心态下,他们也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思想,甚至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思想。只是机械地收录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话语。这样,原本活泼泼的生命,就变成了接受现成知识的机器。孔子说:“君子不器。”只有让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交流中,才会从“器”的层面中走出来。这样,课堂就可能成为他们传达自己想法的天堂。时间长了,他们就会越来越喜欢课堂,越来越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再有一定的思维碰撞,就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练

练习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练习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以练代讲、代问、代答。二是“缓坡度、低台阶、小跨度”。去掉偏、难、怪题,“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三是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根据学情,让一般学生做“精”基础题,做“通”中等题,让优秀学生选作探究题,使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所得,学有所成。我从来不主张学生买各种练习册。我的做法是,自己手中至少有三种以上不同地方的练习题(册),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题制题,这样,虽然教师辛苦,但练习能有的放矢,而且学生花钱又少。我家里至今仍存放着伴随我30年,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刻了不知几十万字的两块双面誊写刻字钢板,一支不知换过多少个笔头的铁笔和一台油印机。为给学生刻印训练题,我右手中指的死肉疙瘩至今还未脱尽。

至于练习的方式,有口练、笔练、集体练、单独练、班班相比练、组组竞争练、课堂练、课后练、测试练等。练完即讲评,学生有信心,练出竞争性,做题兴趣浓。

这里说说“书本练”。书本是最方便最实用的练习册,而大多数学生的书本干干净净,生怕沾一点墨迹。我一直让学生把课本当作“练习册”和“笔记本”。记上课文背景、作者简介、写作特点。阅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在书上做上各种符号。譬如,每自然节前依次标上序号,长直线“——”,用于重点语句或叙述性关键语句。短直线“—”,划出生字词。长波线“□”,划出优美的句子。三角号“△”,标出关键性字词。圆圈号“。”,圈出难以理解的文字和句子。这样的画线圈点法能帮助学生学会选择,从而达到把长文读短,厚书读薄的阅读境界。其次,在书本的上下左右空白处写上阅读评点。评点时要求学生写上肯定的欣赏性话语、否定的质疑性话语、不懂的疑问性话语、拓展的联想性话语。一篇课文,教学结束之际,让学生从整体角度在书上随便写下一些鉴赏性或评论性或体会性的文字,有利于巩固阅读,锻炼表达,形成思想,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现在打开我用过的教科书,所有的空白处都用黑色或红色的铅笔、钢笔、毛笔勾划圈点得密密麻麻。当初,不少学生最爱借我的教科书,说我的教科书跟教案差不多,一看能明白好多。

再谈谈“练”时要注意的六个问题。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孟子曾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语文教师也一样,能传授知识和方法,哪怕你讲得头头是道,引人入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心领神会,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去练,知识还是无从转化为能力的。“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因此,加强“练”,确实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这里不说它的含义及重要性,只说几个该注意的问题:

1.管用。布置的练习题,要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要让学生把力气花在刀刃上,尽量不要让学生去从事大量的重复劳动。

2.适量。根据本课的基本要求和学生能用于自习作业的时间来确定作业的分量,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

3.适度。题目要适应学生的实际程度,以班级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基准。为照顾两头学生,最好是每次设计一两道选做题。

4.有序。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练习计划,要据纲依本设计练习,选用练习题,不要想布置什么就布置什么。

5.综合。在同一段练习材料中,既有字、词、句、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又有层次结构、思想内容简析的习题。

6.借鉴。对每年中、高考试题作比较分析,新颖题型必须“拿来”。

二、结合课

按文体分类,课文、时文、学生习作三结合,侧重于动情励志。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课程大于教材,更大于课堂。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果教教材,就会感到课时不够,就会要求延长教学时间,就会唯教材唯是,就会成为教材的奴隶。用教材教,就要求把教材当作是教学的基本材料或凭借,而不是唯一的凭借;会主动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材料。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因此,这类课我一般以讲为主,为写开路。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及作者人格、代表作入手,真正让学生明白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是艺术的表现。我会把自己特别欣赏的课文,如《岳阳楼记》《荷塘月色》《药》等作为为文之范,一篇文章往往讲五六个课时。

时文主要选有补于世之作,针砭时弊之文,让学生明白,文章不是无情物,为文不是耍笔杆。所选文章要文质兼备,用意明白,如选《人生的意义》《漫谈人格》《就是死,也要有品德》等文章,学习议论文“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懂得做人要有人格人品,人活着要有意义等道理。

我常采用已毕业学生登于报刊或选在书中的优秀作文,启发学生从寻找自我生活开始,从心灵深处把强烈的印象往外掏,使其为文有自己的个性在上面,有自己的心意在里头,有自己的思想在深层。这样坚持用“三文”引导作文,使学生在作文时能摸着门路。讲评习作《洋芋的本色》,介绍现居美国硅谷的习作者刘宝红,当时家境困难,有时一天只吃些干馍,而每天的学习计划必须完成。朗读《梦醒在旅途》,推荐同学去读有关报道作者火会燎的报告文学《抗争,从落榜开始》的感人事迹。播放电视作文《我的第二故乡》,讲述初中三年里习作者司巧玲跟病魔做斗争坚持自学考上高中的事例等。

我不喜欢“一背景、二作者、三朗读、四分段、五特点”的教学结构模式,也不盲从“大放羊”、“满堂问”、“满堂转”的时尚。我喜欢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和作文,以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的目的。多年来我一直向往着,追求着,探索着,实践着这一目标。

纵观历史,一切都会因时过境迁而黯然失色,唯有思想、感情、生命和精神因触动人类心弦而超越时空界限永久流传。因此,我心中牢记着学生,关心学生的发展。我心中有语文,把课文当作鲜活的生命体,让学生构建在对课文呈现的智慧、情感、精神和真理的憧憬与追求中,健康而稳定的生命坐标,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人。

同类推荐
  • 主持人采编播训练教程

    主持人采编播训练教程

    本书以西方音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素材,训练学生运用想象和思维进行语言表达和节目编创的能力。本书突出采集素材、编辑制作、配音合成等节目编创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学生作业作为参考。
  • 奖罚分明,让学生心悦诚服

    奖罚分明,让学生心悦诚服

    本书从引导鼓励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一套科学、系统的表扬、激励与奖励学生的方式、方法。书中对优秀的方法给与极大的鼓励。
  • 地心游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地心游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中学文学读本(一)

    中学文学读本(一)

    这套读本的最初设想是以五十年代教育部编订的高中文学教材(四册)为蓝本的,那是一套我至今还认为非常好的文学读本。我们现在的编撰构思依然是以文学史为主要线索,分成六册。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阅读和教学这套文学读本,使中学生大致能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变化线索及其审美特点,大致能了解伟大的文学传统如何像一条河流,从远古绵绵不断地流传下来,再从我们这一代的生命中流淌过去。
  • 完善学校规范化管理的体制

    完善学校规范化管理的体制

    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学校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学校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热门推荐
  • TFboys属于我们的青春时代

    TFboys属于我们的青春时代

    剧透什么的我不会,自己去看吧。提示:魔幻加同人哦~黑粉勿骂,我没逼你看!
  • 极品随机能力

    极品随机能力

    身为一个死宅,张桓觉得自己可以说是完成了广大宅男的大部分梦想。穿越?这个张桓做到了……天上掉下一个萌妹纸被自己捡到?这个张桓也做到了……至于带着金手指在都市装逼打脸?哈,这个不是废话么,这么简单的事情还用问?最后还有建立一个诺大的水晶宫?这个……好吧,如果在你身后顶着一把柴刀,你还有勇气的话,那就请你来吧……(ps:其实,这不过就是一本猪脚在异世界和现实中来回穿越的吐嘈日记罢了。)
  • 校花之超级高手

    校花之超级高手

    他,不过是一个莱鸟杀手!因接到师傅的任务回归都市,又因一次机缘成为修真者!慢慢的挖出逐渐消失在世俗眼中的修真界;修真途中遇到不少奇怪的事情,蜈蚣王国?僵尸部落?因他得知自己的使命时,得罪不少神秘强者…面对重重困难,且看他如何一一破解!!!
  • 守护甜心之叠恋杀

    守护甜心之叠恋杀

    【原创】樱花树下为你歌唱,你却将我默默忽视,我是否还是你身边的女孩?清晨的雾气包围着世界,玻璃窗模糊了。酸酸涩涩的湿气掏空人心,泪水却弥补不了这扎心的疼痛。想忘,忘不掉……想恨,恨不了!时间折磨得我遍体鳞伤……无法忍受、无法忍耐这漫长而孤独的夜晚。与其被折腾地连口气都喘不过来,还不如端一杯红酒来麻痹自己的心。
  • 道界天下

    道界天下

    神秘村落中走出的神秘少年,道心没有,道灵不具,道体不通,却一心求道,拜入问道宗,踏入一条与众不同的修道之路!
  • 高冷男神赖我家:99次说爱你

    高冷男神赖我家:99次说爱你

    在一场时间的角逐里,他们彼此误会,彼此深爱。最后误会消除,王子与米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男人说“我们生猴子吧。”女人说“你当初不是不要嘛?”男人说“你不是答应老夫人要给我生一堆猴子的吗?要听话恩。”只见男人就熟练的一涌而上了。。。。。。
  • 顶级医豪

    顶级医豪

    “我为医狂!我为美人狂!”这是夏谷的格调!他行医有两点准则:1、不是美人不医,不是纯天然美人不医!2、家族有顶级美人优先就医!不服气想要挑战?“成,就看是你依靠外物得胜,还是我一百零八根金针医遍天下!”……………………求收藏!求推荐!谢谢各位亲!
  • 化羽通天

    化羽通天

    人魔大战,两败俱伤。天宫成为十方大陆新的主宰。转瞬间,万年已过,这片昔日的纷争之地再起波澜。人魔征伐撼天地,正邪厮杀震九霄。乱世,是非!一个少年因为一个意外,从此一步步踏上了背负起天下气运的道路,他是否能走到最后,解开太古时期便遗留的秘密,让我们拭目以待!
  • 校草恋上恶魔公主

    校草恋上恶魔公主

    绝世倾城血族公主叶梦璃,有着不凡的超能力girl。她是朋友眼中的逗逼,异性眼中的女神。可她为什么就是一个不要脸的恶魔呢?“我不会嫌弃你的。”某男说道。“梦梦,你是我的。”又一男说“小璃,我等你。”学长大人说。“你们都死远点!滚的越远越好。因为……我不想伤害你们啊。”
  • 十年相思不相识

    十年相思不相识

    故事要从这里讲起……“一希,她死了,会到哪里去呢?天堂吗?”少年好看的眉毛皱了皱,随后勾了勾嘴角:“不,如果她在天堂,也会在你身边。”就算她不在你身边,我也会在你身边。爱是一百年的孤独,直到遇上那个矢志不渝守护着你的人。那一刻,你的孤独,才有了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