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会议召开
1955年4月18日,万隆的天气晴朗、凉爽。清晨7时,亚非大街上,亚非各国代表团在欢呼和鼓掌声中走入会场。这时,不仅万隆的居民,整个亚非的人民都注视着这一时刻——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即将举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方列强在东方经营多年的殖民地土崩瓦解。但是,亚非人民任重而道远,欧洲的老殖民主义者仍在挣扎,北美的新殖民主义跃跃欲试。印度尼西亚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回忆录中述及当时形势时说:“世界形势迫使我们尽快召开亚非会议……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否则,我们将在世界政治斗争舞台上失去历史性机会。”
1954年4月30日,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科伦坡5国总理会议上首先提出举行亚非会议的倡议。9月,沙氏再次访问印度,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的明确支持。同年12月,印尼、印度、缅甸、锡兰和巴基斯坦5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正式倡议召开亚非会议,并提出了可体现亚非人民共同愿望和要求的会议目的,即加强亚非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团结,为反帝反殖、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维护民族独立、建设自己国家而共同努力。
5国总理的这一倡议,得到了被邀请的亚非各国政府的热烈响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中国政府复电赞同亚非会议的目的,并决定由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
1955年4月18日,来自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万隆的独立大厦如期召开亚非会议。与会国家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差异。它们之间有的已经建立外交关系,或者相互友好;有的彼此无任何关系,或存在着隔阂或疑惧。尽管如此,经过与会国的一致努力,终于还是找到了共同点,即和平、独立、合作、团结、协商、求同。
因为在万隆召开,因此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开幕式上,绝大多数国家代表的发言,都表达了亚非人民热爱和平、坚持独立、主张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
会议上,周总理作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发言,他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强调,会议应该肯定亚非国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这是与会国之间的重要问题。对有些问题,周总理除了正面解释外,还欢迎各国代表到中国看看。中国代表团申明大义、求同存异的立场和主张,受到了各国代表的好评。
在讨论具体问题时,周总理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心平气和地与参会代表交换看法,耐心寻找共同点。后来印度尼赫鲁总理在会议结束以后给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的信中说,这次会议“是给大家提供机会进行坦率交谈的极好例子。通过交谈可以真正消除许多不必要的误会……特别是对那些未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行过接触的人,尤其如此”。
万隆会议制定了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的10项原则,同时,会议将这十项和平相处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基础写进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的发表是大多数与会国家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标志着为期一周的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亚非会议第一次集中了那么多不同种族、民族、肤色、语言、文化乃至服饰的国家的代表,却又连一个西方殖民国家的代表也没有。“这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
亚非会议所体现的亚非人民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强各国人民间的友谊的精神,被称之为“万隆精神”而载入史册。在万隆精神的鼓舞下,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继续向前发展,非洲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掀起高潮,迎来了战鼓阵阵的“非洲年”。
一条命运多舛的运河,一段灾难深重的历史,伴随着古老国度的荣辱浮沉,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