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清晨,似乎仍是与往日一样平常的一天。日本广岛天气晴朗,有些闷热。人们没有意识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正悄悄袭来。
9时14分17秒,装载着原子弹的美机将瞄准仪对准了广岛一座大桥的正中,自动装置被打开了。60秒后,一颗不同寻常的“炸弹”从打开的舱门滑入空中。45秒钟后,“炸弹”在离地600米的空中爆炸。白光一闪,人们仿佛看到天空中又出现了一颗太阳。随后,震耳欲聋的大爆炸随即在广岛市中心上空响起。顷刻间,烟尘好像是从地面生长出的一支巨大的蘑菇,云团翻滚,越来越高、越大。地面上竖起了几百根火柱,广岛市陷入了焦热的火海。
爆炸的光波使成千上万的人双目失明,10亿度的高温,瞬间把钢铁都熔化得无影无踪。冲击波形成的狂风,使所有的建筑物坍塌变成了废墟。在爆炸中心范围的人和物,像原子分离般分崩离析,消失在空气中。离爆炸中心远一点的地方,散落着烧焦了的男人、女人和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然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眼被烧成了两个窟窿。强烈射线形成的放射雨使一些人受到了奇异的伤害而缓慢地走向死亡。
当时,广岛的人口为34万多人,当日死去的有8.8万多人,负伤和失踪的为5.1万多人。全市7.6万幢建筑物中,4.8万幢完全毁坏,2.2万幢严重毁坏。
1945年,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集团相继在欧洲战场灭亡,败局已定。然而,困兽犹斗,日本法西斯还在进行最后的垂死挣扎,美军要想登陆日本,还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美国在战争最后阶段是不愿意把胜利果实同苏联等国分享的。因此美国最后决定,把原子弹投到日本国土上某一工业区或军事目标,使用之前不把原子弹的性能通报日本。
1945年7月22日,杜鲁门总统批准对日使用原子弹。关于原子弹投掷地点也有不同的意见。1945年3月成立的轰炸日本“目标委员会”初步选定原子弹的轰炸目标是小仓、广岛、新和京都,其中的一个理由是:“由于那里的人民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能更好地理解原子弹的意义。”杜鲁门的军事顾问陆军部长史汀生反对把京都列为轰炸目标。他说,假设轰炸京都这座既是日本古都又是文化名城的城市,在日本人心理上可能会引起相反的作用。因此,长崎取代了京都,成为原子弹投放的预定目标,之所以选择了长崎,据说还因为这个城市盟军战俘较少,且尚未遭到盟军飞机大规模常规炸弹的轰炸。
1945年7月24日,杜鲁门指令美陆军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帕兹将军派遣第二○航空队第五○九混合大队在8月3日之后,当气候条件允许时,立即在日本广岛、小仓、新和长崎4个城市中选取目标,投送原子弹。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波茨坦公告》发表,其中谈到,“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第二天,日本首相铃木对记者说,《波茨坦公告》只是重谈《开罗宣言》的老调,表示不予理睬。8月2日,杜鲁门在从波茨坦返美途中,下令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后,因日本方面尚未有迅速投降的迹象,8月9日,美军在长崎上空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11时2分,原子弹“胖子”在长崎爆炸,繁华的城市顿时化为一片焦土。长崎市当时和随后5年因原子弹爆炸引起死亡达14万人,另外还有大批人员失踪,伤亡人数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之后,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天皇用国民从未听到过的颤抖声调,向日本公民发表了日本战败求和的“御音”。
9月2日,日本投降仪式在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举行。至此,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有无对日投放原子弹的必要,至今仍众说纷纭。原子弹减少了美军士兵的伤亡,加速了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应该看到,原子弹的使用对日本人民以及整个人类带来的伤害。
自原子弹以后,氢弹也在不久以后被发明出来。1952年11月1日,美国在马绍尔群岛的埃尼威托克珊瑚岛进行了代号为“迈克”的首次氢弹试验。当氢弹在钢架上起爆后,整个小岛连同巨大的钢架都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沉入太平洋深处,爆炸力比投掷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大750倍以上,冲击力使环礁炸成了一个深50米、直径两千米的巨坑。
现在,核武器的杀伤力,已经成千上万倍地获得了提高,毁灭一个城市,甚至毁灭一个国家都已经不是一件开玩笑的事了。而且现在掌握核武器的国家越来越多,如果一旦爆发核战争,人类的命运不堪想象。要知道,现在世界上储存的原子弹,足可以把人类毁灭几十次。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生死考验,经历了全人类共同反抗法西斯的艰苦岁月。人们渴盼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诞生,然而它的诞生过程同样充满了分歧与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