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有其特定的心理卫生问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心理急剧动荡期,心理学上谓之“心理断乳期”。他们对社会、人生、自身变化既敏感又缺乏正确的认识,感到无所适从,自我形象不稳,很容易引起情绪障碍、自我意识过度。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弱,情绪具有明显不稳定性,容易发生异常行为,并表现出某些心理障碍。
(一)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及趋势。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呈上升趋势,且年龄段越高,提高越明显。目前,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迅速向纵深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广泛(包括一般学生、超常学生、单亲少年、弱智者、盲人、聋哑人等)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测量方法的标准化等方面,以期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青少年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1.学习心理障碍。
学习适应能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在生活习惯、情感、意志、智力等方面能够适应学习活动的形式和组织内容,否则,将很容易出现学习心理障碍。经调查表明,在小学低年级中,大约有15%~25%的学生存在学习适应性差的问题。中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联系最为密切。近年来发现,造成学习困难的外部因素有: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教育不当等;其内部因素有:智力结构、知识水平、品行障碍等。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其智力水平和勤奋,但积极稳定的个性特征能促进其智力的充分发挥,而消极不健全的个性可妨碍和干扰人正常的智力活动。另外,学习成绩与精神质、内外向人格特征亦有关联,一般情况,外向稳定型人格儿童的学习成绩高于内向不稳定型人格儿童。
2.个性障碍。
我国青少年中有自杀意念者占相当大的比例,主要原因为心理障碍、生活不顺、父母不和、学习成绩差、压力大、不良习惯、缺少家庭温暖、失恋、感到前途渺茫、奋斗无目标等。
3.情绪障碍。
瑞典一报告中10~14岁的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男生为3.55%,女生为3.4%。国内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5%。另据分析显示,国外过度焦虑患病率为5.9%~12.7%,国内为0.51%;国外抑郁症发病率为1.0%~8.0%,国内为0.56%。
4.行为障碍。
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在英国和美国约为4%~10%,我国发生率为1.55%。家庭环境是行为问题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上升,心理应激反应呈递增趋势,因而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反应。
5.特殊群体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
残疾和疾病会使青少年贬低自身价值、抑郁寡欢、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障碍。研究表明,聋哑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发生高于普通青少年;有65.93%~75.82%的盲人学生感到自卑、苦闷、容易烦恼和激动、孤独、易受伤害、注意力不集中等;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且有随肥胖加重而降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