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创造能力——如果孩子没别的事情可做,他们就会制造一些恶作剧,在大人那儿落个小淘气鬼的绰号。家长所应该做的,便是将孩子的这种创造力引上正确的轨道并让它保持健康发展的势头。
55 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父母箴言
创造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它与一个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个性特征关系非常密切,只有了解了创造力与这三者的关系,才能掌握创造力的本质,也才能找到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培养孩子超常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在传统知识和习惯的包围中,发现、探索、掌握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说,创造是无法在现有知识中找到的。而富有创造力的品质对一个人来讲更是非常重要,这将决定他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就和能取得多大成就。在经济生活中更是如此。如果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获得良好的理财能力,在将来挣得一笔可观的财富,富有创造力的品质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商机的难以捕捉和人的生存空间正在变小,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经济上的成功常常只属于那些能够不拘一格和独辟蹊径的人,而这些都是富有创造力的品质带给人的馈赠。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只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发现。例如,有的父母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要么给予现成的答案,结果使孩子渐渐养成懒得动脑筋的习惯;要么置之不理,甚至叫孩子闭嘴。也有些好奇的孩子喜欢把家中的东西拆开来探究,而父母将其视为“不务正业”,当然少不了一顿责骂,孩子的创造性便渐渐消失了。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善于创造的人,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脑筋。”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当孩子处在创造力的萌芽阶段时,他们好动、好问,对周围的环境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创造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培养,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时期,现在很多家长都注意发掘孩子的智力,事实上,如果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孩子的智力也能快速提高。
1.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调查显示,处于宽松、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处于专制、压抑或者过分溺爱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创造力。这是因为在专制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没有发言权,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也就缺乏创造力;在过分溺爱孩子的家庭中,由于父母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父母就怎么做,也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力。
在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人格受到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有什么事情,父母与孩子一起商量,共同想办法。如果孩子的意见比较中肯,父母就应该听从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事实上,许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少年时代都不是“安分守己之辈”,他们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思怪想,有时还会闯祸,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去做一些别人没想到的实验。由实验导致的爆炸也非常多。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库柏,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休伯尔,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恩斯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令人费解的是,这些科学家的父母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去呵斥孩子,而是采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既使孩子从中接受了教训,又保护了孩子的科学爱好与创新意识。
由此可见,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容忍孩子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的“奇谈怪论”,因为这些正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
2.鼓励孩子的探索活动
好奇是孩子进行创造活动的动力,好奇心愈强,想象力愈丰富,创造性就愈高。孩子通常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他们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做危险的游戏,并能从中获得乐趣。父母不要抑制孩子的探索活动,而应该引导孩子大胆去想,允许他们创造性地尝试。
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这些都要从幼小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家长们总是对孩子说:“太危险了,你可不能玩呀!”“这么可怕的事情你想参加吗?”“我看你还是在家看看动画片算了,这种危险性太大的活动不要参加了。”
事实上,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到的不仅是乐趣,还有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就非常注重让孩子们在各种冒险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情境,探索新奇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3.正确对待孩子各种各样的提问
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提问就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纪小,他们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说明孩子是在思考和探索。如果成人用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就会被逐渐扼杀。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孩子的各种问题,不能因为有的问题显得太幼稚而一棍子打死,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孩子提问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4.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天才往往善于从他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办事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他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他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随着视角的转换而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从而理解得更加深入,最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的好习惯。例如,纸张除了写字外,还有别的用途吗?椅子除了可以用来坐,还有什么作用吗……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
事实上,多角度思考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科学家哈定说:“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而幻想主要是靠发散性思维。”确实,发散性思维是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方法,它是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加强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5.多带孩子走向大自然
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去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觉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大自然能教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知识,激发孩子创造性思维。
6.让孩子动手去做
动手动脑有助于萌发孩子的创造性。1983年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在隆重的颁奖会上向一名少年授予了青少年发明一等奖。获奖的是一名16岁的中学生张今,他的父母为他的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在他小时候为他购买能发展感官、发展智力、能动手动脑的玩具,鼓励他动手实践。在众多玩具中拼板最能激起他的创造力,在反复的拼拆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创造力。所以家庭中要为幼儿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想象、创造性思维,更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7.丰富孩子的知识
家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应该不断增进孩子的知识。孩子在家里一定要有相当的东西玩、相当的事情做,如果不玩不做是不会有所发展的。如果孩子不玩水,不知道水会流动;不会玩冰,就不知道冰是冷的。总之,在丰富孩子知识的同时,要利用社会、自然这天然的知识宝库,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爬山、涉水,仰望蓝天上变化多端、漂亮漂浮的白云,引起幼儿想象;欣赏美丽的晚霞。这既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又能丰富孩子的知识,为萌发孩子的创造力打下基础。
8.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是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它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孩子创造的欲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家庭中我们发现:当孩子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会亲自动手去实践;当孩子对制作玩具有了兴趣后,会自己搜集各种材料进行制作,碰到困难会想方设法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还会去向家长求助。
好奇心是兴趣的源泉。有的孩子将玩具搞坏不是孩子顽皮,实际上是想看看玩具里到底有什么秘密,有了好奇心才会不知天高地厚地拆坏玩具的。我国著名发明家张开逊教授说:“我所具有较高的创造力首先应该感谢我的妈妈,在我幼年期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我提出一些问题,启发我动脑筋、想问题,培养我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同时,妈妈从不因为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拆坏东西而打骂我。”正是因这位母亲教子有方,善于引导,才使他后来成为取得突出成绩的发明家。
56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父母箴言
孩子是天生的破坏者,同时也是天生的创造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庭是孩子创新意识的土壤。作为父母,要像呵护幼苗成长一样,为孩子创新意识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
人们对儿童、青少年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关注,通常比较集中于对其创造能力的研究与培养上。然而,创造或创新并非那么简单。个体的创造性、创新性水平如何,第一体现在创新意识上,第二体现在创新能力上,第三体现在创新个体上。这其中,创新意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孩提阶段是父母们呵护孩子良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孩子独具一格的创新技能,发展孩子的创新个性,从而使孩子的创新水平有本质提高的最佳时机。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一个孩子将来有多大成就,关键在于他的创新能力如何。
作为家长,也应该重视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生活面最广。那么,家长应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具体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让孩子有发言权
校有校风,班有班风,家也应该有家风。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家庭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和谐的。不管家庭成员是多少,也不管地位及年龄差距有多大,孩子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应该是自由自在的,而不应该是压抑的、紧张的,甚至是恐怖的,在家庭中,要让孩子有发言的权利。就目前而言,孩子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恰当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父母说了算,一切都听家长的,孩子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包括孩子对自己的事的决策权;另一种是孩子说了算,孩子是太阳,是小皇帝,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家长就怎么办。这两种家风都不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宽松愉悦、有事大家商量,共同想办法,谁的主意好就听谁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积极开动脑筋,从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经常带领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很高,也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新鲜事物。是农村的,可带孩子去城市,让他们认识城市的建筑、交通等设施;住在城市的,可带孩子去农村走走,让他们认识认识农作物、家畜家禽以及欣赏田园风光,了解花鸟草虫的生存特性等。认识事物越多,想象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3.在玩的过程中搞创新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会玩的孩子不可能是聪明的孩子。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积极鼓励,就是要创造条件,必要时,也可能一起参与玩耍。探索性玩耍,就是要鼓励孩子玩出新的花样,尝试各种各样,不同的玩法。在对孩子的玩耍方面,要纠正三种不正确的做法:一是为了安全,不让孩子玩,安全当然是重要的,但不能杞人忧天或因噎废食,而且安全也有个程度问题。二是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玩,有些家长把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全身名牌,生怕因玩耍而弄脏衣服,卫生确实需要讲究,但不能影响必要的玩耍。三是怕损坏物品和玩具,有些家长虽然给孩子买来了各种玩具,但不让孩子自由地玩,有些家长不准孩子摸或摆弄物品,动辄以“要弄坏的”相威吓,教育孩子爱护东西是对的,但不能要求过严。总之,孩子不能不玩,因为玩不但可以增加智慧,还可以直接培养动手能力。
4.提问是创新的基础
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作为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提问时,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出现三种错误态度:一是强行压制提问。如“你怎么问题那么多?”“你没看到,我正忙着?”“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等,这类话语要力求禁止。二是欺骗搪塞,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问题回答不了,但又怕丢面子,就胡编乱造一些所谓的答案来欺骗和搪塞孩子,这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也会影响家长自身的威信。三是解释得太深太难,让孩子听不懂。这三种态度都不利于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孩子的提问,家长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家长如不能回答的,可实话实说,也可和孩子一道探索。
5.多角度思考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条思路想的好习惯。家里买了一条鱼,可以问孩子,除了蒸以外还有什么吃法;茶杯除了喝茶的用途外,你能说出别的用途吗?突然下了一场暴雨,树倒了,菜淹了,这些害处是明摆着的,那么,这场暴雨就没有一点儿益处吗?等等。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多角度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家长要注意从小引导和培养。
6.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训练方法一般有:
(1)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比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
(2)许多家长平时都给孩子讲故事,不妨在讲到一半时,戛然而止,让孩子根据前面的情节续接故事;
(3)看文字画画,可提供一些文字(或口语)让孩子把文字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
(4)进行概念的联结训练,经常出一些毫不相干的概念,要让孩子通过相关的中间环节把两个不相干的概念联系起来。比如:“石头”与“电脑”这两个概念不相干,但通过“玻璃”与“屏幕”,就构成了相关的概念链:石头──玻璃──屏幕──电脑;
(5)鼓励孩子直接编故事,孩子平时都爱听故事,听到一定数量后,可让孩子自己来编。
7.兴趣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最好老师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兴趣使人注意集中、产生愉快、并有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所以对孩子应从小培养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让孩子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真知。父母要从小就给孩子买《幼儿智力世界》《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科普书籍。孩子对书中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还要买一些益智的玩具。如积木、魔方、智力环、七巧板、折纸书等,这些东西可以不断培养孩子对知识的追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家长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从小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最有利的环境。
57 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去做
父母箴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认为孩子的年龄小,能力差,所以很多事情都由自己一手包办代替。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父母作为启发教育者,要培养孩子爱动手的好习惯。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时,父母要持之以恒,直到由技能变成技巧,熟练掌握。
手是人的重要感觉器官,通过它,可以获取更多的外界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有利于大脑神经细胞功能的迅速发展,而大脑的神经中枢又能调节手指的活动能力。神经中枢与手指活动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因此,动手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其他智力因素也就相应得到了发展。孩子动手操作,就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事物,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多方面的兴趣。为了完成一个操作动作,他们的活动就必须有一定的目的、计划,这些都必须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孩子动手对发展他们行为的目的、动机、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都大有好处。让孩子自己动手,还有助于他们认识自我,培养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克服样样都要依赖别人的不良习惯。
所以,要想发展孩子的智力,使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要多给他们动手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不小心做事,或怕他出事,或怕他损坏东西,就不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教导孩子动手“操作”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如果没有适当的教导,他们的操作就会乱七八糟,而这类杂乱无章的动手操作正是孩子的特征。如果父母教他们动作操作,动作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孩子就会静下心来成为一个动手操作者。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
1.兴趣引导勤动手
在开始的阶段,孩子对身边的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好奇心,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他们会认为帮助父母做事是一件很光荣的事,父母应该趁此机会让孩子勤动手,并引导其成为一种兴趣习惯。有时候,孩子会摆出“小大人”的样子,说“我自己来,我会”、“妈妈放手,我能”等。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哪怕是孩子认为自己可以移动一只怕碎的花瓶,也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如果可以因为碎一只花瓶,就能换来孩子的自信或者是孩子勤动手的好习惯,那么,一只花瓶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生活中,父母也可以用一些废弃物品与孩子共同动手制作工艺品,比如用蛋壳制作人头像或用泡沫雕刻一些形状简单的东西。这样一方面让孩子从小认识到双手的魅力,让孩子懂得生活中很多废弃物都是可以利用开发、变废为宝的,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孩子有自己动手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更可以增强孩子的动手兴趣。所以,父母平时要多买一些手工制作图片或书籍,让孩子从中展开制作的想象力和制作的兴趣。也可以多让孩子做一些动手的游戏,像折纸、剪纸、撕纸张、粘贴、折皮球、组装玩具等,多为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
在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可以在一旁观察、鼓励,或适时地加以协助。如果孩子实在做得不理想,也不要责备他,可以在孩子离开现场后再略加收拾,因为孩子的自尊心致使他不愿意接受大人的帮助。
2.鼓励动手增信心
称赞是鼓励孩子、增加孩子信心再合适不过的一种激励方式。当孩子做出一些“小成绩”的时候,请父母不要忘记告诉孩子,他们是多么的优秀;当孩子帮你做了某一件“小事情”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告诉孩子,你对他们的帮助是多么的感激。这种真诚的感谢会令孩子更积极、更认真、更负责地成为一个自信、热爱劳动的好孩子。比如说,妈妈在摘菜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并以游戏竞争的形式看谁摘得又快、又多、又好。妈妈可以故意输给孩子,以增强孩子动手的信心。当下次再摘菜时,孩子就会主动请缨挑战。当孩子发现成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时,就会从中发现自身的能力和潜力,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不要让孩子失去动手的机会。有时父母会因为孩子动作太慢、太笨,而代替孩子去做。这样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惰性心理。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或者他力所不能及的事。希望孩子做的,一定是孩子能够完成的,否则会挫伤他的信心与勇气。因为家长一道否定的目光或一声消极的语气,都对孩子有极大的“摧毁力”;相反家长一道赞赏的目光或一句激励的话语,又有着使孩子充满自信并取得成功的魅力。
3.手脑结合开启孩子的智力
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对大脑发育最好的刺激。3岁前父母应该教幼儿握笔、写字、做手工、拿筷子等,动手的同时就将新的刺激源源不断地输入了孩子的大脑。脑的使用度愈频繁,脑的成熟度就会愈高。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脑越用越灵,手越用越巧。因此,父母应该安排孩子做一些必要的家务活。例如,起床后自己叠被、扫地、擦桌子、饭后洗碗、刷锅、购买小件物品等。这些应当要求孩子主动来做,这对孩子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作用都不可小视。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让孩子从动手中开发智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孩子由“‘通过理解一个道理而去做实验’发展到‘通过实践证明一个道理’”,也就是说由被动操作向主动实践的转换。由此养成一种手脑的相互结合,手脑的相互促动的好习惯。
4.具体指导,技能训练
父母应认识到任何一种新的动手技能都要以一些原有的动作为基础。例如打字,虽然是第一次练习,但如果过去学过弹钢琴或电子琴,其中所包含的按键动作,就会对打字有帮助。所以,小学生从小培养各种动手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大有好处。
有时,在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过程中,发展到一阶段就会停滞不前,这是一般练习中都有的,心理学上叫“高原期”,在这个阶段,家长鼓励孩子不要放弃,继续练习,达到一定阶段,会出现质的飞跃,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
父母作为启发教育者,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时要持之以恒,直到由技能变成技巧,熟练掌握。
58 让你的孩子拥有一颗好奇心
父母箴言
很多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把孩子教育得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父母不断地替孩子们“设计”行为,规范思维,不许孩子做出任何“出轨”的举动。但是,父母恐怕不知道他们这么做的结果,只会让孩子丧失了他们天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想象力。
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的时候并不聪明,但是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还特别喜欢刨根问底。比如,他曾经学母鸡的样子趴在草丛里孵蛋,因为他好奇母鸡为什么用体温能孵出小鸡,而人却不行?他看见小鸟在天空中飞翔,联想到家中做面包的发酵粉能产生气泡,让面包变轻变软,人要是吃了发酵粉,是否也能使身体变轻飞上天呢?
正是因为他对大自然的种种奇观异象都充满好奇,所以,他从一架儿童玩具中得到启发,如果把照片连起来快速移动,就会在眼中构成连续的动作,因此他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爱迪生这一生发明无数,像留声机、电灯、喷气机车、有声电影等。这些发明强烈地冲击着现代文明,使人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生存境界。
好奇心能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是推动孩子主动学习、探求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孩子也将会面临复杂的竞争环境。这就需要他们用超群的想象力、大胆的探索精神去解决问题。而所有勇于实践的行为,都源于他们的好奇心和丰富的心灵底蕴。
有个儿童教育家说:“好奇心可以被父母的无知摧毁,也可以被父母的爱心培养出来。”爱迪生7岁上学,不到3个月,就因为满脑子都是稀奇古怪的想法,被老师劝退学。但他的母亲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责任,她不仅给爱迪生讲名人的成功故事,更鼓励他对身边的每件事都问“为什么”,并积极尝试。而我们的很多父母,常常会因担心孩子的好奇心过重而惹麻烦,进而阻止孩子的好奇行为。
冉冉是一个聪明又漂亮的好孩子。有一天,她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别人都会夸我漂亮呢?”妈妈告诉她:“那是因为你每天喝一袋牛奶的结果啊,牛奶是最有营养的了,喝了它会让人健康漂亮。”听了妈妈的解释,冉冉立刻把一袋牛奶“哗”地全都倒进了鱼缸里。妈妈看见了,当场就对冉冉骂开了:“你在干什么?那是人喝的东西,怎么能给鱼喝?我刚把鱼缸的水换好,这下好了,又得重换,你怎么这么讨厌啊?”其实,冉冉只不过是想知道当鱼儿喝了牛奶之后,是不是也能长得肤白体健。在她的小脑袋里装的是,既然牛奶对人有好处,为什么鱼儿不能喝呢?她要亲自验证一下。冉冉的这种探索行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但是,却由于妈妈的嫌麻烦,致使冉冉的探索行动受到了制约。妈妈阻止的后果是,纵使以后冉冉再有什么大胆新奇的想法,也不敢付诸行动了。
有时候,孩子常常会问父母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鸟儿可以飞上天?”面对这种幼稚的问题,很多的父母会不屑一顾地回答:“这种问题太简单了,有什么好说的?”这种问题对父母来说或许很简单,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稀奇的。当父母用敷衍和取笑应对孩子的好奇心时,他们对大自然神奇的景象,就失去了思考的兴趣。
另外,父母的知识水平,也对增强和延伸孩子的好奇心,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亮亮看着妈妈的手机出神,突然他问爸爸,“为什么手机没有电线也可以和别人通话呢?”“那是因为可以靠电波传送。”爸爸回答。亮亮追问:“电波是什么?”爸爸挠挠头:“唉,这个我现在也说不清楚,等你长大了,上学后自然会学到的。”于是,亮亮的好奇心被爸爸微薄的学识阻断了。其实,如果爸爸稍微懂点电子学原理,深入浅出地给亮亮指点一下,他的心里就会早早烙印下物理学知识,也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有父母曾经说:“我之所以不让孩子对事物太好奇了,是怕他出事。”比如,有的孩子好奇自行车的大小齿轮转动咬合现象,便把手伸进去感受,手被齿轮咬住了……所以,很多父母会盲目地制止孩子无处不冒的好奇心,强硬地说:“不许乱动东西,不许胡思乱想,好好待着。”长此下去,孩子会失去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他一旦停止了好奇和思索,也就停止了探索和钻研的冲动。
其实,好奇心与危险并不冲突。父母可以做一些防范措施,比如电插头挂到高处、热水瓶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总之,在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尽情地对事物展开联想,产生好奇,对他后续的学习,会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1.随时随地解答疑问
随时随地解答疑问,答案未必明确,但态度要诚恳、积极。小杰问妈妈:“为什么舅舅从美国打电话老是在深夜,还说自己在吃午饭?”妈妈告诉他,是因为中美两国有时差。小杰接着问:“时差是什么?”妈妈正在写工作报告,便说:“我现在很忙,而且知道得不多,但我会尽快查资料告诉你。”当天晚上,妈妈便找来地理书籍,仔细研究地球的自转、公转和时差问题,第二天便把答案告诉了小杰。
父母繁忙时,切勿用“别烦我,走开”或“我不懂,别问了”来搪塞孩子。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否给孩子正确答案并不重要,但认可他好奇心的态度,却会影响他的求知欲。比如像“这个问题提得真妙,让我想想,明天再告诉你”或是“你先说说自己的看法,好吗?”这样的回答就很人性化。这种带有鼓励性质的回答,会让孩子衍生出更强烈的好奇意识,扩大思索空间。
2.让孩子多接触环境和实物
让孩子多接触环境和实物,开创感性空间,启发好奇心。有个妈妈说,现在的孩子接触东西太多了,像电脑游戏、卡通片、儿童图书、玩具,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学习了。言下之意,这些东西对孩子一无是处。其实,换个角度考虑,恰恰是这些东西,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扩大了思维空间。
在这里,建议父母多带孩子参观展览、出去旅游和采风,让他们在各种社交活动中汲取丰富的信息,让好奇心和思考意识,始终贯穿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
3.让孩子多动手
让孩子多动手,在自由的空间里随性地创造,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峰峰家里有几台拼装四驱车,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很好奇。咨询后才知道,汽车跑得快与慢,全由发动机决定。于是,父母鼓励峰峰自己改装发动机。他抠抠弄弄地搞坏了几台,越弄问题越多,爸爸花了不少钱,但峰峰最终还是改装成功了,他也因此对机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父母应放开手脚,让孩子在实物操作中,激发好奇心。因为探索的快感,总是存在于感性的过程中。
4.父母应多问孩子“为什么”
父母应多问孩子“为什么”,帮助他建立好奇意识和思考习惯。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思想不够敏感和活跃,所以,常常会对某些新鲜事物视而不见。父母平时要多问孩子“为什么?”比如在公园,可以问他“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到了冬天,问他“羽绒服为什么能保暖?”当孩子在父母的牵引下,看见任何事物都要问“为什么”时,他一生都会养成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5.父母应加强知识储备
父母应加强知识储备,用生动易懂、循循善诱的方式,把孩子引入深层次的思考空间。真真问妈妈:“风筝不是飞机,没有能源,为什么能飞上天?”妈妈告诉她,是风带动的气流把风筝托了起来。妈妈反问真真:“没有风的时候,为什么风筝也能飞上天?”真真摇头表示不懂。于是,妈妈带她去公园看放风筝。真真发现没风的时候,人们大多都是拽着风筝线跑。妈妈启发她,夏天停电时,奶奶就会用扇子给她扇风,于是真真回答:“是不是跑的时候,会造成气流流动,跟有风的效果一样?”妈妈高兴地夸奖了真真。
好奇心是孩子最强烈的心理活动。一个孩子是否具备好奇心,往往表示其思维是否活跃,心灵世界是否敏感和丰富。所以,父母们要从生活的各个环节入手,培养孩子无处不在的好奇心。
59 正确应对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父母箴言
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新奇的事物,他们对世界从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好奇和求知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的突破口。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到及时地、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人为什么要吃饭呢?”“飞机为什么会飞?”“月亮为什么会跟着我走?”孩子总是会不停地问问题,这些无休止的问题常常会给父母一个措手不及,还会问一些离奇的问题,把父母弄得瞠目结舌。
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新奇的事物,他们对世界从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好奇和求知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的突破口。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学问和知识就是人在不断地探索中,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区别只是大人有了问题,他会在没有适当的人可以求教时,自己去看书,寻找答案。而孩子由于知识有限,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这方面能力比较差,他们就需要父母的帮助。孩子有问题找父母,这正是孩子对父母信赖的表现。孩子想了解周围的一切,渴望从大人那里得到答案。有些问题在父母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对于孩子来讲却是神秘好奇的。正是这种好奇心使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正是这种好奇心使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发明了蒸汽机;正是这种好奇心使伽利略对教室里吊灯的均匀摆动产生兴趣,导致他发现了等时性……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与人的创造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成长应尽一切努力来帮助孩子,比如帮助解答孩子的问题,孩子还没有查书寻找答案的能力,父母就应自己查书寻找答案。如果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不知该如何回答时千万不要敷衍了事,或横加指责,那样会把孩子求知的欲望扼杀掉的。
父母对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十分珍惜。儿童的心理发育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学龄前期像一座桥梁横跨在幼儿期和小学期之间,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各种心理倾向的空白点也正在陆陆续续地填补,渐渐对各类事物产生个人兴趣,而且好奇心特别强,总爱问这问那,有时还会做出一些“破坏性行”,如拆坏钟表、电动玩具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一位因好奇心而拆坏了金表的孩子的母亲这样说“小孩子拆金表是出于他对表为什么不停地走的好奇,这种探求知识的好奇心是十分可贵的。”他建议这位母亲带孩子到钟表店去看师傅修表,把钟表店当课堂,让修表师傅当老师,将修理费当学费,这样就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使之更加聪明。陶行知先生的处理方式不愧是我们做父母的正确对待孩子好奇心的典范。好奇心满足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一步,好奇心不断得到满足,智力也就不断有所提高。所以,父母要充分珍惜学龄前儿童求知心理的最佳时期,及时地、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要做到及时地、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以下十点建议可供参考:
1.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
要使孩子懂,首先自己懂。知识是无穷的,希望孩子成长,父母就要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果有些问题一时难以解答,可以带孩子一起查找书籍,直到弄懂为止。如果父母一问三不知,这又怎样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呢?
2.讲究科学性
教给孩子的知识必须真实,符合客观实际,切忌把模棱两可、违背科学的东西告诉孩子。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比较复杂,比如“人是怎样跑到电视机里去的?”、“月亮为什么有时大有时小?”父母必须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孩子,切忌胡编乱造,使孩子接受错误的知识。如果父母也不懂,可以找书,也可请教别人。父母的这种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会感染孩子。
3.注重通俗性、趣味性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只有通俗地把具有趣味性的知识讲出来,孩子才能充分接受。
4.注意正确“导航”
孩子好奇心是诸多方面的,他们提出的不一定都是知识性或有积极意义的,有些还是不切实际的。有时他们跃跃欲试,要去看、听、闻、尝、摸、捏、掂,有的还会做出些“惊人之举”,如用嘴尝任何东西、到池塘边玩水、摸电器插头、开关等,有时还会捅出“漏子”,给大人添麻烦。此时,父母要积极引导,讲清道理。
孩子的心灵发育一辈子只有一次,每一阶段的发育都是无法重复的,好奇心的发育同样如此。父母应珍惜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断提高孩子好奇心的水平,充分利用孩子求知的最佳时期,讲究科学的育儿方法,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
5.幽默感
对孩子不要摆出像法官般一脸的道貌岸然,也无须扮演命令、威胁、说教或斥责的角色,因为这些角色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而畏缩。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温暖和安全感,然后发现问题并协助他解决问题。
6.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去看看、听听、闻闻、尝尝,以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主动去探索生活中的奥秘。日常生活中,可以让他们多玩些色彩鲜艳的或者能活动、能发声的玩具,如各种娃娃、带动力的小汽车、飞机及小铃铛、玩具乐器等等,从一开始认识世界就丰富他们的眼界。在节假日还可以带他们出去郊游,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青山绿水都充满了知识的奥秘,对孩子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7.利用故事增强孩子的好奇心
故事是用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它有内容,有情节,形象生动,孩子一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不但能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展孩子的视野,使他们从中懂得人生的哲理和人生价值,而且还能起到增强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求知欲望的作用。有位儿童教育专家建议:当孩子刚满6个月,可以坐在大人膝盖上的时候,就应当给他们读小人书或根据书、画讲故事给他们听,这种抚爱和温馨的气氛能培养他们对书籍的感情。
8.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加以爱护,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即使产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能盲目否定,而应采取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答,共同讨论,或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继续思索。同时,要关心他们那些在大人看来是“错误”的行为,要善于发现他们“错误”中的创造成分,帮助他们选用适宜的方法,继续展示出来,及时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推动宝宝好奇心的发展。
9.为孩子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比如让孩子自己制作简单的玩具,自己设计一种游戏等。他们对于自己动脑筋想出来、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因而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10.不要挫伤孩子好问的积极性
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他们常会问父母,自己是怎么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作为父母,我们应好好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而不要随随便便地搪塞一些答案,例如“路上捡到的”、“从石缝中跳出来的”等等。这样不但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感到害怕,也很可能会使他失去再提问题的兴趣。相反,如果我们的回答既生动又活泼,例如直接回答孩子:“是从妈妈肚子里生下来的”,孩子也许会有一连串的联想,例如“为什么妈妈的肚子里面会有我?”“妈妈又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无形之中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对生命、未来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