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的奥秘在于占有资源的多少。当你的资源很多时,马太效应会为你服务;如果你的资源很少,就难免被这一法则压在下面。幸好你不是无所作为的——你可以通过努力和有效的方法使好的资源增值,直至使你成为一个赢家。如果你没这样做,那么你也就没有理由抱怨什么。胜败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一、你的人生资源有哪些资源绝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积累起来的,细水长流才能持续发展。人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运用的过程。你得一点一滴地来完善自己,如果在少年时期放浪,挥霍的必然是晚年的幸福,而成功者都不满足于现状,总是不断为美好的明天做着准备。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每天积累一点点,你就挖掘了生命的深井,天天都可以喝到甘甜的井水。
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创业,我们之所以那么重视创业,是因为它能最快地使你的资源增值。假如你认为自己缺乏这种能力,你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经过反复的实验,我们终于找到了使资源迅速增值的方法,那就是“使用”。你的任何资源,你越是使用它,它就增值得越快。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资源大致划分为金钱、才能和时间三种。
让我们先来看看资源之一:金钱。回想一下《圣经》中是怎么说的?那个用5个塔伦特赚了5个塔伦特的人(可以想想,他是如何高效率地使用这一本钱的),还有那个把1个塔伦特用土埋起来惟恐弄丢的人,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可取?
让我们再来看看资源之二:才能(或者天赋)。你不难发现,只有不断应用,你的才能才会变得更为精熟。美术大师不停地作画,音乐大师每天花费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练习,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才能更出色,技艺更精湛。不仅艺术家是这样,环顾我们的周围,那些工作效率最高、工作质量最好的人,哪个不是在不断努力中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因为才能不是僵化的东西,它是在磨炼中成长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才能的不足之处,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然也提高了我们的才能。
最后一个资源是时间。这个资源跟上述的两个资源不太一样。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恒定不变的,每天都是24小时,不会多也不会少,不可能说你积累的资源多,你就能获得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如果你花费时间去做这件事,就一定没有办法再去做其他什么事,时间只能是越用越少,而不会越用越多。
虽然每个人每天都拥有24小时,可你周围总有些人老是抱怨“时间不够用”。他们是那些做事最多的人吗?相反,他们恰恰是那些做事最少的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问题在于不同的时间利用率。同样是写一封信,有人在半小时内完成而且寄出了,而另一个人也许连信封还没有找到,等他总算找到了信封,又会去找邮票,等这一切凑齐了,说不定又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一个做事快捷、工作效率高的人,即使同时应对几件事也能愉快胜任;而一个行动迟缓、推三阻四的人,也许一天下来连一件事也做不成。两人的区别在哪儿?就在于前者已经养成了立刻行动的习惯,而且掌握了做事最简捷的方法,而后者只是学会了拖延,他的事情总是完不成,所以时间也总是不够用。
然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结果的花开的时候往往都显得那么平淡无奇,而那些无果的花却是那样的绚烂多姿。在行为比语言更有力量的时代,如何选择直接决定着人们未来的命运。任何人都应该知道,成功的时候只有刹那间的光芒,没有以前所做的一切,就不会有成功的一瞬。因此,我们要把资源的积累变成我们的一种信念,时时刻刻累积成功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二、建立个人品牌哈佛大学商学院国际知名战略大师麦克·波特教授就非常重视企业的创新和差异化战略。他甚至提到他个人的品牌的建立也是基于他对战略研究的创新,因而获得了成功,自然而然,他的名字成为了品牌。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品牌仅仅是公司和产品所需要的,与个人毫无关系。而我们个人恰恰都是属于某个集体的,由此来说品牌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有时个人品牌甚至是与“身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很多企业,个人品牌知名度越高,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就越大,个人的身价自然也就不低。
美籍华人靳羽西女士重视个人修养和礼仪,为自己打造出独特的品牌价值。她曾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羽西化妆系列产品品牌卖给了欧莱雅,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无形的档案,这个档案就是你的信誉,你的品牌。如果你曾经在IBM做过部门经理,创造过不错的业绩,在业界树立了你的信誉,建立了自己的品牌,那你还可能去做惠普的经理,去做摩托罗拉的经理等。
例如摩托罗拉大中国区前总裁陈永正就去做了微软大中国区的总裁,尽管他从来没有在微软做过,但他在业界有很好的品牌,能够在一个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中得到认可。由此可见,个人品牌的建立需要有很好的业绩做载体,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企业的认可。
在职业生涯中,你不可能永远属于一家公司、一个职位,倘若你只能负责某一种简单工作,那么当企业需要裁员时,你很有可能会成为其中的一员。竞争不可怕,裁员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作风格,没有具备别人不可替代的价值。
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最好的答案就是建立良好的个人品牌和信誉。所以,从现在开始,你需要将自己当作一个品牌去经营。较强的工作技能是个人品牌的核心内容,精深的专业技能是个人品牌建立的重要元素。彼得·德鲁克在他的著作中曾指出:现在个人专长的寿命比企业的寿命长。如何让自己的技能和工作风格形成特色,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建立个人品牌的关键。
建立个人品牌价值并不是一件难以实现的事情。要使个人品牌获得升值,应秉持敬业、合作、进取的理念去做每件事情,应该是最佳策略。工作也好比“围城”,每个单位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处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有自己的委曲如苦衷。所以,只要对自己的事业还很热爱,只要不曾破灭的梦想还藏在心间,就不必迷失在“围城”之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络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
三、将有限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分布抗战胜利后,有人问毛主席:“是什么让你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主席说:“我们的经验是,分兵几乎没有一次不失败,集中兵力打击小于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敌,则往往胜利。”
由上可知,“集中最优兵力”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原则。当可利用资源有限时,必须学会“集中最优兵力”这一战术原则,将你的时间、精力、才能、金钱等投入到最有希望获胜的战场,确立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你的每一场胜利都会使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这样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直至取得全局性优势时,“最后的决战”也就胜券在握了。
研究拿破仑的学者普遍认为,拿破仑之所以能20年在欧洲所向无敌,主要归功于他在战略上善于动员最强大的力量集中于根本性的目标上,用决战取胜。在克劳塞维茨眼里,集中兵力主要体现在他说的数量原则上。他在对拿破仑战争进行反思后说:“对于近代军事史无偏见的检讨导致下述结论:数量优势是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具有决定性,所以尽可能集中最大数量的原则也就被认为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数量优势“乃在战略和战术中最普遍的胜利原则”。拿破仑自己则有“多兵之族必胜”的格言。当然,克劳塞维茨也知道,集中兵力原则不是唯一的胜利原则,“仅当数量优势大到足以抵消所有其他因素的能力时,它才是决定战斗胜利的最主要的因素。”
这些例子似乎违背了马太效应,但是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从双方总体实力对比来说,胜利一方处于劣势,但在每一场具体的战役中,却都是以优势兵力击败对方的劣势兵力,这正是《孙子兵法》的“倍则分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胜利者才是真正了解马太效应并善于驾驭它的人。
如果我们做不到数量上的优势怎么办?
克劳塞维茨回答说:“每当不能获取绝对优势时,唯一的方法即为利用我们手中已有的兵力来做巧妙的运用,以求在决定点上产生一种相对优势。而所谓相对优势,即在决定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通常是以下述几种因素为其基础:对于那些点的正确研判,开始时就对兵力给予正确方向,以及为重要利益而不惜牺牲不重要利益的决心。”
对此,******总结出了简单的四个字:各个击破。
“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的局部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的局部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例如,在朝鲜战场上,******曾提出以9倍数的优势兵力歼灭美军。1930年12月30日第一次反围剿的第一仗,红军集中4万人打张辉瓒的9000人。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过去3个月歼敌25个旅时所采用的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我们集中兵力必须6倍、5倍、3倍,至少3倍于敌,方能有效歼敌。”1947年,******更把这一条放进了十大军事原则。
军事上如此,成功的企业家也都非常看重集中兵力的原则。在王石表现为其“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在华为表现为其写入“华为基本法”的“永不进入”原则:“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广汇的孙广信,也似乎有同样的信条。
但在管理上,要真正做到集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像******曾感慨的那样:“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立能力,采取应付主义。”
你要清楚地知道,你的一切资源假如没有被充分利用,它就不能给你换来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不能将你所拥有的资源善加利用,同样也不会取得成功。面对纷繁杂乱的资源,不要企求面面俱到,而要学会攻其一点,只要你能做到这点,相信成功对你来说也不是件难事。其实,胜利的奥秘就在于你如何选择,并将能力发挥到极致,使自己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把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曾有人说:“做我们的天赋所不长的事情往往是徒劳无益的,在人类历史上因为做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而导致理想破灭、一事无成的例子不胜枚举。除非你所有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你才会发现自己真正擅长的是什么。只有你的天赋与个性完全和手头工作相协调,你才会干得得心应手。”
假如你对某事没有什么兴趣,那么你就不可能在这件事上取得惊人的成绩,更别说领先于众人了。
英国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说:“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要数那些说不清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的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适合他们干的事,简直无处容身。”莫里哀和伏尔泰都是失败的律师,但前者成了杰出的文学家,而后者成了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卡莱尔说:“发现自己天赋所在的人是幸运的,他不再需要其他的福佑。他有了自己命定的职业,也就有了一生的归宿;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并将执著地追寻这一目标、奋力向前。”
要选择好工作,首先要问问你自己的兴趣所在。“我喜欢做什么?”“我最擅长什么?”一个人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事业目标,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既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也绝不灰心丧气,而是去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
如果你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你工作的时间也许很长,但却丝毫不觉得是在工作,反倒像是做游戏。例如爱迪生,这个从没有上过学的报童,后来却使美国的工业革命完全改观。爱迪生几乎每天在他的实验室辛苦工作18个小时,在里面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难怪他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事实上,每个从事着他自己所无限热爱的工作的人,都能成大事。
也许对你来说,让你对某事情有热情是很困难的。其实,实际情况并没有你想的那样困难。
谁都会对某一件事感到兴奋,如果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吸引你,则虽生犹死。况且,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嗜好、热忱或职业都能变成商业行为。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要如此注重专长和做事的热情呢?看了下面的例子,也许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委了。
德国著名作家席勒曾被送到斯图特的军事学校学习外科医学,但他对医学根本就不感兴趣。他热衷于文学创作,他私下里创作了第一部剧本——《抢劫者》。学校的管理像监狱一样,这令他厌烦万分,而对作家职业的向往又令他饥渴异常,于是,他冒着可能衣食无着的危险开始在清冷的文字里遨游。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位善良女士的帮助,并很快创作出了两部伟大的戏剧,席勒也因此而成了作家。
马克·吐温曾经经商。第一次他做打字机生意,因受人欺骗,赔进去19万美元;第二次办出版公司,因为是外行,不懂经营,又赔了10万美元。两次共赔将近30万美元,不仅把自己多年心血换来的稿费赔了个精光,而且还欠了一屁股债。马克·吐温的妻子奥莉姬深知丈夫没有经商的才能,却有文学上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走创作之路。终于,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这是因为经营自己的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而经营自己的短处则会使你的人生贬值,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往往一时很难弄清自己的兴趣或擅长所在,这就需要你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善于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不断地了解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此才能取之所长,避之所短,进而成就大事。大凡成功者,他们成功的关键都是掌握了自身的优势,并加倍强化这种优势,全心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工作中,将这种富有特长的兴趣爱好发挥到极致。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不要问可以赚多少钱或可以获得多大名声,而应该问哪些工作自己最感兴趣且可以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选择那些能促进你的发展、使你雄心勃勃、将来会有所成就的职业。
五、领悟80/20法则假如你一星期要工作六七十个小时才勉强完成任务,或你总觉得赶不上进度,那么你不是选错了工作,就是方法不对。
你了解80/20法则吗?你应该时时不忘提醒自己记住80/20法则的一些观念。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在任何领域中,八成的人只得到两成的收获,而两成的人轻松就能获得八成酬劳。这多数人是哪儿做错了?这少数人又是哪儿做对了?谁是那些少数?他们能做的,你能吗?你能以更精简的方式完成吗?你能发现更聪明且更有效率的方法来做吗?
2002年,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连续四度赢得环法自行车大赛(Tourde France)的冠军。他决定除了一两场特别的赛事外,不再在美国出赛。
为什么?对世界第一流的运动员来说,阿姆斯特朗的决定并不意外,因为他们要把有限的精力留给最重要的比赛。高尔夫球迷绝对希望老虎伍兹(Tiger Woods)参加每一场比赛,电视制作人更乐见此事。但是伍兹一年参加的赛事比其他职业选手或是之前的球王都要少,他的目光只放在高球四大赛。他并未因此道歉,反而被视为传奇。
很多人都知道80/20法则,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图(Vil_fredoparedo)提出的理论,它说明前20%最有价值的客户贡献80%的利润。伍兹和阿姆斯特朗都决定专注重要的比赛,因为这些比赛会带来最大的效益。我们得到一个简单有力的教训:做对的事,比你做很多事重要得多。这条法则同样适用于你的职业生涯。
但不像职业运动员,我们工作生涯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并非总是充满着荣耀。
事实上,我们的工作中有80%的内容是平常和一成不变的,实在很难靠这些事让自己与众不同。我们要与伍兹和阿姆斯特朗同行,就必须赢得关键战役。
要更了解这个观念,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失败的例子。有一个失意的专家马丁,他因为没有应用80/20法则而使自己的职场生涯陷入平庸。
跟数百万企业人一样,在2001~2002年间,马丁遭遇了几次挫败。最初,他将责任归咎于经济不景气。但是,随着时间过去,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失败也许是某些行为的结果。
毕业后,马丁进入一家大型制造公司当会计,他很快就升到了中阶管理职位。他总是准时结账,面对询问,也都能立刻拿出正确的财务报表。但是慢慢的,马丁觉得公司一些重大的策略决定好像越来越不需要他,他渐渐消失在升迁名单中。
马丁上班、做该做的事,是一个非常踏实的员工,但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他不会有太大的突破。他和某些运动员一样,参加所有比赛,但从未赢过重要大赛。马丁工作努力,但跟别的员工没什么不同,最后只能默默无闻。
跟马丁相比,瑞克·史密斯(Rick Smith)就掌握了80/20法则。他早期曾是知名软件服务商EDS的市场分析师。负责搜集、分析市场信息,提供给EDS的高阶经理人。
有一天,他发现一份档案,内容是EDS过去15年来所有重要案子的财务表现,每一笔都写得非常详细。他很好奇,不知大案子的利润是否比小案子高。他快速分析,发现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他兴奋不已,于是在办公室待到午夜,思考如何运用这些分析结果。隔天,他对主管做了汇报,并提议:“如果我们不只帮公司赢得更多案子,而是赢得对的案子呢?”一个星期内,他的报告被送到执行长办公室。
从此,事情开始不一样了。瑞克除了做日常的市场研究之外,他还被要求对公司的事业做更深入的分析。有一年半的时间,瑞克的分析报告都会交给高层主管,这使他比别人有更多机会让研究成果发挥最大影响,最后导致公司大规模地改变市场策略。
在这段期间,瑞克主要的工作还是市场分析,但他重新归类自己的例行公事,想办法挤出额外的时间来做企业绩效分析。
他一方面训练自己的小组成员,逐步将非关键性的工作交给他们,另一方面与信息部合作,将某些研究报告的产出流程自动化,以挤出珍贵的时间用在他认为能增加价值的事上。事实上,他已经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从“协助赢得生意”到“协助赢得对的生意”。因为这样,瑞克常受邀参与很多超越他权责范围但有助于事业开展的活动,从中得到别人没有的机会和经验。
80/20法则的重点在于清楚什么该做与什么不该做。大凡成功者正是懂得把这20%放在最前面。瑞克善用此一法则,让自己发挥影响力。
灵活运用80/20法则,不仅可以使公司的利润大幅度增加,而且还可以使整个公司脱胎换骨。
乔治亚公司是一家年营业额达到数百万美元的地毯供应商,这家公司过去只卖地毯,现在它也出租地毯,出租的是一块块接合在一起的地毯,而非整块地毯。
原来这家公司意识到,在一块地毯上,80%的磨损出现在20%的地方。通常,地毯到了要替换时,大部分的地方仍然完好无缺。
因此,在公司出租计划中,一块地毯只要检查出有磨损或毁坏,就给客户更换那一小块磨损或毁坏的地方。
这种做法同时降低了公司和顾客的成本,使该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而且引起很多家同行的仿效。
一个小小的80/20观察改变了一家公司,并且可能导致整个行业广泛的变化。
假如你的公司大部分收益来自于一小部分的经营活动,你就应该完全转变经营方向,集中精力来完善这一小部分的活动。
因此请务必把“关键少数”摆在你大脑的正前方,务必时时检讨自己,是否把较多的时间和努力放在关键少数上面,而不是浪费在无用的多数上。
市场和创业家一样,都有本事把较低值的资源转变成高产值资源,并且使之产生效益。很多事情总是拖着一条叫做浪费的尾巴,这是一条长长的尾巴,花掉了80%的资源,却只能产生20%的价值。
这种状况给真正的创业家提供了介入的机会。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中,80/20法则最早的应用是在品质管理领域。
因为品质的问题,一个企业常常收到许多退货。倘若对这些退货进行分析,你就会发现,在很多时候,一小批不合格的产品导致了大量的退货。
由此引发了品质管理问题。
品质管理形成于最初的品质革命,其目的是达到产品零缺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品质管理大师朱伦与戴明分别提出了关于品质管理的思想和理论,但都遭到了驳斥。当时的美国工商业界不接受这一理论,美国没有一家公司看好他们的理论。
为此,朱伦和戴明移居到对他们的思想和理论感兴趣的日本。在那里,他们采取大量减少产品缺陷和降低制造成本的举措。他们的努力在日本缔造出了很多拥有高品质和高生产力的企业,掀起了一股品质革命(或品质管理运动)的浪潮。
后来,众多商品在品质革命的引导下,其质量和价值有了显著提高,成了人们提高生活水准的重要保证。
朱伦认为,80/20法则是品质管理运动的一大关键。通过研究产品达不到标准的因素,他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20%的瑕疵导致了80%的品质问题。
正是这一少部分瑕疵使大量的产品受损,所以,应该把主要工作放在寻找那“关键少数”瑕疵的来源上,抓住关键的点全力去解决,而不必一次性将所有问题都摆在日程上。
对品质管理运动来说,80/20法则是一股“关键少数”的力量,而它造就了今天全球消费的浪潮。
在公司管理中,要运用80/20法则来调整管理的策略,首先就要看清楚公司在哪些方面是赢利的,哪些方面是亏损的,然后对症下药,制定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策略。
在企业经营中,20%的人创造了80%的价值;获利80%的项目只占企业全部项目的20%。因此,你应该学会时刻关注那些关键的少数,时刻提醒自己是否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关键的少数上,而不是用在获利较少的多数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家还没有认识到80/20法则的作用,他们依然用陈腐的观念进行经营管理,认为对企业内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倾注全部的精力。他们在许多事情上总是一概而论、不分主次,结果耗费了80%的资源和精力,却只产生了20%的价值。
对于管理者来说,认识80/20法则,不只是要你树立几个重要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观念转化成习惯,进而用80/20法则来思考,用80/20法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