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里面有一个被人们格外推崇的观点:“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人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人们把能证实这一观点的社会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从表面看,有点不人道,有点“弱肉强食”的残酷色彩,但是,它却极准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强者越强,将会继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荣誉,弱者更弱,将会受到变本加厉的惩罚,甚至会加速其消亡。仅以财富论,人类社会的财富总是随着穷人财富的失去和富人财富的不断积聚而出现贫富差别和两极分化,而且,在此过程中,财富总是以倍数的形式向富人集聚,也是以倍数的形式在远离穷人。富人倚仗雄厚的财力随心所欲地攫取更多的财富,而让贫困如影随形般纠缠的穷人如果没有办法摆脱命运的安排,便只能无可奈何地听任财富攫取。富人的暴富是以穷人的贫困作为代价的,穷人的赤贫是富人暴富的一种必然结果。贫富差别的极端化,便是让人触目惊心的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这种现象涵盖了马太效应最实质的含义。
马太效应揭示的规律既适用于穷人和富人,也适用于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从全球来说,美国是个“金元帝国”,随着高科技时代的来临,美国的社会财富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态势。有了强大的财力做后盾,美国不仅可以在全球性事务上颐指气使,而且可以将国力转化为左右世界经济走向以攫取更多财富的资本,谁能说在美国的富裕背后,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牺牲做代价?对我国而言,同样是这样,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受惠于改革开放国策,属于率先富起来的地区,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像西北这样贫困落后的地区为之提供着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廉价资源,市场上充斥着发达地区质次价高的工业产品,使有限的财富位移到发达地区,同时,发达地区又是人们旅游观光、考察学习的目的地,其软资源和硬资源又用另一种形式在让我们的财富发生着位移,这就是东西部差距何以越拉越大的重要原因。而贫困地区的自身环境又何尝不是这样?贫困乡村的财富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向中心乡镇和县城集中,中心乡镇和县城的财富向中心城市和大中城市集中。
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破解体现在城乡之间的马太效应这道难题,是全社会无法回避的也必须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常常会选择高朋满座的饭店去就餐,哪怕是需要在大厅里等一等,也不愿意到一个客人寥寥无几的饭店去。于是,人多的饭店客人越来越多,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大,而客人越来越少的饭店最终门可罗雀,只好关门大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太效应所揭示的道理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从小听惯了这句话,大概我们的父母和老师都认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就像林肯、陈景润那样的成功者。我们总是在某个方面获得成功之后就被要求停止,因为我们要全面发展,而不是要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我们总是被不断地告知:“成功这位老师是贫乏的,失败才是最好的老师。”
但是,如果你没有成功的经历,别人就不会把机会交到你手里。成功的最大好处就是:“别人对你有了信心,从而会给你更多更大的机会。有了更多和更大的机会,你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如果我们忽视了从成功中进行学习,优点得不到强化,自信得不到加强,就永远无法进入成功的循环,永远不会成为成功者。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成功的人会越来越成功,而失败的人却怎么也爬不起来?是社会原因,还是冥冥中自有定数很多人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或许这个来自国外的马太效应能解开人们的这个疑惑。本书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讲述这种效应对人们的影响,从而让强者更强,也让弱者尽力避免陷入这个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