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3300000009

第9章 周弘:赏识教育法(2)

积极比较的奥妙

报刊上经常登载一些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的文章,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家庭内部比较的危害性。有的妻子不断地对丈夫说:你不如谁有本事,你不如谁有钱等等,结果导致了离婚。同样的,在孩子身上,这种比较也是司空见惯的,常听家长抱怨子女不如邻居,不如其他兄弟姐妹,不如自己小时候:“为什么别人行,你却不行?”

“你看,隔壁的东东会背那么多古诗;楼上的莉莉已会加减连算;楼下的艳艳电子琴弹得多好,而你呢?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长大能有什么出息。”

“人家画的画儿是那么好看,你为什么就不能再画得好一点呢?”

“你哥哥在幼儿园的时候,他画的图画都贴在墙上给大家看。”

“你一点可取之处也没有。”

“你啊,你啊!瞧你这副窝囊样,和爸爸小时候比,可差远了!”

……

比来比去把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比没了。这对孩子的打击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

一项调查表明,55%的家长喜欢夸奖别人的孩子。家长夸奖别人的孩子,出于不同的动机,有的是为了刺激自己的孩子,让他为自己感到羞耻;有的是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赶紧追上好学生;有的纯属是向自己的孩子发牢骚,嫌自己的孩子不争气。无论何种情况,都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一种伤害。

一个孩子说:“妈妈总是把我和别人相比。而且专和比我好的孩子比,真是烦透了!我只要和他们一比,就灰心丧气,什么也不想再干了。”

拿别人的优点来与孩子的弱点比较,是一种消极的比较法,只能在孩子心灵上播下自卑的种子。

自卑在他心灵上留下重创之后,每击一掌,他就会感到自己是个“无用的人”,陷入“自我无价值感”的深渊,产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破罐破摔的心理。

竞争是重大压力的来源之一,它会打击人的信心,使本来已有的能力无从发挥。自小便要与人相比的想法是很不健康的,结果往往是经不起挫折失败。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有克服挫折失败的勇气,而不是成为竞争的牺牲品。

目前,应试教育衡量孩子的标准只有一个:分数。家长互相攀比,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都是第一名,最起码也是前三名。而第一名只有一个,绝大多数的孩子达不到,于是好孩子的感觉渐渐减弱了,甚至消失了。就是偶尔脱颖而出,也战战兢兢,担心万一掉下来怎么办。

日本父母认为,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教育培养孩子时,应该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而不是粗暴地、简单地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

孩子与孩子之间不是不能比,而是要看怎样比,有的家长拿别的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又不能对比较的结果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只看到别人孩子的长处,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动辄批评、指责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处处比别人的孩子强。

懂得孩子心理的父母就会用积极态度进行比较。

一位父亲深知这种积极比较的奥妙。

高考前的第一次模拟考试,女儿的成绩不理想,她愁眉苦脸地对父亲说,老师让她根据自己成绩在班里的排名计算一下自己在全校的排名,在全区的排名,在全市的排名,孩子说这样一算,她可能上专科都悬。父亲马上说:“我的女儿百里挑一。”女儿疑惑不解。

父亲于是算了一笔账:初中毕业时全市近14万人参加中考,只有3万多人能上高中,能上市重点中学的只有几千人,我女儿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保持在班级人数前三分之一内,这样算下来不是百里挑一吗?经父亲这么一算,孩子的眼睛顿时就亮了,脸上也绽开了笑容,扑上来搂着父亲:“爸爸,你的账跟老师的账不一样。”

每一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人没有绝对相同的。因此“人与人相比”毫无意义可言。对孩子的缺点,不去谈论或指责,这是上策。当你承认它是理所当然的,是正常的事情时,孩子感到这是受到表扬,效果反而更好。

周弘在教育女儿时经常讲:“爸爸是了不起的爸爸,但和你小时候相比,可差远了。”婷婷浑身是劲,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此外,孩子学习遇到挫折时,寻找“同类”进行比较,也能把孩子从失望中拯救出来。

每年高考揭榜时,经常会看到令人心情不好的场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如何使落榜的人不灰心、不痛苦。也有不少没考上的朋友相聚在一起,有的是一个人一声不响,有的是以另一个没考上的学生为例,说“某某这次也没考好”来自我安慰。

另一种积极的比较法,就是用孩子自身做比较。就是说,把孩子的现在与过去做比较。这样做,就会发现他有进步,有提高,孩子也感到了自己的成长,表扬的效果会更好。

积极的比较是一种赏识教育的方法之一。父母只有赏识孩子,就会将孩子作积极的比较。相应的,运用积极的比较方法,父母能更了解孩子的优势和特长,更赏识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看到成功的希望

天才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暗示,更需要具体的成功事例来证明自己。

一个孩子因为有过他人相信其能力的经历,他就会相信自己,并最佳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果父母或老师再给他创造很多能让他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可能性,就可以巩固他已有的成就感,巩固他的自我价值感以及他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一只苹果挂在孩子的头顶上方,挂得太高时,孩子有没有信心摘?没有。因为拼命跳也够不着。挂得太低,孩子有无兴趣?也没有。因为随手可拿到,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没吸引力。

如果放在“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孩子有无信心和兴趣呢?肯定有。

周弘正是用这种“跳一跳,够得着”的方法来鼓励孩子,使婷婷不断克服困难的。

婷婷三年级的时候学珠算,首先要过的是打“百子”关。婷婷打算盘的速度是全班最慢的。每次打百子就提不起精神,找不到感觉。怎么办?

孩子自己都觉得慢,这时候你再说她不行,她肯定会想:连爸爸妈妈都说我慢,看来我是真的不行了。要让她找到打算盘的感觉,让她相信自己行。于是周弘对女儿说:“爸爸相信你打算盘是绝对会快的。”

“爸爸,为什么说我会快呢?”女儿不解地问。

“你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上幼儿园?”“没怎么上。”

“对啊。别的孩子小时候都受过一系列的手工训练。而你没有受过训练,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你还慢。我们来做个试验,爸爸拿表给你看时间,爸爸不相信你会慢。”

女儿跃跃欲试。

为了保证女儿的成功。周弘把加到整十数的答案都写在旁边。婷婷打得很慢,可答案绝对是正确的。她每加十位,周弘就为她欢呼:“对了,又对了。”

“爸爸,慢不慢?”女儿望着父亲的眼睛寻找信心。

周弘激动地说:“不得了,第一次就全对,我小时候练五六遍都没打对,还弄得满头大汗。”

女儿兴趣越来越高,本来最怕打百子的她现在却不愿停手。

“爸爸,我还要打,我还要打。”

第二天,动作快了;第三天,又前进了一步。就这样动作越来越快。不到40天,居然从20多分钟发展到1分30秒打完。

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对意志力不坚强的孩子来说,失败可能造成沮丧的心态,成绩不好的体验会使孩子厌学。从胜利走向胜利,也是一条成功之路,尤其对孩子更是如此。

周弘老师在女儿身上实施的赏识教育的一招就是尝甜头,让女儿尝到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失败的苦头。传统的观念认为,努力导致成功。只是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只有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积累小的成功才能化为大的胜利。

一位教育学家对美国的两个小学作了一次调查,两个同样的小学,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认真而优秀的学生,并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升入了中学。另一个小学的学生问题却是一大堆,大部分毕业生进了少年院。后来这位教育专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明白了原来这些孩子都认为:“自己总是被别人指责,今后还将继续被别人指责,必定要到少年院去受管教。”孩子犯法不是能力和性格的问题,最大的原因是“反正就这样了”的所谓“失败体验”。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要医治孩子厌学的毛病,设法消除“成绩不好”的失败体验,让其体会“成绩好”的成功经验非常重要,因为孩子成绩好,必然喜欢学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良好的开端其后也会顺利,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体验。相反,一开始就受挫,即使能走上正轨也要费一番力气,学习也是如此。

对于职业棒球的投手来说,不论有多么丰富的经验,也要争取大赛中最初的“一胜”,这是最有利的一步。不论如何挨打,只要有“能够一胜”的成功体验,而后将会出现耳目一新的变化。也可以说“成功经验”是使孩子对学习产生自信的最好的营养剂。因为厌学的孩子都有“我不行”的自卑感,因此应设法创造一个能使其有“成功体验”的突破口,这样会使其改变对学习的态度。

为此,可在孩子未察觉的时候,悄悄地从不久前孩子做过的习题中找出孩子确实能得满分的题让他做,一个学期前学习过的且完全会做的题,甚至一年前记住了的题也可以。通过做这些题,孩子不知不觉地就对“自己能做”有了切实感觉,尝到了正确解题的快乐感,孩子有了这个成功经验就可以恢复自信,同时弄懂了过去尚未弄懂的问题,扫除了前进中的障碍。

一位小学教师,在正常考试时不仅给学生正确的部分打分,而且还对学生错了的部分进行打分,要求孩子将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不论是对基础多么差的孩子,这位教师都耐心地进行诱导和启发,最后还让孩子参照课本的答案,在达不到满分之前不能回家。有人问学生是否讨厌这种方式?孩子的回答却是:做完了就可以痛快、心情高兴地回家。

通过这位教师的努力,每个孩子都能心情愉快地回家去,就连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也能够得百分,使其切切实实感觉到“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

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孩子掌握知识发展人格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镜中我”的过程,即孩子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然后按照这面镜子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果你总说他学得不好,他自然会觉得学得没劲,干脆就不学了。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儿童脑神经外科专家,自幼患了一种学习障碍症,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老师从未在他的作业本上打过对号。看到满本的错号,他的头涨得很大。四年级换了一位数学老师,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新来老师拿起他的作业本,亲切地说:“你太大意了,咱们再写一遍。”第二遍还是没对,可老师却在本子上打了几个对号。他激动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这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竟迷上了数学。如果从求真的角度讲,教师也许不应该这样做,可教育更是一门艺术,应该求善求美。对于一个从未独立完成过作业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使他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

有人问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有哪些事使他特别高兴,他回答道:“有两件事,我一想起来就特别高兴。一件事是我在中学时,第一次得100分,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界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另一件事,就是我在比利时第一次完成剥除青蛙卵膜的手术。那件事使我相信,中国人也不比别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到的,我们照样能办到。”

自信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成功孕育着成功,一次小的成功可以成为巨大成功的基石。

赏识教育就是要给孩子以成功的体验。

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重视

哥伦比亚大学的盖兹和匹斯兰德两位教授,曾经针对“奖惩在学习上的效果”做了一项心理实验。他们两人经由随机取样,在某校挑选了一些学生进行测验。他们先把这些学生分成A、B、C三组,然后进行考试。

隔了3天之后,再举行同样的考试。不同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之前,先对A组学生加以奖励,称赞他们考得很好,而给予B组惩罚,责怪他们没有考好;至于C组学生,则不给予奖励,也不给予惩罚。实验结果发现,受到奖励的A组,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最好,其次是受到惩罚的B组,没有受到奖惩的C组反而考得最糟。

这项心理实验虽然不能断定奖励的效果必定优于惩罚,但至少证明了奖惩对孩子的影响,比“不闻不问”要大。至于是奖赏好?还是惩罚好?则必须视孩子的个别差异而做适度的调配。

奖励作为赏识教育法的最重要的内容。其对孩子积极的作用已经反复得到验证。但是其直接的对立面却并不是惩罚,而是不被重视。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孩子既愿意得到父母的表扬,也愿意忍受父母的批评,而最不希望自己被父母忽视。

但遗憾的是,父母常常因被繁忙的日常生活而忘记了去表扬孩子的优点,也忘记了在孩子困惑时帮孩子一把。相反,他们只有等到孩子犯错误之后才去关注他们。事实上,孩子有时是通过犯错误来引起父母的关注的。

泰瑞总打她两岁的弟弟,她的父母也总是告诫她别碰弟弟或做点好事,如若不然,她就会受到惩罚,但泰瑞的坏行为却并未停止。因此,泰瑞常常是在挨骂之后再被送进她自己的房间。

其实,泰瑞是因为感到自己的位置被小弟弟取代了,而她又太小,不知道怎样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于是,她才用打弟弟的方式来换取她所期望的父母的关注。

父母应该懂得去发现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且予以重视和嘉奖。这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上却需要投入一定的耐心和爱心。因为稍不留神,父母就会在孩子表现良好时漠然处之。

在这个例子中,泰瑞和弟弟的矛盾其实很容易化解。心理咨询专家告诉泰瑞的父母以后应该关注有多少次泰瑞没打弟弟。

在听从这些建议之后,泰瑞的父母经常表扬她与弟弟好好玩,让泰瑞知道父母为他们的表现而感到骄傲。这样,父母的注意力就已经从盯着泰瑞的错误行为转为关注她的正确行为。作为回报,泰瑞也变得热心照顾弟弟了。

在周弘所著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位母亲告诉周弘,儿子的一个古怪的行为使她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哪一天不打他,儿子就会问:妈妈,你今天怎么不打我了?好像非要妈妈打他一顿才肯罢休。

周弘问那位母亲:“你以前怎么打孩子?”

母亲回答说:“我出手决不手软,但打过之后就揉揉他,把他抱在怀里说:‘孩子,妈妈是多么的爱你!妈妈爱你才打你啊!’直到孩子在我怀里含着眼泪睡着。”

周弘听完后忍不住大笑,然后告诉这位母亲:“孩子并不是要你打他,而是寻求你打过之后对他的赏识和重视。如果你打过之后不赏识,他肯定不要你打,不信你试试。”这位母亲恍然大悟。

用挨打来获得母亲的重视和赏识,可见孩子用心之良苦,可见获得重视的感觉对孩子有多么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被重视有时竟具有很大的效用,尤其是在受到自己所信赖的人的夸奖后,孩子就会更加努力。当被夸奖的期望落空时,孩子的那种失落感之大,是大人们难以想象的。

有一位母亲表示反省说,她有一个比较小的公司,自己是一位经营业主。一天中午,正当她收拾完要出去上班时,上小学的儿子从学校回来说“今天我测验得了100分”,并高高兴兴地把卷子拿给她看。可是她只想着怕误了处理重要工作的时间,便扫了卷子一眼说“好哇”就急急忙忙地走了。从那一天以后,孩子与她接触时的态度就有些疏远,学习时也显得不用心。她觉得有些不正常,想来想去便想起了考试分数这件事。那时她满脑子想着工作,虽然对孩子说“好哇!”但只是敷衍的一句。

这位母亲深感后悔。的确,当时孩子一定很希望与母亲共享得了100分的喜悦,就是由于没有被予以重视,所以孩子就失去了对母亲的信赖感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虽然仅仅是无视孩子通过努力而取得的学习成果,但给孩子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很大的。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杜威认为:“人类本质里最深刻的驱动力就是渴望具有重要性。”就是这种渴望促使洛克菲勒聚集了耗之不尽的财富;也是这种渴望,驱使许多青年人加入不良帮派。许多年轻人犯罪往往是为了在报上大出风头,和那些运动健将、影视明星或政治人物的照片同时出现。

一位父母这样告诫做父母的:

要对孩子表示关切的态度。当孩子有问题时,无论手头有多重要的事情,都应暂时放下,把目光热情地投向孩子。

控制自己的情感,心平气和地倾听孩子陈述,不要在表情上露出厌烦的样子。

仔细询问孩子有什么好的建议,对孩子的建议采纳之后,要付诸行动,千万不可欺骗孩子。

鼓励孩子发表意见,诱导孩子对批评做出积极的反应,加强孩子的自我批评功能。

尊重孩子

让孩子养成尊重父母和他人的习惯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尊重他们并要求他们用尊重回报我们。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说:“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尊重这个词意味着对价值的欣赏。

曾有一个三口之家到餐厅用餐,服务生先问母亲点什么,接着问父亲点什么,之后问坐在一边的小女儿:“亲爱的,你要点什么呢?”女孩说:“我想要热狗。”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妈妈非常坚决地说。“再给她一点生菜。”女孩的父亲补充说。

服务生并没有理会父母的提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女孩问:“亲爱的,热狗上要放什么?”

“哦,一点西红柿酱和黄酱,还要……”她停下来怯怯地看一眼父母,服务生一直微笑着耐心等着她。女孩在服务生的目光鼓励下说:“还要一点炸土豆条。”

服务生径直走进厨房,留下目瞪口呆的父母。

“你们知道吗?”女儿避开父母的目光,眼睛望着远处轻声细语地说:“原来我也是真的。”

可以想象,这个服务生带给女孩的不单单是平等,更多的是自信。

在美国,即使某些孩子的重要性被家庭忽略,大环境也会时刻提醒家长和孩子要关注自己。而在中国,尊重孩子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不存在。

我们的家长对待孩子都是以居高临下的长者身份说话,而美国家长则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父母与孩子说话如同大人之间的探讨。对于男孩,美国父母从小对他们讲的一句话是“做个男人!”爸爸修车时孩子也可以动手参与;孩子提问题时,家长一定会认真对待,甚至会认真全面地回答问题。比如一个四五岁小孩在开玩具汽车,父亲会问他是否使用了安全带?驾驶执照怎么没带?他们认为大人和孩子年龄上有差异,但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美国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非常可笑,却十分可爱。

一个中国人,会有这种平等的尊重新一代的概念吗?

“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从任何角度看,孩子都会各有差异。做父母和老师的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包括尊重他们的落后。

大人重视自己的面子,小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面子。尤其是在他们生活和玩耍的圈子里。如果他们的这种尊严被伤害,他们的耻辱感会比大人还厉害。

当然,作父母的一般不会去有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然而,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则是常有的事。

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件孩童时的事情。他生来不会唱歌,唱起歌来声音像个烂沙罐。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上举行唱歌比赛,他只得在家里练唱。母亲听了烦躁,就说:“你这哪里是唱歌,是在嚎叫!”这句无意中的话,使他不但对练歌失去了信心,连上学都感到痛苦。

当然,这句话如果是出自他的一个同学,他虽不愿听,但他还可能同他吵,可是这种话出自自己的母亲——他所信赖、尊敬和依靠的人,他就无法反驳了,其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还有一种无意的伤害。那就是作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样样他们都代替孩子做主。其中最常见情形是孩子的同学来了找他出去玩或者上街。

母亲也不管孩子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就不假思索地代他说:“小波要看书,他不去。”母亲虽然没有存心伤害孩子,但孩子却会觉得在同学面前很失面子。这是因为孩子进入小学后,他有他的生活圈,他的朋友和他的世界。在他那个世界里,孩子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他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母亲在孩子的朋友和同学的面前指导或者指示他的行动,等于向孩子的朋友们表示他还必须在父母的指示下生活,没有独立能力。孩子当然会觉得很扫面子。

这样也有损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所以,除非迫切的需要,即使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所提出的要求是极端不合理,是邀孩子出去胡闹,需要当面立即禁止的话,对孩子的教导也应该避免当着孩子的朋友或同学的面进行。

一位父亲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提醒年轻的父母们:孩子就像小树需要阳光一样需要宽松民主,像需要土壤一样需要尊重。

我小时候的生长环境几乎无民主可言。父母是爱我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不幸的是他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认为老子打骂儿子天经地义,这对我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我性格上的一些阴暗面,比如自卑,就是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下形成的。幼年时的我对父亲怕极了,以至于最盼望的事情就是爸爸出差。父亲的巴掌快如闪电,常常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雨点般密集落下,我就只有哇哇痛哭的份儿了,哪里还能张口申辩?

稍大一点的时候我有了倔强与自尊意识,父亲再打我就强忍住不哭。不想这样做竟令父亲感到威严受到了挑战,于是他更是以加倍的力气运在手掌上,直暴打得我忍不住哭出声来。父亲也许没有料到:在哭声和他讥讽的言语声中,一个小孩子初萌的自尊心已经满是裂纹。

我从初中时起就准备记日记,却因为家中找不到日记本的藏身之地而终于放弃。有一次正写信的时候,母亲走近了。我下意识地将信纸一捂,这反而勾起了母亲的警惕,她非要看不可,我坚持不让。

结果是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信纸被我撕成碎片扔进了火炉,而恼羞成怒的母亲在赏我一记耳光后转身离去。

她也许觉得父母看自己孩子的信天经地义,却不知孩子的尊严会受到伤害!在母亲冲上来抢夺的一刹那,我感觉被抢的已经不只是一封信了。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父母用专制建立了他们的家长威严,而我的自尊自信却在如磐的重压下艰难地生长,温良谦恭的外表下,隐藏着我的敏感和孤僻。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习的重压,性格上的冲突并未凸现。当我进入了洋溢着自由与个性化气氛的大学校园后,这种性格上的矛盾冲突达到了极点。上大二时我自卑得厉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最严重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自杀也未必是件可怕的事。感谢我就读的那所综合性大学,它的图书馆中有丰富的心理学藏书。极度的苦闷中,是那些可爱的书籍使我认识了自己,让我终于从极度的自我否定中走了出来。

直到现在我参加工作已经两年了,自卑的弱点仍不时地束缚着我,有几次差点让我与机会失之交臂,我不得不时时全力与之作抗争。在这里我绝无责怪我深爱的父母之意,但是客观地讲,如果我小时候能有一个更宽松民主的成长环境,也许我现在会做得更好。

这位父亲告诫天下的父母: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体现在身体上和智力上,而且还体现在心理上。一棵小树苗,只浇水施肥而不见阳光,就难以长成参天的大树。家庭民主之于小孩,就好比阳光对于小树苗一样。所以,父母们,请多给孩子一点民主的阳光吧!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自尊的威胁,幼童对于自我和所处的地位面临很大的恐惧;青少年面临的是剧烈转变的威胁;成年人则要对抗童年时期所经历的自卑感。

如果今天各年龄层的人都存在自卑感,我们要问自己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孩子无法接纳自己?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觉得自己不被爱也不可爱?为什么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带来的是失望和自我憎恶,而不是自信与自我尊重?为什么每个孩子都要在同样的问题上撞得头破血流?

所有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我们从小缺乏尊重。

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很容易表现出疼爱却又不尊重的态度,在必要时你会为孩子拼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缺乏耐心,嫌麻烦,常有些不理智的语言挫伤孩子的自尊。

孩子呀呀学唱,爸爸不耐烦地说:“啊呀,你不要再唱了,吵死人了。”

孩子学画熊猫,爸爸毫不爱惜地说出:“这像熊猫吗?画成狗啦!”

孩子拿回99分的考试卷叫家长看,粗鲁的爸爸说出:“才99分,没考100分还有脸叫我看吗?”

父子对弈跳棋,不明智的爸爸说孩子:“你又输了,还是不如我。”

孩子主动帮妈妈洗碗、刷锅,妈妈毫无心意地唠叨:“不要干不了强干,别给我帮倒忙啦!”

诸如此类的言语,在成人方面可能毫无意识,而在孩子一方,却会造成一种心灵的创伤,轻则削弱了他的自尊和自信,重则铸成孩子无心上进的自馁和自卑心理,这不恰恰背离了当父母的望子成才的心愿了吗?

因此,想要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光爱他还不够,你还需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意味着我们将孩子看成一个个体,而这个个体有权利像我们成年人一样做出决定。

尊重孩子,意味着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而不是总以为孩子年幼无知,忽略了对孩子应有的尊重,高兴时百依百顺,生气时就横加指责。

尊重孩子,意味着应该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支持孩子的决定。

李圣珍:人性教育法

李圣珍是北京市通州二中的一名教师,在2000年3月2日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她发表的“教子圣经”迅即传遍大江南北,半年时间内,成千上万的垂询电话打到她家里,成捆的咨询信件飞向通州,李圣珍的故事还远播到美国、新加坡、智利、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李老师的“人性教育”思想打动了数以千万计的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心,一位国际教育学权威感叹:没想到真正的人性教育出自中国一位普通母亲的手笔!

李圣珍和人性教育

2000年3月2日19点38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栏目《焦点访谈》中,异乎寻常地报道了北京市通州二中一位普通教师的故事,在这期名为《教子需有方》的访谈中,李圣珍,这位平时很少抛头露面的中学老师,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她发表的“教子胜经”迅即传遍了大江南北,在此之后的短短半年时间内,成千上万的垂询电话打到了李圣珍老师家里,成捆的咨询信件向通话飞来,李圣珍老师的故事还远播到新加坡、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智利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位国际教育学权威感叹:没想到真正的人性教育出自中国一位普通母亲的手笔!

李老师的“人性教育”思想打动了数以千万计的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心,许多人说,看了节目后都流下了热泪。

2001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又一次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李圣珍的教育实践,这篇名为《让孩子摆脱噩梦》的报告文学的作者忧思重重地指出:划入“差生”行列的学生达到5000万人,相当于一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这个惊人的数字对当下的中国教育界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可以想象,这样的状况如果延续下去,21世纪中国的前途和数以千万计家庭的前途可想而知。记者不禁深深地感慨:如果我们国家多出几个这样的老师,多少孩子就能减少成长的痛苦,如果我们的家长都来取一取李老师的人性教育,多少家庭便会增添笑声和欢乐。

随即,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读者》、《青年文摘》、《文摘报》等相继转载了关于李圣珍老师的报道,全国数以千万计的家长和学生“品尝到了李老师的教育甘霖”(一位读者来信中这样说),《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工人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浙江日报》、《北京文学》等数百种报刊和网站以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数十家综合电视台也转载或报导了李圣珍老师的教育经验,李圣珍,这位自甘平凡的母亲,随着新闻传媒,“如滴滴甘霖,亦如潺潺小溪,如慈祥之母亲,亦如严厉之恩师,进入人心田,闯入人梦中”(一位中学生的读后感),在千万心灵中激起了千重浪。

从数以万计的给李圣珍老师写信、打电话,或来访咨询的家长来看,有的是高级工程师,有的夫妇俩都是研究生学历,有的还是在文化领域有专长的学者。

有很多家长和老师会时刻提醒孩子:“不好好学,你们就死路一条。”“不好好学,将来你们就会下岗。”“考不上大学,看你脸往哪儿搁。”“一定要努力,努力,加油加油。”这些来自家长和老师的亲切关怀,盼子成龙的愿望却为孩子们平添了许多的焦躁,他们感到周围的世界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们的心本来是新鲜而富有激情的,他们天性自然,但面对这些高度社会化的东西,他们却感到迷惘了,他们不理解下岗、失业,甚至生存危机,要理解这些,对他们来说,的确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而这些却被社会过早地强加给了他们。他们困惑、恐惧,没有安全感,同时许多成长中碰到的问题又被家长忽视了,他们不解、痛苦、孤寂,他们的精神世界渐渐扭曲。他们用自以为是的观点去看待这个世界,他们变得焦躁,变得喜怒无常,变得人情冷漠,变得毫无追求,变得极其任性,不知道人生的路要怎样走。

而家长们和老师们在这些孩子的变化中也被弄得焦头烂额,无所适从。来找李圣珍老师的很多家长都是心情激动,说得眼圈红了一阵又一阵,大量的来信中都是“救救孩子吧!”的急切的语言。家长们都不明白,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只有差的老师,没有差的孩子

孩子在成长中有很多困难和障碍是自己无法逾越的,他们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去解决困难,去逾越这些障碍,让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有时候就差那么一点点。但是这些障碍恰恰是老师和家长制造的。既然障碍是他们亲手造成的,他们肯定也不可能自觉地去排除这些障碍。

而这些障碍孩子到李圣珍老师那里,她马上知道他是什么障碍,帮助孩子排除这些障碍,并且帮助孩子逾越这些障碍,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像一些学校按学生成绩给学生排座位,成绩好的排在前面,成绩差地坐在后面。这是一个目前一个普遍性的现象。但一些孩子在老师和家长设置的这些障碍中就变得很没有自信,一旦解决不好,就会带着这种挫折感,失败感走向社会。一次考试失利,本来是件轻松平常的事情,但学校排名,就会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造成伤害,也许她离第一名只差一分,可是因为她排名低了好几位,她就认为自己低人一大截了,时间长了,自信心消磨了,干脆放弃学习算了。

有一个找到李圣珍老师的孩子,成绩不错,但是比较好动,老师就不喜欢他。这个孩子叫李竹,老师便在课堂上叫他“你猪”(谐音)以此故意取笑他,学生也跟着叫,把李竹说得抬不起头来。这种老师设置的障碍有可能会形成该学生一生的心理弱势,孩子要是将来带着这种挫折感走入社会,会给他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取笑孩子的那位老师也许只是一时兴起,但他很难体会,他已经带给了学生一生的阴影。

李圣珍老师认为:

孩子变得难教,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和老师人为地设置了障碍,这些障碍也许是大人们在无意中设置的,也许是有意为之,一旦形成,当事人很难自己去排除,久而久之,孩子的前程就这样被断送了。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家长与老师认不清自己在教育中的失误,被贻误的当然是孩子。

而且,有许多高知家庭、高干家庭、乃至金粉世家,他们自以为很有学识,很有教养,对教育也是百般重视,孩子却照样不能成才,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期望值一般都非常高不许孩子有半点闪失,以为给孩子提供了优厚的学习条件就可以让孩子在学业上傲视群伦,其实是忽略了孩子内在的需要,也许孩子对一只蟋蟀的兴趣要比对一台电脑的兴趣大得多,他们更喜欢与阳光、草地和同龄人为伍,而不是与饱学之士、计算机和冰淇淋打交道。那些自己事业有成却对自家的小皇帝、小公主束手无策的家长,他们什么时候静下心来过、好好琢磨过小孩子的所思所想呢?

家长和老师都感到绝望的孩子

李圣珍老师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在学校,她的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以及做人的方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同事们、学生们都称她是一个“口碑很好的人。”和同事们相处得很愉快,对学生的教育也比较成功。尤其在她的儿子王远1994年——当他16岁的时候,就考上了中国最负盛名的清华大学以后,邻居、亲戚、朋友们都认为她的教育,无论在学校和家里都算是成功的。于是,名气就在小范围里传开了,家长们、同事们纷纷要把孩子送到她这里来。

她1994年接手的第一批学生现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有一个孩子现在在日本留学,有的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那位现在在日本留学的孩子,当时人比较聪明,小学成绩一直就很好,上中学后,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对他疏于管理,到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成绩还凑合,结果到下学期就完全不行了,有五门功课不及格,只有语文一门得了61分。同时,他还迷上了电子游戏机,成天地疯玩,还早恋。

父母没有办法,成绩不好就给他找家教,孩子还是不好好学。据他妈妈讲,在校大学生请过,普通教师也请过,最后没办法,还将海淀的一个数学特级教师也请到了家里。招数都用尽了,结果孩子还是不争气,到初二考试还是五科不及格。这时,父母着急了,动不动就骂孩子,孩子听烦了,心理就起了逆反情绪,于是就与父亲对骂,家庭气氛特别紧张。孩子还养成了不尊重父母的一些毛病,父亲恨铁不成钢,有时气急了想动手打几下,孩子就说:“你敢打,你打我,我就出走。”父母于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后来,他们找到李圣珍老师。

她告诉孩子的母亲,你的孩子要解决的不是知识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孩子送到她这儿,结果只待了一年零九个月,回去后就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还稳稳当当考进了大学,后来大学没念完就考到日本一所世界名牌大学留学去了。那孩子刚开始来的时候,李圣珍老师给他测试了几道最简单的几何题,才得了10几分,他脾气也很暴躁,动不动就要对父母动粗。从这儿走出去的时候,他已经改掉了很多“恶习”,人变得温良恭俭,成绩也基本上达到一个较稳定的中等以上水平。

到现在为止,她已经教过了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都是在家父母实在没有办法教了,学校也不肯收留了,说句不好听的,是走投无路了,才到李圣珍老师这儿来的。这些走出去的孩子现在都能正常地生活学习,有多位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和国际一流大学,从这里毕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在全班上前三名。

李圣珍教育的基本信条

那期《焦点访谈》的题目叫《教子需有方》。李圣珍一共谈了8点对教育的看法:第一、长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或被孩子牵着鼻子跑的那种平等;

第二、要向孩子发泄你的喜怒哀乐,孩子不是你情绪化的倾泻对象;第三、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如果父母在情感上不受孩子信赖,他就会“移情别恋”;

第四、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是指责,而是用具体的措施去帮助他渡过难关。

第五、孩子读好书可以帮助他塑造灵魂,父母和孩子要一块读好书,让好书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

第六、要真诚地赞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学会欣赏你的孩子,从孩子身上看到大人欠缺的优点,而不是横加指责;第七、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要期望值过高,动不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去做那些高不可攀的事情;第八、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不行,那不行,也不要对孩子说,这危险,那不能动,要鼓励他们去探索,并与他们一道去体会这个神奇的世界。

这几点就是李圣珍教育的基本信条,当然,这几点看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许多家长不研究孩子的心理,不会选择适当的时机,不用恰到好处的手段进行教育,也同样起不了作用。她向来觉得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它追求完美,却又永远达不到完美,只能靠一步步的摸索、揣摩、尝试,慢慢地接近人性演绎的规律,最后是家长能与孩子一道,同步达到人生的和谐喜乐的成功境地。

认识孩子的问题

接受李圣珍老师教育的孩子,一开始都是家长和老师实在没有办法较好的孩子,都是濒临绝境的孩子。

他们身上的障碍是多种多样的,李圣珍老师将其归纳为下面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

在她的学生中,曾有几个孩子就属于有心理障碍,他们老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实际上人非常聪明。其中有一个孩子,人非常聪明。就是因为小时候被老师误认为“弱智”,被同学和老师抛弃,后来十分厌学,她想了很多办法逃避上学,其实,这个孩子后来经过测定,智商非常高,在130分以上。但在此之前,她陷入了一个死胡同,她绝望了。后来经过李圣珍老师一段时间的教育后,她心理的创伤一步步修补起来了,使她找到了自信,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还考上了大学。像这样的孩子,他们智商没有问题,但是不自信,心理特别难受,没有任何朋友。还有一个孩子,看的书非常多,懂得也很多,但就是找不到那种自信自如的感觉,老是觉得自己想够又够不着,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如此种种,都属于心理问题。

第二种类型是那种有品德障碍的孩子。

在她的学生中有一个孩子,以前在家打架,骂人,和父母吵闹,还打过母亲。刚来我这里的时候身上有60多处刀伤,还有自虐倾向。另外有一个孩子也是经常打架,小小年纪还和社会上的闲杂人员混在一起,头发染成红色,穿着大裤腿,还吸烟;还有些孩子一开口,语言就很脏,精神层次和语言层次都很低,十分庸俗;当然,还有由品德障碍和精神障碍交织在一起的情况。究其原因,是这些孩子接触的都是一些低层次的孩子,耳闻目染多了,孩子自然开始学坏,将那些坏孩子视为知己,视为榜样,盲目模仿,这种糟糕的成长环境,孩子的品质发育最容易滑坡。

第三种是学习障碍的孩子。

有的孩子并不是智力上有问题,而是他从未进跨过学习状态,没入过学习这扇门,这可能跟他的家庭环境有关系。他也不是什么坏孩子,他就往教室里边一坐,也不捣乱,就是什么也看不进去,什么也学不进去,也不知道怎么学习。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读书,应该怎样复习,阅读能力很差,不会看书,更不会举一反三。李圣珍老师就重点培养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她会叫孩子把数学书,甚至把练习题来回地读。买练习题册,让他们自己测试自己的学习情况,还买来红笔要他们给自己判分,做错的题,又布置他们大声地读。这样,让孩子自己进入到书本里去,通过集中精神状态去真正体会自己学习的乐趣。只有视学习为乐,为未知世界的新奇所感动,孩子才会提起学习的兴趣,自觉地去开发身体中的学习潜能。

最后一种是有身体健康障碍的孩子。

李圣珍老师接收的孩子中,有个孩子刚来的时候特别瘦,10岁才38斤,手细得像一根根的筷子。吃饭吃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据说,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亲经常带他去京城各种各样的餐厅,天下的美味佳肴他早就尝了个遍,又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所以吃什么都不新鲜,后来就什么都不爱吃。由于身体不好,学习肯定跟不上,甚至无力支撑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他的母亲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孩子作业很多,母亲经常要他“必须完成作业”,还要完成家庭布置的任务。孩子身体不好,不愿意做,他就经常躲到厕所里,磨磨蹭蹭不出来,每天晚上折腾到11点钟,精神紧张的孩子肯定又睡不好,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后,他父母亲只好把他送到李圣珍老师那里。刚来的时候,李圣珍决定先不急于让他去学校上学,先在家里把身体养好,每天抱着他睡觉,给他唱歌,哄他,一点一点安慰他,抚摩他,让他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逐渐孩子苍白的脸上有了红晕,睡觉也踏实了,吃饭也正常了,现在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

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

为什么很多的家长都感到和孩子沟通特别的困难?孩子有心里话也不愿意跟大人讲,大人找孩子谈话谈不了两分钟,孩子不但听不下去,而且感到十分厌烦。最后,父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十分紧张,而紧张的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具杀伤力,孩子还能教育好吗?李圣珍认为,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总是倾向于把孩子当成下级,当成被驾驭的对象,当成小奴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一书中,阐述了李圣珍的观点:一方面来讲,绝大多数家长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去驾驭孩子的精神和肉体,比如说,有的家长总是教训孩子要这样那样,而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从未把他当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很多孩子的父母,总是以斥责或者命令的口吻来对待孩子,总是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总是让孩子发号施令,而从不考虑孩子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时间长了,孩子不但不听父母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父母与孩子一旦离心离德,教育还能有什么好结果?

从另一个方面说,平等相待不能等同于迁就。有的家长说:“我们觉得对孩子很平等了,什么都依着他,可他还是不听我的,我们的谈话总是失败。”这就是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这种平等就像是在单位同事之间,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一样,这种平等没有任何驾驭和依赖的成分。家长一旦被孩子所操纵,成了孩子的奴隶,平等也就无从谈起,孩子也就失去了目标,多半成为任性的小霸王。

李圣珍老师曾经收留过一个交流困难的孩子,他来自广西,叫小风。这个孩子在广西的时候,上课不听讲,调皮捣蛋到了极点,经常在学校打架,他甚至还动手打过老师。父母亲说他,他当耳边风。

为什么会这样呢?李圣珍老师通过分析发现:首先,他母亲经常一说他,就没个完,有时候母亲晚上一说他,就说得特别晚,这样孩子腻烦了,最后把母亲也给揍了一通。小风的母亲首先就犯了一个错,她总是想控制孩子的精神世界,实际上没有把孩子当做严格独立的人来对待。以至于后来,别人只要一说他,他就夺门而去,有一回居然还把门踹了个窟窿。孩子在这种家庭里,他感到拘束,性格觉得压抑,就容易烦躁。

孩子到李圣珍老师这里来了以后,李圣珍很少说他,尽量给他自由的空间,偶尔有的小错误,也当做没看见,但一旦发现他有德行方面的错误,我就会把道理都给他讲明白,我讲道理的时候,尽量言简意赅,就事论事,不东拉西扯,也不是反复唠叨,孩子反而能听进去,恶习很快就矫正过来了。

而对孩子犯了不能容许的错误,她也会严厉惩罚。有时候严厉惩戒还能把孩子打清醒,就像佛经里的狮子吼,一次严厉的训诫可以惊醒梦中之人,让他迷途知返。当然,这种方法要慎用。

李圣珍发现,有一种孩子,精神处于一种奇特的紧张状态,这种孩子老是浑身不自在,肌肉紧张,精神也紧张,还希望老师打他一顿。上次,有个孩子做的事情很过分,李圣珍打了他几下,他精神上放松了,思想上有扭转的迹象。同时,打不能成家常便饭,否则适得其反。对孩子要看准了他的缺点的实质,然后找着他的“痛处”狠打一拳。有很多孩子的心理其实非常脆弱,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同时喜欢用各种手段把自己的缺点包裹得紧紧的,有时击中他的痛处,打中他的核心问题,有时能让他警醒,并且拉近和他的距离,进入他的内心世界。

所以说,教育的确是一门很神秘的科学,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精神科学、行为科学等,同时又要把握每个孩子的特性,看准了时机做出适当反应。

她对孩子做出的任何一件事,包括一句话,都是反复琢磨,只要想得比较清楚了,就会很冷静。她的经验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但一定要跟他们讲道理,对孩子的错误要鲜明地指出来,不要总是絮絮叨叨不得要领,不要在家庭里制造一种紧张气氛,给孩子造成精神上的折磨。

李圣珍告诫每位父母,父母是人,孩子也是人,父母不是孩子的领导者,更不是主人,而只是一个监护人,从人格上,二者绝对平等,父母不能成为孩子肉体与精神的驾驭者,反之,也不能让孩子成为父母精神与肉体的驾驭者。两个主体平等了,对话才有可能。否则,要么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要么孩子埋怨家长没本事。

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

其实,人是一种感情的动物,孩子在感情上天然需要一个贴近的人,家长必须就是成为孩子感情贴近的这个对象。

夫妻之间,应该互为情感归宿,要不是这样,婚姻就会出现伤痕、裂痕。如果父母亲不是孩子的情感归宿,那么,父母亲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裂痕,孩子就会寻找新的情感归宿,就会将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心里话找别人说,尤其在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子就会去找女孩子,女孩子就会去找男孩子,很多早恋的情况就是这样形成的。李圣珍的儿子王远就没有早恋的情况,因为他在父母这里找到了情感归宿,他什么都会跟父母讲,不需要再到别的地方寻找一种情感需要。如果父母亲不注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可以说,到了一定年龄是很危险的。孩子本身是很孤独无助的人,父母对其情感需要如果漠不关心,孩子就觉得自己好孤独,仿佛普天之下,无自己的立足之地,这种油然而生的痛苦,在大人看来是小孩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孩子自己看来,就仿佛自己是天底下最孤僻、最不幸的人。为此,他们可能会走上情感的歧途。

李圣珍认为:把握孩子的情感需要,不仅要父母细心观察,而且要讲究方式方法。有时候,孩子需要热情地鼓励,甚至包括亲吻和拥抱;有时候,孩子需要安静,家长应该视而不见,给孩子自己反思调整的机会。

有些家长在感情上把握不好。例如,对一两岁的孩子,你抱抱他,拍拍他,他会觉得有安全感。对四五岁的孩子,你要跟他聊聊天啊,说两句鼓励的话啊,帮他干点儿什么事啊,他肯定从心里感到“我爸我妈真是好!”他心理会有一种很平静的感觉,会有一种安全感。孩子要稍微再大一点,你要拍拍他的背啊,摸摸他。李圣珍有个9岁的学生叫小羽,她有时也说他,但她不忘了经常抱抱他,摸摸他,因为孩子小,有那种肌肤饥饿感,这些孩子觉得她要求很严格,但是他们却很亲近她。因为他们认为李圣珍老师是他们的情感归宿,在她那儿能找到温暖、鼓励。

在《每个父母都能成功》中,李圣珍说:有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斥责孩子,批评孩子,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没有感情上的归宿感。有时候,该拍拍背就给拍拍背,该摸摸就摸摸,该抱抱孩子就应该抱抱孩子,甚至有时候该贴贴脸也得贴贴脸。但是如果做得太过了的话,跟他这个年龄段不合适的时候,孩子的心理也不会健康。

有一个家长向李圣珍咨询,孩子都12岁了,她还经常把孩子抱在腿上,亲他的脸,还是一个男孩子,显然这个动作就超越了这个孩子的年龄阶段,这样做已经不合适。李圣珍认为,十一二岁的男孩子正处在人生的迷茫阶段,他需要的是那种男子汉的鼓励,是与父母亲那种心与心的交流,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父母亲给他鼓励,给他找出前进的方向来。要是父母亲不能给孩子这个,孩子心理上不能成长,这个孩子还是处在四五岁的孩子心理状态,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拉大距离,心理年龄滞后。

所以说,孩子在成长阶段,对孩子的情感归宿到什么程度,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李圣珍非常反感父母对孩子搞间谍手段,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情感需要,一些家长生怕孩子情感失控,所以,不择手段地侦查孩子的新动向,甚至偷看孩子日记、对孩子电话监听,这样做,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将小孩推向情感的对立面,父母反倒成了自己感情的敌人。其实,只要父母相信孩子,把握住孩子的本性,孩子不会越轨的,即使出了问题,也是可以挽救的。而父母一旦成了孩子心中的间谍,你就失去了最终的把握能力。

李圣珍说:一旦您的孩子不再从情感上相信你,我可以断言,您的家庭教育已经亮起了红灯。

如何帮助孩子逾越困难

这是我们现在的家长经常犯的一个通病。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老是不停地念叨,不停地指责,孩子学习不好,就会在旁边“你要努力,你要努力”、“你怎么不好好学”、“你看人家多努力”,如此循环往复,不停地在孩子耳边说。最后,家长唇干舌燥,问题也解决不了,孩子情绪也受影响,更没有心思学习。

李圣珍的人性教育法认为: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遇到挫折时,家长千万不要指责,而是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孩子逾越这个困难,使他战胜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自信,让他勇敢地跨越过去,这是做父亲做母亲的应该做的。如果父母亲连这一点也做不到的话,就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李圣珍很反对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一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一味地指责,一开口就是“你看谁谁学习怎样,你又怎样。”实际上,每个孩子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一次,自己的儿子应该考满分,却又没有考满分,然而她没有一味地指责孩子,而是故意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你这辈子也得不了100分了吧,你这么马马虎虎的。”孩子听了说:“我下次一定得100分。”她说:“那好,看你行动。”结果,孩子下一次考试就真得了100分,他说:“我真得了100分。”李圣珍告诉他:“那下次咱再接着得100分。”如果她一味指责孩子,肯定就不会是这个结果了。

李圣珍认为自己之所以在人性教育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就是在孩子碰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他一些具体的指点。

有一位来咨询的家长很焦急,女儿想上高中,成绩又不是很理想,李圣珍就要她母亲在行动上帮助孩子渡过难关,例如督促她做一些做错过的题,巩固薄弱环节。其实,这个孩子的问题是个小问题,就是说,孩子的座位被安排到了教室后面,听讲受干扰比较多,眼睛又不太看得见,她我让家长去学校帮助孩子调座位。这一问题解决了,孩子也就安心了。

其实,在大人眼里,孩子面临的那些障碍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孩子本身是个弱者,大人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在孩子那里,可能就会被看做是不得了的问题,这是由孩子本身在社会中的能量较小决定的。他们更需要切实的帮助,而不是大而空的理论,更不是家长消极的抱怨。

对自己教的孩子,她都是这样,无论是学习上、精神上,如果他需要帮助解决一些难题,她就会给他们很多具体的指导,而从不抱怨他们。

不要向孩子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考试时得的分数不高,就向孩子发泄自己的愤怒,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李圣珍老师平时在家接待的一些家长,就犯了这个毛病。孩子只要考分不好,就直接向该子宣泄他们的不快,说一些过激的话,结果只会搞得孩子越来越紧张,一紧张就更加学不好,或者产生心理上的障碍。

有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阶段一直学习都非常好,刚考上重点高中,第一学期还不太适应,其中一科出现红灯,家长就惊慌失措,认为孩子考上高中后学习有所松懈,就不分青红皂白把孩子骂了一顿,而这个孩子自尊心特别强,听了父母那些过激言辞后,认为形势真的很严峻,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逐渐地,孩子反而不认真的学了,他认为自己已经失败了,还不如破罐子破摔。于是,彻底放纵自己,从不住址听讲,还逃学,最后发展到没日没夜地打电子游戏。

其实,要相信孩子,他考得不好,心理压力已经很大,很难受了,家长尽量不要不顾后果地在孩子面前宣泄愤怒情绪。因为家长的这种过激的批评,不是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家长在向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甚至是家长在转移自己的紧张情绪。

还有些孩子家长,喜欢将自己的“哀”也发泄给孩子听,这也是不应该的,尤其一些离异的父母亲要注意这一点。有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找到李圣珍老师,孩子已经19岁了,辍学已经有1年半了,在学校一直上到高中二年级,本来在学校成绩不错,主要由于父母亲离异后,母亲情绪不稳定,经常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的痛苦,说什么做人真难,做女人好惨,说什么人生之路太难走,人间世态好炎凉……孩子本来就比较内向,听多了这些后,性格更加孤僻,学习也松劲,感到世态真炎凉,特别憎恨他父亲,内心一直处于特别矛盾的一种状态。孩子毕竟还不成熟,不理解大人的很多的事,将自己的“哀”发泄出来有时会扭曲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

同时,家长还要把握一点的是,对自己“喜”的情绪也要稍加控制。有很多家长很喜欢用金钱,或物质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尤其有的孩子考分不错,家长就高兴得忘乎所以,说:“儿子,你真了不得,你考得这么好,你要什么爸爸都给你买。”还有的家长,在麻将桌上赢了一把,回家后就搂着孩子亲个不停,给他买这个,买那个。其实,这种情绪对孩子也是不利的,因为孩子会觉得父母的情绪反应太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凭什么会得到这种奖赏。父母喜怒无常,就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或情绪起伏较大的毛病。

李圣珍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得了100分,回来告诉她:“妈妈,我得了100分。”李圣珍告诉他:“那下次接着再得吧。”她为什么反应这么平静,是因为面对孩子今后漫长的人生挑战,这样一次考试的胜利简直微不足道,如果对这种胜利就高兴得忘乎所以,今后孩子考上大学,自己该如何表示呢?

所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不能无控制地展现给孩子,比如说夫妻吵架,当着小孩的面情绪失控,孩子肯定会觉得无所适从,对他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对孩子决不能犯情绪上的冷热病,否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很不利,同时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而且,父母将小孩作为自己情绪发泄对象的话,孩子长大后,也多半会成为情绪不健康的人,要么暴躁,要么忧郁,总之,理智不起来,成不了一个成熟的大人。

欣赏孩子的进步

为什么要赞扬孩子,并且及时地肯定他的优点?从孩子的角度来讲,他们在心理上还不太成熟,同时他也希望得到外界对他的认可,反过来,外界对他的认可对他来说又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使他得到真诚的赞扬和鼓励以后变得更加充满信心,他们从家长真诚的赞美中可以及时获得成长的动力,变得更加努力,这是一种对孩子非常有益的正面强化作用。

李圣珍老师接触的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外界的评价不合理,或来自老师,或来自家庭,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带有严重的失败情绪,对自己,对前途觉得没有希望。即使做对了,由于得不到认可,也就觉得没劲,逐渐就自暴自弃了。所以,她认为表扬不失为鼓起孩子前进的一种动力。

在李圣珍老师的学生中原来有个孩子,对自己极度没有自信,简直自卑到了极点,因为从小到大,她就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呵斥和指责中长大。李圣珍老师发现这个孩子还是有很多的优点的。于是采取了及时给孩子一些适当的赞扬的办法,勉励她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学着骑自行车,帮着包饺子,把画贴上墙,慢慢地孩子就开始心态有所缓和,后来,她在学习上取得一点进步,她都会告诉她,用语言去真诚地肯定她。这样一点点地把她受伤的心恢复过来。

同时,李圣珍老师告诫大家,表扬也是要讲究艺术的,不能见着什么都表扬,也不能采取夸张的手法把孩子捧到天上去。既让他觉得这是一种鼓励,又不把他捧到天上去。她对孩子还是以鼓励为主。但是要批评孩子的话,她都要想很久,用什么语言,什么方式,而且一定要一拳打着他心理最虚弱的那一面,把他掩饰的内心打开,然后孩子会意识到一些错误,这时候也就是他转变的开始。

所以,欣赏孩子的进步,就是要让孩子从学习中得到幸福感,从进步中品尝到幸福喜悦的滋味,而学业上的高分只不过是个副产品而已,当孩子视学习为幸福的时候,还有学不好的吗?

不拿孩子与别人攀比

家长们很多都喜欢攀比,你的孩子上一个什么班,那我的孩子决不能落后。其实,这种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攀比,最后是害了孩子。

李圣珍老师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位家长,自己是大学教授,才高八斗,所以,对儿子要求极严,别人家的儿子钢琴弹得好,他马上叫儿子学钢琴,儿子钢琴上不去,他就气急败坏;他又让儿子报考奥校,希望在理科思维方面一举成名,结果落了空,他极为沮丧,觉得养儿子没有什么意义,整天在家里苦着个脸。其实,他儿子发育还是健全的,他的兴趣不在这些方面,他说他喜欢一个人待在屋里浮想联翩,幻想自己上九天、下五洋,这样的儿子,在他父亲看来,既不争气,也不中用。

而李圣珍认为,这孩子优点集中,尤其是哲学思维发达,性格敏感,想象力丰富,如果从事文学、哲学和历史方面的学习,一定大有前途。可是,他的父亲已经过早地对他绝望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看起来是人间常情,其实是一种教育的工具主义,就是把孩子看作父母的附属物、家庭和学校的附属物,教育孩子就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继承他们未完成的事业,为家庭脸上贴金,为家庭光宗耀祖,为提高升学率而贡献青春,为传宗接代而充当生育工具,如此等等。在这样的观念的驱使下,父母往往会强迫孩子去做一些难度很高的工作,而且这些活动的意义也超出了孩子理解的范围。有的家长让孩子从小懂两门外语,可是家长你自己才懂多少外语呢?有的家长让孩子拉《二泉映月》,试问一个小孩子,对人间的悲哀、世界的冷暖,他能明白多少?

就是因为父母不怎么把孩子当个独立的人,总是试图去左右他们的灵魂,不惜强人所难,拔苗助长,才会酿造这么多家庭教育悲剧。

谁不希望自家孩子出类拔萃,可是永垂史册的人又能有几个?

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对社会有较大贡献,可是伟大人物有多少是家长和老师设计出来的?

李圣珍认为,一个爱自然、爱生活、爱家庭、讲真话、朴实正直而平凡的学生,同一个仅仅学业优异但人格偏执的学生相比,自己更愿意拥有前者。

人性教育法认为,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的事业他自己去跑就是了,只要品德别出大毛病,他由着自己自由发展便是了。要知道,父母毕竟无法包办孩子的人生,他们的人生路毕竟要靠他们自己去摸索,如果父母抹杀了他们自己探索自己人生的权利,不要说,这样做毫无结果,也等于抹杀了孩子们活着的乐趣,他们的人生,将苍白无趣,了无生机。

与孩子产生心灵的碰撞

应该这么说,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法是用她自己的灵魂在塑造一个个新的灵魂。

她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每做一件事,包括跟每一个孩子说一些话的时候,都要先考虑自己做得对不对,对孩子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她不断净化自己,同时也可能因为自己本身比较纯净,也就是她说的“我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与孩子相近的地方多一些,与人性中自然的状态贴近一些,所以,容易和孩子沟通,容易与他们打成一片。她的教育过程也是自己受到净化的过程,孩子们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在受到净化,包括她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没有这些,孩子的转化是很困难的。

如果她自己没有足够的人格力量,要去感化孩子,教育好孩子,根本不可能施行人性教育法。

她能把孩子从一个一个的差生培养成一个一个的好学生,很大程度上她是从人性教育的角度上研究个体,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的问题开出不同的处方。

关键是要根据孩子本身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施教,而不是那种讲究统一的严格的秩序进行教学。孩子们进步才能非常大。

和孩子沟通

很多家长认为,跟孩子沟通很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从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沟通。

而李圣珍老师恰恰不是这样。她对孩子从来不挖苦、不讽刺,也从不以一个高明者的形象对孩子发号施令。她只说,你这缺点不对。绝对不和孩子说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指责、挖苦,仅仅就事论事。

其实,居高临下的沟通谁也不愿意。有人问她:孩子为什么不和家长沟通。她说:“我的回答可能会令你们很失望的。其实,我觉得你们家长一直在和孩子居高临下的说话,不是孩子不愿跟你们沟通,而是你们强迫孩子在与你们沟通,而且是小孩最不喜欢的生活方式。”

李圣珍和孩子之间恰恰是一种平等的沟通。有时候,她也会和孩子说:“闭嘴!”“别说话了。”这种情况,一般是孩子在犯了错误以后,向她解释时,她会这么告诉他们。她说:“你可以说出100条理由来解释你为什么没有做错,如果你是为了掩饰你的错,而不是为了改正你的错,你就不要再跟我解释。你只要保证你下次不犯就可以了,我绝对不会再说你。”

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沟通,如同事之间的沟通是平等的,两个孩子之间的沟通,有时即使这两个孩子打起来,打两下也就过去了,这种沟通也是平等的。

李圣珍老师自己的孩子,平时什么都跟她讲,学校的事,同学的事,但是他有时候有的事也不告诉她,她也不问。孩子现在在香港理工大学读研究生,有一次放假回来,她给了他一个储蓄卡,上面有一万元,结果他回来不到一个月时间,花得只剩下100元。我就问他,怎么钱花得这么快。其中她发现他有一次一下取了3000元,他不肯说用来干什么了。她后来说,不愿说,就算了,她也不问。但是,很多家长问她:你从不刨根问底,不怕孩子背着你干这干那吗?她说,我不怕,因为我们之间的沟通已经很充分了。

李圣珍的人性教育法认为,家庭应该给孩子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间,不应该过分干涉孩子的内心世界。当然,这个空间留多大,也要看这个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档次太低的孩子,你要是给他留的空间太大,他就会在某些行为方式上没有节制,造成更加滑坡的局面,档次高的孩子,不要干涉太多,给他留的心理空间要大一些。教育是一门很微妙的科学,对每个孩子的把握程度是不一样的。

让孩子多读好书

读好书可以在精神上给孩子很多的帮助,尤其在精神上长期受到好书的熏陶,让他们接触那些美好的东西。而且读的年龄越早越好。

李圣珍每天都要坚持让自己的学生读一个小时的书,她要求他们大声地读,一定不要仅仅只是看一看,而是要大声喊出来。因为看书可能仅仅是看热闹,走形式,而没有真正进入到书里的精神世界。

而大声朗读就不同,它需要人全神贯注,需要朗读者投入感情,而且汉语言本身很有韵律感,这样的读书法,不但可以让书籍中的美好因素迅速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为训练他们演讲、说话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孩子要真能每天读一个小时的好书,他的精神世界肯定会逐渐高尚起来。而且如果能大声读出来,孩子在语言能力的开发方面,就可以比别的孩子领先一步。

文学学习只有人类才有,这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现在的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也好了,人们反而变得空虚了,与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沉沦有关系。

她之所以要孩子们读书,就是要把他们从那种仅仅是满足于吃、喝、玩的一些生存需要的动物性的生活层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属于人类文明的精神层次,让他们有精神生活,让他们的行为、语言、精神世界更加美好,更加纯净。

李圣珍老师认为,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由于物质条件相当优越,其实,被物质享受束缚住了,而且年幼的他们都只是处在一种动物的本性上生活,就是说小孩子与小动物一样,只是在满足个体生命的成长,吃饱喝足了,也就不闹腾了。每当发育到了一定阶段,他们还要表现出延续生命的本能,就像动物有繁殖的本能一样。

如果孩子从小就缺乏那种精神上和灵魂上的诱导的话,那孩子就是一个动物,就不会有自己的理想,他们的自我缺乏的是一种精神、文化和灵魂的诱导,始终无法脱离自己动物性本能的局限。应该说,中国的孩子接受的是“物质上的溺爱、精神上的折磨”式的两极教育,造成他们越来越脱离不了动物本能的属性,因此,为什么现在孩子出现那么多的毛病,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她的学生中有一个孩子,以前特别的淘气,谁的话也不听,家长说他,他还不尊重父母,还跟母亲老闹别扭。后来她给他找了一篇文章。孩子看了之后,说:李老师,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太感动了,我以前对我妈那样真不对。

那个故事的大意是:

有一个男青年特别不孝顺父母亲,但他妈对他却很好。有一天,这个男青年找了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很漂亮,但是是一个魔鬼变的。有一天这个魔鬼告诉男青年,你既然这么爱我,那我让你干什么你都会答应吗?男青年说:“是的。”然后,魔鬼要年轻人把他妈妈的心剜出来给他吃。年轻人于是顺利地把他母亲的心给挖出来,准备敬献给这位女魔。他捧着那颗心急匆匆地去着魔鬼的时候,结果不小心,他摔在了地上,母亲的那颗心也滚落到路边,当他站起来,去捡这颗心时,这颗心对他讲了一句话:“你摔疼了吗?”母亲那份对孩子的拳拳之心依然没有因任何而改变。而这位青年的心一下子就颤抖了。

通过阅读这样很多很好的文学书,童话、寓言,就能让孩子不但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还能提升孩子的精神世界。

家长也可以选一些好的散文、小品文,只要情趣高尚,孩子读起来就能增长不少知识和明白不少做人的道理。这样孩子的心理会塑造得很健康。通过阅读人类创造的那些优美的精神成果,孩子就会老是愉快地幻想着,他们就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真善美充满憧憬,他们的灵魂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而不是像那些精神贫乏的孩子,日益变得粗俗不堪,庸俗野蛮。

好书要大声读,反复读,要让孩子感觉到一种美,包括词汇的美,文章内在的美,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

教育自己的孩子

王远,是李圣珍的儿子,也是她的第一个作品。

王远小学只上了3年半,10岁就开始上中学,1994年,当他刚过完16岁生日,就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入学通知书,21岁就考上了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

王远从小就爱玩,但是作为母亲的李圣珍老师会给他充分的玩的时间。因为她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定不能压抑他的这种天性。通过玩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性格,还可以从玩中学到很多知识。与别的家长不同的是,她还和孩子一起玩,通过玩来增进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李老师很注意通过玩对王远进行智力开发。

李圣珍老师从木工房里拣一些小木头块,然后和孩子一起把这些形状各异的小木头涂上各种各样的颜色,做成了孩子的小积木,王远对这些积木很感兴趣,搭成各式新颖的小房子、中国式建筑和教堂等。

有空的时候,她会带儿子去沙滩上堆各种形状的东西,王远就是在金色沙滩上认识了圆锥、圆柱等各种立体的几何图形。

随着年龄稍大一点,王远对军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圣珍老师就找来了一些木块,王远和妈妈一起以这些木块为原料,做成了远洋舰艇,看到自己动手做的“武器”,他们都开心地笑了。

后来,妈妈又买来跳棋、象棋,娱乐之中,妈妈教会了他很多为人之本,例如,为人要诚实,做事要深谋远虑,不要急功近利,要学会周密思考,通盘考虑等等。王远每次在娱乐后,都会感到有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同时跟妈妈的心也贴得更近了。他觉得他们之间,除了母爱,更能体现一种朋友之间的交流。

李圣珍老师认为,孩子要玩可以,但是决不能没有度,影响了学习就不行了。每次和王远在一起玩的时候,她总是会在心里暗暗地把握一下自己,时间一到,她就会提醒王远:你看咱们玩够了,也得开始学会了。语气一定要带着坚定。一般来说,孩子都应该能接受。

她说,家长对孩子的物欲追求一定不能任意满足。否则,孩子就会“变本加厉”,养成一种习惯,当物质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孩子会变得很空虚,这时,心理疾病就产生了。只有坚决拒绝他们的非分要求,才能让他们知道,得到任何东西都是不容易的,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一次,李老师带王远逛商场,王远看到一块0.45元的巧克力,想要妈妈买,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因为他答应妈妈,来商场一定不买东西。但后来实在控制不住了,就对妈妈说,能不能给他买一块巧克力。李老师当场就拒绝了。王远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跟妈妈提出这些要求了。

还有一次,在商场里,王远看到一个小望远镜,就问妈妈,那个望远镜多少钱?妈妈说:“4块多钱。”“4块多钱是多少钱?”王远问。“4块多钱就是40多毛钱。”“40多毛多钱又是多少钱?”“40多毛多钱就是400多分钱。”“那太多了,我们不买了。”王远很“自觉”。妈妈还是非常通情达理:“这个对学习有帮助,可以学到知识,还是买一个吧。”在王远眼里,妈妈这次非常“慷慨”。

这种长期的教育使王远非常珍惜自己的东西,他知道,得到一件东西不容易。

有一次,王远问妈妈:“别人的妈妈对孩子提出很多的要求,为孩子憧憬美好未来,但我从来没有听您讲过要求我成为一个什么人之类的想法。”李圣珍老师笑着说:“我对你的要求就是健健康康,将来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总之,只要你自己感到活得快乐就行了。”这是一种真挚的母爱,其中也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一种信任。这位母亲默默地站在儿子的身边,让儿子的心灵永远有一种安详和动力。

对孩子的要求,李圣珍老师有自己的理解,每个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很多期望,她也不例外,只是她知道教育的根本不在于那些皮毛的东西,抓住了根本就什么都好解决了。从她的人性教育法中可以看出,她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视的是一种人格、人品和做人的教育,她教孩子们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提高自己的精神和道德品质,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如何对待逆境,她也会告诉孩子如何学习,而不是教他们具体的知识,她会和孩子很彻底地谈心,生气了还会骂孩子打孩子,但是孩子会很服这个妈妈。她会直言不讳地告诉孩子,你这么做就是不对。她对孩子强调一种精神上的要求,即做一个能与人正常交往,不怕困难,诚实善良,品格高尚的人。

王远的志向是考取清华大学,但在预考中,他的成绩只有560分,这样的分数距离往年清华录取分数线还差一大截。王远很伤心,但妈妈没有说什么,只是给他找出了具体原因,对他鼓励了一番,她很坚定、很缓和地说:你这样去做,你能行。王远重新又投入到很好的学习状态中,终于考取了清华大学。

李圣珍老师认为,越是在关键的考试中,家长越要注意不要对孩子说那些很空洞的“鼓励”,那往往只能增加孩子的焦虑感。一定要跟孩子一块儿分析原因,找出具体措施,尽量把注意力转到考试题为什么会出错上,怎样去改正错误,而不要让孩子老惦记着考不好,家长、老师会怎样看待,应该让孩子保持平稳心态,在各项测试中不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提高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教育神话和医学奇迹

田田是湖南长沙的一个患有强迫症的孩子,父母为她费尽了心血。

田田的曾经有过一段快乐的童年,那时的她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例如:汽车饿了吃什么?大轮船的家在哪里?它是在回家吗?田田还爱唱歌,她的歌声使全家充满了幸福和欢乐。爸爸妈妈很高兴,孩子的聪明劲正是孩子成才的基础。

后来,父母将她送进了幼儿园,结果,一件让他们感到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不久后的一天,他们发现孩子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孩子失语了!孩子的失语是因为恐惧,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孩子恐惧的是幼儿园的老师。田田吃饭慢,老师就拧她的耳朵敲她的头。有一次,老师还将半碗饭一口气全塞进田田嘴里,田田噎得满眼是泪。到后来,一说送她到幼儿园,田田就吓得直哆嗦。第二年,父亲为她换了一家幼儿园,她的语言功能才渐渐恢复了,可是从那以后,她却变得沉默和孤独了,家里再也听不到她那快乐的歌声。

上小学后,父母就为她定了“双百”目标,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田田就要开始做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每天完成计划后,才能上床睡觉,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学习就像接力赛跑一样辛苦。她得学画画、学钢琴、学英语,几乎丧失了所有玩的时间,一年级还没有上完,田田就厌学了,期末考试竟然两门功课都不及格。

父母焦急万分,于是就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手段,大量增加她的学习内容,延长学习时间,希望她能尽快赶上去。然而,她的成绩不但越来越差,而且人也变得莫名的狂躁,常常在课堂上突然摔课本拍桌子,大声喊叫,也不好好读书,只要父母一靠近她,她就会惊恐地抱着头,吓得浑身哆嗦。心理医生说田田患了强迫症。但是做了一年多的治疗,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

就在父母心急如焚的时候,他们找到了李圣珍老师。

见到田田,李老师笑眯眯地将她搂进怀里,将脸贴在她的小脸蛋上,田田一边惊恐地推她,一边问:“你为什么抱我?”李老师亲切地说:“因为我喜欢你,你是个好孩子。”一句话让田田就放松了“警惕”。

每天,李老师让田田尽情地玩,只让她写几页字,读几篇课文。开始田田写的字没有人能够认得出来,似乎写字时用着全身的力气,纸常常被圆珠笔尖戳成一个个洞。老师看出了她心里压抑的痛苦和烦恼。这种狂躁和痛苦是精神创伤造成的,要治愈她,先要走进她的心灵。

田田有做事喜欢重复的毛病,医学上称之为强迫症。李老师说,这也是孩子长期得不到爱的交流,心理紧张,又怕做错事,一种极端不自信的表现。于是,李老师就在墙上、床边,甚至卫生间里都贴上“做事不重复”的纸条。

每天晚上,田田上床睡觉时候,李老师都要坐在她床边拉着她的手说:“你真是个好孩子。”然后轻轻地抚摩,直到她进入梦乡,有时候,还会给她讲一段小故事或者给她唱歌,渐渐地,田田开始睡得很香甜,噩梦不再缠绕她。

田田写字时,李老师便坐在她身边轻轻地拍着她的背,使狂躁的她渐渐安静下来。田田读书时,李老师一句一句地领读,使语不成句的她渐渐找到了语感和句感。她将田田每天写的作业都写上日期、编上号,并在作业边上写上鼓励的评语,让田田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

李老师在田田身上创造了一个教育神话和医学奇迹。半年之后,田田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变得活泼了,也爱说话了,有时还会唱上几句,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

驯服“劣马”

小风一岁多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法院将他判给了爸爸,爸爸经常不在家,小风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爷爷奶奶疼爱他,千方百计满足他的要求。而在他心里却有着隐隐地对父母的仇恨,他感觉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

这是这种残缺的爱使小风成了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才七八岁,他就成了孩子王,常常带着他的小兄弟东打西杀。在学校里,没有老师敢管他,上课时,他将脚放在课桌上玩扑克。有一次期中考试,他当着老师的面将刚发的卷子撕碎了。

仅小学4年级,小风就转了4所学校。

学校不收他,他就更自由自在、无法无天了。每天找爷爷要了钱就钻进游戏机室,玩腻了,就出去找人打架。

母亲又将他送进了一所新的学校,刚到母亲身边时,他似乎变得很乖,似乎沉醉在失而复得的母爱里。没过多久,小风的老病又犯了。

母亲伤心失望地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无奈地说:“这孩子是品德障碍,医学恐怕没有办法治好他。”就在绝望的时候,母亲看到了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法。

见到小风时,李圣珍老师心里“咯噔”了一下,这孩子又黑又瘦,身上共有大大小小63块伤疤,一条秋裤上染满了斑斑血迹。

一天下午,李老师发现小风手上的伤疤被他自己撕开了,鲜血淋淋,问他为什么撕,他若无其事地说:“心里烦。”不就,那个刚刚愈合的伤口又被他撕开了。她明白,小风是在用自虐的方式发泄内心的痛苦。

一天晚上,李老师给小风读一篇文章,读到一半时,小风突然抬起头很认真地问:“什么叫优点?”

李老师愣了一下,她没有想到11岁的小风竟然不知道什么叫“优点”,也许从来就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优点、什么是缺点。李老师告诉他,优点就是人身上最美的品质,优点会使人可爱,会使人美丽,一个人优点越多,就越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有一天,小风把李老师买的一筐桃子全吃了,孩子们纷纷向李老师告状。李老师说:“这里还有比你小的弟弟妹妹,先让给弟弟妹妹才像个哥哥,心中常常想到别人,这就是优点。”

小风收回了散漫的目光,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转身走到自己的床前掀起被子,原来,桃子都被他藏在被子里。

在李老师家里,小风听到的最多的话是:“你真是好孩子,你真行!”从小到的大,小风就没听见过这样的话,在他的耳边只有训斥声和责骂声,在老师们眼里他是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也是一个笨孩子,除了他的那些街头小兄弟,从来没有人说他“你真行”。

有一次,小风将柚子挖空,在里面点上蜡烛,做成一个金黄色的灯笼。李老师见了,一个劲地夸他聪明,说他手巧,还让其他的孩子向他学习。李圣珍老师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的鼓励和家长及时的表扬,这样才能让孩子探索到更多的东西,能让孩子鼓起劲往前走。

小风之所以喜欢动粗,一是缺乏一定的家庭温暖,没有一个感情上的归宿感。李老师在对待小风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会让他阅读一些高尚的文章,并给他讲道理,让他心理上感到一种情和爱,使他明白他并不缺乏爱。另一方面,她认为,既然孩子已经形成了这种惯性或认识,就不能指望一下子让他改正过来。于是,她经常告诉小风,你还小,还有很多事情不明白,这就需要多读书,多学习,你就会长很多见识。

在小风的日记中,他抄了这样一段话:你错了一次也就同时失去了一次对的时间和机会,你败了一次也就同时失去了一次成功的时间和机会,你虚度了一天,不仅仅是浪费一天,而是两天……

马月的故事

马月现在已经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学生,她美丽而健康,是个人见人爱的女孩。然而,谁又能想到她却从小被老师当做“傻孩子”、“疯孩子”和“怪孩子”,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马月出生在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马月刚牙牙学语,他们就开始对她进行学前教育,教她认字、算术、弹钢琴,他们希望女儿将来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不幸就在马月5岁那年发生了。在老师家里学钢琴时,手型常常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严厉的老师见了便呵斥她,还用铅笔打她的小手。以至于后来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见到老师心情就紧张,小手就发抖。没过多久,老师就把她无情地淘汰了。

这次经历为她后来的生活埋下了隐患。刚上小学,马月就被发现眼睛弱视,在治疗的过程中,她的学习受到影响,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她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成了有名的“木头脑袋”。于是,学校里的朗读、游戏、歌咏比赛都将她排除在外。马月想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老师和同学对她的看法,但是大家依然讥笑她是“傻子”。从此以后,马月将自己更深地封闭起来。她恨那些用看傻子的眼光看她的老师,恨那些将她当成傻子耍弄的同学,她讨厌学校。她暗暗下决心,要报复这帮作难她的人,她曾经将毛毛虫偷偷放进那些欺负她的女同学的铅笔盒里。为了报复老师,她天天迟到,天天不做作业,也不听课。她被永远安排在最后一排。

马月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好,对学校充满了恐惧和厌恶,她也被老师当做无法调教的学生,在小学的6年时间里,她转了3所学校。以至于父母也开始怀疑女儿是个“傻子”。

她想:要是不去上学,妈妈又不会怪罪就好了。她仿佛看到了电视里的一幕,装疯才是唯一的出路。1989年的一天,马月果然“疯”了,她装得很像,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了。她一会儿大喊大叫,一会儿胡言乱语。父母痛苦地看着这一切,只能哀叹自己的命苦。

马月没有想到,为了逃避上学而装疯,会成为她永远也摆脱不掉的耻辱。进了中学后,她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指指点点地说:她是疯子,进过精神病院。她的心陷入无边的黑暗时,一位女教师亲切的笑容让她得到了些许温暖。这位老师没有歧视马月,而是不断地给她鼓励和赞扬,让她开始慢慢喜欢起学校和学习了。然而这种朴素的师生情,却被人误解为“同性恋”,使马月又陷入了另一人生的误区。

马月真的绝望了,她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没有人能够真正拯救她,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她常常用到片划自己的手。1995年1月13日夜,马月用刀片划开了自己的手腕。她没有死,被母亲送进了医院。可是第二天母亲发现,她又用刀片将缝起来的伤口划开了。

就在马月下了必死的决心时,经人介绍,她来到了李圣珍老师家里。她面色苍白而冰冷,手背和手腕上的伤痕纵横交错。李老师被强烈地震撼了。

那天,她们海阔天空地聊着,谈三毛、谈海明威、谈生与死的意义……马月觉得,坐在她身边的这位老师与她见过的老师不一样,李老师尊重她,她们是平等的。而她那双伤痕累累的手也紧紧抓住了李圣珍老师的心,她对马月的母亲说:“你将马月送来吧,她下地狱,我跟着她下地狱,她要上天堂,我送她上天堂。”

来到李老师家里,李老师的学生们都热情地涌上来打招呼,渴望交流和友谊的马月在无拘无束的谈笑中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兴奋和快乐。

晚上,李圣珍老师让马月跟她一起睡。当电灯关闭,黑暗来临时,马月由于惧怕黑夜而用被子紧紧捂住头。李老师就轻轻握住马月的手,在她耳边喃喃着:“好孩子,睡吧,别怕,好好睡吧……”第二天醒来,马月发现自己的手仍被李老师握着。

以前,马月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整天在虚幻的梦想中。住到李老师家后,她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下生活,李老师就想法让她回到现实中来。一次,她和老师一块儿去买菜,她对老师和菜贩子讨价还价不屑一顾,李老师就说:“孩子,看见了吗?这就是生活,我们必须每天面对的生活,虽然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不能不在乎,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有一天,马月问李老师:“妈妈,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命有意义吗?”

李老师不急着回答,而是反问:“你看一棵大树、一棵草、一只蚂蚁,它们活得有意义吗?”马月答不出来,李老师接着说:“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讲,它们活着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存在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们让地球变得这么丰富多彩,生活变得这么美好。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好,这是人类的职责。”

经过一番平等的交流,马月已经从心理上接纳了李老师,两个月后,她正式地叫李老师“妈妈”——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字眼。

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法发挥了真正的作用。

一天晚上,李老师拿出当年的高考试卷说:“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些卷子好吗?看你能拿多少分。”这就像一个游戏,马月做得很轻松,没想到居然得了300多分。李老师高兴地说:“马月,你真行!只要努力,你一定能上北大。”

马月半信半疑地看了看李老师,她看到的是一张挂满了笑容的脸,那笑容像一缕阳光射进了她关闭已久的心灵,激活了她的自信,让她看到了希望。

后来,马月成了李老师班上的一名学生,刚开学,班上就竞选班干部,李老师鼓励马月参加竞选。结果她以自己的热情、口才和自信使竞选获得了意外的成功。更出乎马月意料的是,投票时,李老师站起来投了她一票。马月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她开始觉得,她要跟过去的生活决裂,过上一种积极的、自尊的生活。

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李老师鼓励马月参加4000米越野比赛。比赛时,马月牢记老师的话:坚持跑,不要停下来。她在跑道上咬紧牙关,几次都快坚持不住了,看着妈妈在操场上不断地为她加油,她没有停下来,结果她竟拿到了一个好名次,还为班级增加了不少团体分。

在期中考试前夕,马月又开始紧张起来,并发起了高烧,妈妈李圣珍在她床边守了一夜,为她端水倒药,给她精神上安慰。高烧退后,李老师就鼓励她参加考试,并说:“好孩子,你能行,别怕。即使你今天考砸了,你也有进步,因为你能带病坚持考试,这就很了不起。”

令人高兴的是,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入学成绩比全班倒数第一还差42分的马月,这一次总分排在了全班第14名。她不再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她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她不再排斥学校和老师同学,她的进步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同学们也报之以友好的勉励。

1999年,马月以高分被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今天,人们看到的是一位充满了自信和活力的马月。

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20条

1.果用我们现在的家长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天性自然的孩子,那么,教育就像拔苗助长。

2.教育孩子是一门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逐渐与孩子心意相通。

3.家长和孩子难以沟通,是因为二者在人格上压根儿就不平等。

4.家长动不动就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下岗”、“学习不好将来只能卖油饼”之类的话去恐吓孩子,其实孩子根本听不懂。

5.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孩子的心就会“移情别恋”,家长十有八九的心血就白费了。

6.一定要让孩子多读那些能够进入他们灵魂的好书,这是让他们迅速成才的一大秘诀。

7.孩子遇到困难,切记不要指责,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去帮助他们逾越这些障碍。

8.家长不要在物质上过多地刺激孩子,否则孩子会越来越活得像个动物。

9.孩子不是父母“喜怒哀乐”的发泄对象,也不是实现父母意愿的工具。

10.发扬孩子的优点,但是又要指出他们的缺点,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你的孩子,同时要注意你的表达方式,做到言出必行,赏罚分明。

11.要给孩子留出一点适当的空间,切勿24小时监控,切勿尾随盯梢。

12.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不行,你那不行,这个危险,那个太难,要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

13.要学会欣赏你的孩子,不要单一化或者僵化地看待孩子的缺点,也不要将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

14.我教育问题孩子的过程,有人说是把“动物”转化为人的过程,是把一个只知道吃喝住穿等生理满足的低级行走时、让动物属性占上风的人培养成一个有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大写的“人”。

15.我从不给孩子制定远大的理想,但是我要通过我对人性的把握,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去触发他们的理想,让他们愉快地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积小成而渐大成。

16.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17.家长对孩子不要期望过高,不要期望孩子去做那些高不可攀的事,否则只会事与愿违。

18.教育之道,不外乎以心换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父母切勿己所不欲,硬施于人。

19.素质教育,最要紧的不是教育好孩子,而是教育好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素质,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

20.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要人做好了,升大学、搞创造、有所建树,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同类推荐
  • 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一生

    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一生

    本书从行为、性格、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四个方面深刻剖析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 专家传授宝宝健康成长方案(0~3岁)

    专家传授宝宝健康成长方案(0~3岁)

    本书作者马军,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女与儿少卫生学系副主任。作者根据婴有儿生长发育特点和中国国内婴儿养护经验,详细讲述了孩子从出生到3岁新手父母将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养育问题。“宝宝的发育与进程”“宝宝的科学喂养”宝宝的常见疾病题”“新手爸爸行动指南”“连线育儿专家集锦”。其文中讲述的宝宝发育特点和养护方式极具中国特色,是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育儿经。
  • 问题爸爸成长方案

    问题爸爸成长方案

    本书记录了一个个大男人的情感表露,探究问题爸爸教育中的难题。从真实鲜活的案例入手,分析了各种问题爸爸背后的家庭故事,并为问题爸爸的提出解脱的方法。
  • 亲子教育万事通

    亲子教育万事通

    亲子教育是20世纪末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亲子关系主要是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亲子教育是一种双向的教育,父母及孩子两方面。亲子教育给人的感觉亲切、温和,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而且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 母婴护养与保健

    母婴护养与保健

    本书专为年轻夫妇而设计,希望成为婚嫁孕育的“葵花宝典”,“怎样生一个健康、聪明、漂亮的孩子,在养育孩子中遇到疾病、服药、饮食、起居等的问题时,人们如何去面对,书中都做了详细的阐述。
热门推荐
  • 王俊凯之我们的回忆没有尽头

    王俊凯之我们的回忆没有尽头

    王俊凯,我爱你爱得太累了,我想睡一会儿,别打扰我,好吗?by顾以晴,顾以晴,你说好要以晴天的名义来爱我的,你为什么要休息,我不同意,快醒醒。by王俊凯
  • 国王游戏场

    国王游戏场

    这世界,被A市一对陌生男女的一封手机短信所震惊!“xxx与xxx接吻!—国王”荒谬的要求,无人理睬,隔天,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传出。“xxx与xxx未完成任务,赐予丧尸化。”更令人们惊骇的是,A市爆发生化危机。永远不要试图违背国王的命令,因为你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命!唯一能与之抗衡的,仅有几人。世界,何时能得安宁?
  • TFBOYS之我心永恒

    TFBOYS之我心永恒

    六大集团的公主王子,在不知道彼此身份的情况下相爱了,他们六人以明星的身份,彼此相识,之后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 最强全职法师

    最强全职法师

    男主:我只想见见外面的世界(真正目的,吃)恩,真的。后宫们:那是吃重要还是我们重要!男主:我考虑一下。敌人:啊,求你了给我个痛快吧!男主微笑着一边把敌人打个半死一边治愈敌人,此时男主想的是:真解气!吃的。男主一言不合就扑上去吃:谁都别想打扰我(男主表示自己在和吃的过二人世界)。儿子,亲妈只想说一句,你这样真的好吗?(后宫:最强劲的情敌——食物。)争夫尚成功,美女们需努力!
  • 上古传说异形崛起

    上古传说异形崛起

    公元2920年,地球上出现了一群“神秘人种”,他们拥有不同的超自然能力并公然反抗人类政府,人类政府将其视为威胁自身安全及地位的存在,并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对抗这股“危险力量”,出动“高级警察”全力搜捕变异人种并在人流密集出公开处以火刑,使得变异人种只得以人形混迹于人群中四处躲藏。这天,拥有不同能力的6位变种人同时收到一封神秘邮件,邀请他们加入“上古传说”联盟,为了自己及其他变异人种的安全,他们决定出发前往“上古传说”联盟总部,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他们发现所有的变种人都与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于是他们决定前往百慕大去寻找变异的根源,而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却是……
  • 鬼夫送子有道

    鬼夫送子有道

    我叫白且安,有着世上最薄弱的命格,是三个最亲近的人以命换命,让我活到了如今。一年以前,我是一个普通的大龄未婚剩女,经营着一家冥寿店,现在,我知道了父母的死亡,并非意外,并且还能看到鬼。目前我被一个男鬼缠上,于是我开始走上一条惊心动魄的道路。(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封门村外的传奇之路

    封门村外的传奇之路

    村落鬼灵丛生,平凡的主角在机缘中拜师,在一次次与邪灵巫师的斗争中奋力崛起,在无数危险面前如露薄冰,更面临人世间的险恶,主角一次次在刀尖中走过,终成王者,傲视天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神龙源之九龙杯

    神龙源之九龙杯

    你相信时间可以被控制,空间可以被扭曲吗?龙历15年,他们的相遇是命运的开始,九龙杯的出现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千古罪恶。三千年前的九龙杯唤起了九人的记忆,龙族觉醒,世界在哭泣……片段/他脱下那件昂贵的西式风衣,从手提箱里取出那把有着断痕的屠刀,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居然是个屠户。他甚至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思维,双手没有丝毫的犹豫,举起屠刀,向前。
  • EXO:许你一世安宁

    EXO:许你一世安宁

    【EXO之当我遇见你②】-关于裴恩智,-作为JYP新人女团MAJOR的队长,同时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她拥有韩国娱乐圈难得一见的宝贵嗓音;有人曾打电话咨询声鉴师,说她的嗓音如宝石一般珍贵。-而她的梦想?-只剩下了他和她的八个成员。-关于张艺兴,-十七岁只身来到韩国,那个时候的他还不懂娱乐圈远比自己想象的复杂多了。-他仍记得和她第一次交谈时,是他主动对-她说,“你好,我是Lay。”从此他的眼里只有她。-她难过,他也会。-她拿奖,他替她开心。-或许这就是爱情,来时悄无声息,甚至自己都未发觉。-他对她的爱,是一份以永远为期限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