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3300000005

第5章 铃木镇才能教育法

铃木镇一出生于1898年的名古屋,其父经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厂。22岁赴德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他抱着“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立志于对孩子“天才”教育,培养出了大批的“天才”儿童。为了进一步发扬才能教育法,著有《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

音乐才能教育的奇迹

你可曾看到过3000人同时进行小提琴演奏的情形吗?

在日本,从全国汇集而来的学生,按照从500人到1000人、1500人、2000人的规模,逐渐递增,最后达到3000人的大演奏,把表演大会推向最高潮。你又能相信这些演奏者多半是少儿,甚至很多是三四岁的幼儿,并且完全没有经过统一的训练吗?

恐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演奏会了。这些无法言喻的精彩演奏使与会的所有听众都很受感动,很多人都是边听边流泪——对如此众多年幼的孩子出色的演奏而惊讶,被那高超优美的音乐所感动。

同样的情形也曾感染了著名的音乐大师们。

1955年的某一个晚上,日本松本音乐学院等待着世界著名的维也纳艺术学院合唱团的到来。在一个合唱队员无法置信,甚至怀疑是否走错地方的家庭宿舍式的小楼里,30名幼儿和小学生用小提琴拉起了巴赫创作的《落第协奏曲》。

刹那间,合唱团的所有成员都显露出了非常惊讶的神色,他们万万没想到,巴赫创作的难演奏的曲子竟会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操作的小提琴中发出优雅的声音。

惊奇突然变成了强烈的感动。接着,孩子们又合奏了两三个曲子。然后,合唱团的指挥者达皮特教授说:“惊奇!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事,这回我想听一听前排小孩子们的独奏。”

被点的孩子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拉了巴赫创作的协奏曲《协奏曲第一号E短调》,拉得非常出色。

接着又点了第二个人的名字,是其中最年幼的一个。她拉了维瓦特创作的《G·莫尔协奏曲》,同样精彩。

合唱团的成员们对孩子们的演奏都感到无限的喜悦和激动。他们与指挥者都并排站在钢琴的旁边说:“让我们一起唱吧。”

着装美丽的合唱队和优美的伴奏声使松本音乐学院的破旧大厅顿时变成了盛大的家庭音乐会。

另一个场景。1961年4月16日,在东京文京公会堂的舞台上,400名5至12岁的孩子手持小提琴,整齐的排好了队。他们在等待着20世纪诞生的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大提琴演奏家卡扎斯先生的到来。卡扎斯先生刚一进入会堂,当看见舞台上排列着的400个孩子,他就激动地一面高高地挥着手,一面就座。与此同时,舞台上一齐奏起了《闪闪星星变奏曲》。

“好!——好!”

这位年迈的巨匠一面惊叹地睁大眼睛观看,一面连连不断地流露出赞叹之声。当孩子们演奏起波巴鲁德和巴赫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时,他的激动之情达到了顶点。

老先生被感动得哭了,眼里充满了泪水,话都说不出来了。演奏结束后,他给孩子们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这是自己“亲眼见到的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激动的场面……”人数众多的、年幼孩子们的合奏,简直如同一人独奏的那样和谐。这些孩子既不是精选出来的尖子,也没有经过其他什么特殊的训练。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个令全世界关注的奇迹呢?

从艺术中认识到人生的价值

他就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和音乐家铃木镇一先生。

铃木镇一先生生于1898年的名古屋。其父铃木政吉,经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小提琴的工厂,政吉为人诚实,不斤斤计较,对事物总是热心而不懈地钻研。在他86岁去世以前,一直从事新产品的研究,并获得21项专利。他这种对产品的追求和研究的热情以及努力的姿态对铃木镇一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铃木镇一是在小提琴工厂里成长起来的。小时候兄弟之间在打架时,常把小提琴作为打架的武器。小提琴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玩具而已。

中学进入了名古屋市立商业学校后,铃木开始利用暑假在父亲工厂里劳动。在劳动期间,他记住了小提琴从机械、手工、涂漆到最后完工的全部工艺过程,并深深感受到努力劳动的喜悦和幸福。但是,他依然还没有体会到小提琴发出的美妙动听的声音。

他对音乐的感悟是在商业学校毕业前,恰好家里有一台装着把手、发条和喇叭的留声机。主要听的是艾尔曼演奏的休贝特作品《阿贝·玛丽亚》。铃木年轻的心完全为那种优美动听的声音所陶醉,为那种天鹅绒般的柔软曲调所震惊了。他没料到过去曾认为是玩具的小提琴竟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

通过《阿贝·玛丽亚》的演奏,打开了铃木对音乐的憧憬之心。虽然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入迷?但那种美感能力却在不断提高。

于是铃木从工厂取回一个小提琴,用艾尔曼的录音带反复听自己好似已能听懂的海顿的作曲《小步舞曲》,并在发音上下了一番苦心。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为拉好这首曲子,他每天操弓练习“摩擦”。不久,总算拉出声音来了。他为自己在拉小提琴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而感到欣慰,不仅对小提琴也更加爱好,而且对音乐更加迷恋了。

一次外出旅游,一位名叫德川的先生劝说铃木:“你与其在工厂劳动,不如正式搞音乐这一行……”但是父亲的目的却是想让他协助管理工厂,铃木陷入了两难选择之中。

在德川先生的劝说下,铃木的父亲同意让铃木学习音乐。从此以后,命运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第二年春天,铃木刚21岁就上东京接受幸田先生的妹妹安藤幸田的小提琴入门教育。他住在德川官邸的一间屋子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德川先生和许多来访者。如教物理的寺田寅彦先生,讲声学的现田琴次先生等,此外还有其他的学者和朋友。

安藤幸田每周给铃木上一堂小提琴课。除此之外,还到弘田龙太郎先生家,请他教乐典或到田边尚雄先生的住宅,请他教音响学。

就这样,铃木在东京生活了1年的时间。随后跟随德川先生乘上了开往马赛的名叫箱根龙的豪华船到世界各地游行。并决定赴德国好好学习,当时铃木才22岁。

在谈到这段人生历史时,铃木先生颇为动情:“这并非自己开拓的命运,我总觉得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向前进。这种力量就是德川先生的巨大爱心。我不管纯朴心也好,个人爱好也好,每天都为出国旅游、学习而奋斗。另外,总是教我成为纯朴人的托尔斯泰先生也开拓了我的命运,给我指明了前进的航程。”

在柏林住旅馆的3个月期间,他每天晚上走着去参加音乐会。从著名的演奏家到初露头角的演奏家,他都会不加选择地一个一个地听他们演奏,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恩师——克林古先生。

克林古拉先生有40岁左右,仪表堂堂,给人以亲切的感觉。他经常教铃木的不是技术,而是音乐的本质。以亨德尔的奏鸣曲为例,他不仅热心地给铃木讲解亨德尔是如何以崇高的宗教感编写这首曲子的,而且还亲自演奏一番给他听,对关于人与艺术间的关系问题也不厌其烦地进行指教。能受到这种具有高尚人格的先生的亲切指导令铃木感到无限的高兴。

克林古拉先生的友人们也都是杰出人物,常常邀铃木去参加他们主办的家庭音乐会,这对铃木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铃木对自己的演奏才能不抱什么希望,他也并不想当一名演奏家,而是想懂得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克林古拉先生在这方面帮了他的大忙,铃木从那里学到了艺术精神。

在柏林生活期间,铃木有幸被朋友介绍给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接触到世界第一流学者及其周围的杰出人物,并与他们建立了友好感情。后来,铃木毫不犹豫地把他的相对性理论作为推进才能教育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而且是人人皆知的小提琴演奏家。无论他到哪里都拎着小提琴,真是爱不释手。不论是巴赫创造的《恰空舞曲》,还是自己擅长的曲子,他都拉得很出色。他的手指动作像流水般的轻飘,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又是那样的优雅、温柔。他如实地、无言地向铃木表明,学习音乐将对人类起到很多的作用。

在柏林学习的8年间,铃木认为生活在这样的具有高度智慧和善良的人们中间是幸福的。以前,当艺术还未发展时,关于什么是艺术问题,只能从音乐中去找答案。这种艺术使铃木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给予了他工作的力量。

铃木发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

铃木留学回国以后,在木曾福岛生活了近3个年头。这时在松本的文艺界中产生了想在松本创建音乐学院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以声乐学家森民树先生为主提出来并加以推广的。

森民树先生派人到木曾福岛去找铃木,希望他帮助创办松本音乐学院。对此,铃木回答说:“我对办音乐学院不太感兴趣,我在东京一直从事的是帮助那些艺术界的人们纠正其存在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我想干的是幼儿教育,即按我的新思想和方法去教育孩子们,而不是去培养天才。通过多年的反复研究,我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因此,我打算今后致力于这方面的教育,如果赞成我的意见,我可以在这方面协助做些工作。”

松本方面接受了铃木的条件,请铃木通力合作。开始阶段,铃木每周从木曾福岛去松本一次。不久便在人们的热情帮助下搬到了松本。

就这样,铃木开始以松本音乐学院为中心开展起了才能教育运动。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才能教育支部。无论是总部、还是支部,全都是免试招生,接纳任何一个想学习的孩子。之所以免试招生,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只要经过不断努力都可以发展成才。

铃木才能教育的方针是:“为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优良的能力,而让孩子们学拉小提琴即通过小提琴来塑造人。”老师们都按这个方针,力图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高尚的人。

在铃木看来,实施才能教育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孩子的纯洁心灵。只有促进纯洁心灵的发展,才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

铃木的才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在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轰动于美国,昭和39年,铃木先生率自己的学生一行19人赴美国进行了3周的巡回演出,被美国媒体评价为:“铃木发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全美也掀起了才能教育运动,并且比日本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

在此以前,美国普遍认为,小提琴的学习必须到八九岁才行,否则是学不好的。在亲眼看到了包括2~5岁在内的日本孩子们竟能演奏出难度大的巴赫二部协奏曲的情景,十分震惊。

日本国内,在铃木等人的共同努力倡导下,才能教育也开始超越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向传统教育渗透了。

抱着“每个孩子能力的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从1948年开始,铃木先生在松本市郊区的小学尝试用“铃木教学法”,进行国语教育,对一年级一个班的40名学生进行了3年的实验教育。

无论是国语还是算术,大家都在教室里反反复复地练习学过的东西,而且每天逐渐增加训练内容。通过每天训练,在国语方面,当一册学完时,每个孩子都能合上书背诵如流,并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当然不考试,也不留作业,只是每天让孩子们记日记。

做算术也是同样,每个孩子都能迅速准确无误地写出答案,通过充分的重复训练都能愉快地进行能力开发。

在实验教育过程中,的确没有出现过一个孩子掉队,甚至连3个数都数不清的孩子,竟会变为发挥出色才能的孩子。但这个现实未受到重视,因它不是传统的教育方法而被葬送。

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才能教育法,铃木先生写成了一本书——《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对才能教育进行了理论总结。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采用灵活的培养方法,任何孩子的能力都会提高;——为所有孩子提供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若在幼儿时期培养能力失败,那就无法挽救了;——生命力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原动力;——教育越早实施,其效果就越好;——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能培养优越的能力;——培养能力的好坏与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教育培养能力,光教不能培养能力;——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能力并非遗传

有的父母常常这样一本正经地说:“我的孩子学习这样差,而人家的孩子却学习得那么好,那是因为人家的孩子家长都毕业于名牌学校,有好的遗传因素,而我只有认命啦!”

铃木对这样的说法抱怀疑态度,并不断开展实验性的教育,从而增强信心,由此得出如下结论: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

所有孩子由于遗传造成生理上的千差万别,这是事实。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都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条件获得的。与遗传有关的只不过是像哭声有大有小那样对环境条件的感受程度和适应速度的不同而已。尽管这样,这些不同也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这就是能力法则,该法则对所有孩子都是适用的。例如,生于大阪府的孩子们,由于每天受父母大阪口音的熏陶,他们都掌握了大阪语的抑扬顿挫和速度,能流利地说出大阪语。他们的大阪语言之所以运用到如此地步,是因为他们在最好的环境条件下培养的。在大阪的孩子们都具有掌握大阪语言的能力,但在自由运用的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与遗传毫无关系。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遗传这种观念会严重束缚孩子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人们往往把能力归结为遗传的原因是由于能力法则尚未广泛应用的缘故。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教育法不是根据能力法则来实施的,对孩子们开展的是与能力开发无缘的教育。孩子受教育既然离不开环境,那么才能教育要早期实施,铃木先生认为,可能的话,最好从零岁开始。

铃木自认为自己开发能力较晚。由于培养方法不当,在自己的能力提高上确实蒙受了重大损失。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而是认为:不管年龄大小,以良好的方法进行训练,经过努力必然会提高能力。

有人常向铃木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家的孩子已经上了高中了,对他们进行才能教育还有可能吗?”对此,他的回答是:“我是从17岁开始接受才能教育的。从我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接受才能教育的。重要的是要从幼苗开始精心培养,直到开花结果。”

针对有的人说“每个孩子都有倾向性的素质。”铃木曾苦口婆心地劝解:“在人的能力上根本不存在特定素质这东西。”他认为,有的人之所以把“倾向或不倾向于什么”也看成是本质性的东西,是因为他们把每个孩子的成长条件看成是一样的缘故。而实际上,即使人在几乎相同的条件下教育,也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

每个孩子除了身体条件有所不同外,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家族的阶层关系以及气候、风土、文化等也不同,因而对孩子的影响也绝不是一样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由此,从幼儿开始就似乎出现了倾向或不倾向于什么这一特定素质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当环境条件一改变,也会使其倾向性突然发生变化。在这种表象的迷惑下,有的父母就贸然断定了孩子的“素质”,说出“我的孩子在这方面不会有出息”的话来。

对此,铃木很是担忧,在他看来,心灵、感觉和性格都是能力。这些能力是可以用一种教育方法去培养的。为了让人们明白这个道理,铃木几乎花了毕生精力去探讨它,并且用音乐教育的实践向社会表明:“任何一个孩子都有通过音乐达到高水平演奏能力的可能。”因此,他希望人们不要脱离本质东西,而只忙于探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特定素质”。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在《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一书中有这样一节内容:从遗传的角度来说,遗传学家肯定会说:“莫扎特是接受了优良遗传因子的人。”但是,正因为遗传因子的优良,我才断言说:“莫扎特可以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而保证他成为好苗子的人们将会怎么说呢?

下保证的人是在得知莫扎特在音乐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之后才下保证的,并不是在出生时就知道了遗传因子的优劣而下保证的。当看到结果后才判断“这是个好苗子”,如果这样做遗传保证的话,恐怕谁都会做吧。

如果你担保莫扎特是个好苗子的话,那么我相信,是可以把莫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的。好苗子应是适合环境的灵敏度和速度都出色的人。正因如此,才能把莫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我是这样认为的。

无论怎么想要把他变成音盲,如果苗子不好,便不能迅速而敏感地适应环境。因此,要想按照预想的那样,将其变成世界一流的音盲,也要花相当大的气力。但是,由于莫扎特是个好苗子,我坚信要使他变成世界第一流的音盲,通过教育是能够办到的。

也就是说,当莫扎特还是个婴儿时,每天当他哭泣时,就让他听跑调很厉害的唱片,如此教育的话,那么到五六岁时,就会将他培养成一个唱歌跑调很厉害的孩子了。由于遗传赐与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先天条件,所以会产生出惊人的音盲状态。

人们早就谈论素质的高低,但却不是通过对出生不久的幼儿进行测试而得出有没有素质的结论,而是等孩子长到四五岁甚至更大一些时,待看到他们身上具备的能力后,才能定其素质的高低。

因而,当开始被称作神童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一个“平常人”时,人们就会说“他的素质本来就一般”。相反,当小时候不大起眼的孩子,日后发挥出很出色的能力时,人们则又会说“天才有各种类型,那个孩子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天才”。

这也就是说,就人的才能而言,人们往往只看成长的结果,将其与遗传联系起来,并据此判定先天的优劣。

铃木认为,先天也好,遗传也好,说到底,这应该只指身体的生理条件而言。这方面的高低优劣,确实是人一出生就存在的,而文化方面能力的高低却是无法了解的。

因为婴儿时文化方面的能力,既无法用语言去教,也不是有意识地去学,而是从孩子出生开始到两三岁这段极短时间里,能力的核心是要为其创造适应环境的条件,以便早期感知所处环境的一切。

这就是铃木所说的能力培养法则,它对所有的孩子都适用。总之,莫扎特也好,贝多芬也好,巴赫也好,不论是谁都可以变成音盲。只要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断言,音乐素质不是天生的,也没有天生的天才。另外从反面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把几个无可救药的音盲家长所生的婴儿培养成了具有卓越音乐才能的人才。

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

什么是才能教育法?要弄清楚这一概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能力。在《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中,铃木先生表达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适应环境条件会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训练会产生能力。谁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不能在社会上生存。从这点来看,能力得不到培养的原因有两条:存在着抑制旺盛生命力的环境条件;没有促进旺盛生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的环境。

人的生命力即人的生命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本能的冲动,它只有通过锻炼,本来面貌才得以体现,能力才会产生。

许多人都认为,婴儿比其他刚出生的小动物显得软弱。婴儿一个人不能站立,也不能自己去吃奶。育儿时,需要更多的照料,因而有人得出了人的生命力软弱的结论,铃木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处于软弱状态的婴儿,反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当妈妈一时忘记喂奶,婴儿就急得哭叫着要奶吃。仅就这一点可知,婴儿是想以旺盛的生命力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婴儿越是幼小,其生命力就越强。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直接的生命力相应地就发挥不出来了,而只能靠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应该被开发出来的能力也不断受到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因此,铃木认为,幼年时期的旺盛生命力决不能抑制,要通过锻炼不断提高能力,这一点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不能简单地说因身体虚弱而严格锻炼,若是这样,生命力就会受到抑制,只能产生“健壮”的机体。

在铃木所教育的学生中,有一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子,父母希望通过音乐给这孩子带来一点光明。

当时,铃木想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不知怎么指导才好,所以没有立即表示同意。到了晚上,铃木突然觉得有了头绪:“对呀!不妨先使自己处于盲人一样的状态。”想到这里,他不由得从久坐的椅子上站起来,关上了电灯。

顿时,屋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在这黑暗中,孩子应以什么作为行动目标呢?怎样才能给他提供行动的线索呢?铃木边想边摸索着从箱子里取出小提琴和弓,轻轻地试拉起来。

在拉琴过程中,他并不感到有什么不自由,在黑暗中,弓和弦及间隔位置都清楚“可见”。

于是铃木确信,不用眼睛,只要把小提琴和身体融为一体,黑暗中的弓柄就会“看得见”,这就是孩子学会拉小提琴的重要条件。

训练拉小提琴的计划开始了。孩子用手拿起弓柄,用弓顶住手指,使弓上下左右移动……仅“掌握”弓的训练就进行了好几十次。他在这十分艰苦的磨炼中,增强了对弓的感觉,终于“看见”了弓和弓柄。

在此基础上,孩子开始学拉小提琴,一年之后,经过令人十分感动的努力,这个孩子与普通孩子一样,能拉各种各样的曲子了。

因此,铃木得出这样结论:正确观察或判断事物的能力,不是眼力,而是作为开发整个身体能力的内心感觉。眼力只不过是培养人的内心感觉的一部分而已。

只要有生命,谁都有开发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即使身体及其他感觉器官有缺陷。但在孩子生命中还蕴藏着不断弥补其缺陷的各种能力的可能性,其可能性引发不出来,应该归咎于教育工作者的无能。

才能的作用

铃木的才能教育运动始于1945年,开始是想在音乐方面证明“能力不是天生的”这一观点。铃木认为要教育孩子在音乐方面达到某种高深而优秀的程度,就要使孩子的大脑充分活跃起来,由此而获得的优秀能力,必定在其他方面也会反映出来。

每年各种才能教育训练的毕业生共有1300名左右。其中,在小学生里演奏高等科所学曲目,即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意大利协奏曲(钢琴)的学生约500名。

经过对这些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成绩同样相当不错,他们几乎都是班里的班长或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就是说,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小学生们,在学业上也会发挥了出色的能力。

另外,一项对幼儿园的才能教育训练班毕业幼儿(6岁)进行的智力测验来看,结果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平均的IQ(智商数)都是在160左右,而适龄智商应该是100.因此,铃木认为,能力和智商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他说:“能力就是本身所具备的才能,不论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只要是实际的能力,不管做什么它都会作为生命的机能在起作用。”

当对孩子问:“知道吗?”便回答“知道。”当问:“会吗?”的时候,则便回答:“不会。”像这种情况都不是能力,知道什么叫亲切,但是不能做到亲切待人时,也不能说是具备了这种能力。

即使有很多知识,但是没有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这只是徒有虚名,而没有能力。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要单看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是不能判断“是否有能力”的。在这一点上,具有演奏小提琴和钢琴方面实际能力的孩子,学校的成绩确实可以说反映了“真正的能力”。

因此,铃木指出,那种既从事音乐工作,却又说“并不特别想当音乐家”,只要拉得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是错误的。既然要从事音乐工作,如果不通过有效的方法愉快地培养出色的能力,那么音乐教育对智能也起不了多大影响。不论是谁,只要肯努力,已培养的能力都能够在其他领域发挥出来。

能力的培养与前进的速度无关

如果认为自己比别人先前进就是进步的话,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即使说进步,也只不过是一种非常偶然的机会罢了。

一味地向前进,反而有危险。当一种能力确实得到培养时,才能向下一阶段前进。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那就会被那些虽然进度慢,却扎实而稳步前进的人超越过去。由此可见,能力的培养并不取决于前进速度的快慢。

虽然这么说,但也“不要停滞不前”。不论任何人只要不急不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默默地前进,都一定会到达目的地的。

能力的培养如同酵母慢慢发酵一样。每个人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各种能力都各有一定的成熟期。因而,其速度快慢与能力大小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对能力的培养,不管怎么急也得耐心等待。能力的培养虽肉眼看不见,但其内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决不能因着急而采取拔苗助长的方法。

当能力还未达到成熟时,就想进入下一个阶段。这种骄傲自满情绪或急于求成的做法,会使好不容易含苞待放的能力枯萎下去。

有不少感觉灵敏的人一开始就接连不断地前进,总觉得不十分满足,并说:“速度越快越进步。”其实不然,玲木认为:“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应使人们感到容易。”这才是培养能力的秘诀。

有人常说:“与能力开发相关的是向比自己实力更高阶段的能力的挑战。“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这种说法也许会给能力提高带来某种刺激,但决不能采用这种培养方法。所谓能力,正如学会A之后再学B,学会B之后再学C,学会ABC之后再学D那样,每个阶段都包含着以前已经掌握的一切能力,并使其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能力。”

在许多情况下,一首曲子能用小提琴拉了,其他曲子也就能一个接一个地拉下去,而且说这个曲子会拉,那个曲子会拉,任何曲子都能轻而易举地拉,但拉得出色的却一个也没有。

如果这样持续拉上几年,只能成为一名低能的、平凡的演奏者,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不单指的是音乐,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凡是已经掌握熟练的能力都应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出色。即使一流的体育运动健儿也要千锤百炼,不断努力,以期使自己的能力达到更高理想的境界。

我的孩子能成才吗?

在父母们中间,提倡培养孩子能力的人在逐渐增加。这确实是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在培养能力方面也夹杂着一些十分错误的观点,其中有的观点竟令人大吃一惊。

有一天,一名学生的母亲访问铃木。那个学生热衷于练习,他的音乐技术和感觉都掌握得很好。

“老师,我家的孩子能成才吗?”铃木听他母亲这么一问,便笑着回答:“不,成不了才!”

他母亲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回答,竟呆然若失,但经过铃木先生详细解释才明白过来了。

“能成才吗?”这话里边包含着如果成不了才就算白费劲了的意思。这种观点在现在的许多父母头脑里已形成了一种思潮。如果抱着成才就让他试试看的打算是不可能正确培养孩子能力的。

比这更令人担心的是,父母与孩子不能心连心地相处在一起。父母期望孩子成名成家和出人头地的心理,从坏处讲隐藏着“我家的孩子能顶用吗?”“有指望吗?”的意思。这种自私贪婪的心理是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

铃木对有这种心理的母亲说:

“你的孩子不是要变成了不起的人物,而是应该成为高尚的人、心灵美的人。作为父母应在这方面多关心孩子就行了,若这样精心培养,就会使孩子前途无量。不然,就会使孩子误入歧途。”所以说,一心一意培养孩子能力,正是父母和老师实施才能教育的基本态度。期望急功近利的教育绝不是才能教育。我们丝毫不应该有通过培养使孩子成名成家的那种思想。

因此,当提到才能教育时,并不是打算把孩子送进英才教育机构。英才教育机构只不过是使跟不上学习的孩子纷纷掉队,只选出易教的孩子加以训练。英才教育的想法是“只培养特定的孩子”,而不是“让所有孩子都得到培养”。作为家长应尽量避免让孩子到英才教育机构中去培养。

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条件

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在生命的作用下,将会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任何孩子的培养都离不开父母,零岁婴儿的教育自然是从父母创造出的环境中开始的。

培养孩子的能力是地球上所有父母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父母所创造的环境——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条件。除此之外,没有比家庭再好的条件了。

孩子的身体在生命的作用下迅速发育。同样,孩子的所有能力也是在生命的作用下,在家庭成员相互接触中不断提高的。

婴儿在与家庭成员的日常接触中不断理解人的心情、增强感觉和掌握习性。他不分善恶美丑,他只有通过家庭日常活动,才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

为了尽量把孩子培养成为心地善良、感觉敏锐和能力强的人,家庭日常生活应该是欢乐的、充满爱心的,这是首要的条件。创造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家庭环境乃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出发点。

铃木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天生的”或“固有素质”的说法都是毫无道理的。对此,大脑心理学这一新的学说也做了说明,认为刚出生的婴儿脑子里好像一张白纸一样,空空的,但在以后每天生活的刺激下,脑细胞逐渐联结起来,形成了能力。

所有孩子的能力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适应环境条件培养出来的。无论是出生于西方国家的,还是出生于东方国家的孩子;无论出生于非洲国家的,还是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孩子,他们的能力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培养的。进而,在这些国家的各个地区又有不同类型的父母和家庭环境,他们培育着与这些环境相适应的千差万别的孩子。

一切事物的发展有其因必有其果,孩子的培养也是如此。在良好的环境里会把孩子培养成为善良的、感觉敏锐的人;而在恶劣环境里会把孩子培养成为非善良的、感觉迟钝的人。

这样一来,有人会说:“我们很难创造出那样的良好环境。”其实不然,只有愉快的、温暖的家庭才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最佳环境条件。否则就谈不上什么优越环境了。只是外表上装饰得漂漂亮亮的家庭不能算作是一个能培养好孩子的家庭。

从孤儿到世界一流的音乐家

耕儿是铃木镇一先生的学生,他从一个孤儿成为世界一流的音乐家的故事,是铃木“才能教育法”最成功的实证之一。

1962年,在德国柏林留学的耕儿给铃木先生写了一封令人惊喜的信:敬爱的老师:

我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地方。您从前住在柏林的什么地方?这地方好像什么时候梦见过似的……来后觉得有一种亲切感。柏林大街上的建筑物新颖别致。来后虽感到有点孤寂,但也感到这里与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的人们高尚而有礼貌。

我昨天接受了考试,获得了柏林交响管弦乐团小提琴首席演奏家称号。乐团的指挥者是弗里克塞,在德国他是与卡拉杨、库贝利克并驾齐驱的人。

现在我担心的是,我能否胜任这项工作呢?

祝您健康

衷心爱您的耕儿

1962年9月

耕儿的来信使铃木先生又惊讶又高兴。自日本开始有西洋音乐以后,连做梦也没想到日本人能在欧洲获得如此殊荣。人们深知柏林交响管弦乐团的实力。要想获得此殊荣须具备如下条件:具有很高的音乐灵感;具备很高的演奏水平;具有很高尚的人格。三项条件缺一不可。人们公认刚过30岁的耕儿已具备了上述条件。正因为如此,他才战胜了欧洲众多的候选者而中选。

耕儿专心走的这条艺术之路,正是一条为所有优秀艺术家们所崇敬的道路。

耕儿的父亲原来住在滨松,铃木在名古屋时曾指导他学拉小提琴。昭和初期,因铃木迁居到了东京,他们全家也搬到了东京,其目的是他们想让耕儿跟他学琴。

耕儿3岁时,在铃木的学生们于东京日本青年馆举办的演奏会上,用小提琴进行了演奏。在这当中,3岁的耕儿拿着小提琴,在他父亲吉他的伴奏下,演奏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

演出后的第二天,某大报纸在社会版面上刊登了耕儿演出时的大幅照片,以《天才儿童出现了》为题,进行大肆报道。

在耕儿尚不懂事时,拉小提琴可以说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当时还谈不上对琴喜欢不喜欢。这如同日本孩子学日语那样,它与所谓喜欢不喜欢毫无关系。他是每天听着音乐唱片长大的。

战争期间,耕儿的父母相继去世了,铃木先生一家收养了他。

来到铃木家之前,耕儿在洪松生活了3年,此间他每天在叔叔的酒馆里帮忙干活,这3年的环境,大大改变了耕儿的成长方式,他常常会有些不令人满意的行为,家里有人开始抱怨他。面对这一情况,铃木与家人商量,认为不应抱怨他,而应该更加有礼貌,行为更加高尚,努力创造一种环境来影响他。相反,如果大家一味地抱怨和责备他,那么就会使他的人生误入歧途。

就这样,过了一两年。此间,耕儿已和铃木家人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了,过去3年养成的不良习惯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完全成长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孩子了。

铃木先生以自己的留学欧洲的切身体会认识到,对年轻人们来说,通过接触优秀人物会潜移默化中净化自己的灵魂,进而升华自己的感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格的形成上,这是最根本的条件。

出于这种想法,他为耕儿选择了老师,即他所敬重的关屋光彦先生夫妇。征得关屋先生同意后,铃木让耕儿去他家学习,并请他的夫人续子教他英语。当后来确定他留学法国后,又请关屋先生教他法语。就这样,耕儿得以长期接触到关屋夫妇的美好高尚的人格。这对耕儿一生来说,也是最大的幸福。

人的能力是什么?人的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一种东西,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耕儿与健次(小林)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互称对方为“阿健”、“阿耕”。有一天铃木收到日本广播公司松本广播电台的邀请,希望去参加广播演出。

这是一次好机会,铃木便考虑作为一种演奏能力测验,让他俩去演奏都未曾拉过的曲子——维瓦特的《E短调协奏曲》。铃木了解他们的能力,问题在于他们在那短短的时间内能不能记住曲子并掌握演奏的技巧。

在经过短时间的练习后,他俩信心十足地坐上接他们的汽车,驶向了广播电台,并没有带走乐谱。在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方法上,铃木倾注了最大的精力。乐谱只不过是为便于记忆而准备的参考材料,对自幼就在这种培养方法下长大的他俩来说,他们想都没想过把乐谱带到播音室去。

不言而喻,耕儿和健次都不是经考试录取后培养的。铃木认为,这种惊人的能力并非只存在于特殊人的身上。实际上也并非如此。什么样的培养方法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耕儿和健次只不过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

为了使耕儿的才能进一步发挥,在他19岁时,铃木先生决定送耕儿去国外留学,并拜著名的音乐家艾爱斯克先生为师。

半年之后,巴黎音乐学院举行了毕业考试。耕儿仅半年就毕业了。对任何人来说,获得巴黎音乐学院毕业证书都是值得庆贺的。

而后,耕儿在第一次拜望文爱斯克先生半年之后,正式拜先生为师了。在直到这位大师去世前的两年间,耕儿一直得到他的指教。耕儿从这位艺术大师身上获得的宝贵教益之多是人们难以想象到的。

两年以后,耕儿虽失去了艾爱斯克先生,但他已成为可以自己选择导师的青年了。他自己选择的导师是阿尔沃尔·格留米奥先生。这位导师是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校教授,而且在举办演奏会和录制唱片方面,是当今欧洲公认水平最高的小提琴演奏家。耕儿深为格留米奥的高超演奏水平所倾倒,认定自己的导师非他莫属。

格留米奥说自己有两个最优秀的弟子。这两个弟子都是日本人,而且都是小时候跟铃木学习过的。两个人中的一个就是丰田耕儿;另一个是在1963年慕尼黑国际音乐竞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志田登美子。

重视旺盛的生命力

在铃木看来,才能教育既是对生命进行的教育,也是对旺盛的生命实施的教育法。在铃木众多的学生中,有一个患小儿麻痹的6岁女孩。她右半身活动不便,右眼斜视。拉第一首曲子时,每当拉到结尾,她右手都控制不住,弓子脱手飞出去。

指导这个孩子的老师为此感到头痛,便对铃木讲了这个情况。当时铃木只回答了他一句话:“老师和家长要坚持下去,直到孩子改过来为止。”

于是老师重新振作起来,坚定不移地继续每天训练她拉这首曲子,母亲也不辞辛苦地为孩子捡弓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师和母亲的巨大爱心和孩子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个孩子右手的活动慢慢发生了变化,再拉这首曲子时,弓子不再飞出去了。

过了近半年之后,她就会拉《闪闪星星变奏曲》了。通过半年的每日训练,孩子的手有了力量,形成了能力。依靠孩子、孩子母亲和老师齐心协力的努力,原先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在坚持不断的练习中变成了可能。是肉眼看不见的一点一滴累积的努力帮助培养了新的能力,最后终于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能力。

当铃木对他们付出的艰辛表示慰问时,孩子的母亲说:“孩子希望能拉小提琴,哪怕只拉这一首曲子。由于老掉弓子,有时我把弓子紧紧绑在孩子手上……托您的福,这样坚持练下来,现在已能拉一首曲子了,孩子也很高兴……”

令人兴奋的是,事情还不止于已能拉一首曲子。随着不断练习,女孩右眼的斜视开始逐渐矫正过来了,而且原来活动不便的整个右半身,也逐渐能正常活动了。

就这样,这个女孩的小儿麻痹彻底治好了,终于恢复了健康。通过为能拉一首曲子所付出的努力,拯救了一位少女。

支配着人的一切的生命力一旦适应环境条件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少女,通过拉小提琴促使了她的残疾身体的活动,通过对乐谱的记忆促使了她的大脑的活动——正是由于她有了这种必要的身心活动,才诱发出她的生命力,并使其发挥出巨大力量。

为使生命成活下去,就有了人的“物”(肉体)。因此,尽管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运动身体,但向身体本身的呼唤是无济于事。只有向“生命”的呼唤才能使身体机能发生一些变化。

与生命力发生共鸣的能力就是作为人生存的实际能力。只有培养出这种实际能力,才会使孩子在诸领域里都能发挥出卓越的力量。

生命是在不断追求融洽和共性的。为此,就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优秀教师。否则,用不了多长时间,生命就会去追求与恶劣的环境、恶劣的教师的融洽和共性了。

大自然有太阳、有水、也有土。植物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长,长出宽宽的绿叶,结出丰硕的果实,出现茂盛的树林或森林,植物有植物的活动规律,因而也就产生了昆虫、鸟类等草食动物,它们的活动又促进了肉食动物的活动。在大自然界中还有山,山涧里有清泉,从而形成河流,河水又注入大海,在水中有浮游生物,它是小虾的食物,进而小虾又是鱼的食物。鱼群在水中来回游动,形成了鱼的活动规律。有了上述的动植物,人类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整个大自然是一个庞大的循环系统,只要这个循环系统不停止,生命也就会无止境的循环。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个大自然循环系统之中。脱离了这个系统,我们就难以生存下去。因此要掌握大自然的活动规律,以便更好地生活下去。

我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心也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们的身体和心同大自然一样也是不断循环的,从而形成了人的活动规律。

人们常说的“人之道”就是这样的生命之道。如果人在绝路上徘徊不定的话,就会被不安所驱使,不久便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因此,说到底,无论到哪里去都有联通的道路可走。只有这样,才会给人们带来最稳定、并充满喜悦的生活。

因此,铃木认为:“要十分重视旺盛生命力及其活动,从小就要开始不断努力把这种生命力转化为能力。这样一来,人的生活道路是决不会中断的。”

本国语教育的经验

铃木还经常以“无论谁都能出色地运用本国语”为例来说明能力的幼芽在所有领域里都能得到培育,关键在于精心培养。其培养的内容和程度如何,也将决定其能力的大小。

英国的孩子为什么能那样流利地说英语?法国的孩子为什么能那样流利地说法语呢?这是必然的,然而也有费解之处。

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有难度、内容复杂、不易掌握,但任何孩子都能流利地说本国语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这种现象,铃木认识到:所有孩子在本国语方面所显示的优越能力,不是充分证实了他们每个人在其他方面也都具备向优越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吗?那种把能力视为“天生的”、“固有素质”等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由此引申,铃木认为:“我们过去没有考虑过孩子向更大能力发展的可能性,也没有对他们的能力进行正确的开发,结果失败。因此,我们一直认为这种失败是‘天生的’、‘固有素质’造成的。对此,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反省。所以,我们在本国语言教育法中,提出了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的教育条件和方法。”

铃木在年轻时代就发觉本国语教育有问题,从那时起一直在探讨本国语教育法,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才能教育法”。

所谓本国语教育是指我们生活中惯用的语言教育。因此,在语言教学中,不断增加和掌握新的词汇,当熟练掌握的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有效地促进更大能力的开发。也就是说,通过加强能力教育可使孩子不断提高能力。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本国语教育至今一天也未停止过,人们却能不付任何辛苦用它培养着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因讨厌本国语而中途退学,更没有产生优等感和自卑感。这些就是开发孩子能力的秘密所在。

而在一般社会或学校里,铃木才能教育方法并没有被采用。仅就学校来说,老师们只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不管效果如何和能力是否提高,只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结果就会压抑了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

石器时代培养不出贝多芬

有人问:“能力能培养到什么程度呢?”铃木认为能达到当时那个时代文化能力的制高点。他说:人在整个大自然环境中,要与大自然诸方面发生关系,并取得协调发展。

爱因斯坦、歌德、贝多芬这样的人物,若出生于石器时代的话,大概只能被培养成为具有石器时代文化能力的人吧。

与此相反,若石器时代的幼儿由现在的我收养教育的话,大概不需要多长时间,那幼儿将会被培养成为能演奏贝多芬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的青年。若把今天出生的孩子能拿到5000年以后的社会里进行培养的话,那么就会变成5000年以后社会的人了吧。

从广义上讲,时代的文化环境是所有人共有的。若从欧美、东方、国家、地区、市县村和家庭方面来看,围绕个人的文化环境是各种各样的。不论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获得良好的文化环境。说的极端点,现在的日本人即使居住在山区里也可得到那样的文化环境。

人与大自然间的协调,不单纯是与自然间的交流。正如有石器时代的自然、古代的自然、农业的自然、工业的自然那样,对人类而言的自然环境则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

我们都已知道,关于狼孩子的故事,人的孩子就是具有如此大的可塑性。因此,出生在西方各国的孩子、出生在东方各国的孩子以及出生在非洲各地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分别适应各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文化。铃木还坚信,即使在这些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里,由于每个孩子父母的情况千差万别,所处环境好坏不同,其成长结果也将千差万别。

任何事情,没有因就没有果。人的形象的好坏、心灵的美丑、感觉的不同等,全都是孩子的生命力适应环境而形成的。

铃木反复强调一点,就是不能根据孩子长大后的情况来谈论“这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必须丢弃这种思想。要懂得一点,孩子被自然所赋予的是个未知数,他们身上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不知先天的优劣,要精心培养他们。只有如此,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幸福,给人类带来明天的希望。

当然,并不是说一切文化性的自然环境都好,其中有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有公害、自然破坏之类的东西。重要的是社会上的那些英才们已从过去那种昏迷状态中清醒过来,为文化性的自然环境贡献了力量,增加了新的光彩。

因此铃木先生劝告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们接受现代最高文化水平的机会。

环境影响能力

从古时候起,日本就有使名莺发出优美叫声的训练方法。这对铃木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从野生的莺巢中捕捉幼莺后回家,当幼莺会吃食后,让它练习啼叫。日本人的做法是将能发出美声的名莺借来,放到被捉回的幼莺的旁边,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幼莺听名莺每天啼叫。并让幼莺模仿那个名莺的叫法,尤其要注意不要让它听野马的叫声,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这是最初的训练,也是最重要的训练,是以后的训练中不可缺少的。

在一个月之内,名莺在幼莺的旁边每天叫,幼莺则默默地听着名莺发出的优美的音色。幼莺在这样顺应过程中,其生理上、机能上会不断发生变化。

幼儿顺应环境的能力强得惊人,顺应环境而产生的生理反应、生命机能反应乃是一切生物所具有的自然现象。趁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大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将会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脑海中,终生难忘。

通过黄莺的例子,我们看到了生物形成能力的规律,说明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依赖生命力发挥作用,使自己适应所处环境来逐渐形成并掌握的。

人的孩子在狼群里被狼养育着,并在那儿长大,因而形成了狼的生态习性。这就是适应环境而生存的自然法则。

这一事实,给我们以许多启示和教益,即地球上的所有孩子们,是如何保持并延续各自生命的,每个人是如何发展成长的。它深切地告诫我们:应该丢弃以往我们一直认为不管人的思想、灵感、智慧还是行为都是先天决定的这样一种观念。

作为人来讲,形象确实至惨至悲。人们把由狼的生活世界回归人类社会的“狼孩”判定为白痴。但我认为,这种认识是把她们与人类社会中的孩子相比较而言的。实际上,狼孩身为人类的孩子却适应了狼的生活,这从作为人的孩子的角度看,她们却又确实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很高的天赋。她们作为人要是处在文明社会的良好环境里,无疑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成长。

当然,这不过是个假定。但不管多么顽固不化的“天生论”者,他都不可能把用狼孩四肢走路、用嘴叼东西、喜欢吃生肉、夜吠以及虽为女孩但其肩部、胸部却长着长毛的这些事实说成是天生的。

现在,世界上的多数孩子并没有被扔进狼群。但从孩子们的能力并非是天生的,而是由所处环境造成的这种角度看,那么现在世界上的孩子或多或少的同被扔进狼群的孩子一样,生活成长上都受到了损害。而当人们看到他们这种受损害的形象后,却把这说成是天生的,这可谓是天大的错误。

世上没有特定的素质,许多事实都证明,环境的好坏,严重影响着能力的高低。更何况,如果孩子长到五六岁以后,就更没办法去测量先天素质的高低了。

把人的素质归结于先天的高低,这是非常荒谬的。从铃木多年来对众多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经验来看,世上不存在诸如音乐素质等的所谓特定素质。所谓人的先天素质就是既可以把人培养成音盲,也可以把人培养成狼。

所有文化方面的能力,完全不是靠遗传因素从人体内部产生出来的,而是适应外部环境条件后,在人体内部培养起来的。如果说因遗传而造成人的素质优劣的话,那只是获得能力、形成能力水平的高低,即适应环境的水平和速度的快慢而已。

性格就是能力

人们常常议论:这个孩子性格直爽、开朗,那个孩子性格孤僻、阴郁等等。铃木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性格就是能力。

孩子一生下来,根本不存在什么直爽或孤僻的性格。所谓的性格,很明显是在孩子们的生命力顺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换句话说,性格是孩子的生命力作为生存能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

直爽性格和孤僻性格,在现实生活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若是直爽性格,就易被他人所接受,社交活动范围广泛,有走向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若性格孤僻,社交活动范围就狭窄,做任何事情都不愿同人们直接配合处理,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走向人生道路的可能性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由此看来,性格也是处理一切事情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孩子直爽,有的孩子孤僻的性格呢?这些不同性格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孩子独创出来的。

当孩子的生命力作为现实生活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时,总觉得自己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不能很好地去适应。其结果就体现不出孩子原有的那种直爽、乐观、开朗、温柔和刚强的性格,反而出现了与原有性格不太一致的不良性格。

所以说性格本身多少会改变,而且会不断地改变。例如,生活环境一旦变化,你的性格也有可能变化。这种性格的变化是由于不能很好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一般说来,父母都指责自己孩子养成的坏习惯,并希望他改正。但如果不反复正确地加以引导,其坏习惯就不易改变。另外,当能力还未培养出来时,即使怎样告诫他也难以纠正过来。

对与现实生活环境不相适应的孩子来说,应该采取使孩子心情舒畅,易于接受的办法。如母对孩子说:“不妨再来试试看,多反复几次就会适应的呀!”这种办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对孩子的优点要予以表扬,只有发扬优点才有利于克服缺点,使之向正确方向发展。有了此基础,其他事情当然也就好办多了。

从容易的事情开始

铃木认为,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从简单的会做的事做起,不断反复训练,总有一天孩子会感到容易,这不仅是技能的训练,而且是自信心的培养。铃木把初级阶段的指导方法要点做了如下的归纳:——从少量的、会做的内容开始;——经过训练,内容达到运用自如;——把运用自如的内容中不正确的部分纠正为正确的;——注意不断培养能力;

——再增添少量同等程度的内容;——完成的速度出现差异(能力开始萌芽);——要把前面学过的内容和新内容结合起来训练;——要不停地训练,使前边的内容学得更好,新的内容得到正确纠正;——前面的内容要学得更加熟练(培养能力),新内容达到灵活运用;——在实现的基础上,再增添新内容。

通过上述指导方法反复训练,就会使孩子总感到一点儿也不难,随之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在训练过程中已经掌握的能力,进入新的阶段时,并不是说不需要了。例如,人的身体能自由操纵自己的手足,而手足则能进行更复杂、更微妙的动作。孩子成长也是如此,任何孩子都是自然而然地掌握能力,所以他们都感到容易。

孩子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它与人的发育过程一样,是逐步提高的。父母和老师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认识。一些孩子到五六岁时,都能熟练掌握4000左右词汇及其语言自由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在孩子记住的词汇上不断增加新词汇,并通过每天训练自然而然地掌握其全部内容的缘故。

孩子的能力一旦提高,还要增加新词汇,其速度也要逐渐加快,而且每天要讲述掌握的全部词汇内容。这就是所谓的训练,铃木把它命名为“加算式训练法”。这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方法。

铃木在教育孩子学音乐时,不管弹钢琴也好,拉小提琴也好,都是让孩子每天在家里一边听已学过的5支曲子的标准录音,一边反复练习。因都是已演奏过的曲子,所以孩子们都能看着优秀的曲本愉快地弹钢琴或拉小提琴,都能自然而然地掌握出色的演奏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练习新曲子。

与以上指导方法相呼应的,铃木提出了能力训练方法:——给他们几次同样难度的内容,用处理的速度和完成的好坏程度来判断孩子能力发展状况;——若能力掌握熟练的话,再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能出色地完成已学过的内容后,要为培养才能、提高应用能力及下一步处理能力做好准备;——教育者若以推进教学计划为目的,那必然会失败。换句话说,只有在注意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推进教学进度;——若有更好的训练方法来培养应用能力的话,那么必然会产生能力的飞跃,指导者的作用就在于是否注意到这种飞跃,是否推进了与这种飞跃相适应的教材改革。

这些培养能力的要点不光是技术,而且要培养人的精神,否则人的更大能力就得不到发挥。这是铃木在毕生中所获得的能力开发的核心所在。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才能教育,首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取得的成绩经常予以表扬,同时不断增加新内容,以促进孩子的上进心。

孩子失去兴趣的原因

有许多人说:“现在努力干事的孩子很少。”这话难以置信。铃木认为:“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大人首先不要发牢骚,应该分析一下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原因。”

从孩子“失去兴趣”这一角度认真分析就可明白其原因。这并不是孩子们不努力,而是对于把毛巾拧扎在头上假装积极的那套表面做法失去了兴趣,你能说他们怪癖吗?相反,孩子们比起那些头上拧扎着毛巾表面积极的人们要强得多。

当今时代,不管任何一件事情,大人都是从表面上进行评价。孩子们失去兴趣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对表面评价的无意识的反驳。

另一个要考虑的是,孩子们干事“想干得轻松愉快”,而拧扎头巾的那种表面紧张状态并不表明轻松愉快,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一种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感觉。

孩子们对只从表面进行评价的培养方法是抵触的。父母注意改正表面评价方式就行了,否则就助长了孩子们的反抗心理。孩子们这种反抗心理的具体表现是:不活泼、不积极主动、干事吊儿郎当等等。换句话说,大人总是从表面进行评价,这是导致孩子失去兴趣的根本原因。

通过分数、偏差值等表面数字评价孩子好坏的倾向越严重,孩子的败兴心理就越强,到最后将变成一个做什么事情都无干劲的孩子。

因为如此,才使我们痛感到加强培养孩子心灵的才能教育该是何等的重要啊!

“玩”学习

幼儿生活的全部活动都是喜欢玩游戏。选孩子喜欢的游戏,通过反复练习来增长能力,是才能教育方法的一种重要特点。

游戏似乎与“教育”这个词没有多大联系。一说教育往往认为是让孩子做些不太喜欢的事。真正的教育的核心内容不是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而是以“喜欢的游戏”来培养幼儿能力。这种教育方法绝不是“光玩不培养能力”。

幼儿教育就是让孩子始于游戏的欢乐中,以此引向正确的方向。铃木在《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3岁时就让他每天坚持练3个小时的小提琴。有的人认为:这么大运动量的训练,有点太过分吧。而实际上完全不是什么过分,因为对他来说只是游戏,通过这种游戏达到欢乐。每天一件事玩3个小时,怎么算过分呢?

孩子的母亲让他练小提琴代替了玩偶人,还让他像听情调音乐那样,多听几次刚学过的曲子的录音。他整天把小提琴作为玩具独立演练。

当摆出一副严肃的“教育”架势时,孩子心里就有点紧张。如果是激发孩子心里高兴的教育,就会不断提高能力。这才是正确的教育。

铃木才能教育学校收留的幼儿,开始也不让其拉小提琴,而是先对其母亲进行指导,以便做到也能拉小提琴。然后,在家里让孩子先听将要练习的小提琴曲子的录音。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即使母亲想让孩子练习,但孩子也不完全都有愿拉小提琴的心情。

为了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自己也想练的心情,就要让孩子在家里听录音,在教室里旁听其他孩子演奏的曲子。并且,孩子的母亲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教室里都要拉适合自己孩子练习的小提琴。总有一天,孩子会从母亲手里拿过小提琴,并主动说:“我也想玩一玩。”

在培养孩子记忆力方面,铃木也强调“玩”的意义。

幼儿期是记忆力成长最快的时期,要训练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务必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因此铃木想到日本的俳句。俳句是诗词中最精炼而简朴的形式,既优美而朴素的语言,对孩子一生的记忆大有裨益。

于是,铃木从许多短俳句中,挑选出易被孩子理解的俳句作为教材。当时,铃木执教的“幼儿园”定员为60名,其中3岁、4岁和5岁的儿童各20名。4月份新入园的3岁儿童同高年级的儿童一起,每天新学一个短句,反复背诵,加强记忆。

这种训练法会大大增强记忆力。通过每天的训练,学习俳句的速度逐步加快,记忆的持续时间也逐渐延长,记忆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

为了加强娱乐性和趣味性,铃木把选出的100个短句分别写在纸牌上,用这种纸牌形式让孩子们高兴地玩游戏。当对这些短句未记熟之前,玩这种游戏是很难取胜的。伴随掌握的句子增多,说话的技巧和语调也逐步掌握,甚至进一步向独立创作的方向发展。

彩票学习法也是铃木独创的新颖的学习方法。

无论是弹钢琴还是拉小提琴,只要坚持每天练习,其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但是,铃木发现有的孩子不能坚持每天练习,总是无精打采地消磨时光。

这样的孩子被老师察觉后,常常让他在每节课长时间地反复练习同一首曲子,并说:“还不行,再加把劲儿,一直到熟练为止!”而学生由于对每课总是练习同一首曲子感到厌烦,渐渐滋生了抵触情绪。

这种情况不只限于弹钢琴和拉小提琴,做任何事都是如此。铃木先生为了避免这种不良的学习风气,而采用了“彩票学习法”。

授课一开始,首先用抽签的方式从想要学的几首曲子中选出一首,然后讲授和练习中签的曲子。

孩子通过抽签游戏的学习感到很高兴。无论是演奏已学过的曲子,还是新学的曲子,信心都很足,相信自己会演奏好的,对中签的曲子定会演奏成功。

其实,在家里也可以用彩票学习法练习学过的曲子和课外作业的曲子。尤其对初学的学生来说,运用彩票学习法,可以促进其在家里主动练习的热情。四五岁的孩子有的竟能用钢琴熟练地弹奏巴赫的《小步舞曲》和《快步舞曲》,有的也能熟练地用小提琴演奏比巴鲁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与任何孩子到5岁都能培养成熟练说日语之能力的情况完全相同。对成长期的幼儿只要注意教育,其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因此,父母和老师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鼓励孩子不贪玩,乐于主动地进行练习。而对因厌烦不愿练习的孩子,只是喋喋不休地反复催促练习的做法是无济于事的。

彩票学习法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各个方面。无论孩子做什么,只要有兴趣,就要让他试一试。抽签时,孩子们期待着“什么能中呢?哪个中了都可以!”因为里边都是孩子喜欢的曲子和擅长拉的曲子。再说“这次没中签的曲子,也许下次能中呢!”

对幼儿来说,没有“练习”的自觉性。只要是喜欢的游戏才愿意做,这是孩子的禀赋。如果厌烦不愿意做,也不要责备,而要进一步思考孩子喜欢练习的方法。

孩子喜欢重复做事

对孩子实施才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孩子重复做某一件事。这对大人来说,似乎是一种苦差事。因而有不少人这样想:“反复做事则需要相当的耐力,3岁或5岁的孩子能忍受得住吗?”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孩子本来就喜欢重复做某一件事,孩子越小越是如此。因此说,才能教育应早期进行为好。

有的孩子常玩积木,把积木垒起来推倒,再垒起来再推倒;有的孩子在屋子里不厌其烦地转来转去,忙个不停;有的孩子爱玩滑梯,除非父母硬把他拉走,否则爬上滑下,玩起来没个够……

由此可见,孩子具有一旦碰上感兴趣的事就会没完没了地重复做的特点。重复做事是孩子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训练,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幼儿的特有行为“常同行为”。

从心理学上讲,幼儿在事物的瞬息万变的过程中,心情总是动荡不定的。所以幼儿想通过“常同行为”来确保稳定感和舒服感。

这种自然性的倾向值得注意。对3岁幼儿来说,玩滑梯或拉小提琴,二者区别不大。不管哪一种,只要提供反复做事的乐趣,那么幼儿就会以大人想象不到的速度玩得熟练起来。这种重复做事对大人来说是苦差事,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喜欢的。

有人对才能教育提出批评说:“让幼儿做连大人都吃不消的事,未免太残忍了吧!”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才能教育是孩子们自然而然形成的自我训练法,它与玩的方法是一样的,其实孩子一点也感觉不到残忍。

为了好好地保持与孩子的接触,必须抓住“孩子喜欢重复做事”这一特点。如果父母认为孩子长时间重复做事确实吃不消的话,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与孩子面对面重复做事。

大人对某一件事感兴趣要有一个过程,如果有意与孩子面对面玩的话,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自己不知不觉地也变得高兴起来了。由此发现,大人的童心是决不会消失的。有人提出要断绝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问题,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父母把孩子放进大人的世界中去就放任不管了,这样等于抹杀了孩子的童心特点,也剥夺了自己重返童心的机会。

每个孩子对事物都是充满好奇心的。例如,对大人来说,一个红玻璃杯子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在幼儿眼里看来,却是一个感觉不可思议的红块块,他摆弄过来摆弄过去,是一个好玩的、很有趣的东西。

对大人来说,当遇到从未见过的东西时,也会产生与幼儿相似的感觉,用好奇的眼光注视着,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孩子对事物是充满好奇心的。一般说来,周围的一切事物对幼儿来说都是新鲜的、令人激动的东西。而一旦幼儿逐渐熟悉了那些东西,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有状态。也就不再对他们感兴趣了。

给予具有希望的表扬

一旦鼓起劲来就有了积极性,但干劲并不是从外界可以注入的,而是从人的内心迸发出来的。

因此,积极性是最重要的。这种积极性与干劲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如何才能调动积极性呢?

最有效的方法是:要给予具有希望的表扬。铃木在教学过程中对拉得十分糟糕的孩子也说:“拉得不错呀!要是克服了缺点……”

也就是说,最好是采取幽默的方法,首先要表扬。对孩子们来说,如果对表现不好的地方只是进行失望的指责,而对表现好的地方连声“挺不错的嘛!”都不肯说,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的,从而孩子的干劲就没有了。除了表扬以外,还要明确指出不足的地方。这样既能使孩子改正缺点,又会促使他做得更好。

当孩子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时,就加以表扬也是应该的。同样的道理是,在幼儿牙牙学语时,不管嘴里说些什么,没有家长指责说:“那嘴是怎么张的呀,声音高或声音低啦”等等。

可是,连小提琴都拉不好的孩子,当练习得会拉时,家长不仅不表扬,反倒还找茬儿挑些毛病。

“与过去比,现在拉得相当不错了呀!再加把劲儿还会更好,将会叫老师大吃一惊的。”铃木希望家长多用这些鼓励的话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鼓励的目的是要让他从“要求他做”变成“要让他想做”。因此,应该在给予希望的表扬方式上下些功夫。“呵,拉得挺不错呀!”就这么一句话,孩子就会变得使大人想象不到的高兴起来,充满了自信和热情,于是积极性也就产生了。

不要任意指责孩子

父母对孩子好像总是爱责备,而不善于表扬。

有许多父母为纠正孩子的缺点,总是先情绪激昂没完没了地责备孩子。有的父母曾找铃木座谈,说最初“因不责备就改”而责备,后来因“即使责备也不改”而苦恼,最后又认为“不可救药”而放弃不管了。

一味地责备,不用说孩子,就连大人也会失去信心的。这样下去,就会逐渐培养成为因设法保护自己而产生反抗心理的孩子。

通过责备让孩子做与通过表扬让孩子做,二者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用冷静的态度和温暖的心去对待孩子,注意和发扬孩子的优点。

有人说:“处于反抗期的孩子,难以对付。”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反抗期,但因孩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若不给予正确引导,就会以“反抗”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说,“反抗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父母方面培植起来的。

如果总责备孩子,任何孩子都会产生反抗的心理。正如能力法则所确定的那样,若给孩子以反复的刺激,就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反抗”的能力。例如,常用烈性药物,细菌就会迅速产生抗药性,不久这种药就会对细菌完全不起作用。同样,对孩子越是一味地责备,其反抗心理就越强,最终还是以屈服于孩子而告终。

有人对铃木说:“请教给我好的责备方法。”铃木说:“我没有那种好方法。”又有人说:“现在孩子不听话,难道不责备就算好吗?”铃木认为即使不听话,也不能责备,要真心实意地、正确地培养孩子的能力。

责备当然也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的,父母为了责备往往采用令人可怕的脸、声音或表情动作。不妨用摄像机把它录下来,自己亲眼看一看会有何种感觉呢?大概心情是不舒畅的吧。同样也会使我们明白责备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如果孩子感到恐惧可怕,即使怎样责备和说教也都听不进去了。尽管孩子停止做坏事,那也是因为他讨厌再次经受以前那种可怕的体验,并不表明他懂得了“这件事不能做”的道理。

总之,大人责备孩子时,多多少少会感情冲动,气血上升,这样就会缺乏冷静头脑和客观的判断力。首要的是大人要以宽大胸怀和极大的热忱去培养孩子的能力。

孩子有许多幻想,其中隐藏着实现的可能性。为实现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大人对孩子决不能指责。指责会打消孩子向往的欲望,就会剥夺孩子发展的可能性。

有的父母听到孩子唱歌调子拿不准时,就说:“你的调子怎么拿不准呀?”孩子听了这番话该怎么想呢?也许他会认为:“我连音都发不准,还能唱好歌吗?”

事实上,这样的话在我们的家庭或学校里是能经常听到的。我们能从学生的父母和老师那里听到许多这种指责的话:“像你这样的笨蛋,什么也搞不成。”

“仅这点成绩,你还想当医生,真是自不量力,白日做梦!”

有许多家长和老师满不在乎地说出这些不该说的话,甚至想通过刺激疗法使孩子面对现实,但孩子却不懂得这种意图。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来说,是孩子难以想象的巨大存在,是作为社会的代表者说话。因此,孩子受到的指责就等于断定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我们对孩子的成长不应加以种种限制,应该开辟他们向更高能力发展的可能性的道路。

对孩子不指责是促进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的最起码条件。

如何矫正缺点

人没有缺点是不可能的。人的能力从生下来那天起,就是在各种客观影响下而成长起来的。因此作为缺点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客观形成的一种能力。既然是作为能力养成的,要想完全矫正也是很难的。

无论是缺点还是优点,如同我们现在再也不能改变我们的过去一样,是既成事实的东西,无论如何是不能否认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反省过去,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重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因此,铃木认为,与其说矫正缺点,倒不如说应该通过培养别的正确能力去超越它。例如,多数孩子把音符1,2,3,4中的半音“4”拉高,这是因为平时已把音符“4”按提高半音训练的结果。

要把这个已经养成拉高半音的“4”恢复到原来的音程是比较难的。因为已经养成的习惯,是难以改变的。那么怎么办才好呢。那就是让他们重新学习正确掌握“4”的音阶。

如果那个错误的“4”音听了5000次才掌握的话,那么让他们把正确的“4”音听上6000次、7000次。这样做即便是一开始没有效果,但过不了多久,当听过6000次以后所养成的正确发音能力就会超越原来错误的发音能力。换句话说,新的能力就养成了。

同样道理,如果小孩子沾染上什么坏习惯的话,要克服它,就要培养树立起良好的习惯。假如那个恶习在现实生活中反复了100次才形成的话,那么就以良好的习惯,反复训练150次、200次,这样,就能使孩子具备了新的能力,于是恶习就自然消失了。

在缺点很多的时候,就要考虑“哪个缺点应该首先改正”,对最主要的缺点要集中精力反复地克服,直到彻底改正为止。这个缺点改正了,再转向改正第二、第三个缺点。不要一下子指出很多缺点。如果这也不行,那也不对的话,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精神上的负担也就大了。

年龄越小,接受能力就越快。所以,一旦发现缺点就及时指出修正,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能力,这是很必要的。

“要用功学习”造就了不用功的孩子家长告诫孩子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要用功学习。”

“要用功学习”,这句话对不用功的孩子来说,是特别感到不愉快的命令之一。如果经常再三地这样催促,孩子就会感到厌烦而产生对抗命令的逆反心理,不久,连老老实实地坐到书桌前都办不到了。

讨厌被家长反复催促学习的孩子,渐渐地从坐下来到开始学习的时间拉长了。特别是当受到训斥而坐到书桌前的时候,由于不是出于自愿,所以学也根本不像学的样子。作为家长总以为,不管怎样只要叫孩子坐在书桌前,就放心地完事大吉了,其实反倒把孩子的心搅乱了。尽管从表面看成功了,但实际效果恰恰相反。

“要用功学习!”这句话最初的意思只不过稍微提醒孩子注意而已。可是每天这样说,久而久之,无形之中就使孩子心里感到有压力,产生反抗心理,从而由提醒注意的含义变成了命令,而又变成严厉的训斥,完全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结果是,“要用功学习”这句话造就了不用功的孩子。

在某一个家庭里,夫妻俩从孩子小的时候起,3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教孩子画画儿和识字,养成了一起愉快游戏的习惯。生了第二个孩子以后,这个习惯仍然保持着,老大读书时,小二就学画画儿。不久,又生了第三个孩子。小三在桌上学画画儿时,老大就到另一张桌子上去独自学习。这是由于同一张桌子太拥挤和他的两个小弟弟吵闹的缘故吧。

小二见老大每天独自一人学习的样子,没过多久,一吃过晚饭,他也找了一张自己专用的桌子,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样一来,很快小三想跟两个哥哥学,也找了一张自己专用的桌子,开始独自学习起来。

年幼时养成的生活习惯,不论是好是坏都是很顽固的。不管是让人喜欢还是讨厌,都认为这种行动是理所当然的。

最好的是,为孩子着想,家长要静下心来多花费些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围坐在桌前娱乐一番。每天这样做,不久就会使孩子养成平心静气伏案学习的自觉性了。

与孩子交心

当今,耐心地听孩子的话的大人渐渐地减少了。常常看到有的人当小孩子靠近时不得不应酬一下,并说出“不善于与孩子打交道……”之类的话,说完就急忙躲开了。另外作为孩子的父母,不是面对孩子主动说话,而是只顾看着报纸或电视随声附和地聊上几句。

即使还没有发展到如此地步,但是很少看到父母面对面地耐心地听孩子说话的情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现在,有的父母叹息说:“孩子有什么话也不给我说,我说什么孩子也不入耳。”另一方面,孩子也诉怨说:“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或者“父母光说自己想说的话,可我想说的话,父母都不听。”这种令人痛心的事态还在蔓延之中。这种事态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从幼儿时期开始的。

不是光听孩子的话,而是一块儿“交心”,孩子和大人才能共创一个共享快乐的世界。

如果大人只是以“听你的”、“陪伴你”的姿态出现,那么就会使孩子感到有一堵“墙”似的不能越过它,从而形成了得不到父母理解的心态。

与孩子打交道感到痛苦是因为还没有与孩子交心的缘故。如果能与孩子交心谈心,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快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人和孩子就处在没有“墙壁”、“互相理解”的安全感之中。如果孩子从幼小时期就有这种体验的话,那就决不会出现家长与孩子断绝关系的现象了。

只有把耐心听孩子的话作为日常生活的行动,孩子的世界就能渐渐地看清楚了,并能从中发现乐趣。

为什么“跟不上”

近几年来,“跟不上”的话题在教育界逐渐成为了广泛讨论的问题。

实际上并不是“跟不上”,而是“不让跟上”的问题。本来没有好好教育的孩子,反倒认为“天生的不行”。这是由于脱离实际的观点统治着教育界而造成的。

比如,有的学校,把“跟不上”的孩子们看作是能力上的差别,然后根据他们不同的能力分为“高低班”或“快慢班”一类的形式进行教育。但如果对“跟不上”不做具体分析,仍采取同一教育方法,不管怎样做,也只能是造就出更多的“跟不上”。

在上小学以前,也就是说,从零岁幼儿开始,许多家庭就开始进行着“跟不上”的教育。在孩子似懂非懂的情况下,拼命强迫孩子向前进。结果最终导致了学习“跟不上”。这种不断地使他们“跟不上”的教育,往往起源于家庭,应该引起父母足够的注意。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孩子们不会做,就让他们认真地反复练习,直到会做为止。许多家长和老师也许会说:“实在没有时间那样做啊!”“不能为一个孩子而牺牲其他的孩子啊!”

这些问题自然是事实,但如果我们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时,就不能如此简单推卸责任了。

所谓“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需要适当的教育方法”,并不是什么空谈,而是有事实依据的。这一点通过铃木才能教育运动和多年的教育实验,已被充分地证实了的。

总结才能教育的经验,铃木发现,要使每个孩子都能跟上,无论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都必须注意不要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正在成长的孩子们,能力提高得快,领会也快。但是,对于或多或少有自卑感的孩子来说,尽管做了努力,能力也难以提高。

反之,能力成长快的孩子就没有自卑感。他们由于会做而感到高兴,所以,总是满腔热情地努力去做,能力也就不断地成长。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懂得孩子这样成长的规律和对其教育的诀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意之中给孩子造成自卑感的家长,使学生抱有自卑感的老师,是何其多啊!为了消除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下意识的自卑感,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说话时的语言,并帮助孩子树立起有能力“办得到”“跟得上”的自信心,这是指导的诀窍。要让他们出色地去做“办得到”的事,使他们树立起由不能变为可能的信心。

由于自卑感是一种相当顽固的心理,要消除它无论如何也得需要一段时间的。铃木认为,如果花上一年或一年半的话,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转变,并迸发出朝气蓬勃的活力来。在谈到具体做法时,铃木说:首先,最重要的一条是,对会做的孩子和不会做的孩子,不要有任何的表示。虽然考试和成绩单是其形式之一,但要绝对禁止对差一些的孩子施以的惩罚。

这种情况只有在相信孩子的可塑性和相互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没有长进呢?责任不要完全怪罪在孩子身上,否则会产生对孩子的不信任,使其滋长自卑感,这对孩子的能力增长是很不利的。

“自己无能”的苦恼

铃木在到柏林留学后,经过努力终于寻找到了自认为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克林古拉教授,并拜他为师。老师留给铃木的音乐作业很难,每天需要拼命练习5个小时才行。铃木有时觉得它简直像一堵巨大墙壁似的阻挡着自己。

就这样,不知练习了多少时间,仍毫无进展。于是,铃木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有一天,铃木在柏林交响管弦乐团音乐室里聆听了著名演奏家的精彩演奏之后返回家,自己有气无力地、自言自语地说:“这是多么悲痛的生活啊!明明知道自己无能,却每天还在努力练习。这种努力又有什么价值呢,自己没有那种潜在的才能,难道不应该重新估价一下自己吗?”

许多人都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特别是一心追求艺术的人们更有这种体验。当把前辈的伟大作品中所显示的巨大才能与自己相比时,更是沮丧:“人家的才能是天生的。”这种想法往往更容易引起自己的悲观和失望。一些青年因自己无能而绝望,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如果这些青年知道“自己无能应创造才能”这一道理的话,那么就不会悲叹自己无能了,就会为掌握能力至死不断努力。这种努力虽然艰苦,但是充满希望的。只要这种努力方向正确,其能力就会相应地提高。

铃木离开日本的目的不是当一名演奏家,而是出于对音乐的迷恋,想知道人间创造的艺术秘密即“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他对自己的演奏能力虽感到绝望,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促使他产生了对艺术秘密追求的强烈欲望。

尽管自己无能,为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艺术方面,不怕慢,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决不后退。这种追求艺术的坚定决心,使铃木从极度的绝望中解脱出来了。

正是这种不急不躁,也不停息,坚持不懈地向前进的精神,使铃木的能力不断得以提高。并认识到因“自己无能”而苦恼和悲伤是多么无价值和愚蠢啊!

因此,铃木说:“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但能力的大小与教育方法有关,不管谁都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但其能力大小则与自己努力正确与否有关。”

只要干则会

掌握实行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实际上,成功与失败都与此有关。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实行的能力呢?

应该养成实行的习惯。无论是困难的事情还是要迅速完成的事情,都应该从现在开始做起。只有经常去实行,才能养成实行的习惯。当这种习惯养成后就会变成一种可贵的能力。明确知道而不去实行,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弱点。铃木曾反复强调,知识毕竟是知识,而不是能力,当知识得到应用时才可以说是能力。

有很多人对棒球运动很熟悉,观看后总是评头论足,但是他们只是知道或观看,并不具备那些拼命打棒球而成为优秀选手的直感能力、判断能力、活动能力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社会上需要的不是评头论足,而是优秀棒球选手所具备的上述各种能力。

从打棒球来看,棒球打得好,就会变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还可应用于其他社会活动方面。

通过反复地做,任何事情都能学会,这就是能力。在这里有一条不可动摇的规则,即无论怎样小的事情,一旦发现就付诸于行动,在行动过程中不断鞭策自己,坚持不懈地干到底。这个规则一旦形成了习惯,认为不可能做的事就会成为可能,不断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这是我们在许多场合常常遇到的情况。

过去有句老话:“只要干则会。”这句话既不能成为口头禅,也不能认为与自己无关,它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培养毅力

无论谁都有短处,其中最为突出的短处就是“认为应该做但不马上去做”。马上付诸行动的能力,是左右人命运的重要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做才能获得。

但是如果付诸了行动,但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另一方面如果你想这样做,并不断去做,但是不培养坚持做完的能力也是无济于事的。

人的短处在一生中总会有的。我们的一生至死以前,可以说是努力使自己短处不断转化为长处的一生。这种转化工作是令人高兴的,就像最晚跑出的马不久就会超越其他的马而达到目的他那样的高兴。

日本人推崇所谓“忍术”,并且有一种“忍术的修行法”,其中有一个训练跳高的方法:“种下大麻,使其生长,每天在它上面跳越。”铃木认为这是培养非凡能力的好方法,值得采用。

大麻生长快,每天见到它的人,可能感觉不到它在生长。但大麻却时时刻刻在生长着。如果每天都在大麻上跳越的话,就注意不到它的生长,其实随大麻的生长,自己的跳跃能力也在逐日提高。

几个月过去了,一测量大麻的生长高度会使你大吃一惊。在此间,如果跳越能力还未培养出来,即使想跳也跳不过去了。但随大麻的生长而每天练习跳越的人就会轻而易举地、自然而然地跳越过去。由此可见,悲叹自己无能的人是多么的无知啊!

人们用本国语言自由对话,是一种非凡才能的表现。这与从大麻发芽那天起,每天在它上面跳跃的方法一样,通过对话可以促进对方说本国语的能力。

“能力,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掌握,只有通过反复做才能熟练掌握。”这是铃木的自戒。有一次,铃木把自己说的“生命在音乐中无形地成长”这句话写在了1500张诗笺上,准备把它送给学生们。铃木利用晚睡或早起的时间去写,有人说:“你这样做太辛苦了。”但是对于铃木来说,这样做,不但不辛苦,反而感到很高兴。既然写就想写好。每写一张,嘴里就不断嘟哝着:写得再好点,写得再好点。

对于不是画家的铃木来说,写好字是相当难的。尽管这样,每当写一张,他就增加了一份信心和力量。终于写得越来越漂亮了。同是一张诗笺,但字一张比一张写得好,这确实是难以形容的反复做的妙趣啊!

铃木将自戒的话变成了才能教育法,纠正了自己过去的错误练习和不正确的努力,并使之转化为正确的教育法。能力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能力必须反复地做才能获得,反复做则又需要毅力。

在松本音乐学院有一个满6岁的孩子,名叫纺子,行动极其缓慢。做任何事情都比其他孩子完成得慢。铃木把纺子放到其他孩子中间一起培养。

在教室里,并排着几个与纺子年龄差不多的孩子。老师站在他们的面前,喊道:“好,一、二、三!”当喊到“三”时,立刻把右手举过头顶,让孩子们跟着学。这是对孩子瞬间感觉和快速行动的一种训练,是拉好小提琴的基本能力。

孩子们最喜欢这样的游戏。上课前,孩子们高兴地大声喊叫着,同时迅速地把右手举过头顶。不过,只有纺子一个人慢腾腾地举过头顶。

因此,铃木改变了主意,与其让纺子学小提琴,不如培养她瞬间行动的能力。为此,先让她本人按自己的速度自然而然地做举手动作。这是对她的耐力的一种考验。每逢铃木上课,都让她与其他孩子一起认真玩这种游戏。不久,她便能操作小提琴了。

这种马拉松式的训练持续了十二三年后,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变化,纺子成为了松本音乐学院首屈一指的伟大的演奏家,并成为柏林广播管弦乐团的成员。

孩子即使有什么短处,也不要把它视为天生的而放任不管,应该经常进行练习,最多用10年的时间就可以把其短处变为长处。铃木相信,以10年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的话,谁都可以开发自己的能力,并提前实现那种能力的转变。

如果坚持训练1年,克服自己的短处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坚持训练10年,就可以成为非凡的人物。这是因为始终开展了促进旺盛生命活动的训练的缘故。

干到底,这是很多人下的决心。这个决心谁都可以下,但真正干到底的人确实很少。有决心而不做,即使做,不久又会停下来。对此,多数人都经历过。可以说,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否是与能不能坚持干到底有关的。

干到底,需要毅力,毅力也是能力,所以必须加强培养。那么怎样培养才好呢?铃木认为:下决心开始后,首先要忍耐一段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的这种忍耐是决定自己命运的。这是因为继续忍耐一段时间,必要的毅力就会产生出来。即使产生很少的能力,做事情也就相应地容易多了。这种能力在做的过程中也逐渐容易掌握。掌握的能力还要向更高能力发展,要发展就需要有毅力。

没有忍耐力就会使事情半途而废,又回到原出发点。这样反反复复,即使做也难以摆脱面临的困难,其结果是认为自己无望而灰心丧气,许多青年人的不幸也是这样产生的。铃木以树的种子为例更生动地说明这一道理。

一粒树种子埋进土里,很难出土发芽。虽然肉眼看不见,但从埋进土里的那时起,种子就开始变化,作发芽的准备。这是大自然中的植物活动的一种规律,因此不要着急把它挖出来(这是与人的初期培养能力情况是一样的)。

幼芽终于破土而出了,它孕育着出土的喜悦和生长的快乐。幼芽渐渐长大了(这与人的能力好不容易显露出来的情况一样)。与此同时,幼芽的根开始在土里生长。

这根就是促进树生长的力(以人而言,促进能力发展的根源),即所谓根气。

幼芽渐渐发育、茁壮成长,形成树的状态,与此成比例生长的根部也渐渐粗壮起来。因而可以说,这种根气作为人的毅力是促进人们干到底的法宝。

不是教,而是培养

任何孩子都能容易地掌握流利说日语的能力,而有的人拼命地教,让孩子拼命地做作业,但总是教不好。其中肯定有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就能解决人的能力培养的秘诀。铃木先生以30年来的亲身体验和教育实验从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在他看来,大家都热衷于教,却忘记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不去深入探讨怎样使孩子不断掌握能力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教育方面只注意“教”,而忘记了“育”的目的。

就小学教育而言,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不开展“育”的教育,只进行“教”的教育,然后反复考试所教的内容,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说什么某某孩子成绩优秀,某某孩子成绩中等,某某孩子的头脑天生的笨是十分有害的。

真正意义的考试并不是为了给孩子排成绩顺序,而是为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孩子们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有哪些问题不能解答?不会的孩子到底有多少?在铃木先生看来,孩子的成绩表也是教师的成绩表,不过,在当今的学校,都把它视为“孩子的成绩表”。

家长把孩子送进小学不是为了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孩子的天生状况。但是实际上学校的工作往往是通过反复考试来评价孩子的,所以诱使人们只注意成绩顺序号,这样做是不对的。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每个孩子至少要掌握一种扎扎实实的能力。在学科以外也应该是这样。例如,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为培养孩子“对人诚恳相待”的思想和行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也可以在学校、家庭或朋友间进行。这样一来,社会不久将会建设成为一个快乐的社会!但是今天的教育只教“诚恳相待”而不让孩子去做。因此,深知“对人诚恳相待”的知识分子却把孩子培养成了不受欢迎的自私自利的小人。

因此,铃木希望以培养孩子的生命作为基本出发点,千方百计促进由只“教”向培养能力的方向转变。不仅要学会知道,而且应该学会行动。

同类推荐
  • 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

    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发育和生理成长发育同等重要;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学龄期的孩子更是步入了竞争的行列,他们需要有独立的心理、思维、行为,这时家长要做的是当他们取得成绩时表扬、肯定他;当他们失落时,家长要鼓励、支持他,而不是一味地保护或漫骂。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只要我们肯多花点时间,多用点心思,多点沟通,多点理解,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 陪孩子长大: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陪孩子长大: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家长能够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过程,获得为人父母的知识,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健康的教育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 好书就是好老师好妈妈(素养卷)

    好书就是好老师好妈妈(素养卷)

    家长华丽晋级,成为好老师的培养手册;孩子拓展知识,自我提升的趣味课程。
  • 3-4年级,孩子成长与定型的关键期

    3-4年级,孩子成长与定型的关键期

    培养孩子最关键的就是儿童时期,尤其是孩子在读3-4年级的时候。无数事实证明,孩子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3-4年级是个非常重要的坎,不管是孩子的学习还是孩子的道德观念,家长的教育在这一时期都起着基础的、广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穷养男孩的50个细节 富养女孩的50个密码

    穷养男孩的50个细节 富养女孩的50个密码

    本书是由周瑞琛编著的家庭教育读本《穷养男孩的50个细节富养女孩的50个密码》。《穷养男孩的50个细节富养女孩的50个密码》的内容简介如下: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应当“穷养儿子富养女”。富养的女儿不贪小利,气质非凡;穷养的儿子意志坚强,艰苦朴素。自古以来,“穷养男孩富养女”是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女孩子养贵气,男孩子养志气。无论是穷养还是富养,都是为了孩子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明天和未来。 家长们应该从小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有利孩子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热门推荐
  • 论非酋到欧皇的转变

    论非酋到欧皇的转变

    千岛带着小弟跑啦!留着一群智障跟离岛面对外敌!
  • 网游之巅峰人生

    网游之巅峰人生

    作为一名世界顶尖级的ss职业玩家,战网排名第二强者,仅此于king这位sss玩家的楚江寒重生啦,回到游戏开服的前一天,不知他是不是能改变命运,是浮还是沉,是否辉煌一世,请与我静静品读。
  • 彼岸盛宠:邪魅特工倾世天下

    彼岸盛宠:邪魅特工倾世天下

    她是世界王牌杀手,因为一次任务,她与她的团队来到异世大陆,倾世天下,傲视苍生!
  • 从等你的花季到爱你的暮年

    从等你的花季到爱你的暮年

    我很庆幸长成了你爱的模样!”“我一圈圈的将你圈禁,又不得不把你放逐”“请你滚出我的世界,越远越好”“你好像阳光,给了我活下来的希望”“谢谢你在我有生之年出现,让我爱你”“我真想让你看看从前的我,让你知道你的出现究竟改变了一个怎样的人”“你说你要保护我,可后面的大风大浪却都是你给我的。”
  • 王俊凯,初衷

    王俊凯,初衷

    许安然:呵,原来一切都是我一个人在自导自演,原来一切都是我一个人在演独角戏。王俊凯,原来我在你的心里是这种人。放心,今后我不会再打扰你的生活,我会离开的。王俊凯:安然,原来一切都是我误会你了,你当初为什么不解释。安然,对不起,我错了,你回来吧。千玺:许安然,我愿用我的一生,许你一世安然。
  • 武动中原

    武动中原

    一批神秘的东瀛剑客,即将在中原武林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 萌少养成记

    萌少养成记

    高薪招聘女佣一枚,要求细心、耐心和有爱心,月薪1万元。PS只要你是一枚合格的女佣,我会满足你所有要求。这是曲苡星邮箱里冒出的一条招聘信息。月薪1万元哪有这样的好事吖,查找地址,潜入,黑掉。她得意的完成一系列程序,骗子算你不走运,碰到电脑高才生。“曲苡星,你托我帮你找的工作找到了,豪宅女佣月薪1万。”等等,这个待遇怎么这么熟悉?天呢~!这皇宫一般的别墅就是未来她工人的场所,这个长的超帅又冷俊的家伙就是她的大Boss。不好了!她黑掉的竟然就是她Boss那台配置极高的电脑,就当不知道好了。“以后你的名字就叫小白兔了~!”眼前这位笑容无害的少年就是她大Boss本尊吗?而且大Boss还擅自主张地给她改了名,什么嘛!“我是小狗狗,汪汪汪~!”头上飙出三条黑线,大Boss脑子进水了吧?难到他体内住着两个人?还是有钱人都这么……到底是世界疯了,还是她疯了?大Boss你是高价雇我来陪你演戏的吗?好吧,拿人钱财替人消灭,谁让你是我的衣食父母官呢!小白兔就小白兔吧,套上女佣装,戴上特制的兔耳朵,从此她便是他犬少爷的兔女佣……
  • 不朽战歌

    不朽战歌

    神州大陆劫法境天才重生地球,十八年后终于苏醒。一个名叫苏尘的少年,自此于破败的城中村中崛起。且看他拳打各路天才、脚踩百家老祖,在一众赞叹或恐惧的目光中,高歌猛进、永恒不朽!我是苏尘。是一粒朴实无华的尘埃。也是最耀眼的命运主宰!简化版:高三少年苏尘,觉醒前世记忆,修为高歌猛进的快乐修炼之旅。
  • 武道大亨

    武道大亨

    一个身怀龙脉的无谓少年。一朵不离不弃的紫色罗兰。一个万族林立的不朽世界。一段惊天动地的圣王传说。这里有惊天动地的练气绝学,这里有鬼斧神工的斗阵宗师,这里有不一样的世界,这里有不一样的武道大亨。
  • 我和我的前任老板

    我和我的前任老板

    面对一个又坑又逗又2逼的前boss,和一个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心机boy,她要怎么抉择,故事还要在她出国之后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