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钝是什么?相对于聪明人来说,愚钝者常有不可思议之问,敢问敢疑使他多了几分坚韧;他和蠢人的最大不同,是蠢人不知道目标在哪里,愚钝者却把目标藏在心中;在困难面前,蠢人惊惶,聪明人易折,愚钝者却能勇往直前。愚公移山的故事,便是愚钝者的颂歌。
大智若愚,以我的理解,“愚”是愚钝、执著之“愚”,凡成大事者,无不有愚钝之功,从而让大智得以圆满。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从一个村子里找了两个人,一个愚钝且软弱,一个聪明且强壮。爱因斯坦找了一块两英亩左右的空地,给他俩同样的工具,让他们在其间比赛挖井,看最终谁先挖到水。
愚钝的人接到工具后,二话没说,便脱掉上衣干了起来。聪明的人稍做选择也大干起来。两个小时过去了,两人均挖了两米深,但均未见到水。聪明的人断定自己选择错误,觉得在原处继续挖下去是愚蠢的,便另选了一块地方重挖。
愚钝的人则仍在原处,身体已有些吃不消了。又两个小时过去,愚钝的人只挖了一米,而聪明的人又挖了两米深。愚钝的人仍在原处吃力地挖着,而聪明的人又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就又选了一块地方重挖。
又两个小时过去,愚钝的人挖了半米,而聪明的人又挖了两米,但两人均未见到水。这时聪明的人泄气了,断定此地无水,便放弃了挖掘,离去了。而愚钝的人此时已经体力不支了,但他还是坚持在原处挖掘,在他刚把一锨土掘出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一股清水汩汩流出。比赛结果,这个愚钝的人获胜。
爱因斯坦后来对学生说:看来智商稍高、条件优越、聪明强壮者不一定会得到成功。成功有时需要一种近乎愚钝的力量啊!
愚钝是什么?相对于聪明人来说,愚钝者常有不可思议之问,敢问敢疑使他多了几分坚韧;它和蠢人的最大不同,是蠢人不知道目标在哪里,愚钝者却把目标藏在心中;在困难面前,蠢人惊惶,聪明人易折,愚钝者却能勇往直前。愚公移山的故事,便是愚钝者的颂歌。
在科学与创造的历史画廊中,孜孜以求的愚钝者构成的亮丽风景,也印证了爱因斯坦的灼见。
那年,7岁的爱迪生学会了1+1=2,1+2=3.爱迪生早就懂得这样的计算,但是,却不懂这是什么原因。他想,为什么1+1不等于3偏要等于2呢?这是谁规定的呢?
爱迪生向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
其实,爱迪生提出的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即数和数学的起源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般人能够回答清楚的。
老师却认定爱迪生是一个捣蛋鬼、一个笨蛋,是一个愚蠢至极的家伙。
就是这么一个“愚蠢至极”的家伙,后来成为名闻世界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的经历,诠释着愚钝的一大内涵:善于在不可理喻的发问中,进行科学的思维。
愚钝还是挑战未知的力量源泉。聪明者之所以聪明,就是因为他们熟知一些生存之道和某些规律,乐于走别人走过的路,说别人说过的话。愚钝者却以一种特立独行的锐气,直面头脑中的疑问,喊出自己的声音。
罗吉尔·培根,生活在黑暗的中世纪。当时,科学的光芒远不及一根蜡烛,科学还没有宣布独立,还没有从“神学的婢女”地位中解放出来。单就光学来说,培根研究光的性质,阐明了虹的原理,他在书中写道,虹是一种壮丽的自然现象,是雨水反射的太阳光。但是教会认为虹是上帝的手指划过太空的痕迹。培根的解释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培根还说,将来会有不用桨划的船只、不用马拉的车子,有能在空中飞翔的机器。教会认为,只有天使才有翅膀,培根说这样的话不但是愚蠢的,而且是一种巫术。
培根知道他说这些话的后果。他若是“聪明”一点的话,他可以选择放弃或者闭口不言。但他还是说了,于是他被关进了监牢。第一次,培根在幽暗的牢房里蹲了10年。在牢狱中,培根思索着、探求着。后来培根被放出来,一年半以后,又因他在《大创作》一书中传播科学思想再度被囚。这一次,他在阴森的高墙里被关了整整14年。到教皇决定释放他的时候,培根已经是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出狱不久就去世了。
培根的磨难是一曲愚钝者的颂歌。他几乎用一生的力量,打造着“愚钝”的丰碑。这座丰碑闪烁着万世景仰的科学精神。
行走在科学之路上的愚钝者,绝不是头脑简单的蠢夫莽汉,在别人看似愚钝的言行后面,蕴藏着缜密的理性思考和不可遏止的创新精神。为了追求真理,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卡尔·施密特是一位研究毒蛇的专家。有一次,他一个人在研究一种南美毒蛇的生活习性时,不幸被这种凶猛的毒蛇咬伤。当时他周围没有一个人,电话也打不出去。他知道这种蛇毒的厉害,知道自己处于极危险的境地。他心里平静了下来,他想到自己还能为科学做最后的研究,为后来的毒蛇研究者提供最后的资料。
他拿起笔和纸,开始记录也许是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报告。他先记下了自己被什么蛇咬伤,什么时间被咬伤,咬在什么部位。然后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身体反应和症状。他记录道:体温很快达到39.5℃,胃剧痛,燥热,耳鸣,眼睛充血发痛……
蛇毒在他的身体里疯狂地发生着作用,他的中毒症状越来越重。他这时候视力已经有些模糊,浑身剧痛。但是,他继续记录着:“四小时了,我的伤口、鼻子、嘴巴开始流血……血从鼻子和嘴里流出来……疼痛消失了,软弱无力,我想开始脑充血了……”
被蛇咬伤后五个小时,施密特死于蛇毒。他留下了一生中最后一份研究蛇毒的记录,也是被这种蛇咬伤的第一份中毒报告。
施密特深知研究毒蛇的极度危险,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生命垂危之际,还认真地写下了一份蛇毒记录,这种充满刚性的愚钝,实际上张扬的是一种理性的力量:为了科学,一切在所不惜,献出生命也是值得的。
一位名叫罗斯曼的美国学者,曾经对710位获得发明专利的人做问卷调查,要他们回答“成功的要素是什么?”有503人的回答是“坚持不懈”,占70%,居第一位。罗斯曼说:“坚持不懈就是愚钝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