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8700000012

第12章 寺院的功能及其建设第

寺院,是佛教的“硬件”,为佛教面向社会的窗口,其建设对佛教建设而言,至为重要。

寺院的来由和沿革

佛教创立之后,随僧团之扩大、信众之供养,佛陀及其出家弟子们起先那种以天地为庐舍,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简朴生活条件,有了改变,建起了名为“僧伽蓝”(梵语Sanghsrama)的固定居止处所。僧伽蓝意译“众园”、“僧院”,指众僧居住办道的园苑庭院,从房舍的角度亦名“精舍”,意谓精进修行者所居宅舍。由给孤独长者施建的祗树给孤独园,和迦兰陀长者、频婆娑罗王施造的竹林精舍,为佛世的两大伽蓝,佛陀于中说法多年。《十诵律》卷五云:

佛听受地,为僧伽蓝故,听僧起坊舍故。

佛听许众僧接受布施的地基园苑,营造伽蓝,并制定了营造伽蓝的基本法则。佛弟子如大迦叶尊者等,皆亲自带头建造僧舍。当时的僧伽蓝,只是众僧集体居止修行的处所,其建筑主要有僧房,讲堂、食堂、浴室等,并无佛殿、佛像之设,仅殿廊壁上画有五趣生死轮、佛本生故事、大神变、执杖夜叉等图,以警策行者,与外道作为祭祀处所的天祠、神庙性质颇为不同。除大伽蓝外,还有小型的兰若(Aranya),须建于离村落一拘卢舍半(约三里许)的僻静地方,为少数或个别僧尼修行之处。在山林中开凿的石窟伽蓝,早期也只有禅窟,中间大厅为僧众集会行之处,两边排列僧房。

佛陀灭度后,尤其是大乘盛行后,印度僧伽蓝中才有了佛像之设,石窟中也出现了造有佛像、供人瞻礼的礼拜窟,具有了“浮屠祠”和僧居两种职能,然所供佛像,早期仅为释迦牟尼佛。南传佛寺至今尚基本保留着早期印度僧伽蓝的风貌。在国王臣民的虔诚供养下,佛教盛期的印度僧伽蓝,规模宏大,建筑壮观精美,如著名的那烂陀寺,居僧恒达万人,不但是修行的大道场,而且是国际性的佛教高级学府。

佛教入华之初,因汉明帝敕命馆白马驮经东来传教的摩腾、法兰二尊者于鸿胪寺(朝廷接待外宾的机构),后于洛阳雍门外别建寺以居之,后世沿袭, 遂称僧居为“寺”,又称为“院”,为梵文罗摩(rama)意译。西晋以来,随佛教之盛传,寺塔石窟纷纷建立,渐遍布神州大地,至佛教盛极的南北朝,北方佛寺在北魏末达三万余所,南方佛寺在萧梁达二千八百余所,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仅举其著名者而言。北魏洛阳永宁寺的宏伟壮丽,曾令天竺来的菩提达摩大师叹为希有,赞赏终日。唐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禅宗僧居,称“丛林”,当时丛林只有方丈、法堂、僧堂、寮舍等建筑,不设佛殿,与佛世僧伽蓝的风格最为相近,并适应中土国情民俗,建立了农禅并举的制度。

宋代以来,丛林寺院逐渐形成诸宗大体一致的规制格局。寺院主体建筑一般按照“川”字形布列,包括供佛、菩萨、护法神像的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又称大悲坛)、地藏殿、伽蓝殿,安置法宝藏经的藏经楼或毗卢阁,供祖师的祖师殿、影堂、罗汉堂,供讲经说法、集会、坐禅、传戒用的法堂、禅堂、念佛堂、学戒堂,供僧众起居、接待用的方丈、茶堂(方丈接待室)、客堂、斋堂、僧寮、客寮、延寿堂(养老之处),藏舍利、骨灰的佛塔、塔院、海会塔,置钟鼓的钟楼、鼓楼,及放生池、莲池、亭台园林等。明代以来,最常见的“伽蓝七堂”的建筑格局,一直沿袭至今,形成集信众礼拜游观场所、僧俗学修道场及园林佛塔等于一体的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佛教设施。藏传佛教的寺院,规模更为宏大,如甘孜的噶陀寺,最盛时集僧达十三万人之多。藏传佛寺中还多设有僧伽教育,印经造像、医疗等机构。中国佛寺适应中国社会条件,在人们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寺院的社会功能

佛寺的主要社会功能,大略有宗教、文化、福利三大方面。

首先,就宗教方面来说,佛寺为弘扬佛法、进行社会教化、满足民众精神需要,及僧俗佛徒修学佛法的道场。寺院以其巍峨壮观的殿堂,悲智双融的佛菩萨像,庄严富丽的法器供具,浩瀚的藏经及柱壁门楹上随处可见的经文、楹联,僧尼清净离欲的生活方式和威仪风度,向人们直观地展现出三宝的形象与佛教的基本教旨教风,在观瞻者心识中留下对佛法僧的深刻印象。寺院,实为住持三宝的实物性表征,为瞻望佛国净土的窗口。中国人受三归五戒的佛弟子未必很多,但直到如今,一生未曾到佛寺观瞻游览者,恐怕没有多少。作为瞻礼祈祷的投诚之地,佛寺首先提供了满足广大民众最迫切的宗教需要的实体。朝山拜佛,拈香祈愿,是比三皈五戒的佛教圈子大得多的广大民众信仰佛教的基本方式。这种低层次的信仰,尽管带有中国传统多神崇祀的气味,其正面的教化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观瞻礼拜,祈祷供养,即使是出于某种世俗的功利目的,也起码能使人放松心理负担,获得精神安慰,受佛菩萨形象的熏染,心灵得到净化,并积集了福智资粮,种下了成佛种子。《法华经》卷一偈云: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礼拜供养,功德更不可思议。佛寺,经像给予民众的这种究竟利益,及安定人心,净化人心的社会教化作用,不是短浅的经济眼光所能衡量的。佛寺作为住持僧宝居止之处,自然成为佛教法事活动和弘扬佛法的中心,成为联系佛教与民众的枢纽。讲经说法、举办法会集体念佛参禅等学修活动,从来都在寺院中进行。佛寺还是培育弘法人才的学府,无数高僧大德,都是在寺院的洪炉中冶炼,成长为人天师表。诸宗之学,无不诞生于寺院,多数佛学撰述,都出于寺院中的高僧之手,寺院实际上也是历代佛学研究的机构。

其次,从文化方面来看,寺院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设施,在文物保管、旅游观光、图书收藏、外交、文艺、园林、医疗、武术等多个方面,都有其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中国大型佛寺多建于通都大邑、名山胜地,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寺院装扮祖国山河,点缀名山胜景,是具有极高游赏价值,是丰富文化内涵的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观。那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塔影、暮鼓晨钟,与历代僧人精心培植的园林花木相辉映,与自然景观结合为一体,提供给人们一种超凡脱俗的清净境界,所谓“僧寺无尘意自清”,使人在赏心悦目中默受佛光法雨的沐浴熏陶,得到清凉安稳。自古以来,游观佛寺,为雅俗相共的高级享受,唐人“偶来萧寺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诗句,道出了人们游赏佛寺所得的受用。中国佛寺,几乎无不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无不是文物古迹(日语名为“文化财”),而且集古建筑、园林、雕塑、碑碣、书画,楹联、题咏、图书等为一体,实为宗教胜地。博物馆、文物馆、艺术馆、园林的综合体,较之现代新建的那些单纯游乐的园林亭台,无疑要有高得多的文化价值、游览价值,对开展旅游事业,极为重要。多好的自然景观,一缺了佛寺的点缀,便如同一个美丽的物品不具装饰及内在美,吸引力便会降低许多。综合了文物、图书、园林、艺术、佛事活动、僧宝于一体的佛寺,是保存、传续东方传统文化精华的最为牢固的基地。即便仅从游览观光而言,也能给予人多方面的传统文化熏陶,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课堂。宋儒当年观佛寺钟鼓齐鸣,梵呗清幽,僧众威仪整肃,进退有序,赞叹“三代礼乐,尽在于斯”,从而激发他们复兴先秦儒学。现代人游观佛寺,起码应能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甚而激发有识者继承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文明礼乐的信愿。

第三,就社会福利事业而言,中国佛寺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福利设施。依大乘利乐众生的精神,隋唐时代的佛寺,曾设有救济养护贫病孤弱的悲田院、养病坊,和积集佛教净财的“无尽藏”(一种佛教银行)。佛寺曾收留保护过各种难民,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隋文帝、武则天、唐宣宗、明太祖等帝王,即位前皆曾寄迹于佛寺。佛寺还成为贫士寒儒读书治学的处所,古来不少名人,如刘勰、范仲淹等,都曾读书于佛寺,不少名篇巨制就是他们在寺院中写成。饥馑年月,佛寺还往往施粥施药,赈济灾民。近代以来,佛寺开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传统进一步得到发扬,不少寺院曾办过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等。

此外,中国佛寺还是一种生产机构。1949年以后,农禅结合的传统进一步发扬,寺院一般都经营工、农、林业等生产,近十年来又有开办素餐馆、茶馆、旅馆、法物流通处、旅游服务部等,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佛寺护山育林的成绩,更是显而易见。

具有多方面有益于社会的功能,积藏着大量珍贵文物、图书、艺术品的佛寺,自属佛教和全社会的宝贵财产,应受到珍惜爱护。然而,在十年浩劫中,多数佛寺遭受劫难,经像、文物被毁坏,殿堂被占,仅在文物方面的损失,即须以亿万计,至于人们精神上所受的损伤、社会所受的污染,更是殃及后代。但愿这种宗教的、文化的、精神的劫难,永远再不会出现。

关于寺院建设的刍议

破坏容易建设难。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以来,恢复佛教的首要工作,自然是修复寺庙。在社会经济还不太发达,并有诸多人为障难的情况下,恢复“文革”前的旧观,殊非易事。近十年以来,佛教界老一辈大德的精力,可以说主要用于修复寺院。他们的热忱和辛劳,是很值得赞叹的,成绩也相当可观,多数名刹祖庭,已修复一新或正在修复中。全国现有佛寺已达万余所,在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常开展佛事活动、培育僧才、保护文物,旅游观光、外事活动等方面,正在日益显示其应有的社会功能。根据传统和国情时势,寺院为住持正法、弘扬佛法,进行佛事活动的中心,又为各级佛协的所在地,其地位在今天益显重要。寺院能否在设施、建制、道风等各方面建设成功,成为佛教徒和社会人士心目中的法城净土,是中国佛教能否振兴的关键。寺院肩负的重任,要求寺院的建设、主持者,必须以智能眼审视佛教传统和时势人心,根据弘扬佛法和社会文明建设的需要,树立寺院建设的正确主导思想。笔者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以供当事者参考。

寺院建设的基本原则,大略有两条:一是继承传统,二是应机弘法。传统必先继承,名山祖庭应基本依旧制修复,在建筑风格、园林规划、佛像塑画等方面,宜古香古色,保护佛寺的文物价值,造成一种古而常新、清净脱俗的梵刹气氛。现代化的建筑、商业性的设施,应尽量置于正院之外。旅游观光的寺院,须努力维持秩序,严禁男喧女闹、喝酒抽烟、播放靡靡之音,保持庄严清净。还须从应机弘法的需要出发,对传统寺院格局巧作取舍,增加必要的新设施。一所能适应新时代弘法需要的寺院,应具备四个中心的设施和功能。

一、四众学修的中心

今天的寺院,再不仅是出家众居止修道的场所,而应是僧俗四众学修佛法的中心。据此,殿堂寮舍的建造、布局和佛像的塑画,应本诸佛世和唐代禅宗丛林的原则,主要满足修学的需要,佛殿、佛像可适当减少、集中,罗汉堂、伽蓝殿等可以不设,中小佛寺以一大殿集中供三方佛、四大菩萨、十六罗汉即可。佛菩萨像宁可少,但须塑画精良,符合法度,这是佛寺修建中画龙点睛之一着。法堂、禅堂、客寮等为僧俗修学服务的殿堂寮舍,应予扩大,客寮、僧舍,不妨用西式楼房,建于正院之侧,客寮与僧舍,男居与女居分开。坐禅打七应成为寺院最重要的修持活动,因修禅者根机不等,禅堂应不止于一处,还应有小型禅室及个人闭关之关房。藏经楼下,应设有佛教图书馆、阅览室以方便四众阅读。还应辟有供四众交流学修心得的会议室、佛学咨询室、复印室等。

二、佛教教育的中心

开展佛教教育,提高广大佛教徒的佛学水平,培养弘法人才,应列为寺院的一项重要的长期性工作。教育的范围,不应仅限于僧尼,而应普及于广大在家佛弟子。虽然不一定所有寺院都开办佛学院,但起码应经常举办佛学学习班、讲习班、学修经验交流会等,开展佛学研讨与佛法咨询、函授。为此服务的大小型教室、会议室、宿舍等,当规划入建设蓝图。

三、弘扬佛教文化的中心

通过音像、美术、书法等载体,广泛传播佛法的信息,把佛法渗透于人们的文艺、娱乐生活,是现代弘法的一个重要方便法门。寺院应尽量发挥这方面的有利条件,把寺庙办成有吸聚力量的佛教文化活动中心。有文物古迹的,应妥善保管利用,加以说明讲解,文物多的寺院应辟有文物展览室,将死的文物变为活物,让人们通过它们了解与其有关的佛教历史、教义。寺院应在祖师殿设有本寺历史的介绍,及祖师、大德的行业、遗物、遗著的展览。寺院廊壁,可办墙报、黑板报,展出有关佛教的图片摄影、连环画等,通俗形象地宣讲佛法,流通教务信息。还可举办佛教内容的书画、雕塑、摄影展览,举办佛乐欣赏会,教唱梵呗,放映有关佛教的录像、幻灯等。有条件的寺院,应设有佛学尤本宗之学的研究所(室),进行学术研究,并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交流。

四、佛教福利事业的中心

举办福利事业,体现佛教随顺、利乐众生的精神,是现代弘法的另一重要方便法门。除了目前不少寺院已开设的养正院、素餐馆、茶馆、流通处、诊疗所等外,还可开办佛化婚礼和佛化葬仪,扩建海会塔安置四众亡故者的骨灰,把寺院和人们的生老病死、生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如此,则不但能大大增强、巩固寺院的凝聚力,而且只要开办如法,便不难解决僧尼的自养和寺院维修扩建的经费等问题。各寺院最好能筹集、积集一笔佛教福利基金,以保障僧尼的生活和寺院的建设,并以余资资助社会的教育、科研、福利事业,救济灾荒贫病。

具备以上四大中心功能的寺院,大概可肩负住持佛法的使命,成为具有深沉佛法内涵和强大活动力、凝聚力,葆有永久生命力的弘法堡垒。建设这种寺院,首先必须有一批有道心、有学修、有弘法才干的人才,就此而言,培养人才的工作,比修建寺院更显迫切、重要。而寺院的建设,亦应列入佛教院校的必修课目。人(四众佛弟子)的建设包括严净律仪、清整道风、踏实修学、热情弘法等,是寺院建设的根本保证。

同类推荐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道教史

    道教史

    《道教史(精装典藏本)》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道教史(精装典藏本)》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印光法师振兴佛教净土宗,居功至伟。不争名夺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会交往,终生默默修行弘法。法师一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如一株擎天巨树,以深厚的根基广化穷山瘠土为乐土福地,以广袤的浓荫庇护众生,度无尽众生脱尽烦恼、永得安乐。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热门推荐
  • 制物师:毒妃的后宫

    制物师:毒妃的后宫

    曾经的杀手加职业总裁,最后居然会因为自已的贪心而被自己的师弟给杀害了。不过如今穿越成了将军府了的小姐,而且这副身体还很诡异的与自已的灵魂给融合了,不过,这也没什么压力!这次就当做是新的开始吧!没了奶奶的寄托,把一切都丢给了自已的亲生妹妹。现在,努力做回自己,恶搞这个世界吧!努力崛起!咦!这世界怎么可以没有美食的存在?咦!这是什么鬼!你怎么可以抢我的东西!no,no,no,小美男,你这是不对的!不要用你那水汪汪的大眼看着偶,偶会有罪恶感的(才怪)!当越走越远,这时……某个女人回头看着一群虎视眈眈的男人,oh,No,作死作过头了,心里闪过一个念头,快跑!!!群号码:399683433。
  • 阴阳半仙

    阴阳半仙

    公元617年7月,李渊率兵起义……公元617年11月,李渊拥立隋代王杨侑为帝……公元618年6月,李渊逼位,长安称帝,改国号,唐……这是一个阴阳师的故事,故事直接从公元617年讲起……
  • 这次,我等你

    这次,我等你

    平时都放荡不羁的白琪,遇到自己想要守护一辈子的人,从深爱到离别再到憎恨……短短几年里却经历了很多人的一生,从大喜到大悲再到大喜……在他的人生中,悲伤从未间断过。这也让他从一个屌丝蜕变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男神,他们之间的爱,其实并不是很凄美但是却让他一辈子都不能忘怀,这就是爱吗?还没感觉到却已经来了,在他慢慢开始学着爱她的同时,爱就这样又不见了,反而换回来了无休无止的恨,这是多么的措手不及呢。请你不要走远好吗?这次,换我等你……
  • 甜心来袭:少爷军团守好心!

    甜心来袭:少爷军团守好心!

    俊逸,那个一心对她好的邻家大哥哥,温柔的好像三月的春风;世勋,那个不善言辞的少年,却用自己笨拙的爱守护着她;宇楠,那个冰山美男子,对她却撒泼卖萌还耍无赖,关键时刻总会给自己收拾烂摊子;丁骁,视她如命的哥哥,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她,关心她,舍不得她受半分委屈;欧阳雪,一个恶毒又有心机的女生,仗着自己有点家世长得不错就处处针对她,可最后······到底谁才是她的真命天子,欧阳雪的恶毒计划,会得逞吗?
  • 大荒神侠传

    大荒神侠传

    上古神侠,唯我独尊。八荒六合,行者无疆。东方道宗,西方佛宗,北方真宗,南方灵宗,宗脉通三界;道义,侠义,宗义,情义,四义乱洪荒。少年身负血仇,脚踏悲歌,纵是聪俊无双,神力通天,也难逃神佛之掌。愿以此身此魂,护你一世安好,百岁无忧。
  • 都市生存系统

    都市生存系统

    黑暗中,一个人型狮头的怪物站在都市一个昏黑的角落,双手抱着一具还带着淡淡暖温的女性尸体大肆撕咬着……吴明从转角中走出,发出一道寒光,带走了人型狮头怪物的性命……这,是一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神秘世界。
  • 双面魔道

    双面魔道

    我是个杀人魔王,重生都市?也不错!读书?做个宅男也好。可,苍蝇太多,只好以杀证道了。我是个屌丝学霸,投胎转世?好神奇!修仙?诗仙行不行啊?啊,不能吟诗,只好做个吟魔了。一个魂魄,两个世界;双魂归位,屠戮天下…
  • Doll

    Doll

    带来恐怖的人偶Tenshi,百年后的回归。
  • 大话晋商

    大话晋商

    本书全面地对山西商人进行了描画,包括其发迹的历程,繁华时的盛景以及经营、用人、生存等各方面的策略特点,内容包括:抓商机走边关借帆远航、善节用耐苦累创业艰难、天下财聚平遥满城票庄、开口岸洋商至晋商转衰等。
  • 龙心御天

    龙心御天

    他向往凡尘,然而命运的残酷却让他走上一条未知之路。当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惊天阴谋之中,他又该何去何从?天非己愿,地非己意,一切只是那遥不可及的贪婪所堆砌而成,而他是否还能坚持初心?一次神秘降临的天变之灾,预示着这蕴含万古之谜的卷轴正在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