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中的“生”,就是指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就是保养、补养的意思,养生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延长生命、增强体质。中医养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生化收藏的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的一种文化。精神养生是指通过颐养心神、陶冶情操,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轻疾病和心理压力,做到身心放松、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的养生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应该顺应自然环境和四季气候的变换,主动调整自我状态,保持着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平衡。我国先秦道家典籍《周易》中便曾说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所谓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中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养生历史悠久,起源我国中国原始社会。
中国原始社会曾流传着“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相传神农为了找到治疗疾病的药材,亲自品尝各种草药,曾经在一天之内品尝七十余种,最终中毒身亡。从这传说当中,反映出原始居民在和自然、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医药材起源于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夏商周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药酒和汤液,西周的文学巨著《诗经》,也曾记载养生药物的使用。现存的最早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曾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些为中医药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我国众多医学通过对先秦时期丰富的药物学资料而写成的。这本书中收录了三百六十五中药物,至今还在被临床使用。
在三千年前的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记载了关于医疗卫生和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在周朝时代,我国的中医学,已经发展出望、闻、问、切等治疗疾病的方法。秦汉时,中国的中医理论已经基本成型,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医学水平。东汉末年,中国名医华佗已经开始使用“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医学在脉诊上已经有了突出的成就。晋朝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对人体的24种脉相进行了归纳。这本书不光对中国传统医学有重大影响,还流传到国外,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唐朝时期,中医药学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唐政府还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药物医学典籍《唐本草》。宋朝时,我国医学教育有了重大改革,特别是对针灸的应用。明朝后期,随着中西文化的交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些医学家最先提出“中西医汇通”,也就是中西结合的先声。后来,李时珍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完成了我国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本巨作是我国中医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辛亥革命后,人们一味的学习西方文化,排斥中华民族固有文化,很多新成立的新式大学都没有中医学的教学,此举在中国医学界引起了很大争议。在传统中医医生的再三要求下,直到十多年后,才成立中医学的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保护和扶持下,中医不断的获得发展。在增强国人体质、预防疾病的方面上,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今的中医学正在朝着现代化的脚步发展。
中医的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三点上,第一是天人合一的养生观,第二点是阴阳平衡的健康观,第三是身心合一的健康观。中医养生主要是在养德上,也就是修身养性,排除心中的杂念,放松心神,此外还要进行有规律的体育运动。
中医养生是中医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逐渐发展的养生学问,主要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各种各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养性,养性最重要的莫过于养精,养精可以化气,气盛则神全,神全则阴阳平和、常委协调,全身气血通畅,也就保证了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如今,中医养生结合西医中的精华,更加完善了中医。在生活中,一些疑难杂症少不了中医的治疗,所以,它在社会中的价值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