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其一般设在高山或丘陵上。敖包是由石头建造的,在敖包上通常会插有树枝、柳条。古代蒙古族人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因此加以崇拜。又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于是蒙古族人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每年的农历5月12、13日是牧民的祭敖包日。通过祭敖包,蒙古族人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蒙古族人认为是上天赋予了人生命,地赋予了人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除此之外,山岳、河流等等都是蒙古族崇拜的对象,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进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蒙古族人的独特风俗。
祭敖包的礼仪主要有四种:第一是血祭,据说蒙古族在游牧时代,蒙古人认为各家所有的牲畜全都是天地所赐,为了报答诸神的恩赐宰杀牲畜,在敖包前供奉;其次是酒祭,蒙古族人认为天地诸神不仅喜欢食肉,也喜欢饮酒喝奶子,因此在祭祀时,蒙古族人会把酒或奶子洒在敖包供台前;另一种礼仪是火祭,据传蒙古族认为火可驱逐一切烦恼于邪恶;此外,玉祭也是蒙古族人祭祀的重要礼仪。
祭敖包的形式因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而不同,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有的一个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
祭祀仪式非常隆重,牧民们都要不远万里地坐着勒勒车、拖拉机等,大家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祭品赶来敖包处。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为祭祀活动更增添了几分庄重。
祭祀开始后,首先要献上哈达和供祭品,然后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齐齐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
祭祀仪式的最后,参加祭祀仪式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以此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并将带来的牛奶、酒、奶油、点心、糖块等祭品撒向敖包,然后在敖包正前方叩拜,将带来的石头添加在敖包上,并用柳条、哈达、彩旗等将敖包重新装饰一番。
祭典仪式结束后,还会举行颇具蒙古族传统特色的赛马、射箭、投布鲁、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更有趣的是,一些青年男女就趁机从人群中溜出,然后找到幽静处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时日,这就是所谓的“敖包相会”了。
祭敖包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完美体现,充分展现了蒙古民族的创造力,祭敖包对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国家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