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二十一日,是武夷山市家喻户晓的传统民俗“蜡烛会”。在蜡烛会上,人流拥挤,热闹非常,其规模和影响,堪称闽北之最,深受武夷山人的欢迎。
蜡烛会历史悠久,其起源于唐朝,据说是为悼念辟支古佛而起。辟支古为河西节度使翁承钦之子,他性格孤僻。在十岁的时候出家为僧,《古佛全传》曾记载“夏则褚夜衣而生,冬则扣冰而洁”。因此辟支古又被称为“扣冰老佛”。城关有一条巷子,叫扣冰巷,扣冰老佛曾在此居住。古佛的师父雪峰禅师说:“子冀日必为王者师,历游四方,求凈僻处,以成定慧。”辟支古出家后潜心研究,刻苦钻研佛法,对佛学有着很深的见地。
相传古佛十分灵验,有一次黄河决口,无数的农田都被淹没,到处都是饿死的饥民,辟支古佛见此,便在崇安修建了寄水斋,黄河河堤才治理完成。
又有一年,江西大旱,无数的灾民流离失所。江西百姓听说辟支老佛非常灵验,于是便特来祈雨,老佛便又给了江西百姓铁牌一面,江西百姓回到家后,果然天降大雨,旱情顿时得到了缓解。皇帝知道此事后,大为震惊,于是封古佛为“灵感法威慈济普照大师”。武夷山的百姓们感念古佛的救命之恩,便在吴屯建了父母庵一座,然后将古佛的肉身遗像供奉在那里。每到会期万众秉烛迎奉,由此,蜡烛会便产生了。
城关的蜡烛会是各地蜡烛会中最隆重的。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就有“议会”,十六日迎奉城关光化寺的老佛塑像,称为“佛过街”。到了二十日,十多个身材魁梧的壮汉在凌晨前到吴屯小寺接老佛肉身像。
接佛时,这些壮汉抬着古佛,以疾跑的方式抬入城关,路上绝对不能休息停留,称为“赛佛”。老佛接到城关后,每家每户就选一对最好的蜡烛送庵,成百数千的蜡烛在庵内一起点燃,庵内灯火通明。一对对蜡烛从佛像前的香案桌一直点燃到大门口。到了二月二十一日这一天,无数的虔诚的善男信女就会集中在城内,整个城关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午后,蜡烛会就正式揭开了它的大幕,首先是迎佛,人们抬着老佛,前头由两把大号开道,紧跟各类迎牌,以戏文为内容扮装的三十六台“仙仔”,穿插在行列中间,好似戏一般梦幻。在迎佛行列中,每隔一小段就会配有闹鼓、仙幡、唢呐等各组乐器,鼓声的震耳欲聋,唢呐的滴滴答答响彻天际,整个城关,沉浸在欢闹的乐曲声中和神话的境界里。
到了晚上,百架“烛桥”(烛高数尺,插在架上的叫“烛桥”)、“烛轮”(以方筐逐层点燃的叫“烛轮”)、“烛亭”(亭子式的叫“烛亭”)沿街进行盛大的游行,游行时,烛光冲天,如同火龙在天飞舞,颇为壮观。沿街的居民,兴奋地燃放鞭炮,献烛礼拜、祝愿,使蜡烛会的气氛达到了顶峰。
千百年来,蜡烛会的规模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退,相反,蜡烛会的规模依旧宏大,各地都贡奉辟支古佛,以祈求远离瘟疫,消灭天灾。蜡烛会从唐至今,一直在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风采。随着武夷山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武夷山人民赋予它新的时代特色,蜡烛会成为了这里的物质商品交流盛会。各种生活必需品和春耕农具、家用电器等等都能够在蜡烛会上看到,蜡烛会也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