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是人们心中的“灵魂法典”。它是用善与恶、公与私、正义与邪念、诚实与虚伪等道德标准来作评判尺度的。商业伦理文化是直接影响到社会风俗、大众心态的深层文化命题。
商业伦理文化倡导正其义而又图其利,鼓吹“天下大德,莫如富”。它的主旨是理直气壮地为商业正名,以保障商品交易顺畅进行。
显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商业道德具有强大的定势与影响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伦理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两千五百年前,孔圣人一句古训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犹如筑起一道道德藩篱,世世代代牢牢禁锢着人们物质欲望的滋生。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对此鞭辟入里:“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和规定。”
于是,这种深深植根于小农经济土壤“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观念,给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走向现代化裹上了一副沉重的铁甲!
人类历史的进步,总是伴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相互推进的。
早在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幼芽刚刚顶破封建厚土,思想界先驱们就向旧道德旧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颜元改“正其义不谋其利”为“正其义而谋其利”。乾隆年间的戴震则痛切揭露理学以理杀人,远比酷吏以法杀人更加残暴。
“天下大害,莫如贫”——实则道出了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一个痼疾!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义和利的矛盾。它也正是现代商业伦理文化的聚焦点。我们怎样来阐述这个至关重要的现代道德命题呢?
其实说白了并不深奥。搞商业不图利行吗?净赔钱,商业行为本身就难以为继。
义和利并非一定相悖。古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时任商业部长的胡平则将利、义并举的新伦理观归纳为四个字:德、智、美、情。
1991年新年钟声刚刚敲响,这条北京著名的商业大街——王府井大街128家商店联袂开展“争创无假冒伪劣商品示范一条街”活动。
唯一的一家个体商店——王府时装店的老板可犯愁了:仓库里正存放着一大批假冒名牌服装,拿出来上市吧,既坑骗顾客,又砸了大街牌子;不卖哪,这笔生意就算蚀老本了。最终,老板还是信守了“信誉是商店生命”的信条。
王府井大街抵制伪劣商品后,该年度销售额和利润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5.8%和20.6%。
厦门华侨商店订立了一条服务公约:凡顾客指出某个商品标签与实际不符,一经确认,即付给顾客相当于这件商品价格两倍的奖金。
厦门市酱油厂则大量印发《如何区别真假酱油》的宣传品,不仅使广大顾客增加了知识,而且使货真价实的优质酱油得以畅销。
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是:“美德就是知识”。
德——向消费者、生产者双向负责。
商业人员对消费者、生产者双向负责,是“德”的最基本内容。经商人员道德水准高,经济效益也随之增高。
现代商品千变万化,日新月异。各国厂商为了占领市场,他们想方设法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商品生产中去。
不断更新商品知识,通晓一些心理学、哲学、文学、美学,成为提高商店经营者素质的必读课目。营业人员只有敏锐地感悟出不同层次顾客的教养、性格、爱好和心态,才能在服务方面做到更加周全细致、体贴入微。因此,营业人员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服务水平的高低。
1983年,齐齐哈尔纺织品采购供应站亏损额达3763万元;1987年该站成为盈利大户,一跃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发展至今日,年销售额高达1000多亿元。
齐齐哈尔纺织品采购供应站成功的秘诀就是以智取胜:改官商式疏远消费者的批发方式,为零售、二级批发、三级批发一起上,立体化地最大限度贴近各类消费者,结果生意越做越红火。
智——商业决策和经营活动中的科学性和文化素质。
“智”是运用科学文化和信息交流来促进商业活动。商业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运用智慧和科学做生意,必然越做越活。用“智”还是用“奸”来获利,成为判别新商人和旧商人道德差异的分水岭。
随着敞开国门对外开放,我国的商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吸取西方商人开辟世界市场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法制意识浓、商业视野开阔、个人竞争性创造性强等优点,变得十分地迫切和需要。
美——美好的内心世界和仪表风范。
“美”是现代社会文明迅速提高之后,人们对商业伦理文化提出的一个新的规范。
佛山市金城大酒店的副总经理,管理这么一个大酒店内部繁杂事务已够她操劳的了,外边方方面面的事还得她去交涉、应酬。但不管再忙、再累,她每天都舍得花相当的时间来美容、打扮自己。她说,这是关系到整个酒店的形象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一些大公司、大酒楼、大宾馆、大商场的营业员都已经很注意美容、服饰以及行为举止的考究了,具有一种整洁大方的外表美;再加上以诚实、热情、礼貌、周到的态度待人,这样就达到了外表美与内在美的一致性。
一个商业企业,全体员工都谈吐文明、彬彬有礼、诚恳待人,必然会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整个企业团结奋发,朝气向上。
情——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情”在商业伦理文化中,恐怕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了——它是一种人情味、亲情感。
商业活动,从本质上说是钱与物的交换。但这种交换是在频繁的人际关系中进行的。生意场上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话:“既做生意,又交朋友。”这也使我们联想起中国经商者古老的格言:“买卖不成仁义在”,“和气生财”。
天津劝业场有一位著名售货员年景林。一次,一位老大爷前来购买冬衣,而商店里偏偏没货。他请老人家留下地址,又找裁缝师傅专门做了一件老人所需要的那种棉衣,然后亲自给老人送去。非亲非故,仅一面之交,却胜似亲情——难道不令人感叹敬佩吗?!
大庄百货大楼有一位售货员名叫邹巧飞。一位石油工人到她的柜台前来买鞋,因为脚太大,没有买到合适的。事后,她千方百计找到一双这种尺码的鞋,又长途跋涉把这双鞋送到井架前,使广大石油工人共同领受到了商业工作者的一片情谊。
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商业必将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新型的具有德、智、美、情道德风范,既重义又善于获利的商业人才涌现。
社会富裕,是社会文明的首要标志——做好商业伦理文化这篇大文章,既显得紧迫而又富于现实意义!
凡人与上帝(上)
——大众购买文化之一
商业的繁荣与发展,历来是经营者和购买者的文化意识共同创造的。
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多少商神、商圣、商王尽得风流,却从未有过一册书,铭记下购买者的功过是非。
无疑,这是商业史的一大悲哀。
在中国有一个非常奇特的二律背反现象:既轻商,又欺客。“店大欺客”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无怪乎务实的购买者,对于今天商店张贴的“顾客是上帝”一类标语,只把它看作一种店主招揽生意的如簧巧舌,进了店还是先赔笑脸,主动尊对方为“上帝”,免得花钱买气受。
其实,“顾客是上帝”并非谁的花招,也不是谁的恩赐——是购买者自己创造的奇迹。
今天,当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商品丰裕有余,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敲掉了官商陛下的御座,顾客就给自己赢来了“上帝”的皇冠。
因此,商业大众购买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凡人在市场上当不当“上帝”的文化。
顾客买不买东西、买什么东西、到哪个店去买,都是一种文化裁决。它起码包含对商品的使用价值、文化附加值和商店的交换价值这购买三要素的评鉴。
没有先进的购买文化,就会不期然地沿用旧的习惯与传统。
经营者和顾客,都同样面临观念更新的课题。
在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中国南大门广州,当人们款款步入这些富丽堂皇的大宾馆时,彬彬有礼的门岗会一伸手:“恭请光临。”不论中外宾客各色人等,来者不拒,一律笑脸相迎。
而在首都北京,某些大宾馆门前同样站立着身披绶带的门岗,但对于洋人或中国人,却明显摆出两副面孔。尤其是对衣着朴素的老百姓,脑子里马上会闪过这样的念头:“是不是来倒卖外汇券的?”“是不是小偷?”绷紧的依然是“阶级斗争”那根弦。
给人们的感觉:两地的差异似乎隔了一个时代!
大众购买行为,对国民经济产生的直接影响,可以是顺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
近年来,中国市场一度出现甚嚣尘上的三大风潮:抢购风、疲软风、“假冒伪劣”风。它的风源与兴衰,不能不说同大众购买行为的误导密切相关。
发生抢购风时,顾客像惊弓之鸟一样跟着风向跑,盲目抢购,见物就买,不计后果;
出现市场疲软风时,或持币不购物,或买涨不买落的投机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假冒伪劣”风盛行时,则轻信吹嘘和贪买便宜货,上当受骗后还沾沾自喜。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从众购买现象,正是典型小农经济文化的外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