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区人既身体力行、全民投身于“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建设,在“公共场所道德”、“市民交通行为”、“人际互助”、“见义勇为”等诸多日出日落的生活场景中从我做起争当表率,更对于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造福人民为根本、以公平公正为内涵、以构建和谐为目标”的施政理念,慨然回赠予“95%的市民支持率”。
“和谐厦门”——成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形象与品牌。
江山代有才人出。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新思维。
中国现代化伟业正以接力棒式一波又一波迅猛推进……
下篇
2006年1月14日,乙酉年末,新岁将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考察并亲切会见台商代表,他强调,欢迎更多的台胞来大陆发展,通过开展合作,造福两岸同胞……几多勉励,几多期望,几多托付,胞波情谊溢于言表。
回望1980年1月1日,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破冰之旅、开拓之旅。
拥有2000个床位的“鼓浪屿号”客轮在开通“厦门—香港”航线时,仅载着五名乘客首航台湾海峡——穿越金(门)厦(门)之间三十多年来构筑成的充满恐惧与死亡的炮火走廊……大海无言,群山寂静。
历史,也许就在这一刻选择了厦门:海峡两岸正从对抗走向对话。
厦门,注定要肩负起她神圣的使命与重任。
孙中山先生早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就写道:“厦门有深广且良好之港面,管有相当之腹地……与南洋之间载客业之极盛……吾意须由此港面之西方,建新式商埠……”
1984年2月24日,刚从厦门视察返京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这样就能吸引大批华侨资金、港台资金,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而且可以把周边地区带动起来,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繁荣起来。”
1985年国务院《关于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逐步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是为了发展我国东南地区的经济,加强对台工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重要部署。”
1991年12月,在厦门经济特区10周年庆典会上,江泽民同志曾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央在厦门办特区,重要的一条是从对台关系考虑的。”
党的十六大更明确作出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和“以经济促政治”的对台工作方针,殷切希望厦门经济特区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拓对台合作与交流,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多作贡献。
历史,义无反顾地把厦门推到了一个新时代的前列……
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厦门经济特区创立之初,即提出了“以港引台、以外引台、以台引台”和“港台侨外都欢迎,大中小并举”的招商引资谋略。
一时间,台商、港商、侨商、外商纷至沓来,厦门经济特区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一派升平祥和气象。
198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
沉寂百年、被孙中山先生慧眼识为“东方大港”的海沧,沸腾起来了,中央领导、各路政要前脚踩后脚地前来海沧视察,现场办公,当即拍板,要求“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一座新兴城市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憧憬快速生长。
这是中国大陆专设的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无疑,海沧是“厦门”概念的延伸,是“厦门”空间的拓展——为骨肉同胞计,为统一大业计,拳拳之心,天地殷鉴。
为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力度,切实贯彻全国人大通过的《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本着“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厦门特区政府专门制定了《厦门市台商投资保障条例》;与此同时,着力完善投资软环境:简化投资审批手续,设立台商接待日、台胞投诉受理中心,领导定点联系、定期走访、释疑解难……一切为了方便台商,一切为了服务台商。
随后,中央又相继批准设立杏林台商投资区、集美台商投资区,至此,全国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厦门即占了三个。
厦门经济特区已然成为台湾产业外移的重要承接地。
古人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厦门与台湾岛隔海相望,相距不过160海里;跟金门、大担诸岛更是近在咫尺,相隔仅1800米。
又曰:“远亲不如近邻。”
特区政府充分发挥国家把厦门口岸作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的区位优势,下大力气发展对台贸易,千方百计扩大对台出口。
全国第一本扩大对台出口政策白皮书。出台10条扩大对台贸易政策措施。
1993年6月,我国首家台商独资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闽灿坤B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亮牌上市。
1997年,成功举办首届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此后,十届“台交会”年年火爆,迄今对台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超出百亿美元;厦门—高雄集装箱运输量累计占到整个大陆对台直航集装箱运输量的70%以上。
2005年5月24日,首批1000多吨“零关税”台湾水果(包括菠萝、番荔枝、木瓜、杨桃、芒果、番石榴、莲雾、槟榔、柚)直航运抵厦门,这是一条台湾水果登陆大陆的“黄金路线”:台湾水果采摘后20小时就能抵达厦门,且运费可节省近80%、价格则便宜30%以上。
厦门,理所当然地成为台湾农副产品免税进入大陆的“特快通道”和集散中心。
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和气生财。
厦门与台湾、金门一衣带水,同宗同根,地缘相通,文化相融,同胞情谊,血浓于水。
1987年11月,民意迫使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事宜。真可谓“其势也汹汹,其情也切切”,台胞们跨海踏浪,纷纷前来厦门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温故叙旧,继而旅游观光、上学、求医乃至定居……据不完全统计,进出厦门口岸的台胞人次约占台胞进出祖国大陆总数的六分之一多。
2001年1月2日,恰巧距“鼓浪屿号”首航香港整二十一年之后,另一艘“太武号”客轮驶离金门岛,满载着180多位金门各界同胞直奔厦门而来……大海扬波,群山雀跃,鼓乐喧天——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首度获得两岸官方认可的厦(门)金(门)直航。
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
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贸会……
首届海峡两岸大学校园歌手邀请赛……
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研习”夏令营……
“闽南风·海峡情”两岸青少年夏令营……
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大观园……
“厦金情深”青少年夏令营及中小学篮球、舞蹈、民乐、唐诗联谊活动……
厦门高甲戏、歌仔戏剧团应邀赴金门演出……
首开与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党部基层党际交流……
欢迎接待宋楚瑜、郁慕明、萧万长等台湾政要来厦访问……
显而易见,厦门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已成为台商投资最密集、人员往来最密切、各项交流与合作最频繁、连接祖国大陆与台湾最顺畅的重要口岸与桥梁。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福建曾提出“大念山海经”,八闽山水为之起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蔚为大观。
纵观今日,“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实施,令海内外尤为瞩目,无疑是福建省委、省政府拓宽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把改革开放事业导向更高层次更为壮阔的一幅宏伟蓝图。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台海考量当推首位。厦门被定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既当之无愧,又肩负起了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龙头带动作用的重任。
这是大手笔书写的一篇大文章。
这是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一次壮行。
时不我待。厦门市委、市政府遵循科学发展观,确立“建设现代化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的新思路,强调要在“特、港、创、建、带”上下大工夫,力图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集中连片开发四大工业区、建设十个万吨级码头、东渡现代物流园区及两大营运中心、五个旅游基地。
这是站在一个高起点,绘制一片新天地,开创一番大事业。
大有举金戈铁马之力,夺狂飙突进之势!
进一步发挥“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概而言之,求13亿中华炎黄子孙的心愿——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
紧紧咬住台湾新一轮产业外移的契机,吸引台湾大企业、大财团来厦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并实施产业链招商,促使台商投资向产业配套型与整体关联型发展。
进一步发挥火炬高新区和台商投资区的整合功能,鼓励台商组合式投资,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协作,提升参与国际竞争实力,以确保厦门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神经中枢”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组织开展闽南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等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进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认同感与向心力。
积极推进厦门—金门“两门对开”,努力促成大陆—台湾“两岸三通”……
历史如此厚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担在肩上,前路正长,前景更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