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1世纪的曙光已照临人类的窗口。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地处环太平洋经济带中轴区位的中国,日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中国,历经二十年栉风沐雨开放改革成就斐然,犹如从太平洋东海岸刮起一阵越来越猛烈的欢腾喧嚣的飓风。
当20世纪90年代钟声叩响之际,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又向世人从容打出一张“王牌”——开发开放浦东。
一时间舆论蜂起,众说纷纭——这是一张令人炫目的“中华牌”啊……
世纪抉择
1997年金秋时节,一则爆炸性新闻——“世纪壁画之谜揭秘”,令上海人的思绪又一次穿越悠长的历史隧道:
一百五十多年前,上海开埠。
至本世纪初叶,上海已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城市,享有“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之美誉,与伦敦、纽约、东京、巴黎、香港、曼谷、加尔各答诸城并驾齐驱,同领风骚数十年。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诸多方面的对话,有时是表现为由世界级大都市来参与完成的。
日夜奔流的黄浦江可以作证。
一江之隔的浦西——上海,由于闭关锁国与传统体制的窒息,经济功能日渐萎缩,与周边迅速崛起的亚洲“四小龙”形成巨大落差。
勃兴于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运动,得风气之先的南中国沿海经济带异军突起,又令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呈下滑趋势。
隔江相望的浦东,则空怀先哲孙中山拟于此地创建“东方大港”的一厢美梦,依然沉湎于农业文明时代田园牧歌式的荒凉与宁静之中。
上海的昔日风采渐次黯然失色。
浦西与浦东,似乎都在翘首企盼着一个历史契机。
历史不容等待。
1984年,上海市政府拟定《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开发浦东这一重大战略构想。
1986年,国务院在批复上海市政府呈报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时,明确表示: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要尽快修建黄浦江大桥及隧道工程,在浦东发展金融、贸易、科技、高教和商业服务设施,使浦东成为现代化新区。
1987年6月,上海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浦东新区中外联络咨询小组”。嗣后,主政上海的市委书记江泽民、市长朱镕基、市政府经济顾问汪道涵,携同10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出席“开发浦东新区国际研讨会”,共商开发大计。江泽民指出近三十多年来上海“削弱了经济中心的功能和对外对内枢纽的功能”时,大声疾呼:“这种状况当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浦东北扼长江口,东临长江主航道出海段,绵延46公里长的沿江岸线,其外高桥一带拥抱着天然深水良港,可以组建成很理想的海上交通枢纽网络。
有人把长江比喻为一条龙,那么上海刚好处于龙头的位置,而浦东则是龙的眼睛。
有人又把长江比喻作一张弓,那么地处海岸线中心点的浦东,恰似一支射向太平洋滚滚风涛的离弦的“箭”。
历史必然这样选择浦东!
1990年新春伊始,邓小平同志来到了上海。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老人家纵览时代风云,环视全球态势,把握历史机遇,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步一步将偌大的中国推上了现代化的坦途。
——70年代末期,倡导开放广东、福建两省,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四个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验场;
——80年代中期,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从而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经济带;
——80年代后期,决定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地区,旨在通过内外交流、城乡渗透来牵动内陆经济的发展;
——80年代末期,确立海南建省办大特区,主动参与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国际经济大循环。
至此,由东向西,由南往北,以点及面,从前沿到腹地,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蕴蓄了中国经济全面起飞的强劲动力。
“摸着石头过河”——显然,石头已经摸到,过河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
邓小平在思谋着90年代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改革的战略选择。
他老人家把睿智的目光投向上海,投向黄浦江对面那片有着巨大诱惑力的宝地——浦东。
是时候了,开发浦东,中部腾飞,推动全国经济上新台阶!
伟大的历史事件取决于伟人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邓小平对中央决策层的同事们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几件事,我还要说一下,其中之一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
过了些日子,邓小平又果断地说:“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是中国的王牌。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枢神经迅即发射出一系列信号——
1990年2月,新上任的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受中央委派,到上海实地考察了浦东地区,向中央作了汇报。
几天后,在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请求》。
3月28日到4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率领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到上海,就浦东开发问题作了10天专题调研和论证,形成了《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
4月10日,李鹏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听取姚依林关于开发浦东的专题报告,并对开发开放中的若干问题逐个作了研究。
4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政治局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浦东开发方案。
4月14日,李鹏总理视察上海。18日,在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上,李鹏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李鹏强调:“这是我们为深入改革、扩大开放作出的又一个重大部署。”这“对于上海和全国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事情。中央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全国各地也要给予积极的支持,但更主要的是要依靠上海人民的支持和努力”。
1990年4月18日,永远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史册的日子——浦东开发开放的帷幕拉开了——上海再度成为海内外瞩目的热点。
在浦东开发开放的日日夜夜里,邓小平始终关注着浦东。
1991年,邓小平再次来到上海过春节。
大年初四上午,他老人家登上新锦江大酒店41层旋转餐厅。餐厅墙上挂着两幅大地图——一幅上海地图,一张浦东地图,地图旁边摆着浦东开发模型。
一切就像当年组织重大战役。邓小平同志看着地图和模型,意味深长地对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等领导同志说:“……浦东如果像深圳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最后,老人再一次殷殷嘱咐:“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下又一次来到上海,继续着浦东开发和上海发展的话题。他鼓励上海的干部:“浦东开发比深圳晚,但起点可以更高,我相信可以后来居上。”他强调:“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
1993年岁末,89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一到上海,就提出要到浦东看一看,到黄浦江上新建的大桥上走一走。12月31日,老人家冒着六级寒风,在吴邦国、黄菊陪同下视察了新建的上海内环线浦东段和浦东罗山路、龙阳路两座立交桥后,被浦东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速度深深感染了。
在杨浦大桥,老人家下了车,冒着蒙蒙细雨在桥上边走边吟道: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女儿邓榕问他:你从来不作诗,今天怎么作起诗来了?历经了近一个世纪人生惊涛骇浪的老人回答说:“这不是诗,这是出自我内心的话……”
毫无疑义,开发开放浦东,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世纪抉择!
潮涌浦东
外滩——上海的一座博物馆,她永远向世人展示着上海的百年沧桑。
如今,人们站在外滩朝东眺望:汽笛长鸣的万吨轮、波涛拍岸的滨江公园、直插云霄的东方明珠塔、亚洲最高的金茂大厦、巍峨壮观风格各异的证券大楼、招商大楼、船舶大楼……仿佛一夜之间,浦东如神话般地崛起了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港口新城。
浦东开发开放,一开始便站到了一个高起点上。
确立了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以黄浦江为轴,依托浦西,依靠国内外的智力和资金,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
为此,浦东新区的城市布局成功地跳出了传统同心圆辐射发展的旧模式,创造出了“多心组团”与“轴向敞开”的独特模式。
所谓“多心组团”,即浦东新区的城市中心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均衡散布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等四个国家级开发小区,以及周家渡、六里、川沙镇等,都具有城市中心区的一切现代化功能,繁华而雅致,同时又因其开发小区的不同功能而有所分工,互为依托。这样,有效克服了由“一个中心”带来的空间拥挤、交通梗阻等“城市病”。
所谓“轴向敞开”,即所有中心城区都以陆家嘴中心城区为轴向和向两边敞开,向北至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向东至张江高科技园区、川沙镇、浦东国际机场;向南至周家渡、六里地区。这种轴向敞开式发展避免了在市中心外建生活区、在生活区外建加工区、在加工区外再建生活区的同心圆连环套格式造成的窒息感,给人以十分宽阔舒畅的感觉。
浦东虽然坐落长江口,枕临东海滨,交通却又相对封闭。
新颖的城市布局,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式的交通网络设施。
浦东开发的第一场硬仗,便是架桥铺路。
1991年11月19日,一道长虹飞跨大江。南浦大桥的雄姿,圆了上海人的千年桥梦。这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总长8346米,主桥长846米,一跨过江,桥下净空高度46米,确保5.5万吨级巨轮自由通航。它的中孔跨径,位居世界同类桥梁第三。
就在南浦大桥紧张施工的1991年4月,离它11公里处,一座更加雄伟的大桥打下了第一根桩。29个月以后,1993年9月,杨浦大桥横空出世。它也是一跨江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总长7658米,主桥长1172米,桥下净空高度48米。它的中孔跨径,在世界同类桥梁中名列第一。
杨浦大桥落成仅仅半年多,1994年4月1日,黄浦江上第三座斜拉桥——徐浦大桥开工。这座桥面比前两座桥面还宽的跨江大桥,已于1997年6月24日正式通车。
一位世界著名桥梁专家赞叹说:“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能造像南浦、杨浦这样世界纪录的大桥,好比在奥运会上赢得了半打金牌!”
江上架桥,江下挖洞的工程齐头并进。
1996年9月,延安东路隧道复线通车,东、西外滩有了一来一往两条车行隧道。
穿越东、西外滩的地铁2号线工程,也在这一年启动。
浦东新区数百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道路建设,同样热火朝天。
有人戏称:浦东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工地,全球三分之一的吊车集结在浦东……
“一切按国际惯例办事”——是浦东新区高起点开发始终遵循的一个标尺。
到浦东办事讲效率,讲国际惯例,已为全社会所公认。
这是浦东新区招商中心。设有大屏幕显示屏和查询电脑,投资者可以很方便地查询有关浦东新区投资政策、项目审批程序、招商项目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土地开发利用情况。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的15个政府职能部门,在此设立了27个窗口,受理国内外投资项目的咨询和审批。这种“一门式”的服务,使投资者免去了在15个政府部门间来回奔波的辛劳和烦恼,审批完一个符合条件的投资项目只需10天左右。而在旧体制下,至少要两个月时间。
“一门式”服务以中国特色的办事方式和工作效率,向国际惯例迈进了一大步。
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被人们称作高级别的“微型政府”——全部机构只有10个委、办、局,工作人员数量比一个县政府还少。它的组建原则和追求目标,便是国际通行的“精简、统一、高效”。
政府对企业不再管头管脚。由政府组建和培植的诸如金融、劳动力、房地产、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直接面向世界开放,依据市场运行规则,为企业和就业者提供日益完善的服务。
在浦东,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社会资源配置中心”,将国家财政拨款的采购和建设项目,向全社会招标、投标,纳入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在浦东,“兵马未动,法制先行”也是新区开发的一大特色。近年来,先后制定和出台了70多件法规性文件,使许多经济和社会现象一出现便被纳入法制轨道,确保了市场竞争和开发开放的有序进行。
1995年下半年,浦东开发开放发生质的飞跃——由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入与功能开发并举的新阶段。
上海人风趣地比喻说:浦东的基础设施开发好比建一个球场,现在,一流的球场基本建好了,可以欢迎一流的球队来比赛了。
于是,一场威武雄壮的“机构东进”活剧拉开了序幕——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率先东进,就像一位意气风发的“领队”,将国内各大专业银行的上海分行,浩浩荡荡领过黄浦江。
在日本富士银行上海分行入驻浦东的仪式上,浦东新区管委会赠送的礼物是一匹木雕奔马,寓意着这第一家外资银行进入浦江,“一马当先”,必定会引来“万马奔腾”。果然,到目前已有16家外资银行在浦东挂牌。
一批著名跨国公司如斯米克、西门子、汤臣、联信、阿尔卡特等,接二连三地将总部或地区总部迁入浦东。在世界最大50家综合服务公司中,电话电报、英之杰、住友、三菱、丸红等13家大公司,也相继在浦东开设了代表机构。
据调查,在排名全国前100家工业企业(集团)、前100家服务业企业(集团)、前100家民营企业(集团)、前100家乡镇企业(集团)和长江流域在全国排名前100家企业(集团)中,至少各有五分之一有意将其总部或地区经营总部落户浦东。
这里还诞生了中国第一批中外合资的外贸公司:东菱贸易有限公司、兰生大宇有限公司、中技鲜京贸易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批69家国内跨地区的外贸子公司,也在浦东挂牌营业。
与此同时,上海房地产交易市场、粮油交易所、产权交易所等全市现有十大要素市场也已经或正在东进浦东……
毋庸置疑,开发开放浦东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必须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不能留下遗憾,更不允许有败笔。
浦东新区的总体规划以及由此衍生的各区域规划,均经过严格“法律程序”的审定,凝聚了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当代规划设计大师们的聪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