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海南省先后开发和培育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证券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粮食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各类市场成网状布局,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市场机制日趋完善。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尤其是转换国营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是摆在从中央到地方所有领导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颇具难度的课题。
由于传统的惰性力量和旧体制的制约,国营企业的改革一直举步维艰、成效甚微已是不争的事实。
海南省政府在继续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和风险抵押承包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进一步激活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1991年3月开始,又从企业经营体制入手,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股份制试点改革。
海南的企业股份制试点,始终严格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并将股份制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在管理方面,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对内部职工股股权证进行集中办理、集中托管的规范化办法。
截至1993年9月,全省共有96家企业步入规范化股份公司行列。其中从事旅游与成片开发的31家,从事工业与交通运输的26家,从事机场、公路、电厂和重点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的9家,从事市场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3家。
股份制改革大大促进了海南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发展,使企业市场经济意识增强,经营机制更为灵活,经济实力迅速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增长。
海南大特区有别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的一个突出点是: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以上,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达2000万亩之多。
这既是造成海南“基础差、底子薄”的客观现实,又是海南所具有的潜在优势:现代农业开发前景广阔。
如何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呢?
1990年初,海南省政府即确立了“改革农业开发体制,实行农业成片开发、综合开发,走工业型农业发展道路”的新思路,并于同年8月创办起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占地500万亩的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分布在海口市、儋县、琼山县、东方县、乐东县、琼县等八个县(市)的十二个开发片内。为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光热、海洋、森林和热带作物资源,试验区分别设有种植区、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涉农商贸区和农业高科技区。
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在贸易、税收、金融、土地、人才、综合补偿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特殊优惠政策;试验区实行“公司+农民”的组织形式,把个体农民组织到社会化大生产中来;同时,试验区以开发外向型、创汇型和开放型农业为先导,实现了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发展。
目前,海南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已兴建开发项目66个,总投入资金达20亿元,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新格局,为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出了新经验!
1992年新年伊始,中国大地和中国人的心灵都同时感受到了春天的问候,春风鼓荡,春意融融——更加威武雄壮的新一轮改革大戏拉开了帷幕。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涌动着开放改革的热潮。
海南大特区靠什么继续保持吸引投资和超前发展的地位呢?
海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地提出不靠政策靠体制领先的社会发展战略,将改革之剑直指多年来尚无彻底冲决、严重阻碍着经济发展的旧体制的防护墙。
海口市在全国率先取消税务专管员管户制度。由过去税务专管员包办企业税务登记、纳税鉴定、纳税申报和税款入库制,改为计算机征税和税务代理制度,实行税收、银行一体化服务,同时设立税务法庭,强化税收稽查——无疑是一项强有力的重大改革举措。
此项改革彻底摆脱了旧模式的框框,走出了一条符合国际惯例的新路子,建立起了一套新的税收征管秩序,增强了企业依法纳税意识,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同时,堵住了某些税务执法人员徇私舞弊、随意减免税款导致国家税收严重流失的漏洞,税务机关得以依法治税,廉政建设真正实现了从治标到治本的根本性转变。
现在,每月一到纳税日,海口市各征税窗口和银行专柜前络绎不绝的纳税人便自觉地排起了长队。仅1993年上半年该市工商税收即达到7.047亿元。
实行大改革,其本质是全面改革,关键要在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上大胆进行创新。
海南省针对旧体制弊端相继推出一系列改革新措施。
——改革投资体制,将基础设施项目视为经营主体,对三亚凤凰机场、东线高速公路、南山电厂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让业主向社会定向募集股本金,使资金短缺的矛盾在新体制推动下迎刃而解。
——一律取消对企业经营性亏损补贴,断其后路,促使企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改经理、厂长委任制为公开招聘制,人事组织部门公开登报向全社会招聘大型企业领导人,通过自荐、举荐、考核、答辩、竞选等一系列民主程序,择优选贤任能。
——出口配额实行招标分配;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让企业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竞争,逐步形成一种“社会公平”氛围。
——推行国有企业法人之间相互持股试点,借以疏通国有资产存量流通渠道。
——变计划工作为轨道管理,以产业政策来规范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
1992年,海南省国民生产总值达140.8亿元,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长74.8%,年均递增11.8%,高于全国同期的平均增长速度;全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935元上升到2113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显而易见,海南大特区敢为天下先,在培育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机制方面大胆探索,锐意革新,好戏连台,初步形成了各项要素市场发育良好的市场框架,变政策优势为体制优势,促使海南的经济建设列车迅速驶上了“快车道”。
南海扬波,惊涛拍岸。
一个新海南,犹如喷薄而出之红日,正跃升于广阔的东方地平线上……
大洋风涛
世界许多经济学家预言:当历史叩开21世纪的大门,国际市场的中心将越过滚滚的大洋波涛东移,环太平洋地区将创造出速度惊人的经济奇迹。
亚太经济圈的崛起和发达,无疑是人类未来史上最重大的发展事件之一。
海南——处于西太平洋环形经济带的中心,愈来愈成为全球注目的热点地区。
海南——将以怎样的身姿走进国际大分工、国际大竞争、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世界大舞台呢?
海南从办大特区一开始,即以“自由岛”的战略格局,来构思和设计她的今天与明天的。
环岛1528公里悠长的海岸线,其连缀的是一片蔚蓝色的梦——大海雄沉,浩浩淼淼,海南将从这里起航,在拓海贸易的风浪中吸吮现代文明的琼浆。
因之,港口是对外开放的出发点:抓好港区建设敞开黄金口岸,成为推开门户、推动往来的首要之举。
目前,海南已构成北有海口港,南有三亚港,西有八所、洋浦、马村港,东有清澜、乌场港“四方七港”之格局;拥有各类泊位码头7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10个,港口年吞吐量达到1170万吨;全省已有船舶运力38万吨;除与国内各大港口通航外,开辟有国际航线69条,同2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和贸易运输往来。
经济生活国际化是“第三次浪潮”创造的文明成果。
空中航运则是一个地域参与世界区域化、集团化经济竞争的重要标志之一。
扩建后的海口机场已升格为中国十大航空港之一,空中航线由5条增至38条,每周定期航班达124个班次,从海口可直飞香港、曼谷、新加坡等周边地区和国家;兴建中的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客运能力第一期为每年150万人次,终期目标则为每年1600万人次,可起降当今世界上最大型波音747-400型客机。
显然,由海运和空运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将长期孤悬海上的海南岛,同中国内地及世界连成了一体。
海南本岛内的公路建设成就卓然。
全省公路形成“三纵四横”的网状体系,通车里程达到1.3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38公里,通车密度跃为全国之冠;全长268.25公里、总投资达10.56亿元的环岛东线半幅高速公路已部分建成通车,全线将于1994年正式投入运营。
铁路历来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